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儒学智慧_第1页
第三讲 儒学智慧_第2页
第三讲 儒学智慧_第3页
第三讲 儒学智慧_第4页
第三讲 儒学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儒家哲学孔子与《论语》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夏历(农历、阴历)8月27日出生(国民党定教师节)。(9月28日美国教师节)孔子生下来身体很健壮,但他不以力闻,认为这是粗人所为。他年轻时作过一些小官,如:畜牧官(乘田),记帐的会计(委吏),主持婚丧仪式的官(儒)。30岁以后作过中都宰、大司寇,摄行相事。血统高贵,出身低贱商纣王之家族血统父亲:叔梁紇(士阶层)龙生、虎养、鹰打扇三岁时父亲去世唐开元27年玄宗李隆基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宋朝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元朝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封孔子为至圣先师;蒋介石常说: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孔子的哲学智慧“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仁”既是人伦关系、伦理精神、政治原则,又是哲学范畴,孔子的哲学智慧主要体现在其仁学思想中。一、处人的哲学智慧1、“仁者爱人”其涵义有四: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二是“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都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诗曰:“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反映了中国人善待世间万物的心境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自己所不喜欢的,决不强加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儒家的理想就是把仁爱的精神从亲人推及所有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儒家的“爱人”,也不仅仅是血缘关系范围内的“爱人”四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何谓仁者:孝悌爱人如何爱人:忠、恕仁者境界:杀身成仁(1)亲亲--对亲人的爱“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孝经·圣治章》:“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亲亲:对亲人之爱----对父母的爱---孝鳝鱼的故事日本抛弃老人的习俗心理测试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女人非常漂亮。有一天,女人遇上车祸毁容了,问,这个男人会不会还爱这个女人?

A一定会

B一定不会

C可能会爱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是个大老板。有一天,这个男人破产了,身无分文了。问,这个女人会不会还爱这个男人?

A一定会

B一定不会

C可能会爱父母之爱亘古绵长儒家讲的孝就是对父母之爱的感恩回报。“百善孝为先”,孝之永恒价值和普遍价值都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把道德活动放在一个非常自然、非常可靠的基石之上。孝的价值质疑韩非子:“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其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母之泽乎!”(《韩非子·六反》).汉末孔融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和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母之于子,亦复溪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基督教之博爱三大理念:信、望、爱信主才能得救,信主才能有希望,因为,爱来自于上帝,上帝就是爱!“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响应上帝的召唤去爱人,你才能赎清罪孽,死后才可回到天堂。这是基督教的一种基本诉求。基督教的教堂,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尖顶上面的十字架坚定地指向苍穹,无论阴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仿佛在向世人宣示着一个不灭的信念:皈依上帝才是唯一得救之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个人权利至上,吞没了本来应该温情脉脉的伦理关系,一切关系法律化,人际关系也冷冰冰、硬邦邦,很可怕。基督教到了中国以后,也明确主张教徒要孝敬父母,要做父母的好孩子。比尔·盖茨:“孝,是不能等待的。”佛教之“爱”“四大皆空”:构成宇宙的根本元素只有四样----地水火风,且宇宙都是空幻的,人不要太执著、太认真、太贪恋世俗的一切,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斩断尘缘”“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一切欲望的来源。佛教中国化:

《坛经》里说“恩则孝养父母”;《佛说孝子经》“佛以孝为至道之宗”佛家“年轻人找佛的故事”传统“孝”之局限孝与忠混在一起《吕氏春秋》:“人臣孝,则事君忠”;“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对于专制帝王来说,孝不过是手段,忠才是目的。孔子:“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曹丕和邴原曹丕:“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耶?父耶?”“父也!”“父母论”现代之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祭妹文》之小妹)孝成为礼教带来的问题当孝成为对个性的压抑,对个人情感的蹂躏,对个人权利的剥夺时,就往往会酿成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巴金的《家》“五四”对孝道的批判:一是提倡个性解放,冲破家族压迫;二是提倡政治解放,推翻专制压迫。(2)、仁民—对大众的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从对亲人的爱推广开来,就进入爱的第二个层面“仁民”——对大众的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佛教“天堂地狱一水隔”故事

“富之教之”孔子认为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治理国家,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天地之性人为贵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陶渊明:“此亦人子也,当善遇之。”白居易:“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古代歧视商人汉代法律规定:商人上街穿鞋必须一只白、一只黑。明朝的法律规定,商人走路必须溜边走,穿粗布衣服。(3)爱物—对天地万物的爱人情味儿的宇宙,“仁,天心也”天人合一。宇宙在中国人眼里是生命的鼓动,是情趣的流荡,是严整的秩序,是圆满的和谐。是安顿生命的家园。中国人对大自然、宇宙充满认同感、亲和感、和归宿感。

程颢《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罗素:每当我和科学家谈人生,谈完了,回家我就想自杀,但回到家,看到家里的花园(审美世界、艺术世界、中国人的文化世界),又觉得人生充满盎然生趣。(英国,诺贝尔文学奖)把无情的事物有情化,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怀。苏东坡:寄天地于蜉蝣,渺沧海之一

-----《前赤壁赋》“须将幕席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爱的缺失五常仁为本仁义礼智信,以信为例爱的缺失,最严重的精神危机西方获普利策奖记者自杀、中国众多人拍摄女性自杀、广西冷漠一条街(4)“仁”与中国文化的优缺点优点强调社会整体本位——爱国精神;强调人际和谐——仁爱原则;强调个人道德责任——人伦关系;强调个体修养——性格定位;强调知行统一——行为方法;强调精神价值——人生追求;缺点不利于公平竞争的“血亲观念”;有等级辈分之分的博爱情怀;急功近利的实用精神模棱两可的“中庸”方法……2、“忠恕”----人际关系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忠”是指尽己为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要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忠恕”?尽心为人是为忠,推己及人是为恕。忠恕就是尽自己的心力能力去关心他人,而自己厌恶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绝不转加给别人。先师教导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去尊重他人,别人也会来尊重我们。这种真诚地关爱他人体贴他人的行动就是“道”在生活中的表现。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据《桐城县志略》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在安徽桐城老家修建宅院时,因地界与邻居发生争执,遂给张英写了封信,要他出面干涉。张英看后并没有倚仗权势欺人,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见信后便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邻居见状,深受感动,也将自家的院墙向后退了三尺。从此两家宅院之间就空出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两家和好如初。(1)主动交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2)正直直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雍也)(3)做好自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朋友之道:关注对方,你就离成功不远了3、人生理想,君子之德君子是孔子经常提到的概念,君子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君子的温良作风君子人格充满着仁爱和正义。“君子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成人之恶”君子待人处事要做到“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行,行必果”。君子具有仁、智、勇三德“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论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地位的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能够“独处”(慎独)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游的态度):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大学》谈“慎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中庸》谈“慎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思想的精华“不怨天,不忧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君子无所畏惧,无所怨恨,在知识、思想和品行上不断修养,不断超越,只有上天能够体察我的内心啊。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确了君子作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良知和责任。“孔颜之乐”孔子关注人内在精神的完善。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自己明志说:“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他赞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斗羹,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孔子和颜回表现出来的快乐后来被人称作“孔颜之乐”。这是建立在内在精神完善基础上身心自然流露出的快乐。英雄主义的快乐。“生无所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子罕》;“志士仁人勿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二、处世的哲学智慧“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仁由己而由人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按照礼-------等级制度相关的礼节文饰(道德规范)的规定并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作到仁,“不学礼,无以立”三、立身的哲学智慧1、以德立身,内圣外王,追求实现人生最高价值人生境界:

圣人—大丈夫—君子

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说大人则渺之,无视其巍巍然”;“说大人则渺之,无视其巍巍然”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大丈夫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大丈夫”把“尚志”(为弘道而生,为弘道而死)、“济天下”(为百姓谋利益)作为自己毕生崇高的志向,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2)“大丈夫”“善养吾浩然之气”,既为人处世、言谈举止表现为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刚正不阿,无所畏惧。(3)“大丈夫”面对逆境时有坚定的信念。即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身临逆境,应不怕艰难困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是身体的磨难,应动心忍性,磨练自己的品性,坚持自己的崇高追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一个世界、两个世界西方宗教型文化都讲两个世界:基督教: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佛教:西方极乐世界和人间。伊斯兰教:天国和人间。天国是永恒的、美妙的、欢乐的世界,人间则充满缺陷和罪恶。人来到世间就是遵循神的使命勤奋工作,慈爱大众,赎清罪孽,最后回到天国,享受永生。具有虔诚宗教情怀的宗教徒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投入人生事业。

中国人

“一个世界”的文化观庄子评价孔子:“六合(天地、东西南北)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执著人生,珍爱人间,只羡鸳鸯不羡仙。桃花春水绿,池上鸳鸯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寂寞嫦娥舒广袖。毛泽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包青天》歌曲耳熟能详的说法里积淀着深厚的人生智慧。“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是凭借恭敬有礼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人讲一个世界,一个人生,珍爱人生,“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没有宗教迷狂。培育了一种入世理性的、实用的文化意识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欢乐颂》“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西方是依靠神圣的力量,在神的圣殿里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西方纵然有些宗教徒很迷狂,但是纯正的宗教情怀,培育了一种深厚的文化意识,培育了一种敬畏感,灵魂时常受到鞭挞、受到净化。精神更加高蹈,更加崇高,更加深沉,文化可能更有深度。“东圣西圣,心同理同”---冯友兰生死拷问关于死生的慨叹:孔子:“死生亦大矣!”陶渊明:“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曹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西方宗教“终极关怀”:宗教徒在神的怀抱里解脱死亡中国人在一个世界里,

完成生命的不朽肉体的不朽靠传宗接代精神上的不朽----“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张载“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就是发挥《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呵护一个和谐的自然;为生民立命就是实现孔子所说“富之教之”,实现孟子所谓仁政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继往开来,弘扬优秀传统,开拓新的生活,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

人有四端如有四体我固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皆有之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人皆有之是非之心知之端也人皆有之3、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何谓仁仁者,爱人已经是人心中的道德感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知之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弃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就是说求知识,是把放弃的天赋本份找回了而已。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践行人體由氣組成原始的氣與心志同在原始之「平旦之氣」是善的經過努力朗現潛能致「中和」用身體體現道德四、中庸的哲学智慧中庸是儒家的大智大德,集中体现儒家的真理观、矛盾观,也体现其现实的政治伦理观、人生观,更具方法论意义,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1、中庸性:以中庸为尺度的实用理性“执两用中”的最高境界中庸,不是“恶”与“善”的折中,而是“不善(不善并非‘恶’)”与“过善”之中“适当善”。……儒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庸”,他们把中庸思想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根本的哲学原则,根本的治国方略。《中庸》说:中庸是“执其两端用其中”。经济上,中庸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实际上是平均主义。修身立德上,中庸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要求“执中”。我们不必讲权势,去做异端的人(人上人和最底等人)。也不必做出惊天地的事情,只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力,就实现了我们的生活目标。

2、政治、伦理理论

孔子的一生希望透过其学说,改变当时王道衰微,礼乐崩坏的现象,以求恢复周礼,重整受破坏的社会秩序。(1)正名:他十分注重”正名”,认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按其本身身行事,不能有所僭越。他主张复礼,即恢复周礼。他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只有达到”复礼”和”正名”,便能达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认为君主就应当进君主的本分,臣子就应当尽臣子的本分,父亲就应当尽父亲的本分,儿子就应当尽儿子的本分。

(2)仁政: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统治者必须行仁政,以礼仪治国,社会要贫富平均。行仁政,就是以礼义治国,能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推己及人的精神。孔子主张在位者须以身作则,躬行礼仪,故曰:“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在上位者若能以身作则,以德化民,则不必靠刑罚杀人之方法来求治。

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应当为其指南。孔子虽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但他的确也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3)均贫富:孔子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统治者若要安邦定国,就必须做到贫富平均.主张“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人伦之道父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抱怨自己生的家庭不好。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孝与悌孔子以孝统摄诸种德行。人的美好德性为仁,仁的基础是爱,爱的源泉,在亲子之间,爱亲之情是人最早萌发的情感。所以孔子以孝统摄诸行。在孔子看来,怎样对待父母叫做孝?日常,对父母要作到养、敬、谕父母于道。到父母去世了,则善继志述事,继承父母的志向来言事理政,可以体现在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为中。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在社会上做事情要忠敬),终于立身(最终是达到自身的完满)。(1)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2)顺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3)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1)父子关系关于父子之伦,中国历来特别重视。早在舜时实行的“五教”中就有“父义”、“母慈”、“子孝”的规定。儒家则继承了以前的伦理文化,并对父子伦理作了重要的发展。孔子对这一关系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当然,他更强调的是为子者的义务——孝。例如,第一,侍奉父母要无违于礼。这是对侍奉父母的外在行为细节方面的规定。人们在和父母长期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有做得不到之处,所以孔子主张,要根据先王留下的礼的规定去侍奉他们。有了礼做标准,在孝敬父母上就不会有过与不及的问题了第二,以敬养父母。第三,养父母不仅要敬,而且还要经常保持愉悦的颜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一个人只有把赡养父母看成是一件幸福的事,才能保持快乐的容色。装相是装不出来的,所以孔子说在行孝中“色难”。第四,委婉地劝谏父母的过失。父母和任何人都一样,难免会有想错做错的时候,为人子者,在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当委婉、耐心地规劝父母。当劝谏不被父母接受时,做人子的也不能因此放弃孝道,而应该对父母保持尊敬和顺从,不冒犯、不忤逆,心虽忧愁却不怨恨父母。第五,善保己身,行正道,不犯刑律,不使父母担惊受怕。《论语•为政》里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一个人,若能使做父母的不为自己的疾病担忧,也就是做到孝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语,亦有避免父母担忧的意思。因为在当时,战乱频繁,而且交通不变,儿女远游,一方面会使父母因思念而担忧,另一方面,会使自己在父母的晚年不能尽孝。第六,在父母去世之后,应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孔子曾“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为政》)对于这一条,我们应该善于理解。“无改于父之道”,是指无改于父之善道,继父之正道,并非是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概保持不变的意思,如果父亲有过,其子也继之,并说是继承“父之道”,那就不是孝,而是恶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当代孝子捐肾救母——田世国,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也让我们明白孝的极至。(2)兄弟关系兄弟怡怡(兄弟和悦相亲)

兄友弟悌(兄长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兄长恭敬顺从)

亲兄弟骨肉相残弟弟持刀将哥哥捅成血人

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天命担当意识或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

孔子:救民于水火;修己以安百姓;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