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师)新历史必修一第六章_第1页
6(教师)新历史必修一第六章_第2页
6(教师)新历史必修一第六章_第3页
6(教师)新历史必修一第六章_第4页
6(教师)新历史必修一第六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等。(3)结果:未取得太大进展,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4)失败的原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5)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腐败的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转而支持革命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但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2民主革命兴起的条件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擅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思想基础①孙中山提出“驱除慰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②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3)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3预备立宪背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目的: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朝统治。过程①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结果:皇族内阁的出台证明预备立宪是个骗局。影响: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例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B)A武昌起义的爆发B国内矛盾的激化C黄花岗起义爆发D革命党人的妥协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察元洪为都督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宜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选举等自由和权利。③原则: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责任内阁制原则。④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①原因:列强支持袁世凯,对南京政府施压;袁世凯一面猛攻汉口、汉阳,一面提出南北议和,并且给清政府施压。②过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2月15日南方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例1】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坤、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咨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A)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例2】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海陆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D)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D强化内阁权力,防范个人独裁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功绩政治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围。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没有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大多数民众。辛亥革命的“失败”(1)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例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A铲除了封建帝制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D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例2】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C)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专权对内独裁①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②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③1914年5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并且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对外妥协: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2袁世凯称帝(1)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2)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3)1916年袁世凯称帝,以这一年为洪宪元年。3二次革命: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奋起反抗。1913年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4护国运动起因:袁世凯复辟帝制。概况: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锣、李烈钩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3)结局: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例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C)A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B反对段棋瑞独裁统治C维护民主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2主要军阀派系(1)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在英美支持下,控制直隶以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2)皖系:以段棋瑞为首,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各省。(3)奉系:以张作霖为首,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3表现(1)府院之争:1917年,段棋瑞出任国务总理,主张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进展不顺利,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棋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2)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节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护清废帝薄仪复辟,但很快失败。(3)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棋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月,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例1】我国近代著名的烟草企业“红金龙”香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二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厄矣。”由此可以看出(C)A争尝异味乃国人之普遍心理B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国人C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D不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例2】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窖创办了18家企业,一战期间他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迅速,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的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这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B)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B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D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表现①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②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③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2社会生活背景:共和政体的成立,促使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表现: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影响:使人们认识到革除原来的陈规陋习的必要性,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①专制和愚昧思想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②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