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文言文-语法与句式_第1页
轻松读懂文言文-语法与句式_第2页
轻松读懂文言文-语法与句式_第3页
轻松读懂文言文-语法与句式_第4页
轻松读懂文言文-语法与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轻松读懂文言文••语法与句式【知识疏理】一、文言文简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二、文言现象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文言现象学习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而文言现象也是中高考必考考点。(一)古今异义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当下叫“帽子”;古时叫“牖”,当下叫“窗”。(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浴”等。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一一克服”“固一一坚固”“衣一一衣服”等。(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三)假借义(通假字)1、音同形似。如“直f值”“禽一擒”等。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一纳”“见一现”等。3、音同形不同。如“要一邀”“裁一才”“有一又”等。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互相轩邈”的“轩邈”等。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等。3、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的“异”等。4、名词作状语。如“横柯上蔽”的“上”等。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的“险”等。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弩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五)虚词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通晓古今词义变化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盖”等。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当下表示结果了。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当下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六)特殊句式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2、……,……也。如“我,子瑜友也。”3、……者,……。如"博鸡者,袁人。”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倒装句1、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臣未之闻也”的“之”。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3、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通常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③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被动句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