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_第1页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_第2页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_第3页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_第4页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包括A基础共性、B关键技术、C重点行业等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标准体系各部分的组成关系。具体而言,A基础共性标准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和可靠性等五大类,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底层,其研制的基础共性标准支撑着标准体系结构图上层虚线框内B关键技术标准和C重点行业标准;BA智能装备标准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B关键技术标准的最底层,与智能制造实际生产联系最为紧密;在BA智能装备标准之上是BB智能工厂标准,是对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数据的综合集成,该标准领域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BC智能服务标准位于B关键技术标准的顶层,涉及到对智能制造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标准研究;BD工业软件和大数据标准与BE工业互联网标准分别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B关键技术标准的最左侧和最右侧,贯穿B关键技术标准的其它3个领域(BA、BB、BC),打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C重点行业标准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顶层,面向行业具体需求,对A基础共性标准和B关键技术标准进行细化和落地,指导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下游产品市场的持续增长智能制造设备的下游客户目前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行业。以消费电子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产业区域优势明显,目前我国已拥有完整消费电子产业链,加工工业发达,拥有全球大部分消费电子行业产能。智能制造设备的下游客户目前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行业。以消费电子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产业区域优势明显,目前我国已拥有完整消费电子产业链,加工工业发达,拥有全球大部分消费电子行业产能。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1个百分点。下游产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将有效带动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等。《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我国制造业是支撑我国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基础,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纵观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自动化设备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其与工业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调整。加速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既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因此,大力推广自动化设备也将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这一转型升级过程将为我国自动化设备生产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开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与发展工作,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服务型制造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组织开展工业电子商务行业和区域试点。充分发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制造模式的变革作用,以重点行业或领域的新技术应用试点为牵引,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展制造业新业态培育。适应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以及智能制造转型发展趋势,把服务型制造发展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作为专项及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典型行业应用示范,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智慧物流、合同能源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集成应用。研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制造模式的影响,建立大数据采集共享渠道,在线采集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鼓励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开展面向行业产业集群的工业云试点,编制出台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指南。推动大数据在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深度应用,指导各地探索面向不同行业、区域的数据驱动型企业发展模式,支持面向工业大数据核心设备、分析工具和行业应用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示范,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制造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6.3%。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化赋能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抓手。众多企业致力于改革创新、转型图强,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焕发新活力,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中迸发新动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行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行业,能有效提升制造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属于我国政策所大力倡导的行业,同时,在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未来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定义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来,其后陆续制定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国家对于智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研发和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我国自动化设备产业的快速发展。聚焦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工业、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更需加快步伐,实现转型升级。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依托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是推动工业、制造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全面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驱动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制造业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制造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然而,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装备供给不足,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成为行业发展的短板。一部分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发投入偏低,装备工具开发主要依赖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够带动行业进步的原始创新少,难以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的基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基础创新仍局限于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满足现有生产需求为导向,高端化、智能化等前沿领域基础创新重视不够;部分关键核心装备仍依赖外国制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重大设备的软件技术开发基本上仍停留在模仿阶段,二次开发能力比较差;新产品开发慢,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滞后。所以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顺应企业特点、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和集成的装备制造业应用软件框架体系,以数据库为系统集成核心,应用信息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质量控制和制造自动化的集成制造系统。加快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装备行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将其作为结构优化、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主要抓手。从实际市场需求入手,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在行业内移植、推广。十四五期间,我国装备发展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注重节能环保,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技术基础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提效;着力实现业务由外延扩张发展向内涵集约发展、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坚持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稳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延伸服务环节,提升产业链关键能力建设;加快配件产业的扶持政策制定,推进关键、重大零部件国产化攻关,以解决产业链中的问题。此外,面对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的行业发展新需求,要大力发展节能高效产品;积极开发绿色产品,采用节能低耗发动机、轻量化材料、节能内燃机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行业绿色改造升级,针对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及领域进行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通过发展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来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制造业一直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过去四十多年我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26万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3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应该说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好不好的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质量效益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贯穿于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是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创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举措。从全球范围看,各发达国家纷纷把智能制造作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选择,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日本发布新机器人战略,意图继续掌握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从我国实际看,智能制造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机遇,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无论从国际大势看,还是从国内大局看,我国的制造业都到了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阶段,必须积极谋划、加快推进。一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领了世界各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运营模式,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推动制造业发生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和韩国抓住了信息化的机遇,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制造业的跨越发展;美国也是借助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抓住新一轮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不仅可以使我国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更加智能,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培育规模庞大、生机无限的新产业集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引领智能制造发展,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要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广泛利用新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积极促进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老树发新芽,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高端、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同时,要聚焦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持续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积极拓展智能+制造的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量子科技、5G商用、生物和海洋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我国产业体系新支柱,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其中,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没有精准计量就没有现代制造业;标准是企业设计和生产的根本遵循,决定着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高质量必须高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可统称为合格评定,是产品能否投放市场的必经程序,控制质量并传递信任。质量基础设施各个要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既是提升产业能力的催化剂,又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硬约束。例如,浙江通过品字标认证,推动温州皮鞋、台州泵阀、湖州木地板等产业提升质量效益水平;河北通过制定钢铁有关标准,预计2016—2020年将倒逼2700多万吨产能退出市场;中国计量院为燕京啤酒集团开发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支撑,整个厂区综合能耗下降19.8%,生产率提升30%。要把质量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若干国家级标准实验室,在抬升质量高线上有所突破,这为强化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围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现代测量体系、先进标准体系、高质量认证检测服务体系。围绕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建设国家质检中心、产业计量中心、标准创新中心等重大质量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保、质量、安全等指标的硬约束,用好计量标准、认证检测、生产许可、能耗评价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减少无效供给,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天然的创新主体,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2018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97万亿元,企业投入占比达77.4%,其中深圳市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占全市研发总投入的95%,2018年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万件,连续15年全国第一,在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带领下,深圳连续多年成为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但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4%,全球研发投入前50的企业中,我国仅有华为一家上榜,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制造业质量任重道远。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创新型企业示范作用。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探索揭榜挂帅技术悬赏等新机制,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任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协作群和完整产业链。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制化营商环境,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四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保障作用。机器替代人工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智能制造下可能出现一人操作多台设备甚至无人车间,对于一般性操作工人的需求可能降低,但对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高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