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2课_第1页
历史必修二第2课_第2页
历史必修二第2课_第3页
历史必修二第2课_第4页
历史必修二第2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三个子目一条线索贯穿本课的学习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下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课文解读: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废井田、开阡陌)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为什么这种制度到了商周时期会遭到破坏?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生产力低下什么是井田?动动脑井田制内容、特点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自我测评第一题概括井田制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性质: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井田制的瓦解之根本原因

—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国语·齐语》井田制的瓦解的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商鞅管仲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3.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㈠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㈢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私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考考你: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问:承德避暑山庄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占主体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2:它的来源有哪些?3:你认为它不断发展后,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战国→汉代→宋初→明清思考:来源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动动脑危害国家:经济上国家财政赋税收入减少;政治上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农民:几无立锥之地,无法向国家交纳赋税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的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的特点:1、农民只有使用权2、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地主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买田置地呢?

(一)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之一——租佃经营1.演变1)战国: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比较普遍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2.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3、特点:1)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2)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三、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雇佣关系的出现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以前:地主——佃户(部曲)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小结: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税制改革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均田制土地公有(原始社会)抑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其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工具的变化即技术进步的快慢。生产关系的三要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四大经济区域(特点)(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

巴蜀等地区)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经济重心农业区◎古代人口迁移和今天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什么区别?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带来了什么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经济重心的转移:关中、中原地区江南阶段阶段进程南移情况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宋朝完全南移(南宋)1、城市的繁荣。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楚国的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经济重心的南移给南方还带来什么影响?南方北方南直浙江福建四川广西贵州江西湖广广东云南北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2726119202212501713511211448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2、文化重心的南移。◎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是自发的,战乱导致大量的流民南下。(2)现在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建设。(3)对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小结: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时间: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共同原因:战乱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布: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过程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⑴中原人口南迁

⑵社会环境⑶原有潜力唐安史乱后南宋魏晋南北朝奠基开始完成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