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第1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第2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第3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第4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4—19题。(19分)

东方朔传(节选)

(东汉)班固

①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

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其

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

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

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怔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

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

悬殊,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

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

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②久之,朔绐骆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

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

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

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日:“东方朔言上欲

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

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

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

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③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

有道乎?"朔对日:....

④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东方朔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

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

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①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

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入主未尝不说也。

[注释]①乙:刻划记号。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居有顷()(2)群得亲近()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朔争骆朱儒()

A.拦截B.哄骗C.丝绳D.缠绕

(2)上丛容问朔()

A.举止行动B.不慌不忙C.怂恿劝诱D.盘桓逗留

16.下列对班固《东方朔传》第①段画线部分所加句读正确的一项是()o

(2分)

A.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B.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C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D.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17.把班固《东方朔传》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上面两文在表现东方朔手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19.综合上面两文,你同意班固”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说法吗?说出

你的判断并阐释理由。(4分)

14.(1)过了(2)逐渐

15.(1)B(2)B

16.C

17.【答案】我的话如果可以采用,希望皇上改变礼节对待我(或“希望朝

廷改变对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采用,就停止我在公车府的待遇

(或“让我回家”),不要只让我白吃(或“要”、“求取”)长安的米。

18.【答案】班固表现东方朔用了上书自荐的文章引述、与侏儒和武帝的对

话,司马迁没有;司马迁用了两人抬东方朔书仅仅能够承受和武帝读东方

朔书的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班固没有。

19.【答案示例一】不同意。理由是,班固的根据是东方朔自荐书中说自己

读书多、才能高、长相好;如果书中内容为真,就不是文辞不逊、高自称

誉。东方朔与武帝的对话证实其长相和才能;司马迁记裁东方朔上书有三

千奏牍,两人抬,武帝读二个月,甚至有细节;司马迁是武帝时人,记录

可信。

【答案示例二】同意。班固的说法指出了东方朔自荐书不谦虚、称赞自己、

自视很高的特点,这一特点恰是自荐书应有的特点,并不意味着东方朔对

自己的读书、才能、长相有什么虚夸。司马迁记载东方朔的上书有三千奏

牍,武帝读两个月,很能反映东方朔自视为天子大臣、显才逞能的特点。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汉高祖)八年。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日:“天下初定,士卒攀

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

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目:“奈何?”对目:“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

遗之,彼必慕以为周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

一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柝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

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作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

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日:“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九年冬,上

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汉武帝时)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②,

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匈奴数盗边,渔阳尤甚。以卫尉韩安国为村官将军,

屯渔阳。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围韩安国擘,又入渔阳、

雁门,各杀略千余人。安国益东徙,屯北平,数月,病死。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

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汉昭帝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艺,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汉复得匈奴降者,

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霍光欲发兵邀击之。乌桓时新中匈奴

兵,(中郎将范明友)既后匈奴,因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匈奴由是

恐,不能复出兵。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注释】

①家人:平民。②关市:原指汉代设在边境上的互市市场,引申为边境上的通商。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士卒罢于兵罢()(2)围韩安国擘壁()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与大父抗礼抗()

A.抗拒B.抵御C.匹敌D.树立

(2)烽火候望精明精明()

A.精细明察B.光亮鲜明C.明洁至诚D.精要明白

17.甲文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18.把乙文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19.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将下表中汉朝与匈奴或和或战的原因、举措与结果填写完整(用

原文语句)。(3分)

序号原因举措结果

甲数苦北边,上患之。取家人子名为长公

主,以妻单于。

乙匈奴数盗边。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丙因乘乌桓敝,击之。匈奴由是恐,不能复

出兵O

20.司马光不认可和亲的做法,其理由是:“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

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刘敬)之

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即长公主)己为赵后(鲁元公主为赵王张敖之妻),又可夺乎!”请

比较司马光和刘敬对此问题的看法,加以评价。(5分)

15.(2分)(1)同“疲”,疲惫(2)营垒

16.(2分)(1)C(2)A

17.(3分)

答案: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

0分为止。

18.(5分)

答案:但是(匈奴)还是贪恋汉匈之间的通商贸易,喜好汉朝的财物,汉朝也就不断绝边境

的贸易,来迎合匈奴的心意。

评分说明:主语省略及“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为5个评分

点,1点1分。

19.(3分)

答案:甲:结和亲约;乙: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丙:匈奴击乌桓。

评分说明:一点1分。

20.(5分)

答案示例:

司马光认为和亲政策不合理,或是以文德使之臣服,或是依靠武力对其震慑;而且冒顿单于

生性残忍,长公主已经嫁人。(2分)刘敬认为只能以联姻和利益诱惑;新单于是汉朝皇帝

外孙,双方成为晚辈与长辈关系。(2分)就汉匈关系而言,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

但是以付出汉朝女性幸福为代价,求得政治上的成果,对于女性而言,非常残忍。(1分)

评分说明:各自的立场、理由分别2分,总体评价1分。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曹伯启传

〔元〕曹鉴

①公讳伯启,字士开。

②富室杀人,事觉②资其佃诬服公审正之人服其明。宜兴、无锡二州饥,推鞘专

刑,不与它务。行省特檄公济之,民以无殍。至大三年,拜西台监察御史,询部必以

学校教养程督为先。猾徒嚣讼,所司少抑之,即蔑以赃私,讦于宪治,听者或不诘实,

公有心察其冤,必研谛以情,两造俱尽,乃加之法。

③延佑三年,徙湖广行省右丞。湖广诸癌以前帅失驭,西南多扰,牒诉纷喧。公

承命偕两台御史莅鞠之,行次沅州,道且梗。公日:"进,非兵卫不可,彼诸番酋长

万一惊疑狙候,为患不细。彼新帅,习著威名,若驰一介与之议,靡不有济。”众然

之,乃谴监察御史杨鹤单骑诣之,果得要领以归。上坐前帅擅兴罪,余悉以安。

④大同宣慰使扑运岭北粮,岁石以亿计,实不副直,肆为欺罔。御史发之,赃累

巨万,朝延数使督征,皆反而游言,最后遣公。其人死,公引喻其子,第日:“公逋

死,积钱与其祈援以赂,曷若送官第,条汝父所赂者,顾不未宥汝负耶?”受赂者闻

之,率潜归如数。期月,得五十万缗。

⑤平居每戒学者必以不欺为本,以适用为学,日:"学未融会不可与言道,心未

洞达不可与计事。”故临政莅民清勤不懈,居家兴寝,夙夜未尝少肆。喻子弟以庄,

饬僮仆以谨。禄入量出,礼俭自持,衣有三十年而无污败者。及卒,家无余蓄,皮惟

琴书,所著诗文若干篇,号《汉泉漫稿》。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行次沅州()(2)夙夜未尝少肆()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必研谛以情()

A.原本B.案件C.了解D.细审

(2)公引喷其子()

A.引证B.开导C.比喻D.教训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事觉厚资其佃诬服公审正之人服其明。

18.请把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御史发之,脏累巨万,朝廷数使督征,皆反而游言,最后遣公。

19.文章是如何体现曹公办案智慧?结合③④段内容加以分析。

20.曹公“清勤”的特点体现在哪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5.(2分)(1)到达、(临时)停留⑵

放松、放纵

16.(2

分)⑴D(2)B

17.(3分)事觉/厚资其佃诬服/公审正之/人服其明。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

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18.(5分)答案示例:御史揭露了这件事,(他)贪污的赃款累积数目

极多,朝廷多次派人督察征收,(派出的人)返回了,不说实话,最

后(朝廷)派曹公前往(征收)。

评分说明:“御史发之"''脏累巨万”“朝廷数使督征”“皆反而游言"''最后遣公”

为5个点,1点1分。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3分)答案示例:直接的言行展现了其智慧,如第③段曹公治诸猩前帅失

职,没有大动干戈,从进兵后果到地方新师特点逐一分析,用理性的语言

说服众人。第④段,没有直接查抄巨贪去世官员之家,而是机智劝说其子揭发

受赂人的方式办案,见其智慧。还运用了侧面描写,从说服者听从的反应

及事态发展如其所料,侧面体现其变通的智慧。

评分: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20.(4分)答案示例:曹公为官治理,体现出清廉,勤政的一面。其清廉体现

在审问宣慰案时,朝廷前面派出去的很多使者反被贿赂,但曹公却不为所

动,并智慧劝导其子上交赃款;平生奉行节约,临终家无余蓄等材料证

明他为官清廉;同时,他还有“勤政”一面,治理案件要亲自察访,再

三了解案情才进行审判,见其勤勉。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辛公义传

(唐)魏征

①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

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开皇元年,除主客侍郎,遨内史舍人事。

七年,使勾检诸马牧,所获十余万匹。高祖喜曰:“唯我公义,奉国擎心。”

②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

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

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

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②,方召其亲戚而

谕之日:“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

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

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

母。

③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

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

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

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

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净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

事,何忍勒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④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竦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

预令因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竦衔之。及

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义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阙诉冤,

相继不绝。后数岁,帝悟,除内史侍郎。从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北周学校名。②差:通“瘗”,病愈。③IW:内舍。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唯我公义,奉国替心。()

(2)何忍妙芳使君()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最内史舍人事()

A.提起B.统领C.兼任D.辅佐

(2)预令展公义()

A.属下B.委托C.归属D.嘱咐

17.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18.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19.辛公义说话很关注说话对象,请以第②段画直线句为例,加以分析。(4分)

20.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指明循吏应该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

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魏征撰写的《辛公义传》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

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15.(2分)

(1)用尽、用完、用尽、倾尽、全部付出给分完、尽、全都、全部不给分

(2)使…劳累、使…劳苦、使…辛劳使…勤劳不给分

16.(2分)(1)C(2)D

17.(3分)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18.(4分)我作为刺史,没有德行可以用来引导百姓,还让他们被关押在牢狱中,

难道有把老百姓关押在监牢里却内心安定的刺史吗?

【评分标准】

第一句1分,“刺史”“可以”倒扣。第二句2分,“尚”、被动、“囹圄”倒扣。

第三句1分,“岂”“而”倒扣。

19.(4分)对象是当地土著,对于疾病、生命的认识很愚昧,面对这样的对象,

辛公义先告知生死是有天命决定,并没有连带关系,一人死并导致家人一起死;

然后告知,病人的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家人的抛弃;最后用事实说话,自己身处病

患中,也没有染病。

【评分标准】

对象特点1分,梳理这段话的层次3分。

第1点补充: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写对象不愿意照顾生病的亲人,过于表层,

不能给分。

20.(5分)

①为官重在教化疏导。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自身对待病者的言行移风易俗,教

化百姓,不在强制执行。

②为官心系百姓疾苦。处理诉讼案夜宿厅事,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尽快让百姓

脱离牢狱之苦。

③官深受吏民爱戴。百姓因感其为官之心而诉讼双方自发调解,罢官后,属下为

他诉冤。

【评分标准】

第4段不谋私利、不畏强权,本质上还是“奉法循理”,不能对应题干要求。

有一层人物特点和事例匹配,得2分。有两层人物特点和事例匹配,得5分。

如果第一层已经拿到2分,第二层只写出了特点或者事例再给2分,即得4分。

如果只是写对了两个人物特点,但是完全没有事例分析,只给1分。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季野有皮

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

气亦备矣。”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

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下£本,征为卫将军,

领中书令。

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

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簿,目:“臣以虚鄙,

才不周用,过蒙国思。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更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

岂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

③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目:“会稽王令德,国

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簿,朝野感叹服之。裒

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

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

(节选自《晋书》)

材料二: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

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

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伦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

快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伦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

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零宰杀为馔,具于公

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雅量》)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坝本,征为卫将军()(2)臣有何勋可以充堪()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权移之()

A.权衡B.职权C.权且D.权势

(2)更宰杀为馔()

A.再次B.另外C.调换D.轮流

16.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裒又以政道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17.材料二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18.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

19.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对褚裒的评价,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

由。

【答案】14.①.不久②.能够

15.①.C②.B

16.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

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17.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18.叙事的目的不同,材料一第③段叙述褚裒让贤与荐贤的史实,注重历史事实的实录;材

料二则详尽地叙述了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塑造;叙事的节奏不同,

材料一第③段节奏明快,以“于是”“乃”“即”等词语,简练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材

料二节奏舒缓,具体描述人物言行细节,详尽地呈现人物关系与形象;叙事的内容有别,材

料一第③段叙述的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材料二则立足一定的事实,展开丰富的想象,追

求故事的生动新奇。

19.参考示例一:我认为可以。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

材料二中褚裒面对前倨后恭,丑态百出的吴兴县令,始终保持言谈、脸色的一致,似乎对其

行为毫不在意。但是,正是这种不因其态度变化而变化的表现正体现了对其的不屑。因此,

我认为可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一评价。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合适。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

尽管从材料二事件本身看,褚裒以自己前后一致不变的态度表达出对前倨后恭县令的褒贬,

契合这一评价。但是,作为小说内容,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作为例证不太合适。

参考示例三:我认为不可以。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材

料二选自“雅量”篇,目的是为了证明褚裒的雅量,突出他对吴兴太守行为的原谅,体现的

是襟怀之磊落,不以他人前倨后恭而有所不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顷之:不久。句意:不久,征召为卫将军。

(2)克:能够。句意:臣下有什么功勋能够承当得起?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权:权且、姑且。句意:就姑且把他挪到这里。

故选C。

(2)更:另外。句意:另外宰杀牲畜,整治酒食。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认为;“委贤任能”,动宾结构,委任贤能之人;“升敬”,提拔、敬重;“旧齿”,

老臣。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远近的人久仰褚季野的大名,县令于是大为惶恐。又不敢起动他,便在牛屋里呈上名

片拜谒他。

“远近”是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人,做句子主语,“承”是谓语,“公名”是宾语,“公

名”后断开;

“令”指县令,做句子的主语,“遽”是谓语,“于是”和“大”都是状语,“遽”后断开;

“不敢移公”省略了主语“令”,“不敢”是状语,“移公”是动宾结构,“公”后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叙事方面的差异,可从叙事目的、叙事节奏、叙事内容等角度分析。

叙事的目的不同,材料一选自《晋书》,是人物传记,第③段写朝廷征召褚裒,吏部尚书刘

遐、长史王胡之劝说褚裒,重点写了褚裒的“固辞归簿,朝野咸叹服之”,以及“裒又以政

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叙述褚裒让贤与

荐贤的史实,注重历史事实的实录:材料二选自《世说新语》,是小说,侧重人物形象塑造,

如“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令有酒色,因遥问:'伦父欲食饼

不?姓何等?可共语。'”,“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

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详尽地叙述了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

恭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塑造;

叙事的节奏不同,材料一第③段节奏明快,如“于是固辞归篇,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政道

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这段话以“于

是”“乃”“即”等词语,简练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材料二节奏舒缓,如“潮水至,沈

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伦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权移之。'

令有酒色,因遥问:'伯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

具体描述人物言行细节,详尽地呈现人物关系与形象;

叙事的内容有别,材料一是人物传记,主要记述历史,第③段叙述褚裒“固辞归籍”“朝野

咸叹服之”,以及他荐贤“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这些都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

件。材料二是笔记体小说,写县令沈充不知道牛棚里住的是褚裒,还邀请他吃饼,后来得知

之后十分害怕、羞愧,备办酒食请罪,并鞭打亭吏谢罪的故事。可见其创作时立足一定的事

实,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人物言行,塑造人物形象,追求故事的生动新奇。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内容及论点、论据的能力。

“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意思是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

如认为材料二可以作为例证,可结合“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分析,吴兴县令

对褚裒前倨后恭,然而褚裒和县令对饮,言谈、脸色没有什么异样表现,好像对这一切都没

在意似的。正是这“言色无异,状如不觉”,让人感觉到他对县令的不屑。因此,材料二可

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一评价。

如认为材料二不可以作为例证,主要从材料二的文体上分析,虽然表面看起来褚裒“言色无

异,状如不觉”能够印证材料一的评价,但材料二毕竟是小说,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作为例

证不太合适。

还可以从材料二的出处来分析,材料二选自“雅量”篇,可见叙述“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

状如不觉”目的是为了证明褚裒的雅量,突出他对吴兴太守行为的原谅,体现的是襟怀之磊

落,不以他人前倨后恭而有所不屑。侧重点不同,不能作为材料一的例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褚裒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谯国人桓彝见到

了他,注视着他说:“褚季野有皮里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说他嘴上虽然

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

但是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也全都具备

了。”康帝为琅邪王时,准备纳娶妃子,精选素有声名的人,下诏聘娶褚裒的女儿为妃子,

于是褚裒出京任豫章太守。到了康帝即位时,征召授侍中,又升迁为尚书。褚裒居官清廉俭

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不久,征召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②二十九年,康献皇太后上朝处理政事,有关官吏认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亲,商议给他

不必施行臣属之礼的礼遇,让他任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同时仍任持节、都督、刺史。

而褚裒因为自己是皇帝的亲戚,害怕受到非议和不满,上疏坚决请求到封地去任职,说:“臣

下凭着虚名陋才,才干不能备用,过分地蒙受国恩,没有功劳却接受了恩宠,我心里实在觉

得非常惭愧,臣下有什么功勋可以承当得起?有什么面目可以不断晋升?臣下把身躯托给了

圣世,哪里还敢保留才力!实在是担心公事败坏,贻误很大。”于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兖青扬

州的晋陵吴国二郡的军事。

③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

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足下最好把大权交给他。”褚裒的长史王胡之

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褚哀又认

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

夫顾和、侍中殷浩。疏文奏上后,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④永和五年褚裒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为之伤心叹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

材料二:

褚季野从章安县令升任太尉郝鉴的记室参军,当时名声已经很大,可是官位低,很多人

还不认识他。诸季野坐着商船往东去,和几位送旧官的属吏到钱唐亭投宿。这时,吴兴人沈

充任钱唐县令,正好要送客过浙江,客人到来,亭吏就赶出褚季野,把他移到牛屋里。夜晚

江水涨潮,沈县令起来在亭外徘徊,问牛屋里是什么人,亭更说:“昨天有个北方佬来亭中

寄宿,因为有尊贵客人,就姑且把他挪到这里。”县令这时已有几分酒意,便远远地问道:

“北方佬想吃饼吗?你姓什么?可以出来交谈交谈。”褚季野便拱手回答道:“河南褚季野。”

远近的人久仰褚季野的大名,县令于是大为惶恐。又不敢起动他,便在牛屋里呈上名片拜谒

他,并且另外宰杀牲畜,整治酒食摆到褚公面前。还当着褚季野的面鞭责亭更,想用这些做

法来道歉,表示愧意。褚季野和县令对饮,言谈、脸色没有什么异样表现,好像对这一切都

没在意似的。后来县令把他一直送到县界。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张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

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②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砍知己,亦依附焉。十三年,车驾东

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九龄

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进草之

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岁后悔也。”说目:“整整之谈,何足虑也!”更不从,及

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③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翅,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日:

“健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

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

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

④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

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⑤初,九龄在相位时,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又教河南数州水种稻,以广屯田。议置屯

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性颇躁急,动辄忿詈,议者以此少之。

(《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算不从()(2)无尊后悔也()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唯令公审筹之()

A.详细地B.慎重地C.周密地D.清楚的

(2)修修之谈()

A.无关的B.远方的C.随意的D.荒谬的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18.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B.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C.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D.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

19.张九龄“以才鉴见推”,请概括能够体现其“才鉴”的相关事例。

20.从进谏方式和说话语气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张九龄两次上奏的异同。

【答案】15.①.最终(2).留下

16.①.B②.D

17.官位爵位是国家公有的器物,应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而有功劳的旧臣按顺序排

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18.D

19.吏部选拔或者考核官员,数次做到公允公平;看清安禄山谋逆的面目,两次上奏请求斩

杀他;多次阻止朝廷重用牛仙客。

20.同:均是直谏。异:第一次以史为例,强调诛杀小人对稳定军心,整肃军队的重要性:

用“不宜”一语表明处死安禄山的必要,语气坚决。第二次以“狼子野心”“面有逆相”直

指安禄山对国家安定的危害;用“请”、“冀”等词表明劝谏的恳切与急迫。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竟,最终。句意:最终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建议。

(2)贻,留下。句意:不要留下遗憾。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审.:慎重地。句意:只希望您慎重地谋划这件事。

故选Bo

(2)悠悠:荒谬的。句意:荒唐无据的议论。

故选Do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判断句;“公器”,国家公有的器物;“劳旧”,有功劳的旧臣;

“次”,排在后面;“讥谤”,指责和批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朝中商议设置屯田,耗费功夫又没有好处,最终没有成功,建议被否定。

“议置”是动词,“屯田”是其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就”是动词,“不能”修饰“就”,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

平允”可知,吏部选拔或者考核官员,数次做到公允公平;

结合“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帆,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

曰……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乃引牛仙

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可知,看清安禄山谋逆的面目,两次上奏请求斩杀他;多次阻止

朝廷重用牛仙客。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技巧和风格的能力。

相同之处:结合“九龄奏劾曰”“九龄奏曰"可知,两次进谏都是直谏。

不同之处:

结合“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可知,进谏方式上,第一次以史为例,

强调诛杀小人对稳定军心,整肃军队的重要性;结合“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可知,

语气上用“不宜”一语表明处死安禄山的必要,语气坚决。

结合“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可知,进谏方式上,第二次以“狼子野心”“面有逆相”

直指安禄山对国家安定的危害;结合“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可知,语气上用“请”、

“冀”等词表明劝谏的恳切与急迫。

参考译文:

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

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

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

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非常高兴张说了

解知己,也很依附张说。十三年,皇帝东巡,行泰山封禅之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

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取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取。

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

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如今是草拟之时,事情还

可以改变,只希望您慎重她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遗憾。”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

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建议,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

多指责。

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

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张九龄奏明皇上说:“穰苴出军,一定先诛杀庄贾;孙武教

战,也斩杀了宫嫔。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

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

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

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

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

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时,建议回复设置十道采访使,又教河南数州种植水稻,来推广屯田。

朝中商议设置屯田,耗费功夫又没有好处,最终没有成功,建议被否定。张九龄性格暴戾急

躁,动不动就愤怒责骂,议论的人因此贬低他。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张九龄,字子寿。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目:

“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

②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目:“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

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张说知集贤

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副知院事。常密有陈

奏,多见纳用。

③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日:

“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日:“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

李,误害思良。”遂放归藩。

④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

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⑤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日文献。至德初,上皇①在蜀,思九龄之口□,下诏褒赠,

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①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门下省侍中牛仙客。帝怒,杖子谅于朝堂,

九龄半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

②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目:“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

讨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日:“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

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注】①上皇:即唐玄宗。公元755年12月发生安史之乱,后洛阳失守,唐玄宗入蜀。太

子李亨于公元756年8月在灵武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王夷甫知石勒故事()(2)九龄半举非其人()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书干广州刺史()

A.求取功名B.干涉政务C.冒犯D.谒见

(2)臣请印罪戮之()

A.因为B.趁着C.趁机D.经由

17.把甲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18.甲文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

19.甲文①、②段塑造人物颇有特色,请举例简析。

20.结合乙文对张九龄的记载,推断甲文“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口□”句中方框内应填什么

词语?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5.①.旧例,先例②.犯……罪

16.①.D②.B

17.答案示例: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

在其后。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

18.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