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白话文运动发展到国语运动,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我们今天或许仍有些诧异,为什么五四白话文论争从一开始就集中在白话诗上?我们都知道,因为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做靠山,白话文在小说文体上可谓底气十足。但反对白话文的一派,往往举出古典诗词为例来证明文言文的文学价值。而在中国这个古老的诗的国度,诗歌代表着文学的精华和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可是直至白话文运动兴起之时,白话诗却向来乏善可陈。白话诗于是变成了白话文学的软肋,也成了胡适的一大心病。他和他的战友们可以恣意抨击古文,说它是脱离现实、僵死空洞的陈词滥调,但对古典诗歌的辉煌成就却难以视而不见或全盘抹杀。纵观世界文学,每一个重要的文学语言的成立,都是与一位伟大的诗人-广义上的诗人-连在一起的。意大利语有但丁,英语有莎士比亚,德语有歌德,俄语有普希金。中国的古典诗歌产生过李白和杜甫,可是我们白话诗的李白、杜甫又在哪儿呢?于是,五四白话文的推动者把相当多的精力花在了白话诗的话题上,仿佛白话文学和国语文学的成败就在此一举,与文言文的较量也由此一决胜负。然而从效果来看,胡适等人的白话诗可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坐实了对白话文学的诸多指责-为了老妪能解,变成了老妪作诗,这就将我们引向了白话诗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所谓白话为语言载体的文字书写,能否创造出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如果白话文无法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证实自身的文学潜力和文学价值,它在文言文面前就永远也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了。围绕着白话诗所发生的争论,经历了双重转折:首先,五四学者最初不过是希望证明,所谓口语或白话也同样可以写出好诗来。其次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接下来的讨论与实践会从语言转向书写,变成了在“文”的领域中大做文章。关于白话诗的这一场论争与实验,迫使我们去重新认识语言与书写的关系,诗歌与形式的关系。有趣的是,五四学者都热衷于为早期的汉字书写确认一个口语的源头,以证明它一开始走的路是对的。在晚清至现代的话语体系中,“言”与“文”常常发生混淆,至少彼此的界限是不固定的。比如“白话文”与“白话”这两个概念常常互用。那么,是否意味着言文原本不分呢?胡适本人就曾经用白话这一概念来指称方言俗语,例如,他批评《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文字不够接地气,因为它的语言是“最普通、最适用”的“官话”,他得出结论说“文学要能表现个性的差异”,就“不能不依靠方言”。钱玄同认为,方言的文学可以追溯到元曲,而以《水浒传》为标志性的作品,国语的文学则是以元代以来的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写成的,至《儒林外史》才“完全成立”。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五四以来的学人在提到方言时,常常与土语相提并论,不加区别。五四白话文和国语运动没有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正是汉字书写系统内部所难以克服的问题,最终只能留给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来解决了。回顾胡适等人关于白话文和国语文学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重要的是重构当时的话语场,考察五四时期有关论述的思想资源和来龙去脉。对于胡适和他的志同道合者来说,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革命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废除汉字,实现国语书写的拼音化,最终“做到全国的人都能认识一种公同的音标文字”。--摘编自商伟《汉字的书写传统与历史进化观:现代白话诗实验和“方言文学”之争》材料二:1915年夏秋之交,胡适准备转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同时,开始思考“文学革命”的问题,当时胡适尚未考虑白话入诗的问题,但已有“试验”的意识。在1916年4月5日的日记中,胡适梳理了“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强调文学革命并非他的“创见”,历史上已发生多次,语录和俚语的兴起不过是最近一次,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可惜这一潮流为明代八股文打断,故今天需要一次新的文学革命。在胡适与任鸿隽、梅光迪等友人围绕文学革命的反复辩难中,我们发现胡适不断地在“历史”与“实验”之间摇摆,显示了他的文学革命主张的某种内在困境。胡适最终通过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特别是《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一文,解决了“历史”与“实验”之间的两难。前文提到胡适在哥大跟随杜威读书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历史的方法”或发生学方法的新观点,正是这种发生学方法的运用,让胡适得以在文学革命的“历史”和“实验”两个面向之间架起桥梁。-一摘编自季剑青《历史与实验:发生学方法与胡适“文学革命”的方法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水浒传》做靠山,白话文小说远远超过了文言文小说。B.纵观世界文学,无论外语诗还是白话诗,诗歌都代表着文学的精华和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C.胡适批评《儒林外史》的文字不够接地气,因其语言是“官话”,缺乏个性和方言的使用。D.五四白话文和国语运动都没有解决汉字书写系统内部的问题,最终只能拉丁化新文字运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胡适不断地在“历史”与“实验”之间摇摆,所以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必然失败。B.白话诗成了白话文学的软肋后,对古典诗歌的辉煌成就却难以视而不见或全盘抹杀。C.方言的文学以《水浒传》为标志性作品,国语的文学至《儒林外史》才“完全成立”。D.想弄清为什么五四白话文论争从一开始就集中在白话诗上,就需要重构当时的话语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杜亚泉:“即使文言一致,而以低度之言成低度之文,安能负增进文化之责任乎?”B.鲁迅:“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C.吕叔湘:“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会太大,但汉魏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D.钱玄同:“白话文学之中,有‘方言的文学’和‘国语的文学’之区别。”4.胡适运用“发生学方法”来实验“文学革命”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5.胡适有一首著名的白话诗《梦与诗》,最后一段脍炙人口: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几句白话诗文学价值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静穆之园崔秀霞我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感情。第一次来时,正值冬天,满目都是萧条景象。因子里的野草与树木,弥漫仿佛千年万年的洪荒气息。斜阳和废墟,是一个世纪的倾圮荒落。这两三年来,借着要写一部小说的缘由,埋首在不同年代的史料与老照片中钩沉、拼贴,对这个园子进行种种体察,感受他的脉息。现存最早的照片中,这个园子已然是衰败景象。繁华只存在于文字的惊叹描述里,只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集体想象与口口相传中。奥尔末的《残园惊梦》,摄下他劫后最初的样貌。黑白影像间有枝杈横斜的树和被毁坏的洛可可式建筑,繁复的雕花在荒弃中映照出跌宕的凄怆。那个时候,他身历了一场劫难,刚刚开始衰老。我知道这园子有他自己的记忆。也许这与一切想象所附加给他的东西,是有差别的。在被劫掠之后的年岁里,他又被作为一个残骸凭吊了太多年。而我想,对这个园子最适宜的态度,并非凭吊、祭奠、站在废墟残骸上遥想他繁华的过往,而是在与他的平静相处中,去触摸他的记忆肌理。直至有一天,你可以坦然地说,比起他极盛时的样貌,你已经接受并且热爱着他备受劫难与岁月摧残的容颜。每次走进圆明园,皆可令我内心静定下来。隔着一道围墙,园子外面世界一日一日愈加喧腾,电光声色纷扰太多。北京城如同一只于暗夜中不断伸展自己身体的巨兽,在往一个后现代都市的路途上发展扩张得太快。看1936年的北平地图,圆明园所处之地只是城门外的郊野,而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围绕着他的已然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但每次我走进去,他依旧有一种静默的力量、静默的磁场,包容我,接纳我。他是看透一切的,最兴盛的繁华看过,最跌宕的起落,也经受过。他还有什么想不开,看不透的呢?刺伤也罢,赞美也罢,他总是承当着,不发一言。在北京的都市繁华面前,在这钢筋水泥森林面前,他亦只是静默自处,世事看得分明,物喜与己悲都已是身外事。这个园子备受摧残的容貌里,分明是有着静穆的大美。因此他亦有足够的涵容,可以接纳这个后现代都市中最浮躁的人。 沿着福海岸边,一直往日落的方向走去。抬头便可以看到浅灰色的疏淡天空。太阳是橙色的温吞的一轮,像一枚边缘轮廓极清晰的剪纸,平平地贴在天上,挂在日渐疏落的枝叶林梢。再走一段时间,日轮的光芒收敛,落下去,落到苍茫的断壁残垣后面去。圆明园与南方的园子不同,是大手笔的,那一种落魄也有着大气势,不那么讲究细节的。这里不适合闺怨女子游园惊梦,凄凄婉婉幽幽怨怨。他不太会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这里是让你独怆然而涕下的。走累时,坐在树下残壁上休息。日后翻检当时随手拍下的照片,背景里,天空是冬日那种黯淡、迷蒙的灰,只一树梅花,开满疏淡的、细碎的粉色花朵,在满地碎石、荒烟蔓草间显得极突兀,顿生不真实之感。我想,这大概是园子于漫长的冬日长眠中,做的一个忆往昔的梦。星星点点,是寥落中淡薄的繁华。沿着小道一路走去。路两边,是狭长的石阶,顺着路一直向前绵延下去。傍晚时起了风,掠过荒瑟的枝叶、林梢。烧黑的石壁散落在荒草间。继续往西,微凉空气里是越来越密的夜的粒子。宿鸟归飞,昏鸦云集。抬头看天,枝叶横错间是藏青色的天,成群的乌鸦嘎嘎叫着飞过来,很苍凉的恐怖。我在湖岸荒野走,冬天飒飒的风吹过来,白色的芦花倒伏过去,如白色的连绵的浪。莽苍的暮霭漫上来。黄昏来临之时,是圆明园郁结的哀伤漫上来的时刻。俄罗斯民族的苦难,凝结于那长夜无尽、莽苍的厚重荒原。而我们这个民族百年来的种种离乱变迁。最终可以以这个园子为缩影。他在时间洪流里,历尽劫波。这怨与屈来自多年前的一场大火,那日火光烧红北京城的天空,映红仓皇奔逃的面孔。尊严被踏在靴底,耻辱渗入骨髓。在被大火侵蚀之后的年月里,他又历经了来自自己民众的木劫、石劫、土劫。大的磨难与细碎磨折在他身体上轮番碾压过。而那种痛与落寞,是无法抚慰的。一切抚慰都是浮面的,于他来说,都是浮光掠影。这一个园子,让我觉得,我与那个以往觉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国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贴心贴肺。在由黄昏而起的沉郁情绪中继续前行。在这个园子里,似乎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经四季,从荒芜冬天一直走至迟迟春日。圆明园的春天,荒凉中有了暖意,也能令你感觉到泛起的生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暖风拂面……有老人带着三四岁的孩童从旁边石拱桥上下来。孩童迈着结实的小腿,每下一级台阶,嘴里便喊出稚嫩清亮的音节。冲着小男孩笑,他便欢快地跑过来,爬到长椅旁边的位置上坐下。跟老人搭话聊起天来。知晓他们是园子附近的老居民,这些年亲见圆明园的种种变迁错落。老人脸上堆叠的皱纹像园子一样老。静静看着眼前的这对祖孙。稚子与白发,生命的起点与末端。在圆明园徘徊的时日,脑海翻涌,“生命”这个字眼时时跳上心头,令人迷恋,又令人困惑。它是一个终极的、又似乎是无解的命题。他不只是一个背影,也不该单单地作为一个遗迹被凭吊,你该把他作为一个生命,去感知他的脉息。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忙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冬天的圆明园里,野草与树木、斜阳和废墟都呈现出萧条衰落的特点,昔日的繁华只存在于文字描述和人们的记忆里。B.“我”在与圆明园平静相处中,已经接受并热爱他备受劫难与岁月摧残的现状,并从中感悟到一种包含和接纳的力量。C.圆明园在时间洪流里历尽劫波,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种种离乱变迁的缩影,这种冤屈落寞也折射出俄罗斯民族的苦难。D.黄昏时分“我”漫步圆明园,“路经四季”是幻觉,风暖燕飞石想象,憧憬美好的春色,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信心。7.关于文中老人和孩童的这个段落(倒数第二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孙两人快乐游园,温馨和谐的场景,展现了当代居民的幸福生活。B.“像园子一样老”的老人,俨然见证了圆明园的过去、民族的历史。C.“结实”的孩子充满希望,让人自然想到现在的社会、国家的未来。D.这个虚写段落,也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脉生生不息。8.文章开头写“我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感情”,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4分)9.根据这篇散文拍摄的专题片《厚重文旅·圆明园》准确地彰显了圆明园的“厚重”,你认为文中的“厚重”有哪些具体内涵?请简要分析。(6分)古代诗文阅读(37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材料一: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鹿桥、钜台之愚,后世开创之英君,皆习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污陋者之过也。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宫,而五代之积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辇而之于南畿。呜呼!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天子而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贫必在国;士大夫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败必在家;庶人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后世必饥寒以死。周有大赉,散之唯恐不速,故延及三十世而亡之日,上无覆宗之惨,民亦无冻馁攘夺之伤。后之王者,闻樊哙富翁之诮,尚知惩乎!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秦为无道A故B沛公C得至D此E夫为天下F除G残贼H宜缟素为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表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不相同。B.“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与《论语》“仁以为己任”的“以为”意思相同。C.之,到、往,与《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意思相同。D.卑,使……卑,降低,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的“弱”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咸阳后,刘邦麾下将领忙于瓜分秦朝府库的金银珠宝,王夫之认为唐灭隋、宋灭唐、蒙古灭宋之后,也忙于占有敌方的钱财。B.刘邦看到秦朝宫室中帷帐、珠宝、美女众多,产生了艳羡之心,不愿离去,王夫之认为刘邦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占有私财的害处。C.樊哙认为秦王贪图奢侈华丽之物,导致秦朝覆灭。王夫之认为周代统治者尽快将赏赐分散到各家各户,所以周朝政权能长久延续。D.王夫之认为,无论帝王、士大夫还是百姓,如果斤斤计较地敛钱聚财以便留给后人,那么必将给子孙后代招致贫困败落的命运。11.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14.樊哙劝谏汉高祖勿做富家翁,王夫之认为这一明智之言值得后世君王深思。这一劝谏启发治国者应该制定哪些大政方针?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缭绫白居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注]①缭绫、罗、绡、纨、绮:精美的丝织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设问,回答先说“不似……”,后说“应似……”,文意层层逼进,文势跌宕生姿。 B.第五句的“文”与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蓬莱文章建安骨”的“文”意思不同。 C.天台山上,明月之下,瀑布泉美得令人叫绝,地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 D.唐诗常用“以汉喻唐”的方式借古喻今,曲线议国。本诗汉宫姬,借指唐代宫中妃嫔。16.北宋诗人张俞诗作《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试比较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分析两者表达的异同之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直接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前者为______________,后者则是_________________。(2)刘克庄《贺新郎·国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强调贤能的人对守卫国家的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提倡任用人才应不拘一格。(3)小明画了一幅山水画,想在画上题写诗文表现祖国河山的壮丽。老师告诉他:“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文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远古时代,人类在夜间依靠星星和月亮投射而来的微弱光亮照明。约170万年前,人类发现雷击或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天然火可以照明,并学会将其引入洞穴、保存火种。直到掌握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活动时间就得以延长。人类历史从此真正进入了人工照明的时代。①为了达到照明方面不断发展的需求,②人类逐渐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发明或改进灯具。火把是灯的雏形,但是其照明时间不够持久,使用不够方便。旧石器时代,人类发现动物油脂易燃,于是将动物油脂盛在空心石头或海螺里点燃,这样,()。人类学会了以植物油为原料制成蜡烛以后,蜡烛的应用得到推广。③由于采矿技术和化工技术的发展,④使煤油灯、煤气灯得以问世。 19世纪以来,人类获取人造光源的途径和手段A,同时,()希望人造光源能够更亮、更省、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技术的发展则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180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电弧光灯,人类进入了利用电照明的时代。1879年,爱迪生成功点亮了白炽炭丝灯。此后,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以及LED灯、激光灯等B,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8.文中两处加点的“就”,都应改为“才”,句意才符合逻辑。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短语。(2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爱迪生成功点亮了白炽炭丝灯”,有人说这样写不得体,有人说这样好。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墨家讲“兼爱”,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对此,钱穆说: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选C(A项,“白话文小说远远超过了文言文小说”,原文无据:B项,根据文意,白话诗的李白、杜甫还未出现;D项,曲解文意。)2.答案:选A(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1段“从白话文运动发展到国语运动,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以及材料二第2段“胡适最终通过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特别是《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一文,解决了“历史”与“实验”之间的两难。”可知,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成功与否,是复杂多变的过程,并且这个“两难”问题,胡适已经解决。文学革命主张失败与否,与此关系不大。)3.答案:选B(本句选自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与材料一“白话诗实验、方言文学之争”无关。)4.①从历史上看,文学革命已经发生多次(1分):②语录体(诗歌)和俚语入诗,在元代已登峰造极(1分):③明代八股文打断了这种历史发展,白话诗运动就是要借鉴这种历史的方法,来实验新的文学革命(2分).5.①这几句诗写的浅畅明白(简短明快),通俗感人,自然朴质,朗朗上口,具备优秀白话诗的显著特征(2分);②这几句诗既有音韵美,又有哲理内涵,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证明了“口语或白话也同样可以写出好诗来”(2分)。③有利于白话文以诗歌的形式在文言文面前确立自己的独有地位。(2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评分角度:白话诗特征、白话诗文学价值。)6.C(没有“折射”。)7.D(不是虚写。)8.①对圆明园静穆大美的崇仰之情。②对圆明园沧桑历史的沉痛之情。③对圆明园的未来充满信心。④对国家强盛的热切期盼。⑤对圆明园历史的理性审视。(每点1分,答到4点即可)9.①它的景色是苍凉的,蕴含着静默的力量。②它的胸襟是博大的,能包容接纳一切。③它的构思是大手笔的,落魄之时也不乏大气势。④它的历史是厚重的,浓缩了民族的离乱变迁。⑤它的内涵是无穷的,揭示了生命的意义,让人相信未来美好充满希望。(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10.AEH(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译为: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故”表因果关系,连接前后句,前后句都有完整的主语、谓语、宾一一故在AE处断开,“夫”表示议论,后面为观点句,表因果,且句子成份完整,所在以H处断开。)11.D(A.《师说》中的所以,表手段、方法;B.意思都是“把……作为”;C.意思都是“到、往”;D.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2.A(“宋灭唐、蒙古灭宋”错误。对应信息为:宋军进入后周的宫殿,五代的积蓄全归宋人所有;蒙古远遁漠北后,大都的府藏都被运往明朝都城南京。)13.(1)唯独萧何率先进入宫殿把秦朝丞相府的地图、户籍簿等档案收藏起来,刘邦借此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译出大意给2分,“籍”“具”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范增说:“这说明刘邦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刘邦的宏伟志向难道仅仅是一时夺取天下吗?(译出大意给2分,“小”“徒”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不敛私财;(1分)②免除田租;(2分)③共同富裕。(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刘邦领兵向西进入咸阳,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贮藏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财宝,唯独萧何率先入宫取秦朝丞相府的地图、户籍筹等档案收藏起来,刘邦借此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刘邦看到秦王朝的宫室、帷帐、名种狗马、贵重宝器和宫女数以千计,便想留下来在皇宫中居住。樊哙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作一个富翁啊?这些奢侈华丽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呀!望您尽快返回霸上,不要滞留在宫里!”刘邦不听。张良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即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了。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于是率军返回霸上。材料二:拥有天下的人却占有私财,世世代代兢兢业业地死守这份私财,以此作为稳固自身的方法,而对管理天下、开发万物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财政,却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一样地不管不问,听任其自然地盈亏消长。灭掉别的国家,长驱直入其都城,敌方府库里的钱财全都变成了我方的,则统治者自然会占据这些钱财作为天子的私藏。唐军攻占西京长安后,隋朝所积累的财富都被唐朝占有;宋军进入后周的宫殿,五代的积蓄全归宋人所有;蒙古远遁漠北后,大都的府藏都被运往明朝都城南京。唉!本性奢侈的人因此而更加放纵自己的嗜好和欲望,本来节俭的人因此而降低了自己的志趣,赫然就像上天所眷顾的、祖宗世代所守护的,仅仅就是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这点资财而已。大祸已经迫在眉睫,而统治者仍在不停地盘剥民众,以维持自己的私产,等到政权覆灭之际,这些资财却全都成为了造反强盗的囊中之物。既然如此,当初得到这些私财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汉王刘邦进入秦朝的宫殿,看到其帷帐、珠宝、美女众多而产生了艳羡之心,不愿离去,可见他还没有认识到占有私财的害处。樊哙劝谏说:“您这样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吗?”刘邦是英明通达的君主,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识却远不如樊哙。范增说:“这说明刘邦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刘邦的宏伟志向难道仅仅是一时夺取天下吗?他将这一事件的教训谆谆教诲子孙后代,所以到了文景之治的时候,政府全部免除百姓的田租而国家也不必担心财政困难,汉朝数百年君主和民众共同富裕的方略,正是汉高祖在此时定下的。帝王如果斤斤计较地敛钱聚财以便留给子孙,则国家必定贫困;士大夫如果斤斤计较地敛钱聚财以便留给子孙,则家族必定败落;百姓如果斤斤计较地敛钱聚财以便留给子孙,则其后代必定会因为饥寒而死。周代有重大的赏赐,统治者唯恐不能尽快地将赏赐物分散到各家各户,所以周朝的政权能延续到三十代;而国家灭亡之日,统治阶层没有宗族覆灭的悲惨,普通百姓也没有遭受冻饿和掠夺之苦。后世的君王听了樊哙称刘邦为富家翁的责备后,能够引以为戒吗?15.C.(诗意理解错误。缭绫像天台山上、明月之前流下的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织在上面的图案美得令人叫绝,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16.不同之处:张诗用否定句表明蚕妇“泪满巾”的原因。本诗运用设问手法,问织者和穿者分别是谁,并连作两答。(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相同之处: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张诗把“遍身罗绮者”与“养蚕人”对比,本诗把“越溪寒女”与“汉宫姬”对比,突出双方差距悬殊,命运截然不同。②都表达了“养蚕人”“越溪女”生活贫寒的原因,缘于不劳而获者掠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③都表达了对劳动者命运的同情,凸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