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一、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概念划分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注意:(1)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2)“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奸淫幼女,或者在拐卖妇女儿童的过程中,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的,也应以强奸罪追究刑事责任。(5)抢劫包括普通抢劫与准抢劫和特定物资;(6)毒品犯罪中只有贩卖毒品才负刑事责任。2008.2.53.《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15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没有规定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负刑事责任,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
B.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
C.15周岁的人犯强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强奸罪
D.拐卖妇女、儿童罪重于强奸罪,既然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就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强奸罪实行并罚答案:ABD
解析:《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以上八种情形,指的是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罪名。A项中,15周岁的人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奸淫幼女的,虽然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不负刑事责任,但是,他应该对强奸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构成强奸罪,因此,A的说法错误,当选。C项说法正确,不当选。B项中15周岁的人虽然对强奸罪要承担刑事责任,但不成立拐卖妇女、儿童罪,B和D的说法错误,当选。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1、计算:是实足年龄,而不是指虚岁。2、刑事责任年龄应当从出生之日计算至行为之日而不是结果发生之日。3、关于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应当注意两种情况:
(1)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并且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应具体分析。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犯罪,并在未满14周岁时也实施过相同行为,对此不能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只能追究已满14周岁后实施的特定犯罪的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
1、从宽处理的原则。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不适用死刑的原则。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刑法第17条第4款还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1、未成年人能否使用罚金刑?2、未成年人能否使用剥夺政治权利?二、精神障碍(一)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1款载明,“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认定的标准:
1、医学标准2.心理学标准行为人须是精神病精神病人必须实施了特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精神病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须是基于精神病理的作用精神病人的危害行为是由精神病理机制直接引起且使其行为时丧失了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触犯刑法之行为的能力所谓丧失辨认行为的能力,是指行为人由于精神病理的作用,在行为时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性质及其危害后果。所谓丧失控制行为的能力,是指行为人由于精神病理的作用,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地选择实施或不实施危害行为,也往往表现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控制危害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方式与程度。
提示:精神病障碍人无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1、采取的是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法学)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在心理学标准内容上,采纳的是丧失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的择一说。2、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精神障碍人,只有同时符合上述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法学)标准的,才应确认为无责任能力人。(二)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1)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
(2)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
……(三)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是处于早期(发作前趋期)或部分缓解期的精神病患者二是某些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包括轻至中度的精神发育迟滞(不全)提示:司法工作人员在判断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时,除了以精神病医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为基础外,还应注意:第一,要注意审查精神病的种类以及程度轻重,因为精神病的种类与程度轻重对于判断精神病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二,要在精神病人的左邻右舍调查其言行与精神状况。第三,要进一步判断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精神病之间有无直接联系。
4.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4题)
A.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答案】C
【考点】刑事责任能力
【解析】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性质、结果与意义的能力,而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据此可知,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才不承担刑事责任。本题中,甲能认识到自己杀人的行为是违法的,而且,其也知道杀人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只是因为自己患抑郁症想自杀但没有勇气,因此希望通过杀人获刑达到死亡的目的,并将该行为付诸实施,不属于该条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因此,甲应对其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选项D错误。《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据此可知,甲存在自首情节,可以(而非“应当”)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另外,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是因为其存在自首情节,而不是因为其患有抑郁症。三、生理功能丧失(1)本条的适用对象一是既聋又哑的人,二是盲人。(2)对聋哑人、盲人犯罪坚持应当负刑事责任与可以适当从宽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他们不属于无责任能力的人;而是限制责任能力的人。(3)聋哑与失明不是绝对减轻刑事责任的原因。
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生理醉酒状态下,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变化大致可分为兴奋期、共济运动失调期和昏睡期三个时期生理醉酒醉酒四、生理醉洒病理醉酒(一)、关于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争论
古代罗马法及日耳曼法时代
中世纪教会法时代
18世纪中叶,德国学者主张1、在古代罗马法及日耳曼法时代,一般学者皆认为,醉酒可以成为阻却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由,主张对因酗酒而犯罪的人,应减轻或免除其刑。2、到了中世纪教会法时代,由于教皇极力反对饮酒作乐,因而在普遍的禁酒声中,对于因酗酒而犯罪的人,非但不视为阻却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由,反而认为是加重刑事责任的原因。这种思想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英法各国的刑法理论。3、及至18世纪中叶,德国学者主张,应当区别因酗酒而实施危害行为的情形,分别为可归责于行为人与不可归责于行为人两种,以确定其应否负刑事责任。这种主张得到众多的支持,很快成为通说。由于法无规定,而实践中因酗酒而实施危害行为的事件却屡有发生,因此,关于醉酒人的刑事责任争论的焦点无责有责刑罚应加于有责行为,醉酒人在醉酒之时,往往处于心神丧失状态,即辨认和控制行为能力丧失的状态。对于在这种状态下实施的危害行为,自然不能让行为人负担刑事责任。
酗酒者于实施危害行为时,确实往往处于心神丧失或心神耗弱状态,但之所以陷于这种状态,并非事出无因。酒可以饮,也可以不饮;可以饮而不醉,也可以饮而酩酊,这完全受人的自由意思支配。
当代各国刑事立法关于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大致可以下四种立法例:1.按常罪处理。例如,(波兰刑法典)
2.只追究故意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罗马尼亚刑法典)。3.只追究故意或过失醉酒人犯罪的刑责任。例如,(意大利刑法典)4.加重对醉酒人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采取了第一种立法例
(二)、关于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根据西方刑法理论中的流行的学说主要有:1.“公共利益”说
这种理论认为,从生理心理角度看,醉酒(慢性中毒除外)虽不是精神病,但它能在一定时间内减弱甚至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从社会角度看,酒态(指行为人自己主动引起的)之中又干坏事,则是错上加错。显然,心理能力和社会政策之间存在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只能是以公共利益为重,以社会政策为主,一般的刑法原则服从根本的社会利益2.“预先故意”说
这种理论认为,“对偶而或者经常饮用酒精并处于醉酒状态的人,不能免除刑事责任,因为这些人是有责任能力者,他们并不具备无责任能力医学的和法学的特征。”“一个故意饮用酒精并一直喝到意识模糊的人能够预料到产生的各种后果,包括法律后果,这是他们对酗酒和在这种状态中实施的犯罪应负责任的根据。”
3、原因自由行为行为人在实施构成要件行为时,虽然没有或只有部分意思决定的自由,但在导致自己处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原因设定阶段,行为人仍有意思决定的自由。这种在有责任能力状态下种下决定性的原因,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的,学说上称之为“原因自由行为”。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责任能力、罪过等,仅仅存在于实行行为期间,行为人在行为前的精神状态不能成为让行为人负担刑事责任的根据。据此,醉酒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如果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完全丧失,不应让其负刑事责任;如果上述能力有所减弱,应减轻其刑事责任。但是,这样做显然不利于打击酗酒滋事、借酒撒疯的犯罪行为,不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无法满足防卫社会的需要。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着眼于醉酒的原因,如果醉酒人由于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致醉酒,并进而实施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应负完全的刑事责任;反之,如果醉酒是由于不可归责于醉酒人的原因造成的,便应按实施危害行为时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实际状态,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小结: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即在自由意思支配下,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虽然在实施构成要件行为时,行为人的意思是不自由的,但在原因设定阶段却是自由的。因之,应视为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负担故意或过失的责任。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为我们解决醉酒犯罪人负担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对于这一点,给予怎么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但是,这种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因为醉酒本身并不是犯罪行为,醉酒人之所以要负担刑事责任,是因其在醉酒后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中的故意或过失都是针对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的。醉酒人对于醉酒所持的心理态度不能等同于刑法中的罪过。(三)、我国醉酒人犯罪负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刑法典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生理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主要根据在于:
(1)精神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证明,生理醉酒人的辨认和控制行为能力只是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丧失,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2)生理醉酒人在醉酒前对自己醉酒后可能实施危害行为应当预见到,甚至已有所预见,在醉酒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时具备故意或过失的犯罪主观要件。醉酒完全是人为的,是可以戒除的。
(3)酗酒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使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讨论:1、关于第一点,(1)认为在醉酒状态下,行为人不可能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2)根据现行刑法规定,醉酒后实施危害行为,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醉酒人既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又怎能以此作为让醉酒人负担完全刑事责任的根据?
2、关于第二点,(1)认为实际生活中所有醉酒都是由于行为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导致醉酒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不可抗拒或不可预见的原因而醉酒的情形并非绝无仅有。(2)行为人因为自己可归责的原因而醉酒,并进而实施危害行为。行为人对于醉酒本身的过错,能否等同于刑法中的罪过?为什么这种过错能够成为让醉酒人对其在醉酒后所实施的危害行为负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由于现有刑法理论没有将这一问题说清议透,这就难免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3、至于第三点,它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将酗酒应受道德谴责的原因当作应负刑事责任的根据我们认为: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实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这是一般原则,而以实行行为的原因自由行为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实行行为视为原因行为的自然延续,则是一般原则的例外。在主观方面从醉酒期间醉酒人的精神状态的实际情况看,如果醉酒只是轻度的,便不会影响醉酒者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或者影响较轻;如果是深度醉酒,情况就会不同。饮酒者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不仅会有所减弱,甚至还会丧失。但是,由于在醉酒原因上行为人存在过错,因此,应当根本不顾及实施危害行为时行为人的精神状态,一律追究行为人完全的刑事责任。由于承认这是例外,相应的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主观罪过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陈某(15周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日深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万元的计算机原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现问,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命题陷阱剖析]
本题答案为BD,考核要点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和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期限内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处理。本题选项中A的干扰性较大。
[相关内容详解]
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案例:
王某在14周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7000余元。14岁生日那天,王某邀请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王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一部、现金5000余元。第二天王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的3人撞倒,二死一伤。某不但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王某将汽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出,后被抓获。
[问题]
请对王某的上述各行为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1)王某对不满14周岁以前的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2)王某对14周岁生日当日的抢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刑事责任年龄计算,以周岁计算,即以过了周岁生日第二天起算。据此,王某的抢劫行为发生在已满14周岁以前,仍不负刑事责任。
(3)王某对盗窃吉普车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因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如果实施的是上述刑法明文规定的八种犯罪以外的危害行为,并不负刑事责任。盗窃罪不属这八种犯罪之列。
(4)王某对交通肇事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对王某可以放任不管,应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6.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
A.构成走私毒品罪
B.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构成贩卖毒品罪
D.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答案:C
解析:甲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甲明知其捡到的是毒品,仍然卖给他人,所以构成贩卖毒品罪。其实到这里本题的答案就可以选出来了,因为甲的年龄只有15周岁,只对贩卖毒品罪负刑事责任,所以本题选C项。排除甲的年龄因素,仅仅考虑其行为,也是构成走私毒品罪的,只不过因为甲年龄为14周岁到16周岁之间,故此对走私毒品罪不负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有证据能够证实已构成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窝藏毒品罪中的任何一种罪,即以该罪论处,而不应再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所以B是错误的。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
B.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
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
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答案:CD
解析: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因此,CD应选。AB中只要其没有实施杀人行为,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53.《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15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08.2.53
A.《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没有规定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负刑事责任,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
B.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
C.15周岁的人犯强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强奸罪
D.拐卖妇女、儿童罪重于强奸罪,既然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就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强奸罪实行并罚
答案:ABD
解析:《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以上八种情形,指的是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罪名。A项中,15周岁的人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奸淫幼女的,虽然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不负刑事责任,但是,他应该对强奸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构成强奸罪,因此,A的说法错误,当选。C项说法正确,不当选。B项中15周岁的人虽然对强奸罪要承担刑事责任,但不成立拐卖妇女、儿童罪,B和D的说法错误,当选。
4.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2010年卷二单选第4题)
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
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商业街区纱窗清洁维护合同追加条款3篇
- 2024年度地方特色产品购买合同3篇
- 甲状旁腺肿瘤的临床护理
- 矿物质缺乏的临床护理
-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护理
-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课件-第7章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 《郑教授执行力教程》课件
-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健康宣教
- 孕期尿酸高的健康宣教
- 2024年销售年终个人总结
- 2024年山西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4年度师德师风工作计划
- 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投标书范本完整版本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课件
- 南京工业大学《大地测量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秋期河南开放大学专科《民间文学与文化》一平台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1至3+我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解析
- 泵的变频调速技术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