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欣赏歌曲: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欣赏(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师: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生齐读课题2.解释课题“愚”什么意思“公”“愚公”又是什么意思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21课看看课文是怎么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再读几遍。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情况,指名一位同学示范朗读课文。2.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5.翻译课文:三、交流汇报,理清脉络。1.小组内交流: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汇报。四、大胆质疑,解决疑问。1.学生自主汇报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学生互助解决难题。3.疏理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理解课文。4.引导学生小组内研究学习,解决疑问。5.学生汇报,教师强调。五.因势利导,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3)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1)课文写了哪些人?教师点拨:有愚公、智叟、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2)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作简要分析。教师点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厂具简陋落后。(3)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1、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3、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4、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交流)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的大山,这是不是真的很笨?智叟的一番话是否讲得有道理?请结合课文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二、品读课文,把握特色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时烘托了愚公的形象。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三、学生辩论,培养个性辩题::愚公真的愚吗?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反方:愚公不愚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2.
教师总结:愚公不愚。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寓言)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叩石垦壤,箕秘──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智叟静止的观点
──愚公发展的观点
──对比衬托──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办事要有勇气。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在辩论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瓦工装修绿色施工认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危化品公路运输安全监管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搅拌站轮胎专用备品备件供应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办公楼深度清洁及保养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办公室文员工作环境优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房地产项目个人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设施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度中式烹饪技艺传承与创新合同协议3篇
- 屋顶防水施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救生员水上安全培训与劳动合同3篇
-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医院骨科2025年带教计划(2篇)
- 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制度执行细则
- 2024-2030年中国通航飞行服务站(FSS)行业发展模式规划分析报告
- 机械制造企业风险分级管控手册
- 地系梁工程施工方案
- 藏文基础-教你轻轻松松学藏语(西藏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2024电子商务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3篇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英语 含答案
- 医学教程 常见体表肿瘤与肿块课件
- 内分泌系统异常与虚劳病关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