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9赤壁赋 优秀作品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9赤壁赋 优秀作品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9赤壁赋 优秀作品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9赤壁赋 优秀作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要目标:掌握本文所涉的音形义(通假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并感受文本所表现的画面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法指导背诵文本,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背诵能力;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尤其是抓住重点文句的理解指导景、情、理三者融合的手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赏析能力。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教学重点:诵读法指导背诵文本,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背诵能力;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尤其是抓住重点文句的理解指导景、情、理三者融合的手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赏析能力。教学难点:让学生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采用诵读指导和鉴赏指导,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使他们顺利掌握之。教学过程:一、书法出示,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苏轼书法杰作《赤壁赋》,然后导入:同学们请看:这是著名的书法杰作《赤壁赋》,是宋代杰出的文人苏轼的作品,它的前面三十六字已经残损,由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补写,但也不失原作飘逸潇洒之风格。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美文了。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二、解释课题,揭示背景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2、《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今蒲圻县)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3、“赋”是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作为一种文体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短赋”。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如屈原的《离骚》。汉代正式确定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如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如王粲的《登楼赋》、左思的《三都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叫做“律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地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赋介于诗歌散文之间。所谓“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即抒发感情,“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其特点是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汉赋已经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韵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与汉赋相比,本文继承传统,又不遵循老路。没有过多地堆辞藻,比起作者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丰富得多。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三、诵读指导,整体感知1、听鲍国安的诵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此文的韵律之美。2、学生模仿读,教师指导。韵脚、骈偶等韵律之美的仿读指导。逐一落实之。例如:第一自然段中的押韵体现在后半段中(前半段无韵),如:间、天、然、仙等。骈偶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3、整体感知五个自然段地每句意思,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一解决之,并重点落实一下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教师明确:(略)4、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和客人于壬戌之秋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二自然段:写饮酒而歌时箫声的呜咽凄切之情状。第三自然段:客人之回答,阐发怀古伤时之情。第四自然段: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自然段:照应开头,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四、研习探讨,重点探究(一)、研习探讨每一自然段。1、探讨第一自然段(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教师明确:可分三层。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前的小序。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状。第三层:第四至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状。(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教师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临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教师明确:以喜悦为主。2、探讨第二自然段(1)、本段可分几层?教师明确: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2)、本段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境界?教师明确: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教师明确: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教师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教师明确: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教师明确: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7)、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教师明确:转折过渡。3、探讨第三自然段(1)、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教师明确:悲伤(2)、“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教师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连这样的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4、探讨第四自然段(1)、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教师明确:变为喜悦(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教师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5、研讨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什么?教师明确:喜(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教师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二)、重点探究1、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主要从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教师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理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没有从文章中直接反应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该适合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他是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教师明确:第三自然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这两问一叹使文章又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得文中的思想感情跌入低谷。第四自然段是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这一道理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文章再涌波澜。第五自然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末段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得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刻揭示。(三)、个性鉴赏思考:从文章的构思、表达方式或语言特点作个性化鉴赏。教师明确: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散文贵在以意贯串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又转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因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江上的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澈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再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四)、绘画美及典故展示傅抱石画作《赤壁赋》和《湘夫人》教师重点讲解“渺渺兮予怀”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