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_第1页
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_第2页
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_第3页
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_第4页
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单辨◆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 有目的地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生物起源说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交往起源论人类的交往活动叶澜※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5)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 ---- 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奴 隶 社 会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备注六艺 政教合一中国 夏、商、西周 庠序校 (礼乐射御书数) 学在官府古印度古儒《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外国以吏为师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古希腊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崇文雅典封建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百家争鸣汉代官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察举制私学术”征辟制中国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培养教师和僧侣修辞、辩证法,四学西方中世纪-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士◆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2◆考点 9: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单○简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时期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专题二 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 单○◆考点10:教育学的概念 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 揭示教育规律 的一门社会科学。(1)根本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2)内在动力: 教育问题 ;(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11:教育学的萌芽 ★1、萌芽阶段的特点:(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并没有专门论述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中国(1)《学记》乐正克 ——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主要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阐释了 启发式 教学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学要 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墨翟——兼爱、非攻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3(4)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 ,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考点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人物著作教育观点培根《新工具》1.科学归纳法2.首次指出“教育学”应独立《大教学论》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夸美纽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2.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志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教育学之父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4.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职业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赫尔巴特的老师)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卢梭《爱弥儿》浪漫主义自然教育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洛克《教育漫话》1.“白板说”;2.“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1、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科学教育学之父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3、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1.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杜威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民主主义与教育》组或改造;实用主义创始人3.学校即社会;4.从做中学;斯宾塞《教育论》1.教育预备说;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巧记:“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2. “级智夸大独立” ( 夸美纽斯): 级:班级授课制; 智:泛智教育; 大:《大教学论》; 独立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3.“一、二、三、四 +教育性原则” (赫尔巴特): 一:一本书《普通教育学》; 二“学” :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 ”(杜威): 民主:《明主主义与教育》; 威:杜威; 新三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考点 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4教育问题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全面和谐教育理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帕夫雷什中学》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巧记:木(姆)有目标,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专题三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单◆考点13: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 教育的派生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对的)◆考点14: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5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考点 1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简○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考点16: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 制约 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 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简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 17:学校文化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校园文化 ---- 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

思想观念 和行为方式。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6校园文化的核心◆考点18: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 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 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 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 合理流动 。专题四 教育与人的发展 ○单很重要的内容◆考点 19: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 生理和心理 两方面的发展。◆考点2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单○简○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 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 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 最近发展区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考点2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简答题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考点 22: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观点: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7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荀找洛华生)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2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辨○材○1、内部因素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辨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②个体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因素 —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 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2、外部因素③环境 —— 现实性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④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主导人的发展)(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概念】(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辨(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专题五 教育制度 ○单○辩○简◆考点 24: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 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3、地位:它处于 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单8◆考点 25: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26: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简○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考点27: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1、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 欧洲2、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3、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考点 28: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特点 地位壬寅学制 1902 只颁布没有实施 首次颁布癸卯学制 1904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首次实施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 1922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新 沿用至解放初期(时间最长)学制”“六三三学制”※巧记:人颁布,鬼执行,长期戌美国◆考点 29: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简1.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从学制类型上看,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发展任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知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 (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 (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 (核心任务)。3)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考点 30: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不是重点同 P3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9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考点 31: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 必须接受 的,国家、社会、学校、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 义务教育 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 基础教育 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2.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 (公益性)。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4.我国的发展: 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 年颁布, 2006年修订,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义务教育实行 国务院 领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的体制。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6、学制年限: 多种形式并存 —— “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专题六 教育目的 ○单○辩◆考点32: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4、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单◆考点 3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辩1、国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 34: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单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巧记: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等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10※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3、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教育适应生活。4、能力本位论 (能力培养)5、知识本位论 (传授)6、宗教本位论7、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辩8、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考点35: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简单○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简○单(1)199.6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育方针/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考点3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单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考点 37: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单简○ ○辩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点38: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简1.全体性 2.全面性 3.发展性 4.主体性 5.开放性专题七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单○简◆考点39: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11◆考点 40: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 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类: 了解(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根据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 (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是否直接参与)(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 观察(根据实施的方法)(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分类:(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 发生、发展和演变 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 鉴别和史料的 分析。(四)实验法。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 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4)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 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 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 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二章 中学课程专题八 中学课程◆考点41:课程的概念1、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辩。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单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考点42: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赫尔巴特、斯宾塞、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属性夸美纽斯)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杜威)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科形式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12(怀特海)的一门学科。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课程任务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学习需要)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设计开发主体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呈现方式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考点 43: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学科中心课程论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斯宾塞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活动中心课程论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杜威、克伯屈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经验课程)协助作用。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蒂斯、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大致了解)布厄迪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考点 4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 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 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和性质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45:课程目标的内涵1、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2、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3、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4、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有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是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两个以上的主题单元年级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而广度,深度不同的内容,使学生逐步掌握某门课程和课程的某个方面。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照某些准则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13横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考点4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考点 47:课程设计的 --泰勒目标模式★1、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 “课程理论之父”。2、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教育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补充:过程模式(关注过程),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 ”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情境模式(关注目标,又关注过程。)◆考点 48: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 ——指向学校1、内涵:是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依据教育目的 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3、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课程计划的组成: 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 指向学科1、内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 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 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各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三、教材—— 指向教师1、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2、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 单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四、三者关系 :课程计划是 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 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 。◆考点 49:教材编写的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14◆考点 50: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当代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3、CIPP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 背景评价 (Contex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 、过程评价 (ProcessEvaluation) 、结果评价 (ProductEvaluation) 构成。4、CES评价模式-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 (CenterforStudyofEvaluation) 命名的一种评价模式◆考点6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单 ○简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1)普及型: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2)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3)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简4、新课程结构基本特征: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5、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①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6、新课程评价的转变:1)功能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2)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3)评价主体多元化;4)评价结果关注结果准确,公正,更要强调结果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5)评价内容全面;6)评价方式多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7)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平等,理解,互动。15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教学行为 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教学观 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单简○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 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第三章中学教学2016很可能考察2015是考德育专题九 教学概述◆考点 61: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含义: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1)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材○单16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考点62:教学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 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 ;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 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 ;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6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单(其他略)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64: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单专题十教学过程◆考点65: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一种 认知过程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中国孔子: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闻、见、知、行。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西方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发展成五阶段: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预备、联合、总括、应用(莱茵)。3.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考点66: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单○辩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的简捷性17◆考点 6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 相统一的规律;○材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辩○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 相统一的规律; ○材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 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材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考点6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考点6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教好课的前提1、备课的要求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二、上课 ———— 教学工作的 中心环节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1、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18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四、课外辅导 —— 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课外辅导的要求: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③辅导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⑤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1、方法: 测验法 、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2、质量指标:信度(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可测量出程度)、难度(试题难易)和区分度(可区分考生能力)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要求:①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②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③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考点70: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乡土教材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可靠知识,又要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求:①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②要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4、循序渐进原则 —— 顺序性教师在教学中,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持续连续系统地进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19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阶段性。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求: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6、因材施教原则——个别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时,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7、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直观性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③要重视语言直观8、巩固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著作 教育思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性原则◆考点71:教学方法 ★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 教的方法 和学生 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 ——兰本达(美)2、纲要图式教学法 ——沙塔洛夫3、暗示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 —— 洛扎诺夫 --激发潜力,无意识4、非指导教学法 —— 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5、发现法——布鲁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20维度内容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②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展开,自觉地领悟知识;③讲究语言艺术。讲授的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例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讲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④要组织学生听讲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缺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一定的理解。要求: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③讨论结束后,做好小结。读书指导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要求: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③加强评价和辅导;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②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④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要求:①做好参观的准备;②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③参观后及时总结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21要求: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③做好实验小结实习作业法: 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以探究为主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适宜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考点72:教学组织形式1、分类: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2、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期限,按照学校课程表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特点:班、课、时。(2)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3)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4)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3、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4、分组教学: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新教育;翻转课堂;微课(5-8精彩教学过程);微格教学(5-20小型课堂录成视频);慕课(网络开放课程);跨越式教学(适合语文跳过固定知识序列)(+)◆考点73:教学评价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 价值上的判断。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 +)2.教学评价的种类维度 具体分类根据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22进行的评价。(成绩在班级排名)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试题)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式。根据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和文字描述的评价。内部评价: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4、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①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②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③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④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价值趋向。(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专题九 认知过程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二、伴随:注意◆考点74: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 。2、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3、注意的分类: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无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 有 需要 目的、间接兴趣 、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直接兴趣 、熟练和系统化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 (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任务;③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a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主体的意志力水平;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b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叫做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c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注意的转移 :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因素: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②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③明确的信号提示;④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力(+)4)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因素: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考点7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正后像、负后像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3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考点76:知觉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影响因素:(+)客观: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③对象的活动性;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主观: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态度;2)整体性: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4)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3.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考点77:一、记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根据内容划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具体事物形象的记忆;( 2)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3)语义记忆(逻辑记忆)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5)情景记忆:以亲身经历、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2、根据保持时间划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①时间极短:0.25-2秒;②容量较大;③形象鲜明;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声像记忆(2)短时记忆①时间很短:不会超过 1分钟,一般是 30秒左右;②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③意识清晰;④操作性强:有人把短时记忆叫做工作以及;⑤易受干扰;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①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②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4、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 (+)1)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2)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245、记忆的过程:包括 识记 、保持 、回忆或再认 三个基本环节。6、补充: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识记的方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 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 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 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1)影响遗忘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⑦识记者的态度;2)关于遗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 (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简——背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①及时复习;②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⑥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8、想象(补充)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9、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②空想: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二、思维与问题解决★ ○材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单——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单25(1)思维1.概念: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 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分类★维度内容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发展水平具体形象思维: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直觉思维:未经过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思维的逻辑性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分析思维: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思维的指向性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找各种答案的思维再造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思维的创造程度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思维的过程的依据理论思维: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答案数量)、变通性(不同类型答案)、独创性(新奇独特答案)。4、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补充:意志过程 ★——动机冲突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5、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容易);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困难)2)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正负)3)思维定势-----环境不变,定势能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迅速解决问题(积极)情景改变,则会妨碍人采用新方法(消极)4)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消极阻碍)5)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6)动机的强度-----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简单问题,中等偏高;中等强度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爬山法)专题十二 学习心理学习概述( +)一、学习实质: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二、知识的类型与表征1、知识的类型: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②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26推测的知识。2、知识的表征存储①陈述性知识:命题和命题网络;图式②程序性知识: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3、知识学习的种类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①符号学习;②概念学习(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③命题学习(若干个概念的关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①下位学习:新概念、概括范围低——旧概念范围高②上位学习:新概念高范围③组合学习: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可能存在组合关系4、知识直观与知识概括知识直观:直接感知教材直观信息,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知识概括:揭示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的高级概括形式措施:①充分运用变式;②进行科学的比较;③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5、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①操作定向;②操作模仿;③操作整合;④操作熟练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①准确的示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心智技能的形成: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内化;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②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③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二、学习动机★★★ ○材1、概念:学习动机是指 激发和维持 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2、结构: 学习需要 (内驱力)和 学习期待 (诱因)3、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4、学习动机的分类 ○单分类标准 分类名称 注释内部动机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外部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高尚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低级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近景性动机与短期目标相联系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5、奥苏贝尔 成就动机的分类 ★○单276、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掌握知识)、自我提高内驱力(获得相应地位)、附属内驱力(得到他人赞许) 。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单辨(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2)动机不足和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品点低些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8、学习动机理论 材○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普洛夫、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斯金纳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追求成功者(选择50%任务)和避免失败者(选择阿特金森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成败归因理论韦纳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因素:努力程度、能力高低、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身心状态认知主义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事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功能:①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③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④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成就目标理论埃利奥特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p169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维度 成败归因维度因素来源 稳定性 可控制性因素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可控 不可控能力 √ √ √努力程度 √ √ √工作难度 √ √ √运气 √ √ √28身心状况 √ √ √外界环境 √ √ √能力属于内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运气数以外部不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 (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 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9、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求: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三、学习策略 ○单p178分类:1)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