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课件:血液一般检测_第1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血液一般检测_第2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血液一般检测_第3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血液一般检测_第4页
诊断学教学课件:血液一般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诊断学1

临床血液学检测

2诊断学3诊断学4诊断学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白细胞的检测血小板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红细胞沉降率检测5诊断学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常规检测

■红细胞(redbloodcells,RBC)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测定■

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平均值6诊断学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携带氧气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120天红细胞生存和破坏维持动态平衡7诊断学RBC和Hb参考值

HbRBC男性:120~160g/L(4.0-5.5)x1012/L女性:110~150g/L(3.5-5.0)x1012/L新生儿:170~200g/L(6.0-7.0)x1012/L8诊断学临床意义RBC和Hb增多定义: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男RBC>6.0x1012/L,Hb>170g/L

女RBC>5.5x1012/L,Hb>160g/L

9诊断学一相对性增多原因: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常见病因

XC-1型血红蛋白检测仪

10诊断学

二绝对增多继发性RBC生成素代偿增加生理性病理性RBC生成素非代偿增加肾癌,肝细胞癌原发性:真性RBC增多症11诊断学RBC和Hb减少生理性减少:婴幼儿,老年人,妊娠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12诊断学(三)RBC形态改变

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13诊断学病理情况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反应异常结构异常14诊断学大小异常小RBC:直径<6u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球形细胞大RBC:直径>10um见于:溶贫、急性失血、巨幼贫巨红细胞:直径>15um见于:巨幼贫红细胞大小不均: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缺铁贫、溶贫、失血、巨幼贫等15诊断学16诊断学17诊断学18诊断学红细胞大小不均19诊断学形态异常常见: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口形细胞靶形细胞镰形细胞泪滴形细胞棘细胞裂细胞20诊断学球形细胞:直径<6um,厚度增加大于2.9um,中央淡染区消失。遗传性球形RBC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20%有诊断价值21诊断学椭圆形细胞:横径/长径<0.78,卵圆形1.见于遗传性椭圆形RBC增多症,2.巨幼贫有时可见3.正常1%,25~50%有诊断价值。22诊断学

口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隙状见于遗传性口形RBC增多症,可>10%;2.少量见于DIC和酒精中毒3.正常人偶见23诊断学靶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央有部分色素存留。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HB病,>20%少量见于缺铁和溶贫、脾切除24诊断学镰形细胞: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泪滴形细胞:骨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贫25诊断学26诊断学27诊断学棘细胞:外周呈锯齿状突起1.

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2.

脾切,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28诊断学裂细胞: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园形、哑铃形、逗点形、三角形、盔形、球形、靶形。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症、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29诊断学30诊断学RBC缗钱状形成:见于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31诊断学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见于缺铁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高色素性:见于巨幼贫、遗传性球形RBC增多症嗜多色性:见于增生性贫血,如溶贫。32诊断学红细胞染色浅,淡染区扩大33诊断学红细胞染色深,淡染区消失34诊断学红细胞淡灰色,反映骨髓造血活跃35诊断学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RBC36诊断学红细胞内细小嗜碱性点状颗粒,大量粗颗粒点彩见于铅中毒37诊断学红细胞内圆形紫红色小体,见于溶贫38诊断学成熟RBC内环形或“8”字形淡红色线状体39诊断学有核红细胞:病理现象,见于各种溶贫红白血病髓外造血:骨纤其他: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40诊断学正常外周血涂片外周血涂片中有核RBC41诊断学红细胞比容测定(hematocrit,Hct)

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参考值】男性:0.40~0.50L/L

女性:0.37~0.48L/L42诊断学红细胞比容测定(hematocrit,Hct)【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增高: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43诊断学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根据测得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三项数据,按公式可算出红细胞的三种平均值。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95fl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31pg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36%44诊断学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MCHMCHC大细胞性贫血>100>3432~36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36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36

45诊断学病例

患儿,女,3岁,汉族,主因面色苍白3年、加重10d入院。患儿于3年前生后不久即出现面色苍白、食欲欠佳,于当地间断进行抗贫血治疗,效果不佳。10d前患儿左耳疼痛、流脓,伴发热及头痛,先后呕吐胃内容物3次,非喷射性,同时不能进食,面色苍白加重。当地肌肉注射青霉素4d,耳部症状消失,而面色苍白及食欲无好转而入院。门诊血常规:WBC9.3×l09/L,Hb46g/L,PLT120×109/L,网织红细胞6.5%,N:45%,L:55%,以“贫血待查”收入院。46诊断学患儿系足月顺产第一胎,其母孕期健康,出生体重3.75kg,生后4个月母乳喂养,其后配方奶粉喂养,2岁添加辅食,生后食欲一直较差。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36.7℃,P:110次/min,R:21次/分,Wt:10K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苍白,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眼结膜及口唇粘膜苍白,肝右肋下3cm,脾左肋下4.5cm。其余体查无异常。47诊断学初步诊断:1.感染性贫血2.白血病?3.组织细胞增生症X?入院后血常规:WBC13.4×l09/L,Hb46g/L,PLT294×109/L,网织红细胞2.4%,N:47%,L:42%,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黄疸指数正常。48诊断学

骨髓像报告混合性贫血。依据病史及临床,结合化验检查,诊断:营养性混合性贫血、营养不良。给予胃蛋白酶合剂5ml3次/d、叶酸5mg3次/d、速立菲0.13次/d、维生素Bl。250ug肌肉注射一周二次、青霉素静脉点滴,输血100ml,共二次。住院一周复查血常规无明显改变,仅网织红细胞由2.4下降至0.649诊断学住院第9d,患儿发热、咳喘、肺部出现干湿性罗音,合并肺炎,停青霉素改先锋6号静脉点滴、输血浆50mL,10余天后热退、肺部罗音消失。此时患儿巩膜出现轻度黄染,肝脾肿大无改变。根据患儿治疗效果观察,不符合营养性贫血。50诊断学

再次骨穿,骨髓像:骨髓增生活跃,粒/红1.1:1,粒系占41%,早幼粒以下可见部分杆状核呈大杆状核,分叶核细胞可见分叶过多;红系占34.5%,巨核红细胞占4%,晚幼红细胞占16%,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一,可见大红细胞、巨幼红细胞,小球形红细胞多;铁染色:细胞外铁(++),内铁正常。提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待除外。复查黄疸指数轻度升高。HbsAg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阴性。

51诊断学患儿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占50%左右,符合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母亲23岁,血涂片中球形红细胞占6O%患儿外祖父60岁,血涂片中球形红细胞占43%根据患儿及其母亲、外祖父检测结果,一家三代同患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52诊断学白细胞的检测

(whitebloodcells,WBC)白细胞计数: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53诊断学白细胞数高于10×109/L(10000/mm3)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低于4×109/L(4000/mm3)称白细胞减少54诊断学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细胞类型百分数(%)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50.04~0.05分叶核50~702~7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嗜碱性粒细胞0~10~0.1淋巴细胞20~400.8~4单核细胞3~80.12~0.8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直径:10~13μm细胞核:杆状核或分叶核,一般为2~5叶。胞质:呈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淡紫色嗜天青颗粒(溶酶体)淡红色特殊颗粒。

56诊断学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57诊断学中性粒细胞具有的功能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趋化作用变形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杀菌作用

58诊断学(一)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都是一过性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常见: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寒冷刺激,新生儿、5个月以上孕妇和月经期。59诊断学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60诊断学(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4X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1.5X109/L称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0.5X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61诊断学中性粒细胞减少(1)感染性疾病:病毒、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原虫(2)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某些肿瘤等。(5)其他:SLE、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62诊断学(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象:是粒细胞分叶状况,反映粒细胞成熟程度,判断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63诊断学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5%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64诊断学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右移: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后感染的恢复期原因: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65诊断学核左移

核右移66诊断学(四)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大,分叶过多棒状小体:胞质中红色细杆状物质其他: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67诊断学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见于慢性感染■

中毒性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空泡形成:脂肪变性,严重感染■

杜勒小体Döbhle■

核变性:见于严重感染68诊断学中毒性颗粒69诊断学空泡形成:胞质或胞核中出现单个或

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诊断学70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71诊断学核变性:中性粒细胞核出现固缩、溶解

和碎裂的现象72诊断学

巨多分叶核:>5叶棒状小体:胞质中细杆状物质73诊断学Pelger-HuetChediak-HigashiMay-Hegglin74诊断学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正常人循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绝对值不超0.5X109/L。■

圆形,胞质内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具有吞噬作用,趋化因子:C3a、C5a、C567、免疫复合物、寄生虫、某些细菌、肿瘤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75诊断学76诊断学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常>10%。(2)寄生虫病:血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及钩虫等。(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77诊断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5)某些恶性肿瘤:肺癌(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的急性期(7)其他:风湿性疾病等(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78诊断学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较小

1)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

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79诊断学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80诊断学81诊断学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慢粒、骨纤恶性肿瘤:转移癌其他:糖尿病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82诊断学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象白细胞增高,主要为中性中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原始细胞<5%~10%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83诊断学淋巴细胞(lymphocyte,L)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84诊断学淋巴细胞85诊断学淋巴细胞分大淋巴(10%)和小淋巴细胞(90%)■淋巴细胞也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功能■

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分化来的终末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86诊断学淋巴细胞增多

儿童期淋巴细胞增多为生理性的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见于百日咳、结核等杆菌。(2)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87诊断学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陷症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出现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但绝对值不增多。88诊断学异型淋巴细胞分3型:I型(泡沫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89诊断学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1)病毒感染最常见(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术后(4)其他:免疫性疾病、放射治疗等90诊断学单核细胞(monocyte,M)占白细胞总数的3%~8%。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4~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91诊断学92诊断学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A诱导免疫反应B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C吞噬红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和死亡细胞D抗肿瘤活性E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93诊断学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1)某些感染:如疟疾、结核病、黑热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94诊断学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

95诊断学

96诊断学

类白慢粒血小板

直径2~4μm,双凸扁盘状,无核。颗粒区:位于中央,有紫蓝色颗粒,特殊颗粒: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致密颗粒: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透明区:位于周边,浅蓝色。98诊断学血小板光镜结构99诊断学巨核细胞及血小板100诊断学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101诊断学血小板的检测血小板计数定义:单位容积周围血中血小板的数量参考值:(100~300)

X109/L102诊断学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白血病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ITP、SLE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103诊断学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109/L104诊断学105诊断学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106诊断学临床意义(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107诊断学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原理】红细胞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影响因素有: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的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的改变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检验指标,在很多病理情况下血沉率增快,但是非特异性的试验。【参考值】

男性0~15mm/1h女性0~20mm/1h108诊断学临床意义血沉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