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全国一等奖)_第1页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全国一等奖)_第2页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全国一等奖)_第3页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全国一等奖)_第4页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五中2023—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三历史命题、校对:秦玲爱、张琦、张玉宝、张翊君考试时间: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24.《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C【解析】考点:宗法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信息表明,王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所以答案选C。2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答案】D【解析】考点:三省六部制。结合材料中给定的“史实”“史论”“史识”可以判断出AB两项是基本历史事实,即“史实”,C项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运行的高度对唐代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得出的科学结论,所以属于“史识”,故选D。26.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考点:行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抓住题干中“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的隔阂,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即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27.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答案】D【解析】考点:文学成就。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中的“前世、今世、生死轮回、因果”等字眼均是佛教的典型的思想观念,所以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受佛教观念影响很大,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答案】C【解析】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看时间1896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解决战争赔款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由此可知C项正确。29.古代雅典就大会发言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在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必须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不可同时讨论两个独立的议题。同一场会议中也不得就相同的问题两次发言。不可谩骂或打断他人发言,且不可攻击主持会议的官员。”这一规定A.在梭伦执政期间率先实行B.铲除了世袭贵族的特权C.体现了直接民主过于泛滥D.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答案】D【解析】考点:雅典民主制。依据材料体现出了对会议议程的规定,该规定明确了会议的议题,确保了发言人的自由权利等,有利于会议的顺利召开,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所以选D30.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习惯法的出现使得贵族不能随意损害平民利益B.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C.帝国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D.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极度的混乱【答案】B【解析】考点:考查罗马法的历史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材料。题干中介绍的是整个罗马法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故A错误;罗马法帝国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不符合史实,它是共和国时期制定的,故C项错误;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极度的混乱与实际不符,因此D项错误,故选B项。31.布鲁诺因坚持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于1592年他被宗教裁判逮捕入狱,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通过法案禁止享受公费的教师讲授“否定《圣经》中所教导的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的任何理论”。这说明A.科学思想传播的环境有了改善 B.科学思想传播的阻力越来越大C.反科学思想在美国居主导地位 D.科学思想在西方缺乏传播环境【答案】A【解析】考点: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学思想传播的阻力只可能越来越小、反科学思想在美国并不居主导地位、科学思想在西方并不缺乏传播环境,从“被烧死”付出生命的代价到通过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传播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科学思想传播的环境有了改善。32.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B.对农民所受的各种痛苦的表示深切同情C.已充分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D.决定开辟农村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从中共“二大”指出“中国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可以看出中共已经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A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是在八七会议上决定的,D在大革命失败后才出现。因此选C。33.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C.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考点: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时期在30年代进行了经济的管制,加强经济地计划性,这是为了以后的抗战做准备,逐步的让经济发展转入战时的轨道,故选C。34.有学者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力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答案】A【解析】考点:1787年宪法。从材料“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可以看出,宪法制定的出发点是防止政府的权力过大,加强对政府的制约。因此宪法是为民众的利益着想的。故选A。B项未体现出各州的关系来;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有很大的局限性;D项错误,1787年宪法的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中央政府的权力。3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年奇想乐队The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高税收,而高税收和高福利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是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40.(25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期间迁出入农村(县)市、镇农村迁入市镇人口万人%万人%万人%1982-1987迁出迁入1982-1987迁出迁入1990-1995迁出迁入1995-2000迁出迁入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8分)(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12分)(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5分)【答案】(1)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8分)(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使农民从农业、农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8分)不同:近代农村的迁移主要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破产的农民被迫迁入城,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反映;当代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下发展主动迁移,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映。(4分)(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实行合作化;改革开放,改革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失:大跃时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了农业和农民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举两个史实)(5分)【解析】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1)注意一分为二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分析消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2)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原因。第二问近代农村人口的迁移是因为列强的侵略导致的自然经济的逐步的解体,农民破产造成的;新中国的人口的迁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政治上从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角度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材料二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答案】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由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2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3分)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2分)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着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3分)【解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观念和姓氏变化;辛亥革命后的姓氏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是在论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方面的信息,材料二是在论述辛亥革命前后的姓氏方面的信息。在做题时主要是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革也使姓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移风易俗也导致了姓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题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能够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6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9分)【答案】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3分)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3分)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6分)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级的利益。(3分)【解析】考点: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依据“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得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问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2)结合改革的背景,两国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即阶级矛盾尖锐激化,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两国改革都不够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启示类的问题可从其成功的经验中加以归纳概括。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为一学生整理某一法律文件主要内容的笔记。法律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法律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规定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规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有解散议院之权、统率陆海军之权、总揽司法权。但其权力受到议院、内阁和司法机关的制约。(1)判断该法律文件是《钦定宪法大纲》还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说明理由。(6分)(2)根据笔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法律做出评价。(9分)【答案】(1)《钦定宪法大纲》。(2分)理由:法律保留了君主,并赋予君主以大权,保留“臣民”称号,是清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总统共和制。(4分)(2)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认可,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带有明显的君主专制色彩。(9分)【解析】考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1)该法律文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保留君主,仍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保留“臣民”称号也反映出它是《钦定宪法大纲》;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规定了公民的称呼。(2)对该法律一分为二的评价:从《钦定宪法大纲》内容看,它虽然给予臣民在法律范围内的一些民主权利(法律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等),但仍然行专制之实(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有解散议院之权、统率陆海军之权、总揽司法权)。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希特勒迫害犹太文化精英法律依据及其内容世间被驱逐的人数大学教师总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重设公职人员法》:凡属非亚利安血统者,都将解聘1933-1934年冬约1145人7116人%《纽伦堡法》:剥夺所有犹太人的公民权1936年9月约494人5971人%《德意志公职人员法》:解聘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同种类配偶的教师1937年-1938年夏约160人5477人%材料二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当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文化精英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对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6分)【答案】(1)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意图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历史宗教因素。(9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贡献:是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2分);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2分);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2分)【解析】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1)结合表格中的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历史宗教因素。(2)从材料二中“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概括出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概括出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48.(1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