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与生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
课程性质《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新开设的课程,与初中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概念:求真务实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核心概念:市场经济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核心概念:民主政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精神文明)核心概念:先进文化必修课的基本框架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意义:文化与经济、社会为什么是什么中国文化文化︵一般︶怎么办怎么看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选择:当代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教材的总体结构教材的设计思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第一,教材的宏观结构采取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体现了“遵循理论逻辑”的思路;第二,教材文本设计的微观结构则采取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对(文化)生活现象的观察到引导学生深入理性思考情感价值选择的逻辑线索,体现了“合乎生活逻辑”的思路。
第一单元从静态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揭示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二、第一单元课标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结构:本单元由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学习内容。(1)第一课: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第二框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2)第二课:第一框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第二框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3)综合探究是对一、二两课所学理论知识运用。(4)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本单元讲述文化的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
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课程标准解读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体味文化”的三个层次:观察——体察——知道(2)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
从比较不同的文化生活现象中进入理性层次的思考,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1)说明“交融的意义”而不是表现。(2)本课时的难点是“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是教学中的重点是“说明意义”。①结合“交融的表现”说明意义。②上升到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高度说明意义。使学生体会到重视文化的重要性。1.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1)把握文化的内涵,应从文化现象、表现形式入手;从“体味”文化开始。(2)教学中从探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入手;如学生参与不同文化活动的感受;感悟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环境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3)文化现象无处无时不在,体会文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影响”的观点。为后面“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作铺垫。(4)“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形式”与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衔接。那达慕大会中的蒙古族文化壁画中的埃及文化电影中的印度文化建筑中的希腊文化舞台上的中国文化纸币里的阿拉伯文化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1)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本框学习重点。“文化”的定义、内涵是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文化的多义性”虽然不作要求。但是建议课前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再做些了解,对文化的定义进行比较探究。(2)建议从教材中涉及的三个关系入手: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从中归纳文化的内涵。两个层次:第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两个部分。第二,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为下一框的学习留出思考设计的空间。
3.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1)“文化的力量”是全书展开的一个重要维度。设置《文化生活》模块对学生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力量,自觉参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在个人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结合事例拓展。(3)文化的力量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是一种间接的力量)。4.了解现代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现今时代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即三者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政治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①第一目侧重从知识理论上说明关系,第二目侧重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现实生活中三者交融的具体表现;②抽象——具体,在理论指导下分析生活现象。(2)文化与经济相交融,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人才教育科技日益重要(科教兴国);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3)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教材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范围阐述。相对来说政治层面涉及的文化因素理解困难些,教师要多发挥作用,选择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的体会。5.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1)逻辑关系:文化的力量——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2)知道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懂得我国要参与竞争实现发展,不仅要发展经济要讲政治,还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适当列举我国重视文化建设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交流看法体会。(3)关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在本框教学中不需展开。(4)关于“文化竞争力”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6.收集和分析先进文化对社会促进作用的典型事例,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重要性。(1)鼓励学生在关注文化现象的同时,课后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分析典型事例;
引导学生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辩论探讨。(2)从两个角度收集:一是先进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体)——考虑到和第二课教学的衔接;二是先进文化对国家、社会发展、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探究的衔接。渗透三维目标:第一,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对文化的内涵在理论上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把握。第二,重视利用教材文本的合作探究,或结合教师自己经验开发一些使学生有兴趣的案例情景,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分析辨别探讨研究问题。
第三,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增强自觉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在体味文化的力量的同时,认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重要意义。三、第一课教学建议1、建议3课时。第一课时安排一堂进入《文化生活》模块的导入课。2、第一课的知识理论要求比较高,第一框中关于“文化是什么”,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都是需要在教学中处理的重点难点,而且关系到后面许多问题的理解。这两个大的理论问题在教材中的阐述非常简洁。教学中如何处理,怎样拓展,怎样使学生的认识比较准确?教师对两个理论的问题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3、第一课中的许多内容,都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有的地方需要留下些空间,有的地方需要预设些路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前后之间的衔接关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课程标准要求解读1.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1)引导学生能对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文化影响进行评议,并表述自己的看法,说明影响的体现。(2)两个层次:①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内容)②怎样影响。(特点)(3)现行教材中“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是在(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出现的。2、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文化赏析指人们对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活动方式的欣赏、鉴赏和分析,以期领悟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含量和精神魅力,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与精神享受。能否懂得文化赏析,其精神活动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2)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基础上,使其对文化塑造人生的重要性由感触而觉悟,进一步在价值观意义上“确信”,从而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选择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赏析侧重于能力目标;感悟确信突出情感价值目标。(3)建议在教学中可以播放视频讲座——某一文化作品的鉴赏或解读;请学生推荐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作品,并说明理由,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1.了解文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1)人总是生活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感受文化影响,要从观察、体会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入手。联系第一课第一框。
注意与第一课第二框区分,前者侧重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本框侧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2)了解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表现),即影响什么。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浅层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个体、人群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差别来感受背后的文化因素。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行)、认识活动(言)和思维方式(深层次)。①人们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受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②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③思维方式反作用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3)“了解影响”意味着人需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环境(情感价值目标),如孟母三迁的故事。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即怎样影响、如何影响?(2)层次:①从文化影响个体成长的过程看,是潜移默化的,春风细雨润物无声。②从文化影响个体成长的效果看,是深远持久的。(3)两个“影响”是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4)结合“特点”懂得“影响”的重要性,渗透情感价值目标。使学生感受到个人成长过程中,自觉接受或者在他人的指导下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3.懂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1)本框教学的重点和落脚点。(2)回顾第一课第一框:“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通过参与、受教育,一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另一方面奠定心灵世界的基石,懂得“三观”是核心和标志。科学的“三观”如何形成?需要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长期熏陶。“三观”为什么如此重要?回顾第一目文化影响。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最深层次最具有稳定性的文化因素。(3)突破说教。建议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人生话题。比如教师可以想学生推荐一本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书。4.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对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懂得人的需要不只是物质享受,更应包括精神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精神生活的需要日显重要。
回顾《经济生活》:“按照消费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①侧重点是“文化生活影响人”——突出“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的观点。从知识上看,是“文化是什么”的具体展开。②立足现实生活分析引导,渗透情感目标。物质生活丰富了,是否就获得快乐幸福?——进一步思考怎样获得快乐和幸福?人需要通过参与欣赏优秀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前者侧重生活需要的满足,特别是在物质需要得到更多满足的前提下更需要重视精神世界的丰富(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后者强调精神世界的支撑点——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是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人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对于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于主体实践能力发挥程度及其大小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这个内容在理论上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掌握好区分度。(3)教材阐释较多使用了历史材料,教学中能否挖掘现实材料,使学生确实有体会。可以结合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困难挫折挑战的经历。5.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的关系。(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需要充分了解。①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表现)。②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分析。③优秀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教学中在理论上讲清“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有机统一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3)这是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讲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是立足于这一观点的。渗透三维目标:1.在联系生活的实例的教学中感受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实例,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体会优秀文化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1)建议选择师生间共同关注的问题交流探讨加深理解。(2)推荐欣赏视频《百家讲坛》“我读经典”。2.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1)观察变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渗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引导学生列举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哪些文化产品能够体现精神世界的主流。三、第二课教学建议(1)本课教学要抓住文化与个人生活、个人成长这个重要的切入点。除了要充分挖掘历史的、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外,也要充分挖掘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成长中的丰富资源。(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作为问题探讨的参与者,学生可能有肤浅的感受,教师应该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更有理性的思考。这种有教师本人切身感受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影响。(3)如果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准备充分的理论知识的话,那么本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运用自己在生活“感受”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理性引导。重视情感教学,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情感交流有助于目标达成。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一、课程标准要求解读资料演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见“提示和建议”)。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1.知道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2.了解科技教育在文化竞争力中的地位。3.懂得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4.探求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三、“综合探究活动”的建议1、教师在理论上要作些梳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要求在知识层次上并不高)(1)《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可以作为本框学习内容的拓展)(2)《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二框“世界多极化”。2、分两个阶段进行:(1)感受:主要是感受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各国都高度重视提升文化竞争力。①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问题交流。②教学中可以选择更具体的情景、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切入,鼓励交流探讨。如“从好莱坞大片中感受美国的文化竞争力”;“从韩潮日流感受文化的竞争力”。(2)提升:主要是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从三个方面,提供给学生选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考虑问题设置的切口尽量小些)①收集近年来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的表现(材料)。②分析近年来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的原因(结合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③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3、活动建议。①根据教材的建议进行。②是否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三、教法学法探讨(一)教师怎样教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有利学生勤于动手促使学生善于反思能让学生乐于合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情境导入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体验、感受的目的。教学情境的设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以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
注意: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情境引入的方法
事例--情境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事例,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实际上就是“举例”,这应该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孟祥斌的颁奖词: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
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介绍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央视青歌赛中余秋雨、徐沛东的点评
教材内容参考素材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塑造文化竞争力从“祥云”说起徽商与京剧“肯德基”里的中国元素中国儒家文化的兴衰“南京”的力量中国孔子学院问题——情境
提问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提出问题,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学生智力。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在古希腊的传说中,是“先知者”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文化,普罗米修斯在他人帮助下,按照神的形象用泥和水创造了人,并赋予人以生命。他又违抗宙斯的禁令,盗取天火送给人类,使人间有了火;还把各种知识和技艺传授给人类,使人类有了文化。[师生共聊]你还听说过哪些关于人与文化起源的传说?
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提出问题]你认为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入课题]体味文化设计意图:一、以共聊形式开始教学,轻松。二、以问题引入课题,激起求知欲。2.合作探究《文化生活》新教材中设计了约100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都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一节课中安排好这些活动的节奏,这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些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亲自体验、深入理解、知识扩展、提高能力等。形式有:说、想、议、辩、写等。以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为例本框有三个目,共有六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三:不同区域的不同的文化特色(1)请大家讲讲南京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2)你到什么地方旅游过?见过哪些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各有什么不同?讲出来与大家交流。
探究活动: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
(1)“文化”,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那么文化究竟在哪里?文化到底是什么?(2)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化生活?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探究什么?以教材上的框题为基础,确立目标△怎样探究?师生平等交流、讨论、探索△探究结果?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重视整个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新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教的职责就在于在于帮助,通过情境引入来体验、感受,师生共同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3.建构知识
文化概念的内涵(教学重点难点)①抽象程度高;②概念本身就具有多义性;③学生根据习惯对文化概念的误读也较多。目标要求: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教学方法建议:学生找寻南京特色文化师生共同概括文化含义教师引导防止思维误区感受文化的形式多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各有特色。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讲解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分类(意识形态性质与非意识形态性质部分)。
让学生展示从各种途径得到文化的定义(写出出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能给文化下个定义吧?1.我们所讲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有何不同?2.文化不只是艺术。3.文化与文明搜集思索: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答案有近三百种之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包合显性形式,又包含隐性形式,并具有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其某个特定部分所共事的倾向。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一词的注释为:(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玉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1.查查你身边的相关书籍,看能找到多少种文化的定义.把你认为有代表性的定义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2.对本课程所讲的文化概念,你是怎能样理解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①讲到容易讲透难②内涵丰富时间紧③素材丰富容易乱教学建议:易错点提示:经济决定文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并不是说经济发达精神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好起来。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这种反作用和影响并非只是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生产力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走近文化产业关注文化消费——“本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活动根据本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将参加本次调查活动的全体同学分为三个调查组,分别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查工作,保证最终完成本次调查的全部内容。具体要求是:第一组:进行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第二组:进行本地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第三组:重点进行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各组分别按调查的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如指定或民主选举各组负责人,进一步明确组内的分工,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设计好调查问卷等。“变形金刚”据悉,《变形金刚》总投资是1.5亿美元票房从季军到冠军,《变形金刚》只用了一天时间。周一首日试映的880万为全美票房季军,第二日就达到2750万,成为史上周二票房冠军,六天捞钱1.52亿美元。而除北美当地,《变形金刚》在全球其他地区的票房也全线飘红。1、为什么美国能“导演”变形金刚二十多年的传奇生涯?2、“变形金刚”被成功地搬上大银幕,圆了谁的梦?你能从影片中找到哪些美国特色的价值观?
暴力“美学”,武力解决问题。
树立美国军队、军人的正面形象。
承担拯救世界的重任,“美国大兵”的机器人版和平民版。美国大片是美国蛮横价值观的胶片化,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
——我们仅仅缺少的是自主品牌吗?我们缺少:文化竞争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鲜明的商品文化。“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全单元的重点。目标要求: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文化的内涵与作用的基本认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现生活逻辑,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内容还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学建议:(1)自学探究。以课本的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教材P11的“专家点评”主要说明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引导同学们明确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竞争形势,从而增强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的特点(教学重点)①知识目标的三个方面学生在区分上有一定难度。②学生目前接触的文化有较大的局限性。③容易产生“说教”感,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内在的感受。引入:于丹〈论语心得〉片段讨论:“于丹为什么这么红?”交流:我们的文化心得。激发学生的现场感受归纳文化的力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教学建议:——主题活动我们的“百家讲坛”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诗人、一位哲学家和一位植物学家同去春游,感到田野景物大不相同。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潺潺的流水和蜿蜒的小路,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哲学家看到的是枯木逢春、万物复苏,想到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运动中保持着和谐的秩序;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着什么树、河边长着什么草、墙上开着什么花。原来,他们三个各有自己的春游目的,诗人是为了激发创作的灵感;哲人为了领悟宇宙的真谛;植物学家为了探究生命的奥秘。
探究活动:他们三个为什么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认识?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闹新春西方人迎圣诞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内涵与作用4.学生践行
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
思想政治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参与、体验、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新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在教材中,安排了探究活动,用于开展学生相关的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回忆历史]历数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亲身体验]历数周围的文化现象并谈谈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你参加的活动。设计意图:一、回忆历史有利于学科间知识联系。二、亲身体验的东西是最具说服力的。思考讨论美国人类学家基辛在《当代文化人类学》一书的开篇讲了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主妇招待她美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下一盘菜。结果,这位亚洲学生吃第四盘时竟撑得摔倒在地上了。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辱女主人的。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2.分组讨论文化对交往方式有何影响?分析说明牛顿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就的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以牛顿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晚年沉迷于宗教世界,甚至谴责哈雷等科学家对上帝的不敬。他认为,万有引力是使物体维持在运动轨道的力,但它们一开始怎么转起来的呢?这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是上帝推了一下,这个世界才动起来。“我们的一切工作只能是更好地证明上帝创造的世界。我是上帝的仆人,我们大家都应该崇拜和尊敬上帝。”晚年的牛顿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宗教,著有150多万字的宗教著作和文章,而在科学上却再无任何建树。恩格斯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牛顿晚年为什么在科学上再无任何建树?这说明了什么?(二)学生怎样学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式网络式对话式个性化探究式实践式问题式学习方式1.合作式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分组讨论:
有位学者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了。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表述它的意义,却正像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外,简直是无所不在。其实,文化用不着去寻找,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每一种社会现象都可以用文化来冠名。我们常说的文化现象有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乃至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书文化、茶文化……可以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文化。1.请以“我身边的文化生活”为题开展一次专题讨论。可从日常的衣、食、住、行或者风俗习惯着眼展开讨论,注意比较各自所谈的文化生活有什么不同。2.谈谈你对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活的认识。设计意图:设置思辨题有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并在思辨过程中提升能力。合作学习的场景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员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
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教师“包办”过度和学生“依赖”过度教师“放手”而不“放羊”学生“自主”而不是“自流”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培养个人的责任感。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
注意:问题式的学习方式,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2.问题式的学习问题应该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商品选购指导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电力设施安全生产责任协议示范文本3篇
- 2024融资居间合同
- 2024年租赁双方汽车租赁合同标的明细
- 2024年豪华酒店室内装潢合同
- 2024施工劳务合同(含材料供应管理)综合版3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地面设备采购合同大全3篇
- 三院2024年度肉类配送业务合作协议版B版
- 《2024年协议失效确认:遗失协议补签协议》一
- 罐装大米知识培训课件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单元测试题(加答案)
- 副厂长竞聘演讲稿
- 《小学五年级期末家长会》课件模板(五套)
- 场地移交表完整版本
- 电影项目策划书
- 供电公司应急演练培训
- 产业园区金融综合服务创新蓝皮书(2024.1)
- 高一数学单元练习卷
- 年项目经理讲安全课
- 如何防范勒索软件和网络勒索攻击
- 国际标准IQ测试题及答案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