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废墟的召唤》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2)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2.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圆明园伦为废墟时的震憾。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圆明园被毁灭前的辉煌,了解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教师运用沉重的语言介绍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多媒体出示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请一位同学起立朗读。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多媒体出示圆明园被焚烧后一片狼藉的景象,让学生获得直观震憾。多媒体继续出示图片和文字认识侵略者的嘴脸: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教师沉痛地提问: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艺术珍品,可是却遭到了毁灭,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写下了这篇《废墟的召唤》。让我们一同走进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渴望。二、写作背景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三、走进作者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丁香结》。其中《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远瀛观
yíng
甲胄zhòu
充塞sè碣石jié
嗫嚅nièrú迤逦yĭlĭ窸窣xīsū召唤zhào绮辉qĭ雕镂lòu停泊bó绮丽qĭ2、理解词语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五、整体感知1、听朗读,思考: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伦为废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召唤的谁?仔细体味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讨论明确:废墟是圆明园的景,它在召唤年轻人投身到改革中去,振兴祖国。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感情融到景物描写中,表达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理解文章内容要从课题入手,了解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2、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划分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3、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思考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明确文眼: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这废墟的召唤。作用:本文篇末点题,表明写作目的和主旨。4、合作探究: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阅读文章体味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仔细品味作者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态度,我们发现,面对废墟,作者心情是沉重、惆怅和充满忧患的,但是作者在笔调悲怆中又不乏暖意和希望。六、精读探究1、我们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试找出相关文字分析。(四人一小组自由讨论,说说文章通过怎样的景,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A第1段: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请学生勾划出这句话中的景物,感受它的氛围。明确:这句话通过斜阳、残月、干皱的田地、断石残碑、凄冷的荷塘描绘出废墟的背景,营造了一种寂寥、清冷的氛围,悲怆的笔调,描绘出圆明园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患。为全文确立感情基调,暗示作者渴望变革。B第2段,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体会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描绘出的是什么景象?提示: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体和喻体了。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够细密导致的。明确:她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然后建筑遗迹就成了海洋当中的一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C第2段,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多哪里看出来?描绘出的是什么景象?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提示学生标出表示拟人手法的词语“悠闲地、若无其事”。D第5段,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多哪里看出来?描绘出的是什么景象?用拟人手法,以大石龟和石碑的关系,表现出作者沉重的社会责任感。提示学生标出表示拟人手法的词语“面无表情”。E第2段,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阅读这个句子,体会其中的情感。想想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分析此句引导学生抓住“……依然……依然……依然……还是”这些关联词语进行分析。本句话用一个特殊的句式把废墟在几十年中未能刻上一点时代变化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满历史的停滞,希望变革的情绪。F第9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请同学起立读这个句子,品味这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作者的情感发生什么变化了吗?明确:“鸦噪”与“寒鸦万点”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进行描写,与暮色下的废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变化。“粉红”“娇红”“蓝”这些字眼可见废墟空旷寂寥又不乏暖意,沉重却有希望。这段景物描写中,西山落日虽然苍凉,但是那“粉红色”、“一层娇红”却是作者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和憧憬。G第14段: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读本句话,你的心情如何?此时的作者什么心情呢?请说出你的依据。不难看出,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亮丽起来。“绮辉”“通红”“鲜嫩润泽”“雨后初晴”“浅淡的光”写落日美丽娇艳,反衬废墟荒芜清冷,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H第19段,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读这个句子体味此时的景物与前面的不同之处。你感受到了什么?这里有没有用到修辞?明确: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与前面有了巨大的反差,紫藤萝比喻晚霞之美,铺天的霞锦比喻祖国美好的未来,藤萝花瓣比喻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每个人。作者强调每个人都要为时代的变革贡献力量,寄托了她对未来的憧憬。本句话,借写落照引出铺天的霞锦,进而想到构成霞锦的个体藤萝花瓣,从而强调每一个人都要为时代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小声读这些描写景物的句子,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七、课堂小结关于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去渲染废墟的凝固停滞,同学们能读出其历史的苍凉感,其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读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变化着的,从深秋的暮气想象到来日春天的生命的勃发,前后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虚定与实写想结合,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可谓融情入景,意旨深远。八、主题归纳这篇散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变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九、课堂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缀(zhuì)点缀瓣(bàn)花瓣辍(chuò)辍学辫(biàn)辫子掇(duō)掇拾辩(biàn)辩论嚅(rú)嗫嚅儒(rú)儒家驼(tuó)骆驼孺(rú)妇孺驮(tuó)驮东西十、课后作业1.熟记生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企业合同风险控制与信用体系建设合同3篇
- 汽车站水电安装工程分包协议
- 学生住校突发事故预防协议
- 矿山开采吊车租赁协议范本
- 烟草行业货车司机招聘合同模板
- 珠宝设计内部集资协议书
- 垃圾处理设施施工合同模板
- 舞蹈培训机构助教招聘协议
- 汽车购买贷款合同
- 电子厂光伏发电项目施工合同
- 四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期末复习资料
- 轨道板预制施工作业指导书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之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工作方案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液晶显示的数字钟的设计与实现
- 《香包的制作》教学设计(优质课比赛教案)
- 郴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质量分析报告(总)
- 《中国诗词大会》原题——九宫格
- 步进送料机设计终稿
- (精心整理)中国地形空白填图
- 烟化炉(上海冶炼厂编)_图文
- 滑坡监测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