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5高三地理总复习: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源:学优高考网2953216_第1页
《三维设计》2015高三地理总复习: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源:学优高考网2953216_第2页
《三维设计》2015高三地理总复习: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源:学优高考网2953216_第3页
《三维设计》2015高三地理总复习: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源:学优高考网2953216_第4页
《三维设计》2015高三地理总复习: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源:学优高考网29532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7第一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考纲要求]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1)平原eq\b\lc\{\rc\(\a\vs4\al\co1(分布特点:海拔200米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原因: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可以减少投资))(2)山区:多形成于河谷两岸较平坦区域,地形条件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3)为什么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高原上?提示:高原海拔高,气候凉爽,适于居住。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1)影响城市区位:有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的地区适宜建设城市。(2)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3.水对城市的影响(1)水的意义eq\b\lc\{\rc\(\a\vs4\al\co1(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3)我国南方为什么具有“临河设城”的规律?提示:我国南方河流众多,城市依河而建,水源充足,水运便利。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影响线路的走向:就铁路线而言,地形的影响最为明显。(2)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线路多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较大,具体如下表所示:地形原因城市分布举例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此外,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度大规模大我国67%的城市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世界绝大多数的特大城市分布在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热带地区的高原在热带地区,地势低处湿热,不适宜居住;而高原上相对凉爽,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密度小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山区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建设困难,交通不便,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但城市的发展常受地形的制约密度小兰州分布在黄河谷地,因受两边山地制约,城市形态呈狭长地带型2.气候与城市(1)气候与城市分布:影响原因影响结果分布气候气候适宜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气候恶劣干旱、寒冷或过于湿热都不利于居住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区、热带雨林区、寒冷区城市很少(2)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风向布局原则盛行单一风向(如西风、信风分布区)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居住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风区(如中国东部沿海、南亚、中南半岛等)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与居住区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多个风向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3.河流与城市分布地区影响实例河流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在此转运,促使城市形成江西赣州市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干、支流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宜宾、重庆、武汉三城市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河口位置便于河海联运,腹地广阔,往往成为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与河流交通的交会点南京位于京沪铁路与长江的交汇点河流弯曲度较大处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面进行防卫瑞士的伯尔尼建在阿勒河上的一个曲流处河心岛上法国的巴黎是在塞纳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发展起来的半岛上美国的波士顿最早建立在半岛上河流两岸形态多呈狭长型或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兰州位于黄河两岸,城市沿河延伸,呈条带状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分布地区影响实例矿产丰富地区出现以矿业为主的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其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煤城:伯明翰、大同、抚顺铁都:鞍山、攀枝花石油城:阿伯丁、大庆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考点常考题型城市聚落的自然区位因素分析以区域模式图为载体考查聚落的布局与区位因素分析[例1](2011·北京高考)下图为地处50°N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河流形成于距今2300万年前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2)该聚落()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思维流程]第一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第二步: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解答该题可用排除法。第(1)题,图中21~23百万年形成的地层已经受到河流的侵蚀,故河流形成在这个时间之后,故A错;①处岩层上升,上升岩块伴随着侵蚀作用,故B错;②处缺失1.5~21百万年的地层说明该处地层上下不连续,故C错。第(2)题,聚落没有明显断裂影响痕迹,应形成于断裂后。由图可知,该聚落位于河岸一侧的台地上,并没有位于河流冲积平原上,且为了避免洪涝灾害也不宜向河滩方向扩展。50°N附近的欧洲中部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答案](1)D(2)C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般性公路走向示意图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实例方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线路走向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大势曲折伸展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温馨提示]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个方面:①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②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在陡坡上要呈“之”字形弯曲等。考点常考题型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及其原因分析以区域图或等高线图为载体考查山区交通线的区位选择及成因分析[例2]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1)~(2)题。(1)影响图中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交通C.河流 D.自然资源(2)图中铁路未修成直线,影响其选址的主要区位条件是()①地形起伏②河流流向③资源分布④居民点的分布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山麓地区。第(2)题,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布局起决定性作用。图中铁路的选址首先考虑居民点的分布,将主要城镇和村落连接起来;其次考虑地形的影响,尽量绕开不利地形。答案:(1)A(2)D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迁移交汇能力(三)——区域地形特征与交通线路分布及聚落分布等知识的交汇[命题者说]地形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地形类型的差异、地势起伏的变化对交通建设、聚落分布、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地形区具有不同的地形特征,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以及聚落的分布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近几年的高考看,以区域地形分布为背景,主要考查交通线路受地形影响的表现、聚落的分布特征等问题。分析解答此类问题应从图示地形、河流等信息入手,联系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把握答题关键,准确锁定答案要点。[考向多维探究]角度一:交通线分布与区域地形特征1.(2012·江苏高考)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A.多断崖、深谷 B.多石灰岩溶洞C.多高山、陡坡 D.多角峰、U形谷(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答案:(1)AC(2)CD2.(2011·全国高考)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1)~(3)题。(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A.地形 B.地质C.气候 D.水文(2)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3)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答案:(1)A(2)B(3)A角度二:聚落分布与区域地形特征3.(2014·北京高考)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下图,回答下题。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答案: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4.(2012·北京高考节选)读图,回答下题。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答案: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备考技法归纳]一、通性1.材料选取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交通线路的建设多以重大交通线路工程为背景,如第1题是雅西高速公路的建设,第2题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等,时代性强。聚落分布与自然条件的考查,多以区域聚落分布状况图为背景进行考查,如第3、4题。2.材料选取形式多样,既有景观图也有区域图,但考查内容难度较低,属于基础类问题,只要准确获取信息,抓住关键点,即可做出正确选择和要点归纳。二、通法1.确定考查范围认真审题,确定考点内容和范围,如第1题和2题(1)问考查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第2题中的(2)(3)问考查交通建设的影响意义,第3、4题考查交通和聚落的分布特点。2.明确思考方向考查交通线分布与区域地形特征的问题要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分布和地势起伏变化等方面分析。考查聚落分布与区域地形特征的问题要从聚落所处的位置、分布特点与周围地形类型、河网密度、气候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014·洛阳四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2题。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土壤 D.生物2.古代的居民点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农耕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1.A2.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史前居民点布局在河流沿岸,说明聚落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2题,居民点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同时河流沿岸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题组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2014·海淀区期中测试)读某岛屿简图,回答3~4题。3.该岛地势()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C.西北高,东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4.该岛的城市和公路分布具有()A.沿河谷分布的特点 B.网格状分布的特点C.环岛屿分布的特点 D.与纬线平行的特点解析:3.B4.C第3题,该岛屿河流为放射状水系,所以为中高周低地形。第4题,岛屿周边以平原为主,利于聚落和交通布局。[课时跟踪检测](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处的等高线图,回答1~2题。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A.河漫滩 B.洪积扇C.三角洲 D.侵蚀平原2.按照“在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1.B2.B第1题,从图中P处的位置可知,P位于山前,从放大图上可知形状呈扇形,故为洪积扇。第2题,从Q处放大图上看乙处地势较高,等高线稀疏,又靠近河流,因此是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3.(2014·宁波二模)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解析:选D 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而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读下面两图,回答4~6题。4.下列关于此原始聚落的评价不合理的是()A.此原始聚落已经有了简单的功能分区B.图中壕沟主要是为了防御而修建的C.图中居民区位于河流附近的①处,容易受到洪灾的影响,布局不合理D.图中聚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5.下列关于此原始聚落居民区布局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居民区建在与河流距离较近的阶地上,既可以减少河流洪涝灾害的影响,又可以满足居民对淡水的需求B.位于山前平原区,土壤深厚肥沃,便于发展农业C.位于河流附近,便于从河流中直接获取鱼类等食物D.离山脉较近,主要是方便开采石料6.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②处有可能发展成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A.组团状 B.带状C.团块状 D.棋盘状解析:4.C5.D6.B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聚落已经有了居民区、公共墓地等简单的功能分区;图中壕沟主要是为了防御而修建的;①处位于山前平原区的河流阶地上,距河流较近,地势平坦开阔,在此处布局居民区是合理的;聚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第5题,该居民区建在山前平原区的河流阶地上,位于河流附近,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A、B、C说法都合理。第6题,②处位于河谷地区,聚落可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读交通线路与地形关系表,回答7~8题。平原、缓丘山地线路状况弯曲程度小,总长度小弯曲程度大,总长度大线网密度大小7.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这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8.由表推测,在以下不同的地形单元区中,修建同样技术标准的公路,线路的弯曲程度最大和实际里程最长的是()A.内蒙古高原 B.东北平原C.云贵高原 D.华北平原解析:7.A8.C第7题,台湾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东部有呈南北走向的台湾山脉,故修建环状的环岛铁路。第8题,在所列的四个地形单元区中,云贵高原是地表最崎岖的,若在此修键公路,线路的弯曲程度最大和实际里程最长。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完成9~10题。★9.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10.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9.C10.A第9题,由图可以看出,图中铁路没有走直线,而是弯曲连接了几个居民点。第10题,图中居民点主要是沿河和沿交通线分布。(2014·淄博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假定该地区为台风登陆地附近,在登陆前16小时有一户外旅行团正在该地区活动,并计划在W、Y、Z、X四地中选一地露营,你认为最不可取的地点是()A.W B.YC.Z D.X12.该地区拟建一条公路,有人设计了一选线方案(如图)。方案沿线甲、乙、丙、丁四处中明显不合理的有()A.1处 B.2处C.3处 SD.4处解析:11.C12.C第11题,由图可知,Z地位于山谷,如果该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山谷易受洪水、泥石流的影响,选择Z地露营不安全。第12题,图中公路在丁段穿越了多条等高线,坡度较大,不合理;该公路在丙处从聚落中部穿过,影响了聚落的交通且会带来污染,不合理;该公路在乙段没有必要弯曲这么大,也不合理;即该方案有3处明显不合理。二、综合题(共52分)13.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1)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理由是什么?(8分)(2)分析影响图中铁路选址的原则。(4分)(3)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4分)(4)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哪一个?分析其区位优势。(8分)解析: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判断图示地区为一盆地(谷地)地形。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答案:(1)A处。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顺流至甲镇;在B地建水库可能淹没甲镇。(2)在山区建修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应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受山地(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致使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4)甲。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14.下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B地区资源丰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如果想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10分)(2)在依据图文资料规划A、B间交通发展蓝图时,对具体重点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还是航空),产生了争议,无法抉择,请指出缺少的条件。(6分)(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A城条件更具优势的地点作为港口,用“△”标在图中,并说明理由。(6分)(4)若A为港口,简述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对A、B两地及其交通沿线地区的意义。(6分)解析:第(1)题,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既要连接尽量多的居民点,又要考虑地形和线路长短,减小工程量,节省投资。第(2)题,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运费距离长短、运输货物特点以及区域所具有的运输方式等方面,而在图中缺乏这方面的判断信息。第(3)题,图中海岸线上比A城修建港口更具优越的地点主要是自然条件的差异,位于河口处、水面开阔、风浪较小、地形平坦是需要分析的要素。第(4)题,联系港口的交通线越长、越多,交通越便利,对港口来说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增加吞吐量,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对沿线地区利于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见图,按照甲或乙线路画均正确。甲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相对安全。乙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线路短,工程量小。(2)①缺少比例尺,无法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选择运输方式;②缺少运输货物(货源)的信息,货物性质影响运输方式;③两地间的水文状况(有无河流、流量情况、水位变化情况、有无结冰期)、气候条件等不明确。(3)见图中M点。①离C城更近;②地处大的海湾内,风浪较小,停泊条件较好。(4)对A地:①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扩大了市场);②增加了资源的供应。对B地:①加快B区域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加强本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④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沿线地区: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纲要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1.变化特点一直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2.阶段特点时间特点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到1万年)温暖期和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近1万年)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近代(近一二百年)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温馨提示]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影响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2)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活动领域影响农业有利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利于作物生长不利热带半干旱区,作物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降低;植物病虫害爆发,农业受害范围扩大工业能源利用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技术发展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等技术获得广阔的市场人类健康夏天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增加疾病的发病率,扩大疾病传播范围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极大影响生态系统使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遭受重大损失;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变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2)对农业的影响:(3)对工业的影响:(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考点常考题型全球气候变暖以气温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及防治 以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例](2013·江苏高考)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解析]第(1)题,图示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与气温的上升是同步的,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第(2)题,如果各地气温波动主要是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各地气温的波动应是同步的。但各地气温的波动不一,说明除受二氧化碳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答案](1)B(2)A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规范答题能力(三)——影响类答题模版影响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某一自然要素及其变化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二是自然要素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是人类的某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一类问题本质上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表现;第二、三类问题一般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在高考中常以“分析××要素(或行为)对该地区××的影响”的设问形式呈现。[答题模板必备]思考方向必背术语径流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干旱;海岸线后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倒灌地形对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城镇数量多少,密度大小;交通线路走向,密度大小土地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利:水资源增多,水质变好;生态改善;调节气候;涵养水原;保持水土不利: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工业生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利:促进城市化水平,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用地规模不利:环境污染,占用土地,交通拥挤[规范增分培养][典例]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4分)(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分)1.考生答案2.阅卷评点(1)图例信息把握不全。第(1)题中只注重了绝对量,而忽视了图例中单位体现的相对量,被扣掉一半的分。(2)关键词遗漏、表达不准确。没有答出“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写成“地面热量”,从而丢掉一半的分。第一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图中四个国家所示颜色不同,碳排放状况不同,中国碳排放与之也不同。第二步:套模板,用术语规范解答答案:(1)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2012·重庆高考)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壤水分含量________。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解析:结合图示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区主要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所以土壤中含水量较我国西北地区大。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地区温度上升、热量增加,这些都对农业生产有利。答案:亚寒带针叶林高有利影响:①热量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课堂对点练习]题组全球气候变暖(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解析:1.D2.A第1题,本题考查冰原面积缩小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图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与1992年相比,格陵兰冰原的面积显著变小,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大量融化的结果。第2题,本题考查了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由于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大量的冰川融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海洋、陆地间的作用增强,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剧。3.(2013·广东高考)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析:选B植树造林可增加对CO2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所以A错;森林可增加大气相对湿度,故C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球变暖关系不大,所以D错;冰雪覆盖层的反射能力比较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少,气温低,而森林的反射能力弱,所以地面得到的热量多,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故选B。4.(2013·安徽高考)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该地1月0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解析:选D读图可知,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整体向北(海拔较高地区、纬度较高地区)偏移,可排除选项B、C;由所学知识可知,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地区为暖温带,以南地区为亚热带,该线以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此可排除选项A。[课时跟踪检测](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温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解析:1.A2.D第1题,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厚。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厚,中间薄,可知A为正确选项。第2题,M时期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增大,海水密度增加,海平面下降。下图是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升降图(粗线)与五千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细线),据此回答3~4题。★3.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4.中国与挪威相比()A.气候的冷暖变化正相关B.气候的冷暖变化负相关C.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D.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解析:3.D4.D由统计图可直接读出,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年平均气温(细线)在0℃(2014·北京朝阳区一模)下图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5~6题。★5.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C.0℃D.0℃6.近5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会使()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B.北坡雪线降低C.南坡的降水量增加D.动物向南迁移解析:5.C6.A第5题,图中显示南坡和北坡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依此趋势,0℃世界气象组织称,北极周围地区的海冰面积创新低,2012年3~9月,北极海冰消融1183万平方千米。据此回答7~8题。7.北极周围地区的海冰面积创新低与下图中的哪个箭头所示的辐射增强密切相关()A.甲 B.乙C.丙 D.丁8.为解决北极周围地区海冰面积创新低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B.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C.加大矿物能源的勘探、开采和利用力度D.限制一切耗能产业的发展解析:7.B8.A第7题,北极周围地区海冰面积创新低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而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数量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密切相关。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大,温室效应增强,而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因此,解决北极周围地区海冰面积创新低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14·长沙四县一市联考)湖水中盐分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以及气候的变化,下图示意青海湖近1.2万年以来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9~10题。9.青海湖近1.2万年以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A.3900年 B.6500年C.8100年 D.1万年10.与其他阶段相比,湖水盐分含量最小时期的气候特征可能是()A.冷干 B.温干C.热干 D.温湿解析:9.C10.D第9题,由图可知,在距今约8100年时,青海湖的含盐量最大,说明此时青海湖的水量最小、水位最低。第10题,青海湖湖水盐分含量最小时,青海湖的水量大,即该时期降水较多、气候湿润;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气温不可能太高,故此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温暖湿润。(2014·南昌一模)读我国某年12月上旬气温距平图(气温距平值=当年气温-常年平均气温),回答11~12题。★11.关于该年12月上旬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最低处位于内蒙古东部B.南北最大温差约为4℃~C.南方地区气温均高于常年同期D.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低2℃~★12.由图可知()A.全国1月0℃B.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的路径多是自东北向西南C.江汉地区、江南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D.新疆北部暴雪要少于常年同期解析:11.D12.C第11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低2℃~4℃;图中只反映出该年12月上旬气温与常年平均气温的关系,所以不能判断出气温最低处是否位于内蒙古东部,也不能判断出南北最大温差;由图可知,南方部分地区气温高于常年同期。第12题,全国1月0℃二、综合题(共52分)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1)近十年来,我国碳排放量增长较快。简要说明其主要原因。(4分)(2)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________。简述该环节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6分)(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绿色植物被破坏对当地气候和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8分)(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6分)解析:第(1)题,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构成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全球变暖。第(3)题,植被破坏将会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植被减少,蒸发量将减少,降水也减少。第(4)题,应从能源利用、全球合作、环保意识、宣传等方面找出相应的措施。答案:(1)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使能源消耗总量大;矿物能源占能源消费构成比重大。(2)④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3)对气候的影响:降水减少;气温日、年较差增大。对河流的影响: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4)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14.(2014·兰州统考)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4分)(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4分)(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8分)(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6分)(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6分)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然后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气温距平差异两方面叙述。第(2)题,从题目材料中可知北方地区更明显。第(3)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第(4)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第(5)题,围绕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组织语言。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第三讲寒潮__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考纲要求]1.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一、寒潮1.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1)发生时间:冬春季节。(2)发生: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剧烈降温,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3)成因:冬半年,高纬度地区因气温很低形成的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从源地向低纬度移动形成。[温馨提示]寒潮天气实质上是发生在冬半年的快行冷锋活动过程。2.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2)预防措施: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人们可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做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二、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1)组成eq\b\lc\{\rc\(\a\vs4\al\co1(狭义:淡水资源,易开发利用的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2)分布:①特点:明显的地域差异。②根本原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③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④大洲差异: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3)特征:补给的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2.古老文明的诞生与水资源(1)古老文明的分布: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2)古老文明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流域?提示:大河流域具有丰富的水源、便利的水运;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肥沃的土壤;疏松的土质利于农耕。3.人们的生活、生产与水资源(1)水与人体eq\b\lc\{\rc\(\a\vs4\al\co1(人体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70%,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洗衣、洗澡等生活用水))(2)水与生产活动:①工农业生产中最大的用水部门是农业。②工业用水主要有三种:冷却用水、产品用水、空调用水。③江河湖海可以发展水运运输。④水能也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寒潮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1.产生原理2.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受寒潮影响,都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列表如下:影响地区影响西北及黄土高原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内蒙古草原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华北、江淮地区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东北地区大风、大雪天气长江以南地区寒风、冻雨天气3.寒潮的“功”与“过”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4.危害我国的其他气象灾害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其中气象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除寒潮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灾害成因我国的时空分布危害防御措施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气旋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③建沿海防护林暴雨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防洪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①改变农业结构;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④营造防护林考点常考题型气象灾害以区域气象灾害的发生为背景,考查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分布特征、危害及防御措施[例1]下图为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旱涝灾害 B.霜冻灾害C.生物灾害 D.台风灾害(2)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①纬度影响②洋流影响③海陆位置影响④锋面影响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本气象灾害季风区发生次数多,非季风区发生次数少,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应是与降水有关的旱涝灾害。旱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年际变化有关,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夏季风进退形成的锋面雨带移动反常造成的。另外沿海发生次数多,西北内陆少,说明旱涝灾害的发生受锋面雨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答案](1)A(2)D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中国水资源分布示意图水资源紧张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水资源紧张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产生原因对策 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水资源的分析方法(1)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2)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多年平均径流量,二是人口总数。(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降水量,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考点常考题型自然资源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和利用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的措施。以统计资料为背景,考查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例2](2011·新课标全国卷)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图1图2(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气候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分析区域水资源不足的原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该国的气候特征,只需将图2中的信息转化为文字即可;而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可从供应量小、需求量大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可以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回答,但回答该题时,一定要密切结合该岛国(由经纬度判断为新加坡)的实际情况。[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迁移交汇能力(四)——重大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交汇[命题者说]世界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广泛性、关联性、突发性,带来的灾情重,影响范围广。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往往以不同地区所发生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为载体,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同时联系区域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分析此类问题,需要借助试题图文信息与基础知识,掌握命题规律和答题方法,准确锁定答案。[考向多维探究]角度一: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灾害(2012·天津高考)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题。1.在上图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答案:A角度二: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2.(2013·天津高考)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下图,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答案:C角度三: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3.(2012·安徽高考节选)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备考技法归纳]一、通性1.材料选取具有典型性,绝大部分以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地为背景,如第2题我国风暴潮多发地,第3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区等。2.材料呈现形式常以区域图为载体,配以等值线图。对能力考查要求较高,需要扎实的基础,抓住试题关键进行作答。二、通法1.确定考查范围首先认真审题,确定考查的范围,看是考查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是考查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是考查自然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2.明确思考方向(1)考查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首先明确灾害类型,其次确定区域的位置,再次结合区域特征分析灾害的形成条件。(2)考查自然灾害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的问题,首先明确灾害类型,其次分析人类生产活动的特点,再次结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3)考查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明确灾害类型和特点,其次分析区域环境的特征及成灾因素,再次结合区域特征提出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防灾措施。[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寒潮1.(2013·课标Ⅱ,)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影响春播为背景材料,考查低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从生长期和生长节律上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熟制,其次要知道春播的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生长期的缩短,会影响产量,另外错过最佳播种期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节律,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题组二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2.地下水埋藏深度能反映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读廊坊市地下水埋深过程线图和廊坊市地下水等埋深线图(埋深即埋藏深度),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廊坊市地下水埋藏深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2)廊坊市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普遍紧张,简述其原因。(3)从节流的角度考虑,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合理措施是()①注重对水的循环使用②修建水利工程③农田使用滴灌、喷灌技术④跨流域调水⑤按耗水量施行梯级水价A.①②③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⑤解析:第(1)题,结合地下水埋深过程线和地下水等埋深线分析。第(2)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注意本题要求从节流的角度考虑。答案:(1)时间上:从1976年至1988年波动下降;1988年后持续下降。空间上:以市政府为中心向外围埋藏深度递减。(2)自然原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地区),降水总量不大,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地表径流少,地下水补给量小。人为原因: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3)B[课时跟踪检测](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某城市从3月2日至3月6日的天气状况记录,读后回答1~2题。日期平均气温(℃)气压(hPa)天气风向3月2日4.51017晴偏南3月3日41019晴转阴偏南3月4日1.11023小雨转雨夹雪多变3月5日-12.31026中雪转晴偏北3月6日-16.21030晴偏北1.这段时期影响该市的天气系统是()A.暖锋 B.冷锋C.气旋 D.反气旋★2.这种天气系统在冬半年往往与以下哪种气象灾害有关()A.暴雨 B.沙尘暴C.寒潮 D.干旱解析:1.B2.C本题考查形式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与实际生活结合密切。3月4日~3月5日一天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已在5℃以下,是寒潮发生时的天气现象。寒潮发生时是冷锋过境,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关于我国涝渍灾害分布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B.分布在地势较高处C.河流两侧地区分布面积较大D.与蒸发量大有关系4.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原因中,不正确的是()A.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B.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C.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D.土地盐碱化严重,引发涝渍解析:3.C4.D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但第二级阶梯上黄河流域也有分布。河流两侧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大面积的涝渍分布区。涝渍发生地区蒸发相对较小。第4题,涝渍与土地盐碱化无关。(2012·浙江自选模块)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5~6题。★5.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D.①飓风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海啸6.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解析:5.C6.B第5题,图中①位于美国西海岸,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会引发海啸;②位于墨西哥湾及大西洋沿岸,距飓风的源地近,且处在飓风的运行路径上;③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且靠近墨西哥湾一带,会受到强龙卷风的影响;④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位置高,距冷高压中心近,会受到暴风雪的影响。第6题,飓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暴风雪发生在冬季;海啸发生在地震过后,与白天、晚上无关;龙卷风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7~8题。月份123456月平均气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