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复习提纲_第1页
近现代史复习提纲_第2页
近现代史复习提纲_第3页
近现代史复习提纲_第4页
近现代史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指南

复习指南评分依据考试题型考试重点高分指南评分依据

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各占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以及社会实践考勤占百分之十五作业占百分之十五社会实践占百分之二十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4个,20分)简答题(20分,2个小题)论述题(30分,2个小题)有字数要求材料分析题(30分,2个小题)有字数要求重点

1.

名词:党的一大、南京条约、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工农武装割据、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五四运动等重点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成立中国共产党。2,

历史是客观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都具有能动性和反作用。由此,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寻的。

在阶级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必然要体现在阶级关系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之时,将会导致革命。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些基本观点是我们真正领会教材中的具体结论的根本重点3,

《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条约共分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2)割让香港岛给英国。(3)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的税率由中英共同议定,不得随意变更4,动摇了中国的反动统治,使其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促进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得中国的思想习惯、社会风俗开始发生积极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重点1.

谈谈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胡汉民为国民政府主席,这是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开端。1928年2月,国民党举行二届四中全会,实现了内部的暂时“统一”。1928年4月,国民党四派军阀联合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统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第一,南京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为帝国主义对华扩张敞开了大门。第二,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和土地关系中仍居于统治地位。第三,利用超经济的力量,即依靠国家政权力量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巧取豪夺,聚敛了大量财富,逐步形成了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全国的经济控制。重点

2,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辩证关系?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辩证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两个方面,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包围城市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目的和归宿。区别表现在:武装割据又叫红色割据,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成果,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历史性转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发展中,根据客观形势的要求,集体探索的成果。当然,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实践上,毛泽东不仅率先集中力量投身于革命战争,而且自觉地把武装斗争的攻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第二,在理论上,毛泽东阐明了武装斗争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论述了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随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复兴。到1930年初,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已经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重点

3.论述纲要课的灵魂以及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并谈谈学习的心得体会。唯物史观是认识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与任务的基本理论依据,是构建教材体系的理论指导。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历史是客观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2,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都具有能动性和反作用。由此,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寻的。4,在阶级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必然要体现在阶级关系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5,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之时,将会导致革命。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些基本观点是我们真正领会教材中的具体结论的根本。重点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具体关系: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准备前提和条件;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这两大任务也就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中国的近现代史,其主流和本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重点学习体会:第一,明史可资政。历史既可以提供经验借鉴,也是一种认识方法。第二,明史可明理。通过对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弄清真相、追究真理,并释疑、正误。第三,明史可育人。对于育人,我觉得这几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可以更多地了解国史、国情。能够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可以更加科学地观照中国现实政治核心问题,使我们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与现实,并进一步全面地训练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重点

4,分析上个世纪初世界的两次大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成为了“战胜国”,争回主权的意识有了极大提高。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在中国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对战后中国和远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增长了

。十月革命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则是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向选择.具体而言: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2),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广泛发动民众的方法,启示了中国先进分子去研究其方法和主义。重点

5,“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的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2页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重点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土地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型体现,是根据地发展和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土地革命必然要朝着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和土地占有分散化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创造性地初步解决了土地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对解放战争而言是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的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标志土地革命理论的成熟,后来又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就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从根本上摧毁了农村中封建剥削的根基,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土地革命的胜利进展,彻底消灭了解放区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打倒了地主阶级,是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工农联盟,为最终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重点6,毛泽东也曾谈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下列几种:一是斗争手段错了。“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文献资料》第100页,1983年版)二是两权对立。“历史上领导多头总是要失败的。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广西,杨秀清说他回到天国了,洪秀全回来时,将领们都是拥护杨秀清的。其实那时杨秀清更年轻有为些,洪秀全应该服从杨秀清的领导,但洪秀全是创教者,是领袖,两权对立,所以失败了。”(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第37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三是骄傲。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毛泽东选集》第242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告诫全党以李自成、洪秀全失败的历史为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902页)。请谈谈对这段材料的认识。重点

1843年,洪秀全吸取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平等思想的一些教义和一些宗教形式,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1844年他和冯云山等到广西宣传,逐渐发展到上万人,起义条件逐渐成熟。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3月,洪秀全自称天王,史称“东乡登极”;9月,攻占永安之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史称“永安建制”。太平军北上过程中得到农民的拥护,起义军不断扩大。1853年3月19日,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粉碎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到1856年上半年,实现了军事上的全盛。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身上固有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日益暴露出来,农民政权所具有的浓厚的封建性也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封建等级制和世袭制,追求特权和树立个人权威,在组织上结成宗派集团,争权夺利,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奢侈腐化,终于导致了天京变乱。在天京变乱过程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又率精锐负气出走,永安建制时的领导中枢荡然无存,损失了很多优秀将领和士兵,对后来太平天国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成为它由盛转衰的标志。重建领导核心:天京变乱后,洪秀全又提拨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1859年又封冯仁为干王,组建新的领导中枢。从1853年开始,清政府命令沿江各省的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军。比较著名的有曾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