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其他法律制度_第1页
第36章其他法律制度_第2页
第36章其他法律制度_第3页
第36章其他法律制度_第4页
第36章其他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PT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其他法律制度36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用教材PPT其他法律制度本章要点第三十六章第一节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第二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四节反垄断法律制度第五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六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一)工业产权的含义和特征工业产权是一种专有权,主要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它与著作权统称为知识产权。(1)工业产权的内容我国工业产权主要指专利权和商标权。专利权商标权由国家专利机关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某项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商标注册人依法支配其注册商标并禁止他人侵害的权利。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2)工业产权的特征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即专有权人享有独占、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工业产权有一定保护期限,到期后将成为全社会的共有财富。工业产权只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不发生效力。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二)专利权我国于1984年正式公布《专利法》,专利权就此开始实行。(1)专利权的主体与客体①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的主体指依法申请且取得专利权的专利权人,具体如下表所示。主体说明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工作人员执行本单位任务或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单位为专利权人发明人或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以外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申请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个人所有(只能是自然人)受让人通过合同或继承而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或个人外国人外国的自然人和法人依法向中国申请专利获得批准,可成为专利权人共同发明人或共同设计人专利权归申请单位或个人共同所有或共同持有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②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客体指专利权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如下表所示。客体说明发明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包括两类:①产品发明:制造品发明,材料物品发明、具有特定用途物品发明等②方法发明:制造产品的方法发明、使用产品方法的发明等实用新型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外观设计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2)授予专利权的条件①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需要通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参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在申请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使用过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提出过专利申请。比申请日以前已有技术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或显著进步)。该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使用,且能产生积极效果。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②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与发明和实用新型稍有不同,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需要通过新颖性、实用性、是否富有美感等进行参照,且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③《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包括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包括: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授予专利权)。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3)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获取专利权后,将涉及一系列与专利权使用相关的内容与限制,如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专利权的使用期限,强制许可实施的条件等。①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其中人身权利主要指发明人所享有的署名权;财产权利则指通过专利技术取得的物质利益权利,具备权利包括以下5项。独立实施权。实施许可权。专利权人有权转让其专利权。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该产品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或专利号。专利权人有权以书面形式放弃其专利权。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②专利权人的义务专利权人有缴纳年费的义务。并且,单位作为专利权人,应承担向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义务。③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的期限自申请之日起计算,其中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期限届满后专利权正常终止。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④专利的强制许可实施强制许可实施仅限于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是一种行政措施,指的是不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直接许可某人或某单位使用该专利的行为。以下4种情况可以对专利进行强制许可实施。专利权被授予满3年,有实施条件的单位未能在合理时间内获得专利许可时。当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非常情况时,或以公益为目的。某专利的实施有赖于前一专利,且该专利比前一专利有显著技术进步时。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发明专利需要推广应用时。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4)专利权的保护当专利遭受侵权时,为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侵权方需承担法律责任。①专利侵权行为的界定专利侵权行为指在专利权有效期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侵害专利权人的实施权和标记权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使用发明专利权人的专利方法或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外观设计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假冒他人专利。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②法律责任专利权人发现侵权行为后,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责令侵权人停止其侵权行为,并赔偿专利权人的损失。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专利权人发现侵权行为后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时效为2年。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已构成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如能证明产品合法来源,属于侵权,但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③不视为专利侵权的行为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包括: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或者经其许可的单位、个人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为提供行政审批所需要的信息,制造、使用、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以及专门为其制造、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三)商标权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和服务不同来源的商业性标志,依法注册商标后享有商标权。(1)商标权的取得商标权可以通过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方式获取。原始取得按商标注册程序办理;继受取得按合同转让和继承注册商标程序办理。①商标注册的原则商标注册是指使用人依法将商标向商标管理机关提出注册申请,以取得商标权的行为。我国商标注册采用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相结合、以自愿注册为主的制度。未经注册的商标可以使用,但使用人不享有专用权。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注册不得销售。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②商标注册的条件商标注册须满足以下3项条件。申请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商标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构成要素,商标设计必须具备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标不含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使用的图形和文字,如外国或我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等相同或近似的图形和文字。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③商品注册的注意事项商标注册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或合法权益,具体的注意事项包括:不得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与已注册或申请在先的商标相同或近似。就相同或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翻译他人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未经授权,代理人或代表人以自己的名义将被代理人或被代表人的商标进行注册,被代理人或被代表人提出异议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不得用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不得侵犯他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包装装潢专用权等其他在先权利。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④申请商标注册的方法申请商标注册的方法是申请人按规定在商品分类表填写商标的商品类别和名称,然后提出注册申请。申请时可通过一份申请就多个类别的商品注册同一商标,核定使用范围外的商品除外,需另行申请。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⑤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由商标局受理,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⑥商标注册申请的优先权商标注册申请的优先权指的是申请人的商标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日后,6个月内在中国就相同商品以同一商标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在该期限内享有优先注册的权利。如果商标在中国政府主办的或承认的国际展览会展出的商品上首次使用的,在该商品展出之日起6个月内,该商标的注册申请人也可以享有优先权。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2)商标权的内容商标注册并取得商标权后,将享有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续展权、转让权、使用许可权、标示权等权利,具体如下表所示。权利具体作用专用权享有在指定商品或服务项目上独占、排他使用的权利续展权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之日起计算。当注册商标到期时,享有依法申请续展注册,可在有效期上给予6个月的宽展期转让权可将注册商标依法转让给他人使用许可权可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许可人应将商标使用许可报商标局备案,由商标局公告标示权有权标明“注册商标”字样或注册标记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3)商标权的保护当商标权遭受侵权时,为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利益,侵权方需承担法律责任。①商标权侵权行为的界定商标侵权行为指假冒或仿冒他人注册商标,或从事其他损害商标注册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具体内容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②商标合理使用的规定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其商标中的通用信息,如通用名称、图形、型号、质量、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地名等。对他人的正当使用行为不能作为商标侵权行为查处。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③法律责任对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具体如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被侵权人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侵权行为成立,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处以罚款。当事人双方可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赔偿数额,也可向人民法院起诉。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T其他法律制度本章要点第三十六章第一节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第二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四节反垄断法律制度第五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六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一)劳动合同法的含义与适用对象劳动合同法是全面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其适用对象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适用。其中用人单位还包括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依照该法执行。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二)劳动合同的类型按是否约定劳动合同的终止时间,可将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3种类型。(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期限届满,双方无续订劳动合同的意思表示,劳动合同即告终止,劳动关系消灭。(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只约定合同生效日期,在没有出现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的可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时,双方不得擅自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关系。(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适用于建筑业、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或岗位。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订立无固定劳动期限合同有协商订立和法定强制两种方式。前者是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订立;后者指满足一定条件时必须订立(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外)。其中“满足一定条件”是指以下3种情形。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用人单位无法行使法定解除权,续订劳动合同。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三)劳动合同的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且应遵守相关订立规定。(1)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合法原则、公平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的条款订立劳动合同时,合同的条款应遵守规定,包括必要条款和选择性条款。①必要条款必要条款是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缺少必要条款的劳动合同不能成立。具体需要的必要条款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②选择性条款劳动合同的选择性条款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的条款,如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事项。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先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前或订立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负有的相关义务。用人单位先合同义务包括: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劳动者先合同义务包括: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如实向用人单位说明自身情况和用人单位需要了解的相关情况。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4)劳动合同的生效劳动合同自签订之日生效,但双方当事人若约定须公证方可生效的合同,则生效时间为公证日当天。下列情形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对无效或部分无效劳动合同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四)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指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之前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主要包括协商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和劳动者单方解除3种情形。(1)协商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是用人单位提出的,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可分为过错性解除、非过错性解除和经济性裁员三种情况。①过错性解除过错性解除指劳动者出现过错时,用人单位享有劳动合同解除权,具体情形包括: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劳动者过错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②非过错性解除非过错性解除指劳动者没有出现过错,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无法履行劳动合同。此时用人单位可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然后解除劳动合同。具体情形包括: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③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指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不足20人但占职工总数10%以上的情况。此时用人单位可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将裁减人员方案递交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裁减人员。具体而言,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有的情形如下。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经济性裁员时,应按规定优先留用以下劳动者。与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经济性裁员后,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有以下两种。预告

解除即时

解除即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或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有危及劳动者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4)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如下情形之一的,除非劳动者具备过错性解除情况,用人单位不得对劳动者采取非过错性解除和经济性裁员。同时劳动合同到期也不得终止,应延续至相应情形消失为止。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五)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合同的终止指存在法定终止的情况,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得在法定终止外约定其他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劳动合同终止后,劳动合同效力便告消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不再存在。劳动合同法定终止情形包括: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宣告失踪的。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PPT其他法律制度本章要点第三十六章第一节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第二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四节反垄断法律制度第五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六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含义与适用对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保护对象是消费者,适用对象如下。(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2)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服务,应遵守本法。(3)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生产资料时,参照本法执行。消费者专指为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自然人。从事消费活动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不属于本法中适用的消费者。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二)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应享有正当权益,具体如下表所示。权益内容安全保障权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是最基本的权利知悉真情权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自主选择权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自主选择经营者②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方式③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商品、接受或不接受服务④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享有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公平交易权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公平交易、拒绝强制交易的权利依法结社权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权益内容求教获知权享有获得有关消费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维护尊严权购买、使用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监督批评权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依法求偿权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要求获得赔偿的权利,是弥补消费者损害必不可少的救济性权利求偿主体:①商品的购买者、使用者②服务的接受者③消费者之外因某种原因在事故发生现场而受到损害的第三人求偿内容:①人身损害(包括生命健康还是精神损害)赔偿②财产损害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续表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三)经营者的义务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经营者需承担如下表所示的各项义务。义务内容履行法定及约定义务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公平交易接受监督义务听取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监督安全保障义务①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做出说明和警示,标明使用方法及防止危害的方法②经营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场所的,应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缺陷商品召回义务①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

费者②立即对商品或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服务等措施③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费用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义务内容提供真实信息义务①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②对消费者提出的关于商品和服务质量使用方法等询问,作真实、明确答复③明码标价标明真实名称和标志义务租赁他人柜台或场地的,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出具凭证或单据义务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向消费者出具发票等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的,必须出具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义务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质量担保义务①保证商品或服务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事前已经知道其存

在瑕疵,且该瑕疵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除外②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其他方式表明质量状况的,保证商品或服务的实际

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③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装饰装修等服务,

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

关瑕疵的举证责任续表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义务内容履行“三包”或其他责任义务①商品或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按规定或约定履行退货或更换、修理等义务②没有规定和约定的,消费者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要求退货的,应予以退货;7日后符

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应及时予以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应履行更换、

修理等义务③承担因其履行“三包”责任义务而产生的运输等必要费用无理由退货义务①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承担7日无理由退货义务,自收到退回

商品之日起7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货运费由消费者承担,另有约定除外②消费者定做的商品,鲜活易腐品,在线下载或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

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等,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不适用7日无理由

退货格式条款合理使用义务①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应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

款或费用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否则该条款

无效②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

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否则该内容无效续表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义务内容信息说明义务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以及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应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费用、等信息消费者信息保护义务①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

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不得违反规定和约定收集、使用信息②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③采取技术措施等必要措施,确保消费者信息安全,在发生或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时,

立即采取补救措施④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或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续表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四)争议的解决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后与经营者发生争议的,应选择正确的途径并按相关规则进行解决。(1)争议解决的途径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的,可选择以下5种途径之一来解决争议。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2)争议解决的规则解决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争议时,应遵循特定规则,具体如下表所示。规则规定销售者先行赔偿销售者应先行赔偿消费者,再向有关生产者或其他销售者追偿服务者义务消费者接受服务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向服务者要求赔偿生产者与销售者连带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遭到人身、财产损害,可向销售者,也可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无责任方承担可向有责任方追偿变更企业义务变更后的企业仍就承担变更前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赔偿责任使用非自己营业执照的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展销会、柜台责任消费者通过展销会、出租柜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损害的,即便展销会结束或柜台租赁期满,也可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追偿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规则规定虚假广告责任①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受到损害的,可向

经营者要求赔偿,请求行政主管部门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②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承担赔

偿责任③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服务的虚假广告,

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与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行政部门责任消费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的,该部门应自收到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消费者社团责任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服务的虚假广告或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与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消协义务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续表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五)法律责任经营者和相关组织及部门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应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具体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如下表所示。类型内容行政责任有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行为的,经营者应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有下述3种情形之一的,构成犯罪,依法承担刑事责任:①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受伤、残疾、死亡的②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民事责任①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不具备商品应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等损害消费

者权益情形的,要承担民事责任②经营者或其所提供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人身权、财产权损害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PPT其他法律制度本章要点第三十六章第一节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第二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四节反垄断法律制度第五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六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四、反垄断法律制度(一)反垄断法的含义与适用范围反垄断法有“经济宪法”之称,指通过规范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来调整经营者相互间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适用不适应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

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③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①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②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

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协同

行为四、反垄断法律制度(二)反垄断机构设置反垄断执法机构指从事反垄断执法工作,或以反垄断执法为主要职责的,拥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和组织结构的行政机构。(1)反垄断机构的组成与职权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国务院规定的,主要包括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负责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涉嫌垄断的行为,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为举报人保密。若举报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进行必要调查。四、反垄断法律制度(2)反垄断机构的调查措施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应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后,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进入被调查的经营者营业场所或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查阅、复制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有关单证、协议、会计账簿、业务函电、电子数据等文件和资料。查封、扣押相关证据。查询经营者的银行账户。四、反垄断法律制度(三)垄断行为垄断行为是一种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目的在于扩张自己的经济规模或形成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地位,其形式非常多样。(1)垄断协议与豁免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最常见、最典型的垄断行为。其中,垄断协议即卡特尔,指为了排除、限制竞争,经营者达成一致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的行为。四、反垄断法律制度①禁止达成的垄断协议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禁止其达成的垄断协议包括: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联合抵制交易。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禁止达成的垄断协议: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四、反垄断法律制度②垄断协议的豁免垄断协议的豁免指并非以限制竞争为目或为某种公共利益而达成的合意或一致行动,这种行为是反垄断法所允许的。具体来说,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就不适用《反垄断法》。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明显过剩的。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四、反垄断法律制度(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市场支配地位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其他交易条件,或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按经营者数量和所达到的市场份额可以对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地位进行判读,如下表所示。经营者数量所占市场份额是否拥有市场支配地位1达到市场份额的1/2是2合计达到市场份额的2/3是。但其中某个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1/10的,其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3合计达到市场份额的3/4是。但其中某个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1/10的,其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四、反垄断法律制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禁止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四、反垄断法律制度(3)经营者集中经营者集中指经营者合并、经营者取得其他经营者的股份、资产以及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①经营者集中的申报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其流程如右图所示。四、反垄断法律制度②经营者集中的禁止规定关于经营者集中行为有以下规定。经营者集中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做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四、反垄断法律制度(4)滥用行政行为垄断行政垄断指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和相关部门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具体的行为如下。限定或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以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采取与本地经营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强制经营者从事规定的垄断行为。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PPT其他法律制度本章要点第三十六章第一节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第二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四节反垄断法律制度第五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六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含义与调整对象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了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目的)、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直接目的的必然延伸),以及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经营者之间不正当竞争关系,以及监督检查部门与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管理关系。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与特征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以及尊重并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等市场竞争规则。违反上述规则的就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其特征如下表所示。对象内容主体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后果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市场经济中,可能产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很多,具体如下表所示。类型内容假冒行为①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②与知名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相混淆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④伪造、冒用各种质量标志和产地商业贿赂行为①经营者暗中给予对方交易人员或其他对交易具有影响的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以争取交易机会②经营者销售或购买商品,可通过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但必须如实入账虚假宣传行为①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

等做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②广告经营者在已知晓后,仍然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诋毁商誉行为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誉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类型内容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①谎称有奖销售或对所设奖的种类、中奖概率、最高奖金额、总金额、奖品种类、数量、质量、提供方法等做

虚假不实的表示②采取不正当手段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③故意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或故意将带有不同奖金金额或奖

品标志的商品、奖券按不同时间投放市场④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非现金物品或其他经济利益按同期市场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⑤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⑥其他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低价倾销行为经营者为排挤竞争对手以便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但下列情形除外:①销售鲜活商品②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的商品③季节性降价④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侵犯商业秘密行为①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②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③根据法律与全国规定,有义务保守商业秘密的人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续表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四)监督检查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具有行政执法职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五)法律责任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内容如下。(1)对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并承担被侵害者所支付的相关合理费用。(2)经营者、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规定,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3)对商标侵权行为、销售伪劣商品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PPT其他法律制度本章要点第三十六章第一节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第二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四节反垄断法律制度第五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六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六、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一)产品质量法的含义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属于产品的界定如下。(1)天然物品、费用与销售的物品,不属于本法所称的产品。(2)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但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经加工、制作,用于销售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六、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和产品标准的相关规定如下。(1)产品质量是产品能满足规定的或潜在需要的特性和特性的总和,如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维修性、有效性、经济性等。(2)产品标准是对产品质量所作的技术规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经备案的企业标准。(3)对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六、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二)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也有权监督产品质量,并拥有可检举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的权力。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如下。(1)产品质量抽查制度。(2)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