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构成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阻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与市场,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商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流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农作物结构:北粟南稻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1)起源: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距今一万年左右)

⒈农业的发展阶段(2)发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时起)

含义:“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演进:①春秋战国和秦汉:开始出现;②魏晋南北朝:黄河流域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③隋唐: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④宋元:全面成熟;⑤明清:继续发展。五谷丰登黍稷菽(豆类的总称)麦稻猪马牛羊鸡狗六畜兴旺2.农业的发展概况(1)耕作方式的演变:①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缺点:由于地力下降需要经常迁徙)七八千年前:“耜耕”或“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因为昂贵没有得到普及)春秋战国:“铁犁牛耕”。②演变趋势:由集体耕作走向个体耕作,由频繁迁徙走向定居。③演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④演变的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耕作方式的演变石斧骨耜木耒铁犁刀耕火种(火耕)—铁犁牛耕(战国)原始农业石器锄耕(耜耕)传统农业(2)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灌溉的发展原始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长江流域:一年两熟黄河流域:两年三熟、三年四熟闽江和珠江流域:一年三熟石刀石斧石犁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和牛耕耦犁,出现犁壁耧车(播种)曲辕犁(安装犁评)刀耕火种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垄作法代田法、一年一熟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轮作法和推广绿肥种植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长江流域广种水稻大禹治水都江堰(李冰)郑国渠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翻车(手摇脚踏)筒车(水力)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古代农具的改进1.从材质方面看:石、骨、木器等→青铜、铁等金属农具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人力操作→畜力→自然力牵引

唐代的曲辕犁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垄作法: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代田法:代田法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如下图)垄作法和代田法耙北方的耱南方的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郑国渠白渠漕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500亩。翻车筒车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著作:汉代:《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农书北魏:《齐民要术》贾思勰,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朝:《农桑辑要》,最早的官修农书元朝:《农书》王祯,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明清:《农政全书》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中国古代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

北宋:江南大量种植粟和麦;长江流域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

明代:由国外引进玉米和甘薯。

清代:推广棉花、茶叶、油料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列举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大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2、春秋战国,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垄作法3、汉代发明了耧车,比西欧早1700年4、汉代耕犁开始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5、《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6、魏晋南北朝实行的轮作和绿肥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重要结论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2、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4、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犁耕的成熟;5、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的形成标志着我国耕作技术的成熟(3)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集体劳作原因: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表现: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劳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春秋战国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时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政策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弱点作用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①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地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艰难的不利因素:★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分散的个体经营,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封建剥削、阶级矛盾、社会动荡。发展的有利因素:

★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政府的重农政策。思考: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有利因素、不利因素自然经济: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对立。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就产生,该种经济形态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人。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即成为市场经济。

庄园经济: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经济模式,我国东汉时也曾盛行。地主广占田地,建立大庄园,数千农民工作其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基本自理,市场不发达。收获物大部分供自己消费,少量拿出去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至近代结束。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与市场联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拓展思维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怎样演变的?其特点是什么?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演变: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特点:精耕细作。实质:生产力水平的变化。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领先世界;(2)独立发展,自成体系;(3)精耕细作;(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5)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3、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1)农具的改进和推广;(2)农业技术的进步;(3)水利设施的兴修;(4)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推广;(5)耕地面积的增加;(6)粮食总产量和单位产量的增加;(7)国家人口的增加;(8)赋税制度的变化;(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等。难点分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发展历程

1.魏晋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2.魏晋时期,江南大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2.隋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二)南移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注意: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关中、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1、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2、秦汉:编户齐民制度

3、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4、唐前期:租庸调制—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5、唐后期: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6、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规定各等级的税额。募役法的颁布使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

7、明朝: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8、清朝:摊丁入亩—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补充知识:赋税制度的演变农业税(田赋)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税种。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历时2600年的“皇粮国税”划上了句号。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1.(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

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B

3.(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两宋D

4.(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D

5.(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图1图2B

6.(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A

7.(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

8.(2007·广东理基6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A

三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概念: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三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从狩猎、采集者中的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阶层的出现。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2.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2)夏商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主要生产青铜器;(3)春秋战国: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产品最精美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最大(4)明中后期:江南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工商食官)历史作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扩大,不利新技术推广明朝中后期,规模扩大,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历史作用:一方面巩固了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并在明朝中后期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作坊:规模小、简单协作、师徒关系封建性工场:规模大、分工较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性质⑴______________已掌握冶铜技术⑵______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______进入繁盛时期,器物庄重雄奇⑶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造型灵便轻巧,纹饰简单,广泛采用_____、_____工艺冶铁冶铜⑴_____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⑵_____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⑶____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⑷东汉杜诗发明_____,用水力鼓风冶铁原始社会晚期夏朝商周鎏金镶嵌西周战国汉水排钢____后期已能制钢,魏晋时期发明_____战国灌钢法3、古代手工业成就——冶金业开始烧制陶器新石器商代烧制出__________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先后烧制出____和____青瓷白瓷唐代形成_________两大系统,瓷器已输出国外南青北白宋元明代清代_______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五大名窑元代出现成熟的_________景德镇明中后期烧制出______;烧制带有__________和_______装饰图案的瓷器彩瓷发明_______;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珐琅彩北朝烧出成熟的______白瓷青花瓷阿拉伯文梵文3、古代手工业成就——制瓷业新石器商代西周唐代宋代元代明清西汉3、古代手工业成就——丝织业原始纺织业出现出现______织机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___________斜纹提花织物丝织品通过__________大量外销,中国成为丝国丝绸之路唐代吸收______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波斯花鸟画写实风格,棉纺织业开始发展;黄道婆改变丝棉麻比例,棉纺织技术推广进入鼎盛时期,苏杭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织造局(官营)、花楼机、棉纺织业普及,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以前是麻布);三大行业中领先世界的发明或技术:①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区分几种瓷器并理清其先后顺序:原始瓷器—青瓷—白瓷—彩瓷彩瓷的先后顺序: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

注:唐三彩是陶不是瓷,更不是彩瓷,而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青花瓷属于彩瓷,是彩瓷中的釉下彩,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主流,并在其基础上出现五彩瓷,清代出现“珐琅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时间、地区、部门:标志:原因:特点:影响: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朝中后期江南一带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个别生产部门,稀疏而微弱;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具体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国内市场狭小;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和商业竞争的限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但未能引起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大变化,未促成社会的转型。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技术不断进步,并长期领先世界。★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领先世界的原因:

⑴政治条件:中国较早建立了先进的封建制度,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⑵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⑶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才能。

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没有实现生产力实质性的飞跃。其原因在于:①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缺乏革新的动力;②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推广;③工匠世袭制度导致技术的失传;经营的封闭性使生产技术难以得到交流提高;④政府对民营手工业的限制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推广。1.(2009·广东历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C

2.(2009·海南历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D3.(2010·江苏单科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C.耕种 D.冶铁D4.(2011·重庆文综·16)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A.使用新式“纱绸机”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A【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代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隋唐时期有些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三国时期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西汉张骞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丝绸行销西亚和欧洲,唐朝时期养蚕缫丝技术经西域和阿拉伯人西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画家所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A当时欧洲国家已能够生产瓷器B当时欧洲国家的手工业发展极其缓慢、落后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D当时中国青花瓷出口量最大C6、“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出现了大机户兼并小机户的现象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三、古代中国的商业1、古代商业发展阶段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减弱,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古代城镇发展特点: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政策没变。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主要特点: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目的: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4、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时期阶段特征表现货币城市对外贸易先秦兴起秦汉初步发展隋唐进一步发展宋元空前繁荣明清继续繁荣商:海贝石贝玉贝铜贝秦;圆形方孔钱(秦半两)西汉:五铢钱开元通宝柜坊、飞钱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纸币盛行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商周:商人商业出现,“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商人,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汉:长安洛阳等,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汉:开通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商业活动有区域、时间的限制;出现农村集市贸易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开封临安元:大都宋:坊市界限打破;瓦肆、早市、夜市、草市;四大商业名镇边境贸易繁荣(榷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设市舶司出现专门性城市—苏州杭州松江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广州十三行)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通用的铁钱携带极不方便,于是商人们发行一种类似存款收据的“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使用,这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货币。宋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由政府发行,交子就成了国家发行的纸币。(注意:交子是先由四川商人们自由发行,后宋仁宗时才收归官办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徽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茶叶、木材、粮食典当、走出国门晋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票号、走出国门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实力最强的如徽州(新安)—徽商、山西(山右)—晋商等。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城市与商业关系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概况、特点)都市商业繁盛(汴京、临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较为有名;大都由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化城市发展严格限制阶段放松限制阶段周秦迄唐宋明清⑴市的特点:①特定位置设市,市坊分开;②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③按时开市闭市。⑵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中心依附政治中心)①坊市界限打破;经营时间、地点不受限制;③出现了集镇、夜市、晓市、草市等;④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以江南为盛(3)市的发展:汉: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唐:长安、洛阳、扬一益二等商业繁盛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东西九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唐长安城北宋汴京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草市六朝时开始形成;受行政管理;唐代得到发展,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宋代“草市”也更加普遍、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名镇。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汴路即事》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发展历程相对于官市而言,远离城镇、交通便利、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在当时是不合法的市集。特点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意义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上升。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互通婚姻,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客观条件。3、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3.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4.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①政府的政策;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③国内交通状况;④货币是否统一;⑤国家政局是否稳定。⑥中外交往、民族交往的状况。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应该如何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后期: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等。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制度。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1.(2011·上海单科·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C

2.(2009·广东文基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C

3.(2009·广东历史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A

4.(2008·广东文基19)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C

5.(2007·海南历史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C

6.(07海南卷)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A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它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与耕作方式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演变,而生产关系的演变又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大体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三个发展阶段。

概念:实质:演变: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实质:特点:崩溃标志:崩溃原因:土地国有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课本P16战国以来:产生原因:特点:弊端: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出现(春秋末年)——变法运动(战国)土地兼并严重,影响赋税收入;社会动荡。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①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②农民占有少量或没有土地;③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中央集权削弱;也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悯农诗唐·李绅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你如何解读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社会状况: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A、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C、(原因)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2)维护政治稳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为了巩固封建统治。B、形成、发展商周鼓励----战国商鞅变法首倡---------西汉-----明清(1840年前)D、作用和影响消极影响:古代封建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积极作用:古代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①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②加强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维护阶级基础(巩固统治)。

③打击富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稳定封建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