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新教材同步备课精研】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新教材同步备课精研】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新教材同步备课精研】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新教材同步备课精研】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新教材同步备课精研】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导学】【情景材料】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Magellan'sglobalvoyage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标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综合思维:归纳和总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2、区域认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3、地理实践力:制作并观察三圈环流模型,描述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素养目标】条件1条件2条件3条件4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归纳小结----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假设地球不自转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假设地球不自转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假设地球不自转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假设地球不自转?气压带与风带季移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精讲精评(一)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慢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②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1.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精讲精评(一)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因此北半球大陆上随季节变化,气压中心也有变化。2.南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精讲精评(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成因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精讲精评(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成因成因: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位置偏北,由于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陆地的亚洲低压阻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而高压部分留在了以夏威夷和亚速尔为中心的海洋上。气压中心:亚洲(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精讲精评(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分布及成因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精讲精评(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分布及成因

成因: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位置偏南,由于陆地比热容小,降温快形成高压,陆地的亚洲高压阻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而低压部分留在了以阿留申和冰岛附近为中心的海洋上。气压中心: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思维整合】——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北半球——呈块状分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呈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优势)注:

南半球30°S以南气压带基本是连贯带状分布的;原因是:海洋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差异小。【活动探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1.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看,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因为海陆分布及其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气压的分布。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

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呈块状分布。【活动探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3.什么南极地区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都是低压区,这与我们所学的两极地区气温低而形成的冷性高压,这一结论不符,为什么呢?

原来气压系统的形成不仅与地面的冷热状况有关,而且还与地形海拔高低、大气运动等因素有关,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南极地区气温低气压低,首先是因为南极地区海拔高度大,一般来说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其中超过3千米的占总面积的25%,其中最高海拔达到了4千米由于南极地区海拔高,大陆表面的气压势必低于海平面的气压。【思维整合】——关联图说明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思维整合】——地面状况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地面状况:

理论上地面状况是均匀。但是实际上,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存在着海陆差异和地形的起伏。2、地面状况对气压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改变了气压状况,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压中心。3、南北半球差异:

北半球海陆差异比较大,会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南半球因为海洋为主,基本上气压带保持带状分布。

【导入导学】【情景材料】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Magellan'sglobalvoyage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海峡时逆风船队行驶至至南半球低纬度最轻松船队进入30°S受副高控制无风,加之此时南半球正值夏季气候炎热。精讲精评1.海陆风的概念及形成:海洋与相邻陆地的温度日较差导致气压差,从而形成海陆风。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白天,陆地表面升温大于邻近的海洋表面,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高层形成高压区,空气由陆地向海洋流动;高层大气的质量输送使得近地层形成低压区,海面上的空气向陆地低压区流动而形成海风(见图a)。反之,夜晚陆地表面降温比海洋表面快,因此形成陆风,空气从陆地向海洋流动(见图b)。(a)白天,凉爽、密度大的空气由海洋向陆地移动,形成海风。(b)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形成的离岸风称为陆风。精讲精评2.海陆风的影响:海风对沿海地区具有显著的温度调节作用。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海风形成后,沿岸陆地气温能降低5°~10℃。但是海风的降温效应在热带地区只能影响距海岸100千米以内的区域,在中纬度地区其影响距离不到热带地区的一半。通常,凉爽的海风在中午前形成,下午3点左右最强,风速为10~20千米每小时。在较大湖泊的沿岸,也可以产生与海陆风相似的“湖陆风”。位于五大湖附近的芝加哥等城市,夏季因受湖陆风影响,天气比内陆地区更凉爽。在很多地区,海风也会影响云量和降水。例如,佛罗里达半岛夏季降水增加,部分是由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吹来的海风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造成的。

海陆风的强度和范围随地理位置和季节而变化。热带地区全年都持续有强太阳辐射加热,所以其海陆风比中纬度地区更频繁、强度更大。大多数强海风形成于毗邻冷洋流的热带沿岸地区。在中纬度地区,最暖的月份海风发展得最好,但由于夜间地表气温并不总是低于海表气温,因此有时不会出现陆风。精讲精评3.季风: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至少有120°,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随着风向的转变,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也跟着发生变化。(1)概念: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形成的原理与海陆风基本相同,但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沿海地区。季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规模很大,是一年内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精讲精评3.季风: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2)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青藏高原等庞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上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

海陆季风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因此凡海陆之间温度差异较大的地方,海陆季风就很盛行。地球上季风最强盛的区域在热带和副热带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在赤道附近海陆温度差异终年都很小,随着纬度的增高,海陆温度差异增大,季风势力增强。但至中纬度以上,气旋活动增多,风向变化复杂。季风规律性便受到扰乱。①海陆季风环流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而引起的季风环流,称为海陆季风(Sea—landMonsoon)。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的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精讲精评3.季风: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2)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青藏高原等庞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行星风向变化的区域基本呈带状分布,可以发生在沿海、内陆以及大洋中部。就纬度来说,这种季风在赤道和热带地区最明显,所以常称之为赤道季风或热带季风。例如,在太平洋东部,冬季赤道低压带停留在南半球,夏季移动到了北半球,因而在赤道至10°N之间的区域,冬季受北半球信风控制,吹东北风,夏季则受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信风控制,吹西南风。②行星季风环流行星风带随季节变化有南北移动的规律,由此引起风向的季节性转变而形成的季风环流称为行星季风(PlantaryMonsoon)。地球上存在的五个风带在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动,南半球夏季向南移动。这样,冬季西风带的南缘地带,夏季就可能变成东风带;冬、夏的盛行风就会发生约180°的变化。精讲精评3.季风: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间同样存在季节性热力差异。对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来说,从3~9月是个热源,导致印度低压形成,对维持和加强南亚季风起了重要作用。模拟实验表明,如果不存在青藏高原,南亚季风现象就会明显减弱。它的存在对维持和加强南亚季风起了重要的作用,是西南季风较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由于强烈的辐射冷却,青藏高原不仅是个冷源,而且由于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冷空气进入南亚后强度明显减弱,因此南亚冬季风的强度较弱。③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作用:青藏高原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既有热力作用,又有地形动力作用。某一地区的实际季风往往是当地的海陆分布特点、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在季风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他因素起辅助作用。例如,温带和副热带季风的形成除海陆热力差异之外,往往还包含行星风带季节性位移的作用。而赤道和热带季风的形成除行星风带季节性位移之外,也包含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较大的地形往往是改变季风强度和方向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各地区由于所处纬度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季风的强度、特点也各有不同。【案例探究】——青藏高原季风环流①概念:由于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其中,以青藏高原季风最为典型。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

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②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而是一个冷源,使大陆上蒙古高压势力加强;

夏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是热源,使得印度低压势力加强,即对西南季风有加强作用。

总之,高原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东亚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季风的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使得东亚地区的季风势力特别强盛,厚度特别大。【案例探究】——青藏高原季风环流③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亚和东南亚的气候的影响。①改变了大气环流,使东亚、南亚季风得以加强,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②使中亚和我国西北气候更加干旱,其东部和南部成为多雨中心。③西北干旱,使风力作用加强,形成荒漠景观,促使黄土高原的形成,同时也使黄河得以形成发育,河口向东延伸,冲积形成华北平原。【案例探究】——青藏高原季风环流④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①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②造成西北干旱,形成沙漠。③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总结:【案例探究】——青藏高原季风环流⑤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的自然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呢?①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像沙特阿拉伯一样,沙漠广布。)②我国的新疆地区,会直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而降水丰富,西北地区将不会存在沙漠。③黄土高原不会形成。④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都将会发生巨变。【素养提升】——高原季风【2019章丘一模】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3)~(5)题。3.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4.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 B.b、cC.c、d D.a、d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3.D解析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故D项正确。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素养提升】——高原季风【2019章丘一模】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3)~(5)题。3.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4.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 B.b、cC.c、d D.a、d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4.B解析

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气压中心,则风由周围吹向高原。故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图中a、d表示冬季风。【素养提升】——高原季风【2019章丘一模】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3)~(5)题。3.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4.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 B.b、cC.c、d D.a、d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5.C

解析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则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精讲精评(3)季风环流的类型: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1)东亚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

①冬季:亚洲大陆为西伯利亚高压所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由于各地处于高气压的部位不同,冬季风的方向也就不完全相同,由北而南依次为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由于西伯利亚高压比较强大,由陆向海,气压梯度较大,所以风力较强。

②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由于此时气压梯度比冬季小,所以夏季风比冬季风弱。

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甚广,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这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并且东西延伸甚广。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再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所以东亚季风特别显著,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Ⅰ.东亚季风环流精讲精评(3)季风环流的类型: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2)东亚季风环流成因:冬夏季风的特点Ⅰ.东亚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的天气和气侯影响很大。在冬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低温、干燥和少雨;而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则高温、湿润和多雨。精讲精评(3)季风环流的类型: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南亚季风环流成因及特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夏)Ⅱ.南亚季风环流

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以印度季风为例:冬季:行星风系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行星风系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

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凤。【思维整合】——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等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雨热同期不利影响低温、旱涝等灾害旱涝灾害【思维整合】——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

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思维整合】——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南亚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但仍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思维整合】——全球季风环流的分布类型1月7月风向成因性质风向成因性质东亚季风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干冷

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暖湿

南亚季风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干暖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季移

暖湿澳大利亚北部季风西北风气压带和风带季移

暖湿

东南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

暖干几内亚湾北部季风东北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干热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季移暖湿【课堂拓展】——季风环流的判读1.通过30°N或60°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例如,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如9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如7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读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3.反过来,根据季节可判读30°N或60°N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风向。【素养提升】——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图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图”,完成1~2题。1.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A.海陆轮廓及其洋流性质

B.地势高低起伏状况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该季节A.甲地盛行西北季风,高温多雨B.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C.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D.丁地盛行偏西风,炎热干燥2.A

解析从该季节甲地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从低纬度海洋吹来,高温多雨;东北信风在北半球,不可能影响到乙地;丙地是地中海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东风,温暖多雨。故A正确。1.D解析

从图中看,甲地盛行西北风,其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D正确。【素养提升】——结合亚欧大陆的气压分布判断日期及天气现象右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题。3.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 D.立秋3.A解析

从图中北半球中高纬陆地受高压影响可知,此时亚洲高压控制亚欧大陆,且势力强盛,应为北半球冬季,最接近冬至日。【素养提升】——结合亚欧大陆的气压分布判断日期及天气现象右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题。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4.A解析

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势力渐强,处在冷高压控制之下。因此引起我国此时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蒙古高压。【素养提升】——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天气现象5.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A.反气旋频繁过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5.D

解析

从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及特殊地理事物(如安达曼海、泰国湾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丰沛,受地形的抬升作用,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素养提升】——气压带、风带移动引起的季风现象6.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内陆则高达49℃。读图,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6.D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北印度洋西岸,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风从非洲大陆吹向此地,其性质干热,受其影响,该半岛夏季气候干热。【素养提升】——气压中心及其影响【2019·智慧上进联盟模拟】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028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示意图”,完成7~8题。7.C解析

从特征线包围面积大小变化即高压势力强弱的变化,西伯利亚高压是由于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其强弱取决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差异。7.影响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包围面积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B.地表起伏状况

C.海陆温度差异 D.洋流性质8.我国冬季最冷的年份是(

)A.1951—1965

B.1970—1980C.1981—2003

D.气候平均【素养提升】——气压中心及其影响【2019·智慧上进联盟模拟】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028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示意图”,完成7~8题。8.A解析

1951—1965年间,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包围的范围最大,表明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盛,冷空气对我国影响最大,因而该时段我国冬季气温最低。7.影响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包围面积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B.地表起伏状况

C.海陆温度差异 D.洋流性质8.我国冬季最冷的年份是(

)A.1951—1965

B.1970—1980C.1981—2003

D.气候平均【素养提升】——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9~10题。9.C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判断,海陆热力差指数不同年份差异明显,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9.图示时段东亚地区A.陆表温度总是比海表温度高B.陆表与海表温度均持续上升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D.夏季风逐年增强10.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93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A.两个年份南部皆旱B.两个年份南部皆涝C.1966年北涝南旱、1993年北旱南涝D.1966年北旱南涝、1993年北涝南旱【素养提升】——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9~10题。10.C解析第1966年热力差指数为正值,说明该年份副高势力较强,致使我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较快,导致南旱北涝;1993年与之相反。9.图示时段东亚地区A.陆表温度总是比海表温度高B.陆表与海表温度均持续上升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D.夏季风逐年增强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