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板块高频易错破解复习任务群四文言文阅读语文2022内容索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读一读——高考评价体系解读想一想——你复习到位了吗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熟练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问题1:你是否能快速读懂文本,理解文意?问题2:你是否能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借助解题技巧,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的各类题型?问题3:你是怎样利用训练文本的?是否做到了每篇精读并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问题4: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有何区别?阅读纪事本末体应该注意什么?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考题试做](2021·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第一组
高考真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答案
C解析
“上欲杀之”语意完整,前后均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答案
B解析
B项,“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误。“极刑”就是指死刑,并不一定外加上尸体示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答案
D解析
D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由“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可知,唐太宗认为隋亡的原因包括“炀帝无道”和“其臣亦不尽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参考答案
(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如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
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以及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1)“断”,裁断;“以法”,按照法律;“断之以法”为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注意语序,应为“以法断之”;“小忿”,小的愤怒;“大信”,大的信用。(2)注意补充主语“这些规定”;“覆视”,督察;“矜”,同情;“录状以闻”,省略句,应为“录状以(之)闻”。第二组
创新角度1.为避免出现冤案,唐太宗实行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①对于判决死刑的案件,两天内须五次复议、上奏,下达到各州的死刑案也要三次复议、上奏;②门下省负责督察,发现有值得同情的死刑案要上报朝廷。解析
本题问的是“为避免出现冤案”而实行的措施,根据丁亥日皇上下诏的内容可知,主要是加强审核并上报朝廷。至于“勿进酒肉”“不举乐”体现的是慎重态度,不属于避免冤案的措施。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授官封爵。B.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C.有司,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恶逆,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夫之父母的罪行。答案
C解析
“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可译为“有关官员”,不限于朝廷中。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许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要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资历(而未自首)被发现了的,皇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官员作假,所以想要杀他们,然而既然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底下没有冤案了。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要处斩他。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并非陛下独有之物。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处以极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上听了很高兴,免除裴仁轨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至关重大,所以下令须三次复议、上奏,这是为了深思熟虑,以减少错误。而有关部门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复议。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须经五次复议、上奏,下达到各州的也要三次复议、上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尚食局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如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甚多。五次复议、上奏,是指处决前一两天(两次复议、上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复议、上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复议、上奏即可。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有可疑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所有人都被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无道吗?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引以为戒。”[考情解码]1.文本选材文本选材201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涉及《宋史》《史记》《后汉书》《晋书》《明史》《宋书》等纪传体史书,2021年则选用了《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突出完整、连续地叙述历史事件。这代表着命题的重要变化,即文章内容不再以某一人为中心,而是涉及事件中的很多人物。2.命题分析
必备知识文言文断句题涉及有关文言文断句的陈述性知识、语法结构知识等;文化常识题涉及古代宗法制度和相关称谓方面的知识,及与此关联的教材知识(如“追比”);文意概述题涉及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翻译题涉及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关键能力能借助语境推测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意;能根据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误方式,联系语境,正确运用断句、文意概括等方面的知识,排查出正确答案;掌握准确地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方法等,能按照题目要求概括关键信息。学科素养具备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传承古人的优秀品质,提升文化自信。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任务一选择题——巧比对,快排除,拿全基础分把文言文阅读中选择题全都做对,是备考的一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做好文言知识的储备之外,还应该掌握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避免选择的盲目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二轮复习要强化以下训练:(1)提升读文效率,能够迅速梳理文本内容和层次;(2)提升读题(选项)的准确性,避免各类失误;(3)熟练掌握三类题型的答题规律和技巧;(4)强化比对、验证意识。易错点1
文言文断句,不明标志,不懂语法断句综合考查考生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细究文言断句失分的原因,大多是粗读文段后,凭感觉做题,不能根据标志断句,更不会依据语法断句。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要求断句的画线句子,凭语感和经验先判断容易断句处,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之处,依据断句标志和语法,通过比对确定正确选项。[典题再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读题审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精准抢分三步骤解答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步骤阐
释第一步,存同析异找不同。比对选项,先排除相同部分,找出不同之处,这是做题的关键。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1.语法结构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开。文中的动词,一般充当谓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2.词语标志①虚词标志。如“夫、盖、唯、且夫、若夫”等句首发语词,“是故”“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等句首关联词,在它们的前面一定要断句;“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句末语气词,在它们的后面要断开;“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标志词和“嗟夫”“呜呼”等常处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在它们前后都可断句。②名词。如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对于断句也有很大帮助,平时训练要善于积累。③对话词。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言”等作为标志,遇到时首先明辨其是否为对话或引文,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若为对话或引文,再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3.句式标志如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紧缩复句等。4.修辞标志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阐
释第一步,存同析异找不同。四个选项的断句有三处相同,通读全句可知“王者数十人”前为第一部分,其后为第二部分。分别比对两部分各选项停顿处的不同。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1.找准词语和句式标志第一部分中对“故”的理解很关键,“故”应是因果连词“所以、因此”,在句中引出下面的结果句。“强宗室”和“镇天下”用“以”连接表目的,“以”前不能停顿。“虽……皆……”是一个紧缩复句,不能断为两处。2.分析语法标志第二部分断句的关键在于对“于天下利乎”的理解。“于天下”是一个介宾短语,可以作“封宗子”的补语,也可以作“利”的状语,这就需要统观文意作出判断。从太宗发问的意图来看,他是询问大臣这样做“对天下有利吗”,故应将“于天下利乎”理解为一句。答题步骤阐
释第三步,整体理解避失误。整个文段的大意为:当初,太上皇想以加强宗室力量来威震天下,因此皇帝的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答案】
B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初九),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以加强宗室力量来威震天下,因此皇帝的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皇亲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上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初五,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上微笑着说:“民众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官吏贪污求贿,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的官吏,使民众衣食有余,他们就自然不会为盗了,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上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问以执政之道。回答说:“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参半,乖谬失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如果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清和静穆,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上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大多接受贿赂,暗地里派左右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绸,皇上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罪大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被他接受,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上听了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当面谏诤,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什么国家不能够大治!”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在隋朝奸佞却在唐朝忠贞,不是他的品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变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失分防范
失分原因考场对策不明句意乱断理解句意时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结合选择题相关选项分析。不看标志强断充分利用文言文断句标志词语,认真分析语境,结合句意理解判断句读。不懂语法硬断分析语法结构,根据句子成分的组合规律判断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含义。不辨句式拆断牢记省略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特点,准确把握语段的特殊之处。不辨修辞分断依据相关修辞手法的特点,特别是对偶、顶真、反复等手法,据此判断句子停顿。[防范对练]1.(2021·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答案
C解析
“临江人”“请幸金陵”的主语都是“王钦若”,如果断成“临江人请幸金陵”,语意上不合适。以此类推,后文也不能断成“阆州人请幸成都”,故排除A、B两项。“契丹大举入寇”,主谓宾齐全,而后面的“时”是“契丹大举入寇”的时间,故排除D项。参考译文
九月,契丹大规模进犯宋境,当时因为虏寇深入中原境内,全国震惊。皇帝召群臣来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江南人,请真宗去金陵;陈尧叟是四川人,请真宗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的意见如何,寇准说:“不知道谁替陛下谋划了这两个对策?”皇帝说:“你姑且判断一下计策能否施行,不要问谋划的人是谁。”寇准说:“我想要得到献计的人,杀了他用他的血来祭祀战鼓,然后进行北伐!现在陛下神圣英武,武将文臣都同心协力,如果您亲自出征,敌人自然会逃走;纵令敌人不逃,我们可派出奇兵去破坏他们的计谋,同时坚守城池以待他们的军队疲怠,如此以逸待劳,我们也稳操胜券。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而去江南、四川那样遥远的地方,致使所到之处人心涣散呢?倘若敌人乘机深入我国境内,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于是问寇准说:“现在辽兵快速冲来,天雄军防守的都是重镇,万一陷没,那么河朔都会成为契丹的境地。谁可以去镇守?”寇准把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迅速召见他并当面下达命令,给他封官让他陪你前行。”王钦若来了后,还来不及说话,寇准就说:“主上要御驾亲征,不是臣子推辞困难的时候,你作为国家的重臣,应当能明白其中的利害。”王钦若惊恐不敢推辞。乙亥年闰月,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兼都部署。契丹皇帝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宋军三路都部署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得了辽军的军械、粮草等。辽军又去攻打北平砦和保州,又被两个地方的宋军所败。挞览、契丹皇帝及他的母亲合兵攻打定州,宋军在唐河进行抵御,攻击辽军的游骑。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兵,号称二十万军,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个时候,以前的宋将王继忠给契丹说讲和后会得到的利益,契丹皇帝认为说得很对,就派遣李兴前去议和。皇帝说:“朕难道会想着穷兵黩武吗,我也希望休战。如果答应往来和好,我们也立即派遣使者。”冬十月,宋派遣曹利用到契丹军。庚辰年十二月,契丹使韩杞拿着文书与曹利用一起来,请求订立盟约。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这个地方。皇帝说:“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情实在是没有理由。如果一定要求,我当决一死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仍然觊觎着关南,派遣他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文书再来商议,皇帝不答应然后离开了。曹利用最终用银两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与契丹达成约定后回去了。2.(2021·辽南协作体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宋璟,邢州南和人,其先自广平徙焉,后魏吏部尚书弁七代孙也。父玄抚,以璟贵,赠邢州刺史。璟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选自《旧唐书·宋璟传》,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B.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C.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D.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在比较选项的基础上,根据语法结构判断:“名义至重”是完整的主谓句,在后面断开;“神道”作主语,“神明”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两项;“党邪陷正”,是并列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最后验证:“若缘犯颜流贬”中“流贬”是“犯颜”的结果,中间不宜断开;“吾必叩阁救子”中“叩阁”是“救子”的状语,中间不宜断开。参考译文
宋璟,是邢州南和县人,他的祖先从广平迁徙到这里,是后魏吏部尚书宋弁的第七代孙。父亲宋玄抚,因为宋璟而显贵,获赠邢州刺史。宋璟年轻时正直而且很有节操,学识广博,擅长作文。刚成年就考取进士,连续做官转为凤阁舍人。为官严正,武则天特别看重他。长安年间,宠臣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忠的言论,让凤阁舍人张说为他做证。张说将要在皇帝面前对质时,十分恐惧害怕,宋璟对他说:“名声和道义最为重要,神明难以欺骗,你一定不要依附邪恶陷害正直,以求暂时免祸。如果你因为冒犯威严而被贬官流放,正可以流芳后世。你如果有什么不测,我将向皇上申诉相救,将与你同死。努力做这件事,万代仰慕,就在此一举了。”张说被他的一番话感动。上朝后,如实证明魏元忠不曾有违逆言论,于是保全了魏元忠,最终使他免于死罪。易错点2
文化常识,不熟教材,不察语境从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是考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古代官职、古代称谓、古代君主制宗法制、风俗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高考文化常识考查点随文设置,无规律性,涉及面广。但有些不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内容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要学会联系教材知识,依据选文内容(语境)来判断。[典题再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典题再练”)读题审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精准抢分四步解答文化常识题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语境分析第一步,读原文,把握语境。A项,“甲子”出自原文第一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太宗继皇位的时间、地点。“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从语境来看,前面已经有了年份月份,这里“甲子”很明显是纪日。第二步,借语境,迁移联想。C项,“海内”,以前学过的古诗词中多次出现过这个词,如“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很容易判断出选项正确。答题步骤语境分析第三步,析语境,准确推断。B项,“宗室”,所在语境是“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根据前面说的“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再结合后面的“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可以推断出“宗室”就是与皇帝同一宗族的血亲。D项,“庶务”,“庶”是“众多”的意思,根据“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可知这里指的并不是各种急务,而是指各种政务。第四步,扣语境,验证答案。将四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检验选项解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上下文表达的意思。最终可以确定D项错误。【答案】
D[防范对练]1.(2021·全国Ⅱ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防范对练”第1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答案
C解析
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故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表述错误。2.(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答案
C解析
“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参考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臣下怨恨(因而)叛乱,是由于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让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一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这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船到江中,他敲打着船桨发誓:“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流水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进入谯城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退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人马,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亲疏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认为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二人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都为祖逖设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了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骚乱。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也可表示接受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B.赐爵,古代对贵戚、功臣以爵封赐,爵位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C.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后死亡。古代常用山塌下来作比喻,而臣子的死都可称为“薨”。D.衰杖,旧指居丧时使用的麻绖与哭丧棒,文中指的是穿丧服、拄哭丧棒。答案
C解析
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等去世称“薨”。参考译文
陈稜字长威,是庐江襄安人。大业三年,被授予武贲郎将之职。杨玄感叛乱时,陈稜率领一万多人的部队攻打平定黎阳,杀掉杨玄感任命的刺史元务本。不久陈稜奉命到江南建造战舰。陈稜又因战功进位升光禄大夫,被赐爵信安侯。不久隋炀帝被叛军杀害,宇文化及率领军队北上,命令陈稜镇守江都。陈稜集合部众穿白衣,为隋炀帝发丧,准备好仪仗,把隋炀帝改葬在吴公台下,他穿着孝服拄着哭丧棒送丧,悲痛感动路人,谈论的人都认为他很有道义。易错点3
概述题,不明晰设误角度,题文比对不到位2021年此题的变化表现在选项不再由“概括”和“分析”两部分组成,而是“概述”人物在某件事情中的言行表现,涉及事件的性质、过程、结果,人物的看法、主张,作者的议论、评价等,基本上都是对文本某一内容的复述。很多考生在读文时并没有准确理解并细致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表现、作者的褒贬评价,没有关注选项中涉及时间、事件过程、地点等的重要词句,而是凭印象主观判断,以致出现失误。[典题再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典题再练”)读题审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精准抢分题文细比对,巧解概述题比对细节对应的设误角度比对人物:关注“谁,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具有何种品质”,比对选项的相关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张冠李戴:①在某一事件中,将某一人物换成另一个人物;②错误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③选项换用表现数量、范围的词,对数量、范围的叙述与原文有偏差。比对时间、地点:关注选项中标志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颠倒时序:将此时说成彼时,将已然说成未然,或将未然说成已然。比对细节对应的设误角度比对关键词:比对选项转述时有无遗漏关键词语,有无夸大、歪曲或理解错误。曲解词义: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在意思的表述上制造干扰项。这类错误往往不易把握,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或需要揣摩语气,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对增减内容:比对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或遗漏内容的情况。无中生有: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加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确定信息,造成选项内容无中生有。比对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改变因果:或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或原因不充分。强加因果是常见的设误类型之一。这类错误往往将人物的行为和未必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强加联系。思维解构
选项标注敏感点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落实设误处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1.比对人物:唐太宗、封德彝。2.比对关键词句:“然”,正确;“养”,养育;“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惟有功者数人不降”,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A项表述都正确。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1.比对事件:“上与群臣论止盗”,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2.比对关键词句:“或”,有人;“哂”,微笑;“安用重法邪”,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B项,“何必使用严刑重法”与“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表述不一致。选项标注敏感点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落实设误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1.比对人物:唐太宗、张玄素。2.比对事件:唐太宗向张玄素“问以政道”。3.比对关键词句:“自专庶务”,“下谀上蔽”“分任以事”“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C项表述都正确。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比对事件:“上欲杀之”“裴矩谏”,裴矩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唐太宗当众表扬他。2.比对关键词句:“不为面从”“佞于隋而忠于唐”。D项表述都正确。【答案】
B失分防范
失分原因考场对策读文粗疏,未理清原文层次要点。纪事本末体和人物传记都是一件事一件事地展开的,只有把这些事情的层次、所涉及的人物及其言论都梳理清楚,才能避免失误。比对不细致,未抓准选项细节。选项内容比较多,考生要善于将选项切分为若干个表达点,抓住每一个点的关键词句,然后找到对应的原文,逐点进行比对。[防范对练](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2“防范对练”第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答案
A解析
“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任务二翻译题——落实关键字句,保证文意畅通翻译题分值高,难度大,考生失分严重,有的考生甚至连大意分都丢掉了,因此,二轮复习要强化翻译训练,切实提升规范翻译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正确的翻译步骤,避免细节失误;(2)强化语境意识,突破翻译难点;(3)增强采分点意识,能够准确翻译重要的词语和句式;(4)熟练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的规范性。易错点1
忽视语境,主观臆断,语句大意译不准语境有“微语境”和“大语境”之分。“微语境”即具体的句子,“大语境”是该句子的上下句和文段中所有与该句相关的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微语境”,但不符合“大语境”,导致翻译题很难得高分。[典题再练](2020·江苏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选自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有删改)读题审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5分)(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5分)精准抢分翻译要利用好“微语境”和“大语境”答题步骤阐
释第一步,利用“微语境”。翻译句子的重点,在于对关键字词和隐性词语的把握,只有正确理解关键字词,才能准确把握大意;只有把隐性词语正确补充出来,译出来的语句才通顺流畅。所以微语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也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隐性词语。第二步,利用“大语境”。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中,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1~2分的分值。如果所译句子不能契合整个文段的基本意思,句意晦涩难懂,无法落实采分点,但大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利用“微语境”。(1)由“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可推测出,“婴”,缠绵疾病;“亟”,含有急迫之义,这里指病情严重;“鞶珥”是个疑难词,可以结合“生计萧疏”推断不可能是“钱财”,可以根据字形推断其与“首饰”有关;“俾”,让。(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联系《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可推测出“识”同“志”,记;由“绝孙曾他肠”可推测出“绝”为动词,断绝、杜绝。第二步,利用“大语境”。(1)由上文“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等语境看,太夫人勤俭谨慎,孝敬公婆,深得长辈夸赞;“斥”的主语不应是其婆婆钱恭人,而应是“太夫人”;联系全文看,“俾迎医”应译为“让他去请医生”;“医无问遐近”,结合语境应译为“不管医生是远是近”。(2)此句是太夫人教育孩子的话,由“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推断出“他肠”应译为“异心”;“食”指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答案
(1)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2)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吗!参考译文
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徙到公安,于是入籍定居,传到第四代是处士赵文深。赠号为中宪的东谷公与处士同住在一个里巷,平素交情很好,因此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说:“这才真应该是我家的儿媳。”于是让方伯公下聘礼提亲。中宪公生性喜欢饮酒,天天与酒友交游,只是生活用度匮乏空虚,难免妨碍了畅饮之欢。自从选择太夫人为儿媳后,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了几案,时间很短就能取来办好。各位老酒友惊奇地对他说:“从前我们跟你饮酒,很少有鱼类菜肴,现在怎么突然间就可以从容操办?”尽数查看谷仓和箱笼,仍然空空如旧,之后才知道是太夫人节衣缩食勤俭辛劳来满足自己的公婆,是用尽心力了啊。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后来钱恭人不能进食,外祖母也不进食。钱恭人最终卧床不起,而太夫人哀痛悲伤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即使到了现在,时隔五十余年,她一说起这件事仍会流泪。(太夫人)平日常对几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积累多年的俸禄,逐渐扩展了一些田产房舍,但不能都给你们,而是要用它们赡养族人,也是要感念祖辈父辈的余荫,不能独自享有。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吗!”她平时一些识大义的话大都像这样。失分防范
失分原因考场对策忽视“微语境”,难以准确翻译重要词语。微语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也能提示我们补出隐性词语,对微语境分析透彻才能翻译得准确。思维狭窄,不善于利用“大语境”。真正读懂原文,是获得“大意分”的前提。要善于在大语境中揣摩生僻字词的意义,进而疏通文意,落实好采分点,再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写出高质量译文
。[防范对练]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典题再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参考答案
(1)皇上担心官吏大多接受贿赂,暗地里派左右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2)君主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变为忠臣。解析
(1)“患”,担心;“赇”,行贿,受贿;“密”,暗地里;“试”,试探。(2)“恶”,厌恶;“过”,过失,短处;“佞”,巧言谄媚,阿谀奉承;“忠”,忠诚;“化”,转变,变成。2.(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2“防范对练”第2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参考答案
(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解析
(1)“报”,答复;“听”,听凭;“互市”,贸易。(2)“遂”,成功;“感激”,情绪激动。易错点2
缺少采分点意识,不能锁定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题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高考常见的三大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许多考生做题时往往没有采分点意识,定不准“采分点”,从而导致翻译题很难得高分。[典题再练](2019·全国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读题审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精准抢分明确采分点,准确翻译答题步骤阐
释第一步,通读感知。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答题步骤阐
释第二步,译准采分点。翻译句子,要有采分点意识,采分点或者是重要实词,或者是关键虚词,或者是特殊句式。①重要实词: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译;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出合适的义项;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写出其古义;活用词不仅要关注意义还要关注用法;通假字要确定通哪个字,是什么意思。②关键虚词:结合具体语境,逐一落实。代词,要注意指代的内容;助词,要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介词,要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做出合理的翻译;连词,要看清连接的对象,并列、顺承、修饰等关系一般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需要准确译出;语气词,要翻译出合理的语气,等等。③特殊句式: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固定结构等常见的标志,准确判定其类型,进而用现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的句式准确翻译;对于倒装句,要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进行调整;对于省略句,要结合具体语境,补出省略的成分。答题步骤阐
释第三步,代入检验。翻译完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误译、漏译,是不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律。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通读感知。联系语境看,第(1)句是田文解释他居于吴起之上的原因,这让吴起自叹不如。联系第(2)个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可知,第(2)句主要是写悼王死后,吴起是怎么应对宗室大臣攻击他的情况。第二步,译准采分点。关键词语:(1)第一个“乃”,表判断,是;第二个“乃”,副词,才;“所以”,固定用法,译为“……的原因”;“居”,位居。(2)“及”,等到;“作乱”,两个词,发动暴乱;“走”,逃跑,这里指“退逃”;“之”,动词,往,到;“而”,连词,表顺承。特殊句式:(1)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判断句)译为: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2)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省略句)应补为“吴起走之(于)王尸而伏(于)之”,译为“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第三步,代入验证。把译文代入原文检查,力求译文“信”“达”“雅”。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参考译文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该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该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因此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失分防范
失分原因考场对策采分点意识薄弱。有了采分点意识,抓住关键字词、特殊句式准确翻译。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高频实词、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不懂补充,不明指代。文言文省略的成分很多,主语省略尤其常见,正确补出主语才能保证语意的贯通。一般性的省略如“之”“于”介词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也要补出。不善于利用语境和常识推断。对于陌生字词,要善于根据词义与语境相呼应的特点,推测其在语境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推测其意思。[防范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钟离意字子阿。少为郡督邮,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人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遗言上书陈升平之世,难以急化,宜少宽假。帝感伤其意,下诏嗟叹,赐钱二十万。(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删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2)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参考答案
(1)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暗中将此事上报,使上司知道此事,防广最终被判免除死罪。(2)钟离意任职五年,用仁爱利益作为教化,百姓都很富裕,但他因长久生病而死在任职上。解析
(1)“讫”,完毕;“密”,暗中;“状”,情况;“竟”,最终;“论”,判罪。(2)“视事”,官员到职办公,任职;第一个“以”,用;化,教化;第二个“以”,因为;“卒官”,死在任职上。参考译文
钟离意字子阿。年轻时做过部府督邮,太守认为他很能干,就委任他管县里的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的人以万计算,钟离意独自一人亲自照着病人,分发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大多数受到了他的救济。建武二十五年,钟离意调任堂邑县令,本县百姓防广为父报优,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病死了,防广哭泣不吃东西。钟离意哀怜他,于是允许防广归家,使他能为母亲办丧事。属下都规谏钟离意,钟离意说:“罪名由我承担,绝不连累你们。”于是就放防广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暗中将此事上报,使上司知道此事,防广最终被判免除死罪。钟离意任职五年,用爱护他人作为教化,百姓都很富裕,但他因长久生病而死在任职上。他留有遗书向天子陈述太平盛世的道理,不要用急迫的教化,应该稍稍宽容。皇帝对他的心意既感动又伤感,下诏表示感叹,赐钱二十万。2.(2021·江苏南通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史。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从秦王①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无忌曰;“今我务戢兵,待夷狄至,乃可击。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帝曰:“善。”然卒取突厥。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因秘不发丧,请还宫。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帝后召无忌、遂良及于志宁言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无忌已数谏,即曰:“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访之。”遂良极道不可,帝不听。(节选自《新唐书·长孙无忌传》,有删节)注①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2)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参考答案
(1)假使他们就此削弱,而且将来不能再进犯,我们还想求得什么呢?我认为按兵不动保持信用为好。(2)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贵的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武昭仪的母亲又到他家提出请求。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确定并准确翻译采分点,最后代入验证,整理出答案。(1)采分点:“使”,假使;“弱”,削弱;“谓”,认为;“按甲存信”,按兵不动保持信用。(2)采分点:“密”,秘密地,暗中;“宝器锦帛十余车”,定语后置,译为“十多车珍贵的器物、锦缎、丝绸”;“幸”,皇帝驾临;“擢”,提拔;“诣”,到。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秉性豁达机敏,博览文史典籍。当初,高祖率领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到长春宫晋见高祖,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有功,官职做到比部郎中,封为上党县公。皇太子李建成投毒暗害秦王,秦王中毒病重,秦王府都感到凶险惊骇。就派长孙无忌暗中召集房玄龄、杜如晦商定计谋。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息了祸乱。秦王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左庶子。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突厥的颉利可汗与唐朝结盟后发生了政治动乱,众将领请求趁机征讨。长孙无忌说:“现在我朝致力于和平,等突厥进犯,才能还击。假使他们就此削弱,将来不能进犯,我们还有何求呢?我认为按兵不动保持信用为好。”太宗说:“好。”但后来还是征伐了突厥。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长孙无忌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脸,长孙无忌哭泣着,太宗激动得气息哽咽说不出话。第二天,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进宫接受诏书。过了一会儿,太宗就逝世了。当时在离宫,皇太子李治极度悲哀,长孙无忌说:“刚逝世的皇帝把朝廷、国家交给殿下,应该迅速登位。”于是暂不对外发布死讯,请太宗的灵车回到皇宫。太子即位,这就是唐高宗。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坚持说不可以。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贵的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武昭仪的母亲又到他家提出请求。许敬宗多次劝说他,长孙无忌都严词厉色拒绝了。高宗后来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于志宁说明皇后没有子女,武昭仪有儿子,是一定要立她的原因。长孙无忌多次劝谏无效,就说:“先帝把您托付给遂良,希望陛下听听他的意见。”褚遂良极力说不行,高宗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章末测试卷含答案
- 高一化学达标训练: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 2024届随州市重点中学高考临考冲刺化学试卷含解析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试题 数学
- 2024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知识整合学案湘教版必修1
- 2024高中物理第四章电磁感应6互感和自感达标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2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95旅游地理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61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5高考数学考二轮专题过关检测六 解析几何-专项训练【含答案】
- 乡村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人教版历史2024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 预算法及实施条例测试题(含答案)
- 2024届新高考数学大题训练:数列(30题)(解析版)
-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每日一练13份)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项目风险记录及跟踪表
- DL∕T 1802-2018 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及自动电压控制技术规范
- 5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卡(1000道打印版)每日100道
- 黑龙江省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
- 《生物发酵行业智能制造第2部分:生物反应器》
- GB/T 4008-2024锰硅合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