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类型、特点,明确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利益与风险,掌握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在准确把握投机性冲击和立体投机策略的基础上,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典型投机性冲击,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发展特点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对外债务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第四节投机性冲击与国际金融危机第五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对外债务问题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国际资本流动(InternationalCapitalFlows)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这里的“资本”可以货币形态的资本或是实物形态的资本(如生产设备、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等)出现。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国际资本流动是指由于国际经济交易而引起的货币资金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转移和流动。(所有权的转移还是使用权的转让?)以使用权的转让为特征以盈利或平衡国际收支为目的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有:(1)资本流动方向,包括流入和流出,流向何处;(2)资本流动规模,包括总额和净额;(3)资本流动种类,包括长期和短期;(4)资本流动性质,包括政府和私人;(5)资本流动方式,包括投资和贷款等。。1.资本流入(CapitalInflow)是指外国资本流入本国,也就是本国输入资本。这种国际经济交易的形式主要有下列四种:(1)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2)外国对本国的债务减少,(3)本国对外国的债务增加,(4)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2.资本流出(CapitalOutflow)是指本国资本流往外国,也就是本国输出资本。这种国际经济交易的形式主要有下列四种:(1)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2)外国对本国的债务增加,(3)本国对外国的债务减少,(4)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几个相关概念:①国际资本流动与资本输出入②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资产负债③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④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流动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历程(一)1914年以前的国际资本流动。投资来源:大部分为私人资本。到1914年为止,各主要工业国的对外投资总额超过了410亿美元,其中主要是私人对外投资。投资形式:主要为国际间接投资,以借贷资本和证券资本形式为主。直到1914年,国际投资的90%都是证券投资,生产性直接投资仅占10%。如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投资国:主要为英、法、德、美和日等少数国家,英国居于主导地位,法、德次之。英国每年的对外投资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10%,占全球投资总额的1/2。投资流向:资源丰富的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集中在美洲、拉美、澳洲投资收益:获益匪浅,高出国内收益约1.6-3.9%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投资投资来源:仍以私人资本为主,但官方的对外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美国向欧洲国家发放巨额贷款(马歇尔计划)、对拉美国家的政治性贷款(萝卜+大棒)投资方式:国际间接投资为主投资国:在资本输出一方,美国不仅变成了净债权国,而且取代英国成为最大资本输出国。在资本输入一方,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成为最大借款国。
投资动因:过去是以追求高回报和超额利润为主,现在主要是寻求资本的安全避难地。
(三)二次大战后至60年代末的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活动出现复兴,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二次大战后至60年代末的国际投资美国独霸天下,单向输出为主;日本日益活跃国际投资方式:国际直接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投资国: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对外投资。
(四)70年代以后的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方式: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超过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例如:1985--1990年间:
34%>13%>12%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国际贸易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际投资格局呈现三足鼎立态势,但已初显多元化、全球化趋势。(美、日、欧)投资国: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占主要比重,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逐年增加,石油美元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国际直接投资投向逐渐向技术、资金密集型部门转移年度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国际投资总额比重1945200亿美元39.2%19783693亿美元61.6%小资料石油美元(Petro-dollar)石油美元的历史并不长,它是70年代中期石油提价后出现的一种金融力量,是指上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1973年的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形成世界性的能源危机。1977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价格由每桶3.011美元提高至5.11美元。稍后,又再度提高到11.65美元,结果使得世界的国际收支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因石油输出收入大增,石油输出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顺差;而石油消费国家的国际收支因石油输入支出剧增,出现了巨额赤字。原来,国际收支的格局为“发达国家为顺差、发展中国家为逆差”,这种国际收支的格局被石油提价冲击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油美元是一种流动性的资金,大量投放在欧洲货币市场,成为欧洲美元的组成部分。石油美元在美国纽约市场上也十分活跃。根据一般推算,1974年石油输出国家的石油输出总收入约为1150亿美元,其经常输入则约为400亿美元,因而计有盈余约为750亿美元。这种巨额的石油美元,无论是对石油输入国还是对石油输出国,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石油输出国家来说,由于石油美元收入庞大,而其国内投资市场狭小,不能完全吸纳这么多美元,必须以资本输出方式在国外运用。对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来说,由于进口石油对外支出大幅度增加,国际收支大多呈巨额逆差,倘若采取紧缩性措施,或限制进口石油等来谋求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则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并影响世界贸易的发展。因此,工业国家大多希望石油美元回流——由石油输出国家回流到石油输入国家,这就出现了石油美元的回流。石油美元的回流,在最初期间,主要是流向欧洲货币市场、纽约金融市场、各国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等,其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英、美等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多希望能利用石油美元资金来发展经济。
(五)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特点包括:(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严重脱节
(2)国际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3)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势头迅猛,流量达到创记录的水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国际投资的主要投资者和吸纳者(4)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继续增长
图
全球FDI流入量的区域分布(5)跨国公司仍是对外投资的主体,兼并和收购成为其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6)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向外国投资者开放
整体上,发达国家为净资本输出国,发展中国家为净资本输入国,但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规模同样突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出也在逐渐增加。(7)发展中国家受到私人国际资本青睐,证券投资波动巨大1999年全球新兴市场所吸引的私人资本流入规模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私人资本流入虽然在个别年份略微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一直呈增长趋势。其中在2007年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态势,达到了局部的极值6947亿美元(见表)。
新兴市场一词由国际金融公司于1981年首创,泛指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0%、人口总量80%的中低人均收入的欠发达国家。发展和改革使这些国家表现出鲜明的快速成长特征,是全球经济舞台的新亮点。中国也在此行列中。同时,私人资本流入大大超过了官方资本流入,而且在新兴市场全部资本流入中稳稳地占据了绝对优势。私人资本流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幅度减少,进入2000年以来,其表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但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私人资本流入大幅度削减,近期又明显回升。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净资本流入92.216.698107.2125.3175.1私人资本流入51.742.779.7100.7172.9226.4官方资金净流入40.5-26.118.36.5-47.6-51.3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净资本流入187.2151.2592.5355.7324.1379.1私人资本流入291.2252.1694.7230.3236.6470.1官方资金净流入-104-100.9-102.2125.487.5-91表
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单位:10亿美元私人资本流入大多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银行贷款等方式出现。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资本流入在稳定性上存在很大差别,而且,不同地区新兴市场吸引的私人资本流入在结构上也很不相同。下图反映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私人资本流入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私人资本流入规模扩大,但是以证券投资、银行贷款及其他资本为主,FDI比重较低。第二,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私人资本流入量急剧下降,而在1996年恢复增长以后,直接投资比重明显提高。步入21世纪以来,西半球新兴市场私人资本中证券投资不断上升,尽管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急速下降,但2009年迅速回升,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同样,直接投资也是稳中有升,但是其他资本一直处于流出状态。图
西半球新兴市场私人资本流入由下图可知,亚洲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流入大约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前后出现了显著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中期,增长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正是如此巨额且集中的资本流入最终酿成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更严重的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及其以后的几年里,这些短期性质的资本流入出现巨额逆转,进一步加重了对相关经济体的伤害。进入新世纪以后,相比西半球新兴市场而言,亚洲新兴市场各个部分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有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之外,整体始终处于上升阶段。图
亚洲新兴市场私人资本流入所以,全球新兴市场有着大量私人资本流入,存在着一定的跨境资本流动(热钱)风险。而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合作,以防范风险的爆发。有关新兴市场私人资本流入的特点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直接投资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的性质,适当提高私人资本流入中的FDI比重,有利于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第二,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等其他形式的资本普遍带有短期性质,对经济和金融因素的变化极为敏感,从而跨年度的流量波动巨大,既不利于新兴资本市场的稳定,也往往成为导致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主要力量,所以不宜作为主要的资本流入形式。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一)长期资本流动(Long-termCapitalFlows)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三种主要方式。
1.国际直接投资
(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直接在境外经营企业、开办工厂或收买当地原有企业,或与当地企业合作取得各种直接经营企业的权利的投资。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⑴创建新企业⑵收购(兼并)外国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以上(10%)⑶利润再投资创建新企业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独资经营是指根据东道国有关法律规定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全部由外商出资并独立经营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二战后,独资企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因为:(1)拥有先进技术是跨国公司的最重要的垄断优势(2)实现价格转移
创立独资企业具有的优势——
自主决策;避免技术扩散;独享利润;减少摩擦(特别是文化差异大的国家)
独资企业在东道国经营的不利因素——
投资经营限制(经营方向及股权等);东道国条件苛刻;经营风险大
形式:分公司及子公司等合资企业,亦称合资经营企业或股权式合营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并经东道国政府批准,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股权式合营企业。合资企业可的特点(1)资本由合资各方共同投资(2)生产经营由合资各方共同管理(3)合资各方共享收益,共担风险(4)合资企业有较为充分的经营权合资企业的优势对跨国企业而言——投资少(或是现金投入少,或是技术知识产权替代现金投资少歧视与限制,易获得支持与优惠
风险较低对东道国而言——补充资金不足引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增加就业等合资企业的不足
易发生摩擦
跨国企业易发生技术外泄并且难以控制市场⑵收购(兼并)外国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以上(10%)
并购是兼并和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简称M&A)的简称。
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兼并和收购的区别:(1)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而收购则是一家企业购受另一家企业时达到控股百分比股份的合并形式(2)兼并是以现金购买、债务转移为主要交易条件的,而收购则是以所占有企业股份份额达到控股为依据,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产权占有的(3)兼并范围较广,任何企业都可以自愿进入兼并交易市场;而收购一般只发生在股票市场中,被收购企业的目标一般是上市公司(4)兼并发生后,其资产一般需要重新组合、调整;而收购是以股票市场为中介的,收购后,企业变化形式比较平和
2.国际证券投资(InternationalPortfolioInvestment)
国际证券投资也称为国际间接投资(ForeignIndirect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外国的公债、公司债、金融债券或公司的股票,以收取利息和红利或获取买卖差价的一种投资方式。可分为国际债券投资和国际股票投资。
证券投资特点:①证券投资涉及的是金融资本的国际转移;②投资者的目的是收取债券或股票的利息或红利,对投资企业无实际控制权和管理权;③证券投资必须有健全的国际证券市场,证券可以随时转让与买卖;④证券投资中债券的发行构成筹资国的债务。
3.国际贷款国际贷款主要是指1年以上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和出口信贷。⑴政府贷款(GovernmentLoans):一国的政府利用财政或国库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援助性、长期优惠性贷款。政府贷款多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特点:①专门机构负责;②程序较复杂;③资金来自财政预算;④条件优惠;⑤限制性采购;⑥政治性强。
⑵国际金融机构贷款:IMF、世界银行集团(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等机构)、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等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向其会员国提供的贷款。特点:①具有援助的性质;②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③与特定的建设项目相联,手续严格,按规定逐步提取。
⑶国际银行贷款:是指一国独家银行或国际贷款银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另一国借款人提供的、不限定用途的贷款。①
外国贷款:由市场所在国的银行直接或通过其海外分行将本国货币贷放给境外借款人的国际货币交易安排。②欧洲贷款:欧洲银行所从事的境外货币的存储与贷放业务。
特点:①
贷款用途比较自由;②
借款人可获得大额资金;③
筹资成本较高。
⑷出口信贷(ExportCredit):一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的出口和加强国际竞争能力,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
特点:①专款专用的限制性贷款;②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利差由国家补贴;③
期限较长,一般为5~8年,但最长不超过10年;④出口信贷的发放与信贷保险相结合。
出口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的商业贷款。出口商(卖方)以此贷款为垫付资金,允许进口商(买方)赊购自己的产品和设备。出口商(卖方)一般将利息等资金成本费用计入出口货价中,将贷款成本转移给进口商(买方)。这种贷款协议由出口厂商与银行之间签订。出口买方信贷是出口国政府支持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商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以供进口商购买技术和设备,并支付有关费用。出口买方信贷一般由出口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出口买方信贷保险。(二)短期资本流动(Short-termCapitalFlows)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包括:
1.贸易性资本流动: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
2.金融性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各国经营外汇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而引起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3.保值性资本流动,又称资本外逃(CapitalFlight):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为了资金的安全或保持其价值不下降而进行资金调拨转移所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
4.投机性资本流动:投资者在不采取抛补性交易的情况下,利用汇率、金融资产或商品价格的变动,伺机买卖,追逐高利而引起的短期资本流动。
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
1.长期资本流动的利益⑴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经济的积极作用:①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②有利于占领世界市场,促进商品和劳务的输出。③有助于克服贸易保护壁垒。④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⑵长期资本流动对输入国经济的积极影响:①缓和资金短缺的困难。②提高工业化水平。③扩大产品出口数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④增加了新兴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2.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⑴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有利影响: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②对汇率的影响③对货币政策的影响④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⑵短期投机资本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①对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影响②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④对资金在国际间配置的影响二、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
1.长期资本流动的风险⑴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的风险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国内经济的发展②增加潜在的竞争对手⑵长期资本流动对输入国的风险①可能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②可能危及民族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自主性2.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⑴短期投机资本对一国经济消极影响: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②对汇率影响③对货币政策的影响④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⑵短期投机资本对国际经济的消极影响:①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②对资金在国际间配置的影响一、国际债务概述
(一)外债的概念外债是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拨付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需要偿还的本金及需支付的利息。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
这一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必须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债务;②必须是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已使用但尚未清偿的;③必须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④必须是“全部债务”。外债的定义我国2003年3月1日实施的《外债管理暂行规定》中定义的外债,是“指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境内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
我国外债的种类按照债务类型划分,我国的外债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是指境内机构向非居民举借的商业性信贷。包括:向境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向境外企业、其他机构和自然人借款;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含可转换债券)和短期债券(含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买方信贷、延期付款和其它形式的贸易融资;国际融资租赁;非居民外币存款;补偿贸易中用现汇偿还的债务;其它种类国际商业贷款。外债的适度规模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有两方面:一是生产能力;二是资源转换能力。所谓生产能力标准,是指拿出一部分国民收入偿还外债本息后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谓资源转换能力标准,是指用于偿还外债的那部分国民收入能否转换成外汇。偿债能力的衡量1、负债率。是指一定时期一国的外债余额占该国当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负债率=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20%2、债务率。是指一定时期一国的外债余额占该国当期外汇总收入的比率。债务率=外债余额/外汇收入≤100%3、偿债率。是指一国还债额(年偿还外债本息额)占当年该国外汇总收入的比率。偿债率=年偿还外债本息/年外汇总收入≤20%
偿债能力的衡量4、外债利用系数外债增长速度/GNP增长速度(小于1)5、出口创汇系数
外债增长速度/出口外汇收入增长速度(小于1)6、外债还本付息额平均增长率/商品与劳务出口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小于1)7、国际储备/外债总额100%(安全);80%(警戒线);40%(紧急状态)8、短期外债/国际储备35%(安全);45%(警戒线);55%(紧急状态)9、当年还本付息/国际储备30%(安全);40%(警戒线);50%(紧急状态)10、国际储备/商品与劳务进口额(大于或等于25%)
1.外债规模膨胀2.外债结构不合理3.外债使用不当4.对外债缺乏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二、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内因(一)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因
1.盲目借取大量外债,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爆发。从1976~1981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迅速增长,到1981年外债总额积累达5550亿美元,以后两年经过调整,危机缓和,但成效并不很大,到1985年底,债务总额又上升到8000亿美元,1986年底为10350亿美元。其中拉丁美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为全部债务的1/3,其次为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危机程度更深。1985年这些国家的负债率高达223%。全部发展中国家里受债务困扰严重的主要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和印度等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债务危机1983年10个重债国和地区的外债总额达4005亿美元1、巴西949亿美元2、墨西哥910亿美元3、阿根廷418亿美元4、南朝鲜407亿美元5、委内瑞拉316亿美元6、印度尼西亚262亿美元7、土耳其236亿美元8、菲律宾225亿美元9、智利183亿美元10、哥伦比亚99亿美元图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情况(单位:10亿美元)1982年底外债余额(亿美元)1983年应付本息额(亿美元)1983年偿债率(%)墨西哥876431126巴西913308117阿根廷436184153委内瑞拉350.6199101表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债务状况2.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⑴商业贷款比重过大。私人银行贷款增长较政府间和金融机构贷款增长为快。
1966~1970年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期拉美地区商业贷款比重12%70%
2.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⑵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比重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短期外债比率——指一国外债余额中,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债务所占的比重。
短期外债比率<25%拉美国家1972年1982年短期外债比率11%30%
2.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3)贷款利率浮动的多于固定的。
3.所借外债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典型情况墨西哥阿根廷墨西哥大量筹措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债务积累阿根廷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发展国内工业忽视出口4.对外债缺乏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收益风险4.对外债缺乏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进口消费品墨西哥委内瑞拉4.对外债缺乏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购买军火秘鲁阿根廷4.对外债缺乏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秘鲁二、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外因
1.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2.外贸形式恶化,出口收入锐减3.商业银行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
1.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早期
20世纪80年代R
1.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
1970~1980年间1981年美国实际利率不超过2%7.6%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甚至危机,它们为摆脱本国的经济困境,纷纷提高利率,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率也随即拔高,并在整个80年代一直居高不下。1980年至1989年的年平均利率为5.85%,相当于1974年至1979年时的6倍。由于进入80年代后,美元变得十分坚挺,拉美国家的货币却因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而日益贬值,这样拉美债务国的外债在无形中大大地增了值。
2.外贸形式恶化,出口收入锐减
表1980年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国家经常项目差额/GDP1980年秘鲁-0.5哥伦比亚-0.6巴西-5.5智利-7.1委内瑞拉6.8墨西哥-5.3阿根廷-6.380年代后,国际贸易环境大为恶化,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拉美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初级产品深受其害。1989年拉美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仅为1980年的80%左右(石油及其产品除外),1982年至1989年的年平均商品出口值仅为1981年的78.5%。高利率和出口值下降不但直接引发了债务危机,而且还迫使拉美国家长期陷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世界石油价格的大波动对拉美国家影响极大:提价,使拉美非产油国用于进口石油的支出成几何级数地增长,国际收支为此日趋恶化;降价,则对墨、委等拉美石油输出国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3.商业银行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国家永不破产”㈠对债务国的影响㈡对债权国的影响㈢动摇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三、债务危机的影响(一)对债务国的影响
1.国内投资规模大幅缩减压缩进口生产企业萎缩生产活动受挫国际资信降低筹资受阻国际投资者投资减少国内资金的持有者抽回资金投资规模萎缩建设资金不足(一)对债务国的影响
2.通货膨胀加剧
资金流出即货物流出企业生产能力受限,产品的生产供应危机
进口商品中的基本消费品(一)对债务国的影响
3.经济增长减慢或停滞
1981年-1990年的拉美经济年均增长率人均年增长率
1.0%-1.0%
失去的十年(一)对债务国的影响
4.社会后果严重
倒闭失业高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贫困化游行入不敷出(二)对债权国的影响
出口减缩,影响债权国经济的长远利益。(三)动摇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四、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1.发展中国家缓解债务危机的对策重新安排债务债务资本化债务回购限制偿债在1987年7月召开的联合国第七届贸易和发展大会上,发展中国家代表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四种方法:缓、减、免、转。发展中国家还推行积极的经济调整以缓解国际债务危机的冲击①重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不少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图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这两种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以减少对少数发达国家传统性的经济依赖;②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促使经济的稳定增长,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在宏观指导思想上需要协调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改善国际收支三者之间的关系;③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一是坚持工农业均衡发展,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将农业视为优先发展的部门,二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放松价格管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提高经济效益。
2.债权国政府缓解国际债务危机的方案最初的措施贝克计划布雷迪计划(一)最初的措施这一解决方案的核心是将债务危机视为发展中国家暂时出现的流动性困难,因此只是采取措施使它们克服这一资金紧缺。方案一方面进行紧急救援,提供救急贷款;另一方面将现有债务重新安排,主要是延长偿还期限。拉美国家按照传统做法,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下,普遍进行紧缩型的应急调整:牺牲经济发展,实行“急刹车”政策,减少投资,压缩消费、扩大出口,让人民勒紧裤腰带,筹集资金以偿还债务。这种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偿还问题,反而使国家和企业还债能力下降,国内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二)贝克计划(1985-1988)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部长詹姆斯贝克在韩国汉城召开的IMF和世界银行第40届年会上提出了“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他们认为债务国提出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还债,不能因还债而不顾经济和社会后果,否则反而会削弱债务国的还债能力。所以主要是通过对债务国新增贷款,将原有债务的期限延长等措施来促进债务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要求债务国调整国内政策,这些措施被称为“贝克计划”,但该计划收效甚微。
(二)贝克计划(1985-1988)在执行中采用了一些重要的金融创新手段,包括:(1)债务资本化;指债务国将部分外债转变为对本国企事业的投资,包括债务转移股权、债务转用于资源保护以及债务调换等,从而达到减少其外债的目的。(债务——股权转换)(2)债权出售。是银行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对其债务国的贷款债权,出售债权价格一般在原值上打10%—90%的折扣不等;折扣率的高低取决于债务国的偿债能力。(3)债务回购;即允许债务国用现金按折扣价购回其债务,一般需要债权银行免去贷款的个别条款或重新安排债务。(二)贝克计划(1985-1988)(4)债务交换;1987年底,墨西哥在美国政府和摩根银行的协助下制订了一项交换计划,具体办法是:墨西哥政府以20亿美元的现金向美国财政部购买100亿美元利息为0、期限20年的国库券,并将其存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作为墨西哥发行100亿美元新债券的担保;债权银行再按50%的折扣,将对墨西哥的200亿美元旧债务转换成新债券。这样使墨西哥以较少的现金换回了较大的债务,从而缓解了债务负担。(三)布雷迪计划(1989年以后)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
一、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投机性冲击
所谓国际投机资本或称国际游资(HotMoney),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投资领域,以追逐高额短期利润而在各市场之间频繁移动的短期资本。
第四节投机性冲击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投机资本内涵:①从期限上看,国际投机资本是指“短期资本”,故人们也形象地称它为“热钱”;②从动机上看,国际投机资本追求的是短期高额利润;③从活动范围上看,国际投机资本无固定投资领域,而是在各金融市场迅速移动;④国际投机资本特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资本,而不是国内游资。
二、投机性冲击的发生原因影响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短期内的投资收益与风险:(1)对经济的各种变动极为敏感。图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危机发生过程(2)主要由心理预期带来的投机性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理解这种类型的货币危机的关键是掌握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政府提高利率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投机者进行投机攻击的成本。政府提高利率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成本一般包括:第一,如果政府债务存量很高,高利率会加大预算赤字,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第二,高利率不利于银行稳定经营。第三,最为重要的是,高利率一般意味着经济紧缩。(2)主要由心理预期带来的投机性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收益:第一,固定汇率制可以消除汇率自由浮动时可能出现的过度波动。第二,政府可以在汇率的维持中获得政策一致性的声誉。
政府面临投机冲击时,决定是否提高利率维持固定汇率制实际上是对这两种成本的权衡过程。图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与收益这种类型的货币危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这种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独特的运动规律有关,它主要是由于市场投机者的贬值预期心理造成的。第二,在货币危机的发生机制上,政府为抵御投机冲击而持续提高利率直至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是这种货币危机发生的一般过程。
三、投机性冲击的立体投机策略
投机者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的交易(即短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等)同时在各类市场(如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各类衍生品市场)做全方位的投机,构成了立体投机策略。
对冲基金:称为Hedge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一)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在现货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④股票托管机构③离岸市场对冲基金外汇现货市场④股票市场②本币资产①当地银行融资归还出售还贷贷款借入偿还抛售回购卖出回购代表资金筹措路线代表资金归还路线
对冲基金当地银行外汇现货市场购买远期空头合约购买远期多头合约即期卖出外币、买进本币抛售本币头寸
(二)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在远期外汇市场的投机性冲击(三)利用货币当局干预措施的投机对冲基金
互换市场
中央银行
外汇市场
购买利率互换合约获取利差收益利率上升提高利率维护本币抛售本币
此外,由于利率上升会引起股市下跌,投机者还可以在该国股票市场投机盈利:股指期货市场股票现货市场股票托管机构外汇市场中央银行对冲基金提高利率,维护本币本币贬值压力购入空头股指期货对冲归还股票借入股票补回股票抛售股票抛售本币高利率使股票价格下跌高利率使股指期货下跌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投机性冲击与金融危机回顾
(一)欧洲货币危机(1992—1993年)(二)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三)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年)五、金融全球化与投机性冲击的新特点
(一)金融全球化特征:
1.汇率体制趋于一致。
2.各类金融市场的界限逐渐消失,金融产品价格趋于一致。
3.国际金融统一规则不断产生。
4.金融市场动荡会更加频繁。(二)80年代以来的投机性冲击的新特点
1.投机性冲击的规模和势力日益庞大⑴国际投机资本的规模日益庞大⑵国际投机资本日益形成“集体化”倾向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为投机者提供了杠杆化的交易方式
2.投机性冲击策略日益立体化
3.投机冲击面日益区域化
4.投机性冲击活动日益公开化
5.投机者越来越注重利用贬值的预期和市场的信心危机
六、货币危机的影响
首先,对货币危机发生国而言,这一影响以不利影响为主,但也会有积极的成分。货币危机的不利影响体现在:第一,货币危机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二,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发生变化。第三,从货币危机发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被迫采取的补救性措施的影响看。六、货币危机的影响
之所以还有积极影响,是因为货币危机暴露了一国经济原来掩盖的许多问题,使之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货币危机发生后,该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一般有利于纠正该国原先存在的货币高估现象,有利于该国国际收支的改善,当然这些有利影响本身也是在非常痛苦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其次,对于国际金融体系而言,货币危机对之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为之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七、货币危机的传播这种因其他国家爆发的货币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货币危机被称为“蔓延型货币危机”(contagioncurrencycrisis)。货币危机最容易传播到以下三类国家:第一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有较密切的贸易联系或者是出口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第二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存在着较为相近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尤其是存在潜在的经济问题的国家。第三类:是过分依赖于国外资金流入的国家。狭义货币危机是指在对汇率波动采取某种限制的汇率制度下,主要发生在固定(钉住)汇率制下,表现为外汇市场上单方向的持续操作迫使该国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导致外汇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的带有危机性质的事件。广义的货币危机指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比如15%-20%)的情况。区别:广义货币危机泛指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幅度过大。狭义货币危机特指一国因投机冲击而突被迫然放弃固定汇率平价国际货币危机发生在外汇市场上,而汇率的过度波动往往会诱发国内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全面金融危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政治经济因素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也有可能触发货币危机。具体表现为:一是外汇汇率、利率大幅上升;二是股市急剧下挫;三是大批银行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一般来说,如果货币危机不能及时克服就会诱发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往往伴生着货币危机。
由于一国金融危机往往会引起该国货币短期内大幅度贬值,在实行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这种货币贬值的大幅度冲击,往往会破坏其固定汇率制。案例:亚洲金融危机泰国经济基本面(1)持续8年贸易项目赤字,1996年,泰国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2)泰国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外国短期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占GDP的135%。(3)实行钉住美元的国定汇率制,本币对美元高估(1:23),出口竞争力下降。支撑汇率的基础:国际收支、利率索罗斯1997年1月:在达沃斯年会上指出东亚货币普遍高估,应该贬值。1997年5月进攻泰铢:借入泰铢在外汇市场以1:23抛压泰铢外汇汇率上升泰铢贬值(1:50)低价购入泰铢、偿还借款,获利。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泰铢五部曲:第一步,投入美元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第二步,投机者开始卖空泰铢,即在外汇市场上形成空头势力;第三步,在市场上宣扬泰国金融和汇率不稳定的传言,造成市场气氛压力;第四步,以固定汇率大量抛售泰铢购入美元;第五步,由于泰政府干预市场不力,泰铢继续下滑,央行宣布不继续维持固定汇率,泰铢狂泻,投资者抛出美元买回泰铢归还借款
一、中国的直接利用外资
(一)中国直接利用外资状况
1.直接利用外资数量逐年增加第五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对外债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单位:亿美元年份
项目(个)协议外资金额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79-19843248103.9330.61985307359.31
16.581990727365.96
34.87199537011912.82
375.21200022347623.8407.15200126140691.95468.78200234171827.68527.432003410811150.7535.052004436641534.79606.30
2.直接利用外资贡献增大单位:%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FDI/GDP1921.424.5128.0730.8632.0830.0731.9732.46外资/固定资产投资额11.211.714.913.2311.1710.3210.5110.17.97外资企业产值/工业产值1312.1712.6614.9115.0327.3928.5229.331.18注:FDI为直接外资累计总量,即从1979年起累计额;GDP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当年人民币美元汇率折算成美元。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五种方式: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合作开发和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
年份指标1979-198519861991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占投资项目数比重%
合资经营29676551.442.94141.737.53430.430.5合作经营5939411.611.310.19.797.866.084.673.77独资经营2127.136.945.748.948.554.659.864.965.6占投资总额比重%
合资经营345053.143.540.640.439.335.233.628.428.8合作经营624921.119.523.721.420.416.213.39.597.17独资经营4123.836.634.636.238.647.350.960.262.4(三)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结构不合理(1)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2)外商投资地区分布不平衡
2.吸收外商成本较高⑴外商投资的资金到位率不高。⑵外商利用中方引资心切、急于求成的心情,乘机提高投资要素的价格,牟取不正当利益。⑶使用外资机会成本高。3.投资环境亟待完善
(1)政策法规环境不尽如人意。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健全。
二、中国的对外投资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据我国商务部统计,到2004年底,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已达7000余家,总投资达370亿美元,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最大的500家海外投资企业资产总值超过7500亿元人民币。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投资流量增势强劲,再创新高。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实现了自数据发布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达到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再创年度投资流量的历史新高。其中非金融类投资达到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4.6%。
二是投资存量突破4000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424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较上年末提升4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英国的24.5%,德国的29.5%,法国的30.9%,日本的44.1%。
三是投资遍布全球七成国家地区,行业分布广泛多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形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架构;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累计达到385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
- (范文)钻石首饰项目立项报告
- (2024)氮化硅陶瓷粉体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宝坻九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3年网络应用软件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项目融资计划书
- 机械制图题库及答案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照顾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健康监测人员管理制度
- 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 高校教师职称答辩演讲稿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地理知识点
- 国开2024年秋《机械制图》形考作业1-4答案
- 计算机网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电力大学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
- MOOC 创业管理-江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手机号码归属地数据库
-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印_篆书104种写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