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国际关系热点问题透析第一章绪论主讲人:杨晓娟
邮箱:bessieyang123@163.com1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编,《中国大视野:国际热点问题透视》,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2.张全义,邹函奇编,《当代全球热点问题》,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3.宫力、秦治来编,《世界新变局:大视野下的全球热点问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参考教材2课程成绩=期末小论文*60%+平时成绩*40%课程期末考核:论文形式,从该课所讲的9个热点问题专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写一篇字数不少于2000字的小论文。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作业、课堂表现。其中,出勤方面,超过两次缺勤取消期末考核资格。课程考核方式3标题、作者、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关键词3至5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参考文献:按照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序号],作者.文章名.杂志名,年,卷(期):起止页码.eg:[1]张全义,邹函奇编,《当代全球热点问题》,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86页。课程期末小论文的要求41.国际关系绪论2.恐怖主义问题3.南海问题争端4.朝核问题5.伊朗核问题6.斯诺登事件与网络安全7.钓鱼岛争端8.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9.全球气候变暖与气候外交谈判10.跨国界的难民与移民问题热点问题5➢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一般状态”。
“它不仅包括国家间、国家集团间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关系和联系,也包括国家组织、团体、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它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中国际政治关系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对外关系是以中国为行为体的那部分国际关系,是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中国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政策、过程和状况。
国家关系概念6
最大的特点:动态化。国际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国际舞台上为实现各自利益而积极互动的各行为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研究对象:国家与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间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同时也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也不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中的作用。
层次分析法(肯尼思·华尔兹):个人、国家和体系国际关系特点7➢无政府状态:
国际关系是无政府的,参与国际社会的国家之上没有一个更高的统治者,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没有强制力约束着各国家,所以,国际关系是一个自助的体系。➢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国际关系特点8无政府状态的三种文化分类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角色建构敌人竞争对手朋友核心内容“敌意”“竞争对手”“友善”所表现的行为取向摧毁、消灭、改变对方尊重承认生存权和财产权共同遵守两个基本准则最坏考虑,与敌意相联系承认主权,重视绝对收益和未来效应非暴力规则;互助规则;军事实力最为重要军事力量减弱,暴力受限不以暴力和战争解决国际争端无限制的使用暴力限制使用暴力,不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一方受到威胁,予以帮助文化逻辑“多有人反对所有人”“生存与允许生存”“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9Ⅰ、国际关系的演进Ⅱ、国际关系的理论视角Ⅲ、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Ⅳ、外交常识
本章主要内容
10国际关系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国家,随之产生了国家间的交往关系。在古代和中世纪,因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相互交往和联系既松弛,又不经常,多局限于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最初只是一种地区性的交流。邻国之间
地区性国家之间
地区性国际关系进程地区性的体系:
➢西欧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体系
➢
穆斯林世界
➢
与其它文明隔绝的非洲文明状态
Ⅰ、国际关系的演进
11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加强,世界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渐改进,促使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社会文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二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西方体系逐步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体系,任何地区的重要事态都会影响或牵动国际关系的全局。
Ⅰ、国际关系的演进
12民族国家的产生、现代主权观念形成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因此,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于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原则,形成了所谓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因此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国际关系的开始。开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2.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3.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1871-1918)
Ⅰ、国际关系的演进
13全球战略格局的正式形成在一战后:➢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
5.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6.多极化格局:一超多强(1991-今)西方东方地区性全球性
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Ⅰ、国际关系的演进
141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在实力的基础上,确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解决大国之间的矛盾,但是实践证明这个体系是不稳固的。
理论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国际关系基本理论(主要是列宁主义和威尔逊主义)的产生,国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科也应运而生。
学科的产生:1919年,威尔士大学设立国家关系教席,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标志。一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推动作用1617雅尔塔体系(冷战体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雅尔塔会议美、中、英美、英、苏美、英、苏美、英、苏铲除德日法西斯,防止东山再起划定德意日疆界和被占地区边界建立联合国会议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体系》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最初是大国合作共治世界的思路,但是随着美苏由二战的盟友转为对手,形成了美苏为核心两大阵营的对立,雅尔塔体系又是一个两级对立的格局。双方对立却没有进行直接的冲突和战争,而是被称为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对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行为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巨大18苏联的解体,两级对峙格局的结束也结束了雅尔塔体系对国际政治的主导,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这个时代的国际体系具有前所未有的特点。政治多极化: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同时,欧盟、日本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一超多强: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冷战结束后形成了新的国际体系19
经济的全球化:商品、资本、信息、人员跨国界的快速流动使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并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向多层子全方位拓展。
新全球性问题: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20战争直接推动国际关系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人民对战争的根源的思考和对追求和平途径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发展成为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现代国际关系的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列宁主义威尔逊主义(理想主义或自由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二战初期减弱,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复兴。Ⅱ、国际关系的理论视角21➢自由主义认为:
人有着善良的基本特征,合作是人本质上的东西,只要有了好的制度,合作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无政府体系是一个秩序体系,虽然没有政府,但是有着行为规范和规则。
行为体都是理性的,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是可以规范的,利益只能与其他行为体的互动中实现。
国家的最高利益不是生存,国家的最低需求是生存,对大多数国家来说生存利益已经不是根本利益。
国家安全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无限扩充实力,而是建立安全共同体、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维护世界秩序唯一有效工具。自由主义基本思路与观点22➢现实主义认为: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性是恶的。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没有管理和治理。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竞争是第一位的,竞争的实质是一种零和游戏。生存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军事手段、武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国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性行为体,本性是追求权力。现实主义基本思路与观点2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方面。
物质结构是行为体实力分配和相对位置,社会结构则指行为体战支配地位的信仰、观念、规范和文化。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具有意义。
利益的基础是身份认同,认同构成利益,国际认同和国家利益不是物质体系和物质结构(非客观存在),而是国际政治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朝核问题——身份认同)
行为体:国家并不是相似的,身份是由文化认同决定的,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身份的建构决定对外决策。
逻辑思路:文化—认同—身份—利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观点24➢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原因:中国融入国际主导的国际体系是一个屈辱的、被动的过程,中国的国门是被坚船利炮打开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天朝大国沦落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随后,被动的接受世界这一状态使外部世界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力量。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议题。➢中国在国家体系中的首要任务: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中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Ⅲ、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25➢一边倒(建国至5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遍,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政策,逐步废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关系建立在独立国家平等的基础上。
这些政策被称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两条线(6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仍然对峙,中苏关系恶化,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国在反对美帝的同时,反对苏修。在这一战略的基础上,对各国反对派也采取了坚定和不妥协的反对态度。
这种战略被称为“两面开弓,四面出击”的战略。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30年
外交政策26➢一条线(60年代末至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两个主义)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感到苏联威胁的增加,美国深陷越战泥沼,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减弱。中国调整对外战略,70年代执行反对(美苏)两霸,以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主的方针。争取与主要国家结成统一战线,团结大多数,共同反对苏联的威胁,
即外交史上所说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美关系建立,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中国面临的安全危险减弱,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建设有了可能。决定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关系,在国际问题上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开始了与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27➢第二阶段:1978年至冷战结束➢原因:前三十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际外部环境改善。➢中国在国家体系中任务: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融入国际体系进程。1980年,加入IMF和WBG。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中的缔约国地位。1980年,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及下属各特委员会、工作组。1986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及下属所有多边组织的活动。第二阶段:1978年至冷战结束
外交政策28➢第三阶段:冷战结束后➢原因:①冷战消除了东西交往的政治障碍,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趋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扩大合作、供应挑战的需要增加。②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地位作用凸显,多边外交活跃。➢中国在国家体系中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第三阶段:后冷战时期外交政策29时间参加IGONGO国际条约与协议1977年2171451989年376771572008年130+若千300+截至2010年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状况全球性的UN、WTO、G8+5、G-20跨地区性的APEC、ASEM、FOCAC、BRICS地区性的SCO、ARF、10+3、10+1中国推动成立或者主导的新组织:SCO、六方论坛、博鳌论坛、亚投行30经济总量:1978年到2010年翻了四番,达到5.8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从1.8%增加到9.3%人均收入: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从2005年的24.9%到2010年的46.8%。进出口总额: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2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到2010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483.8亿美元➢中国受益
中国的地位得到提高,国际影响大幅度增加,国际形象得到改善,并且中国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实惠31联合国费用:1995年不到1%增加到2012年的5.15%.维和部队:到2012年中国派出了2.2万维和部队,参与23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就业岗位:2001年以来,年均出口7500亿美元商品,1400万就业岗位。援助及债务减免: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61个国家、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2563亿元人民币援助,减免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380笔。➢中国贡献
随着中国日益参与国际社会,从国际社会中得到福利,中国也在回馈国际社会,体现大国责任。32经过60多年的磨合,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了良性互动时期,中国在从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受益,中国也为自己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繁荣做贡献。中国从自身发展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更需要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经验启示33中国的经验表明,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将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结合起来。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体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慎独和广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经验启示34外交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街谈巷议的议题。外交活动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贯穿在国际关系事务的各个方面。➢外交的形成、概念和本质➢外交规范、惯例、特权与豁免➢外交业务与技术➢发展趋势
Ⅳ、外交常识
351、外交的产生➢“外交”一词在中国古代,意指与朋友、外人的交际。➢当今中文中的“外交”,来源于欧洲语言,英语“diplomacy”,法语“diplomatie”,都源于希腊语“diploma”,原意指古希腊君主或元老院派遣世界时所颁发的身份证明“双重折叠”的特许证书,或这种证书的副本。外交的含义由此而来。外交的形成、概念和特点36作为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活动,外交随着社会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尼科松说“如果把外交看作是处理一群人和另外一群人之间关系的正常行为,那它早在人类有记载前就存在了”。就其形式而言,原始社会就形成了一定的外交惯例,如送信者享有特权和豁免,人身神圣不可侵犯等。但现代意义上外交的规范、本质、方式和手段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当代外交的形成与发展37当代意义上外交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特定条件之后才形成的,这些条件包括:➢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各国之间的交往成为必要和可能。➢就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各国共同认可的草的挂念和行为准则等。当代外交的形成与发展38➢14世纪:意大利北部,当代外交形态的雏形。➢16世纪:扩展到欧洲的大部。➢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以及扩展到俄罗斯等欧洲的边缘。➢18世纪:扩展到拉丁美洲及美国。➢19世纪后半期:经过最终的拒绝后扩展到中国、日本、朝鲜、奥斯曼土耳其,形成了全球的外交系统。当代外交形态的发展过程392、外交的概念➢萨道义(Sir
Ernest
Satow)“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
尼科松“外交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事务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术”外交的形成、概念和特点403、外交的属性和特点➢外交(diplomacy)和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
对外政策是国际政治中一个行为体处理对其他国家关系过程中确立的知道原则。而外交是国家对外实施起外交政策的手段,是行动和对外政策实施的过程。外交的形成、概念和特点413、外交的属性和特点➢性质:独立国家官方对外行使主权的行为。➢
目的: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方法:主要是和平方法,包括谈判和对话、会议等。➢实施者:一国正式代表,包括外交人员,国家领导人多方式参与。外交的形成、概念和特点421、外交规范和惯例➢外交规范是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成文的不成文的方式和规则,是国与国之间正常相处的保障和基础。它的出现结束了外交在萌芽和初期的混乱无序状态。➢外交规范的两个渊源,一个是成文的国际法,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以及《联合国宪章》;另一个是国际惯例,及各国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先例和习惯,由于被许多国家反复援用,并得以普遍遵守和承认。➢是否接受并按照这种规范行事曾被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外交规范、惯例、特权与豁免43
外交规范和惯例的主要内容➢当前国际社会流行和普遍的外交规范包括:主权与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民族自决。➢主要的国际惯例:
国际承认惯例;国家之间对等惯例;礼宾先后顺序的惯例;
使领馆的设立和大使任命程序的惯例。
➢与任何其他领域的行为规范一样,外交规范是复杂的,同时在发生变化,约束力是有限度的。如,正在形成的国际人权保护观念,就对传统的外交规范提出了巨大挑战。442、外交特权与豁免➢外交特权和豁免,是指为了保证外交代表、外交机关以及外交人员进行正常外交活动,各国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协议相互给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和外交人员一种特殊权利和待遇。➢这些特权和豁免是外交人员在接受国享有特殊的国际法上的地位,增加了外交职业的神秘感和诱惑力。外交规范、惯例、特权与豁免45➢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以下人员:
馆长、外交职员;
馆长和外交职员的家属;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
使领馆的“行政和技术职员以及他们的(非驻在国国民)家属(执行职务范围以外的行为,不能豁免民事和刑事管辖)”。外交规范、惯例、特权与豁免46➢主要的豁免包括:
不可侵犯(inviolability);
人身不可侵犯;
馆舍、财产、外交人员私人寓所以及档案和文件不可侵犯。➢管辖豁免(immunityfromjurisdiction)
触犯法律,不能起诉。➢民事管辖豁免:不得因为债务而受到起诉;➢行政管辖豁免:外交人员无作证义务;
行动与通讯自由;免纳关税;不作户口登记、不服兵役和劳役、外交人员死亡、子女出生不履行驻在国所要求之义务。
外交特权与豁免主要内容47➢行政管辖豁免:由于使领馆在国际上享有特权和豁免,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在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被称为外交庇护。
其依据是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的特权和豁免权。这种状况不符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国际法也不承认。
但是实践上屡见不鲜,在拉美一些国家是得到承认的。外交特权与豁免主要内容48从事外交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外交业务和技术,如熟悉外交交涉和谈判的技能,把握外交语言的分寸和度,掌握外交礼宾和礼仪的原则。➢
1.外交交涉和谈判
外交谈判的实质是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调整双方之间的立场,从而使冲突或争端得以解决,对话(dialogue)、磋商(consultation)、会谈(talks)等都包含在内。
外交的政治性特别强,三者是有区分的。
中美1955-1970年:15年136轮的大使级会谈。外交业务与技术49外交谈判具有的四个特点:➢各方出面谈判人员必须是具有代表资格,说话算数。➢谈判总是旨在就某一问题达成协议,是讨价还价和有取有予的过程;➢最终达成的协议对谈判各方应该具有约束力的,并常以某种协议文件予以规定;➢外交谈判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理念和系统专业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外交谈判的特点50➢
2.外交交涉外交交涉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外交部与外国驻本国使馆,或通过本国驻外使馆同驻在国的外交部门就特定议题进行联系和沟通,表达己方立场和观点,谋求问题的解决,是外交工作中最外频繁的日常事务。在程序上,可以根据问题重要性,大使可以约见驻在国外交部的主管司长或驻在国的外交部长。也可以是由外交部的主管司长或者外交部长约见外国驻本国使馆馆长。外交业务与技术51➢
外交交涉形式交涉可以是口头,也可以通过书面。国家交往过程中用以表明本国的立场、态度、意见或通知事项最常用的文件叫外交文书或照会。在交涉过程中,根据问题性质、重要程度、对等原则和需要选择正式或普通照会。外交照会虽无统一规定,但时间中其文体、词语和致敬语等都相对固定。乌兹别克斯坦的外交照会.jpg外交部刊登越南前总理照会证明西沙群岛属于中国.jpg52➢
3.外交语言与外交辞令
外交辞令是在外交谈判和交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它的使用涵义深蕴,以柔示刚,言轻意重。但是一些特殊的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生物
- 大学学习计划3篇
- 个人销售工作计划展望7篇
- 销售合同范文集合7篇
- 小学生鉴定评语(集合15篇)
- 2022年小班教师保教工作计划
- 积木课程设计课教案
- 防治工作计划模板集合7篇
-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四篇
- 信达商社2025年度策略报告:景区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产能扩张政策利好+线下零售调改带来行业性变革机遇
- 景观设计基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 (高清版)JTG 5142-2019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 2024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JT-T 1496-2024 公路隧道施工门禁系统技术要求
- 2024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及完整答案(全优)
- 公务员历史常识100题附答案(满分必刷)
- 公募基金基础知识培训
- 医务科工作制度及流程(全套)
- 西方经济学的奇妙世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制度
- 屋顶光伏施工安全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