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2PAGE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古诗鉴赏阅读(解析版)一、知识点汇总1.词句理解。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初中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需要强调的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不能就词、就句作孤立的分析,而应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意境描绘。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比如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我们首先要描绘出它的画面:诗人站在岸边,目送着友人的船只渐渐远去,一直到天的尽头;眼前只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其次,分析其中蕴涵的诗人的感情:依依惜别之情。主旨把握。“主旨”,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是,这属于“整体把握”类题,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切忌断章取义。4.名句赏析。古诗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阅读这些名句,对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赏析古诗中的名句,关键要分析透彻该名句“名”在哪里,是思想深刻,还是感情浓郁,抑或写景生动?5.技巧分析。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品味炼字。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1)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7.见解阐述。诗无达诂。有些诗作,不同的读者,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见解阐述类考题,一般会给出对诗作的两种不同理解,然后要求你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解答见解阐述类题目,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条理清晰地表述理由。第二点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里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可以各抒己见,但一定要持之有据。二、习题演练(2022·湖北十堰)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2.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2022·北京)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诗的结尾,诗人已得“”,却“欲辨已忘言”。“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2022·山东东营)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5.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6.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7.(2022·四川广安)古诗词鉴赏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22·湖南永州)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8.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9.“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10.(2022·贵州铜仁)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首联抓住了“”和“”两个形容词,描绘了的景象。(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2022·广西百色)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1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3.(2022·江苏泰州)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小题。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注释】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和的特点。(2)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2022·湖北恩施)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14.请你赏析“享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15.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16.(2022·云南贵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3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剧本题目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黄衣使者:()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根据情景,在横线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根据情景,在横线处填补人物对白(2022·四川广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水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乙]游南斋韦应物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17.甲诗用一“没”一“”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18.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但借此表达的感情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2022·广西贺州)古诗词鉴赏,按要求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的典故,表达的感情。20.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2022·福建)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22.“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23.(2022·浙江衢江模拟)小江组打算做一期“和美乡村”主题小报,准备从下面的诗歌中选择一首编入,请你帮忙挑选,并运用诗歌鉴赏的知识简述选择理由。[甲]村居[北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乙]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24.(2022·浙江新昌模拟)拓展请从抒情方式切入,联系全诗赏析画线句。寒菊【宋】郑思肖①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释】①郑思肖(1241年-1318年),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2022·安徽凤县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5.乙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_。26.雯雯同学想知道这两首杜甫的诗歌,哪首先写哪首后写,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向她阐述理由。27.(2022·浙江兰溪模拟)任务一:古诗歌阅读暮春日宴溪亭苏溪亭[唐]成彦雄寒食寻芳游不足,溪亭还醉绿杨烟。谁家花落临流树,数片残红到槛前。苏溪亭[唐]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亭”在诗文中有许多别称,如“长亭”“短亭”“亭台”“云亭”等等,在中国诗文中“亭”承载着文人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情结。请结合上面两首诗歌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亭”这一意象在诗歌作品中的内涵。链接材料:①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②干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28.(2022·浙江婺城模拟)任务四:品析劳动情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禾熟[宋]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①谷登场。老牛粗了②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注释]①窦:孔穴,这里指沟渠。②粗了:基本了却。伐檀(节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①,胡取禾三百廛②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③貌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④兮![注释]①穑(sè):收获。②廛(chán):同“缠”,古代的度量单位。③县:同“悬”,悬挂。④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这两首古诗与劳动有关,都以“禾”这一意象切入,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者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2022·云南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9.“风烟望五津”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0.本诗作者送别友人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送别王昌龄时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2022·山东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离开衡阳,而且毫无逗留之意。B.“千峰”“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十分形象。C.“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下片集中抒发了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情。32.对这首词的艺术风格概括正确的一项()A.苍凉悲壮 B.慷慨激昂 C.哀婉缠绵 D.明丽轻快(2022·山东薛城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33.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下面关于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两诗仅有《别云间》由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过零丁洋》主要激发爱国情感。B.两诗均写到了自己创作时刻的心境。C.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誓死如归的精神。D.《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34.《别云间》一诗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3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用原文诗句回答《野望》《春望》各自望到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6.(2022·浙江宁波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探究题。【甲】寻陆鴻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①郭②,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③。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④每日斜。注释】①带:近。②郭:外城。③著花:开花。④归来:一作“归时”【乙】寻南溪常道士[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①见屐痕②。白云依静渚③,芳草④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渓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注释】①莓苔:青苔。②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③渚:水中的小洲。④芳草:一作“芳草”【知背景】【甲】诗: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以擅长品茶著名,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鸿渐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乙】诗:略。(1)【析场景】【甲】诗首联和颔联描写了陆鸿渐新居周围野径的桑麻、篱边的菊花,刻画了一位远离尘俗、崇尚隐逸的主人形象。【乙】诗首联和颔联【明情感】
【甲】诗中陆鸿渐并未在家,但皎然通过对邻居的询问,了解到陆鸿渐要到晚上才能归来,写出了皎然的怅惘和不舍。
【乙】诗中南溪常道士并未在家,37.(2022·浙江婺城模拟)任务四:品析劳动情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禾熟
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两首古诗与劳动有关,都以“禾”这一意象切入,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者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2022·山东莱芜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问题。苏幕遮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3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燎沉香,消溽暑”从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夏日焚香去暑的情景,渲染了清静闲适的气氛。B.“鸟雀呼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暗示了雨后放晴,又写出了此时的鸟鸣清脆悦耳。C.“久作长安旅”中“久”字体现了作者对旅居生活的喜爱,表现了豁达乐观的态度。D.这首词上片写景,主要描绘了荷花绰约姿态;下片触景生情,结构层次分明,构思精巧。3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妙处。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CD.正确;
B.有误,“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霜重鼓寒”营造出浓郁的被撞气氛,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更突出悲壮的气氛”不对。
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故答案为: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答案】3.车马喧;真意4.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第1空、车马喧第2空、真意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故答案为: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答案】5.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6.A;D【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5.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
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6.本题需要排除两个错误选项:
B项“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赏析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项“看到迎接他的归船”赏析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
故答案为:AD。7.【答案】(1)【示例1】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示例2】“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示例3】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解析】【分析】(1)首先分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思是: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然后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其妙处:诗句运用了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赏析该句还可以从炼字角度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该句还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2)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故答案为:⑴示例一: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示例三: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⑵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1)考查赏析诗句。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答案】8.B9.“排”是“推开,冲破”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鹤”冲破云层,直上万心,ハ里晴空的非凡气势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也表达出身遭贬谪的诗人乐观的情怀和昂扬的斗志。【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8.B项“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赏析错误,作者并没有流露对“春朝”的厌恶,只是说“春朝”与“秋日”对比更喜欢“秋日”而已。故答案为:B9.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炼字之妙。可从“排”字字面意思入手,“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睛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10.【答案】(1)破;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2)【示例1】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示例2】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故答案为:⑴破;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⑵【示例1】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示例2】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答案】11.C12.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学生结合赏析角度分析题目内容,做出解答。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内容,分析选项正误。ABD.正确;C.错误,“浮云"比喻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当时政治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故答案为:C;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要得以实现,又可以看出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两句因蕴含深刻哲理而成为千古名句。”浮云“这一意象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千寻塔“、”最高层“指只有站的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含蓄深刻的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不畏艰难、励志改革的政治抱负。还告诉我们:只要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能通过现象看本质,就不会被外在假象所迷惑;故答案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13.【答案】(1)偏僻(或:险峻);宁静(或:安宁、祥和)(2)“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鑫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描写了阳兴砦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要穿过乱石,从樵夫打柴的小道才能到达,足见其位置的“偏僻”;“戍城”点出了阳兴砦的功能-防守的重镇,“重岗”表现阳兴岩的外围环境,被一层层的山岗围绕,由此可见其“偏”和“险”。“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砦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年年”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年年避营马”就是每一年都要到这阳兴砦里面来躲避蒙古的骑兵来抢夺马匹。由此可见,一是蒙古士兵掠夺之勤、之凶,表明战乱不断;另一方面,年年的躲避也表现出金国此时国力之弱,对蒙古的掠夺无计可施,也表明了阳兴砦之偏之险,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所以“年年”也抒写战乱的情景和对家乡沦陷的悲愤无奈的心情,流露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战争的仇恨。故答案为:⑴偏僻(或:险峻)宁静(或:安宁、祥和)
⑵“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鑫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答案】14.这首诗开头两句句式工整,“亭亭”“瑟瑟”相互映衬,具有音韵美。15.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本诗歌运用象征手法,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要善于从动词、形容词、叠词的运用等角度分析和作答,进而体现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色彩等等。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分析。分析诗歌中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要善于从句子中带有情感意象的字眼去分析和理解,也可以结合背景去分析和理解。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14.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故答案为:这首诗开头两句句式工整,“亭亭”“瑟瑟”相互映衬,具有音韵美。15.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这首诗通篇以松柏而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当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意却又不言而喻,将此诗赠与他的堂弟,目的是让堂弟像松一样,不畏严寒,屹立不倒。
故答案为: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本诗歌运用象征手法,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16.【答案】(1)可怜(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或理解)。此处是“苍苍”意思是: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3)示例:趾高气扬;示例:我的炭呀!我的命好苦呀!【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根据题干“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提示,找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提炼出“可怜”。
⑵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苍苍”有三种意思:1.灰白色:两鬓~。2.形容茂盛的样子:郁郁~。3.深青色:天~,野茫茫。
根据“卖炭翁”中的“翁”是指年老的男子,结合“两鬓”语境,可知,“苍苍”应是“灰白色”之意,形容鬓发花白。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黄衣使者神态应是“趾高气扬”或
“颐指气使”等。
②根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此处应表现卖炭翁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示例:一千多斤炭呀,你们就给这么点?故答案为:⑴可怜⑵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或理解)。此处是“苍苍”意思是: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⑶示例:趾高气扬示例:我的炭呀!我的命好苦呀!
⑴本题考查感情理解。《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⑵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理解词语意思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联系语境,联系文章表达的主题,作者表达的情感等。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何鉴赏诗歌:①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②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③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答案】17.动;红药(晚露、荒冈、筠等)18.①甲诗将三月的春潮比作“桃花浪”,面对“没沙尾”、“动柴门”的蓬勃春水,诗人“垂芳饵”、“灌小园”,以乐写乐,抒发了诗人自得其乐的轻松愉快;②乙诗则写诗人春日出游,池边虽有鸣叫佳禽,可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儿烟气,诗人由乐生哀,用春水的沉滞来抒写内心的淡淡愁绪。【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春水》是杜甫晚年寓居成都草堂时的作品,成都春汛,溪水猛涨,“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桃花浪”即桃花汛、桃花水,首联描写春江水涨。“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意思是:早上起来一看,溪水已经淹没了沙滩的边缘,甚至淹到了草堂的木柴门边,江水不断涌现,柴木门在水中的倒影不断变换,好像是水在推动柴门。“没”“动”两个字,写春汛之猛;
《游南斋》作者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抒写了春日出游的感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结合诗歌内容,池上佳禽发出动听的叫声,僧斋整日都非常的幽寂。夜晚时分,高高的山林里露水清冷,红药静静生长着无人来采摘。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乙诗选取了春水、高林.红药晚露、荒冈、筠等意象。18.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甲诗杜甫面对春汛,“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水都涨到柴门了,诗人看成是老朋友拜访。“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水涨了,自然有鱼,钓鱼需要接线,那就续接垂钓,同时还可以趁着水涨,用竹筒接在水车上浇灌菜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由于诗人钓鱼浇菜,因而溪水中引来了无数的飞鸟,争相洗浴鸣叫,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因而抒发了是一种平淡闲适的心情。乙诗写诗人春日出游,“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池边虽有佳禽鸣叫,僧斋每日还是一片寂静,可见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儿烟气。“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表现春水的沉滞。“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意思是,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诗人由乐生哀,抒发内心的淡淡愁绪。【答案】19.鸿雁传书;思念故乡20.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能从①整体画面感,②“平”“阔”,③“正”“悬”,④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解析】(1)①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②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1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鸿雁传书”出自《史记》。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诗人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淡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第1空、鸿雁传书第2空、思念故乡2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阔”,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故答案为: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能从①整体画面感,②“平”“阔”,③“正”“悬”,④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答案】21.C22.“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21.C.“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故答案为:C2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词作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23.【答案】【示例1】我选甲。甲诗说“牛背无人卧”,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回村;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都悠闲自在。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节奏缓慢,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而乙诗以牧童的“横牛背”“无腔信口吹”来表现自由自在的生活,略有喧闹之感。对比之下,我认为甲诗更能展现宁静祥和的乡村之美。【示例2】我选乙。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夕阳”“落日”这样的意象,但是甲诗中夕阳西下,寒鸦回巢,给人一种傍晚时分村庄孤寂的感觉,与“和美乡村”要求不符;而乙诗“落日”挂在山头,与青山一起倒映在水中,色彩绚丽,牧童的“横牛背”“无腔信口吹”,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乡村景象,更符合“和美乡村”的意境。【示例3】我选乙。甲诗的“尽”和“稀”,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清冷的图画,诗人触景生情,时光已逝之感、寂寞之情油然而生,这与“和美乡村”意境不符;而乙诗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写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景象,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池塘变得生动热闹起来,色彩绚丽,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景象。【解析】【分析】《村居》表现农村秋日黄昏的诗情画意: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及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村晚》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形象描绘了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饶有生活情趣。都和“和美乡村”相切合,故选哪一个都可以,只要理由充足。故答案为:【示例1】我选甲。甲诗说“牛背无人卧”,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回村;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都悠闲自在。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节奏缓慢,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而乙诗以牧童的“横牛背”“无腔信口吹”来表现自由自在的生活,略有喧闹之感。对比之下,我认为甲诗更能展现宁静祥和的乡村之美。【示例2】我选乙。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夕阳”“落日”这样的意象,但是甲诗中夕阳西下,寒鸦回巢,给人一种傍晚时分村庄孤寂的感觉,与“和美乡村”要求不符;而乙诗“落日”挂在山头,与青山一起倒映在水中,色彩绚丽,牧童的“横牛背”“无腔信口吹”,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乡村景象,更符合“和美乡村”的意境。【示例3】我选乙。甲诗的“尽”和“稀”,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清冷的图画,诗人触景生情,时光已逝之感、寂寞之情油然而生,这与“和美乡村”意境不符;而乙诗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写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景象,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池塘变得生动热闹起来,色彩绚丽,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景象。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与掌握。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要找出意象,然后联系上下文及关键词,分析意象的特点,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描绘意象时可适当展开合理想像,紧扣诗中的形象和画面进行描绘,可适当添加细节。24.【答案】托物言志,借菊花宁愿枯死枝头,绝不被风吹落的傲骨凌霜,表明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投降的志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划线诗句的意思是: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隐居苏州一个和尚庙里,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诗句用托物言志,借菊花宁愿枯死枝头,绝不被风吹落的傲骨凌霜,表明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投降的志向。故答案为:托物言志,借菊花宁愿枯死枝头,绝不被风吹落的傲骨凌霜,表明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投降的志向。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对诗句语言特点的把握。【答案】25.因为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到处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26.《望岳》先,《春望》后。
理由:《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与分析。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一要结合作者的感情,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联系写作手法;四要联系文章主题。(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与理解。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逐句读懂,然后通读,整体理解。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无法解题时,需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情感的把握可以关注题目、语句的含义,抓抒情议论句,抓结尾句,并联系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25.《春望》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因为战乱到处凄惨破败的景象,作者有一种忧伤感慨,故而不仅仅是草木繁茂,还有因为人们的流离失所,到处草盛人稀萧条冷落的情况,其实就是一语双关。
故答案为:因为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到处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26.《望岳》是作者在漫游途中所作。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春望》是在安史之乱后,作者身处沦陷区,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战乱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望岳》先,《春望》后。
理由:《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27.【答案】“亭”在中国诗文中承载着文人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亭子情结,它的内涵非常丰富。①成彦雄的溪亭处在烟柳中,游人于亭中坐看落英缤纷,美不胜收,这与戴叔伦诗中的苏溪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诗人为美景所陶醉,追求逍遥自由的情感,“亭”在这两首诗中是美好闲适的。②李白诗句中的“长亭”“短亭”承载着古人的送别之意与离愁之苦。③“亭子”还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和痛苦,借古亭表达怀古伤今之意。【解析】【分析】古诗词的常见意象有很多,如月、柳、雁、子规等,亭也是一种,亭的内涵比较丰富,比如学过的?《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诗句“常记溪亭日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明显的,跟“月”“雁”“柳”这些单一的情感意象不同,有怀古伤今的,送别的离情别绪的,有承载自己与民同乐理想的,有美好闲适情意的寄托的。《暮春日宴溪亭》写自己在暮春时节溪亭宴饮的情形:醉卧碧绿的杨柳之下,看片片落花岁流水逝去,是那么的闲适,又是有那么一点伤悲与无赖,《苏溪亭》诗人借描写苏溪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倾吐了自己对被怀念人的盼望心情。所以,这两首诗里的”亭“这个意象是一样的。故答案为:“亭”在中国诗文中承载着文人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亭子情结,它的内涵非常丰富。①成彦雄的溪亭处在烟柳中,游人于亭中坐看落英缤纷,美不胜收,这与戴叔伦诗中的苏溪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诗人为美景所陶醉,追求逍遥自由的情感,“亭”在这两首诗中是美好闲适的。②李白诗句中的“长亭”“短亭”承载着古人的送别之意与离愁之苦。③“亭子”还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和痛苦,借古亭表达怀古伤今之意。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与掌握。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要找出意象,然后联系上下文及关键词,分析意象的特点,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描绘意象时可适当展开合理想像,紧扣诗中的形象和画面进行描绘,可适当添加细节。28.【答案】示例:《禾熟》一诗,描绘了禾熟飘香的丰收景象,老牛通过辛勤劳动换来丰收的果实,安适地闲卧坡头,表达了诗人希望像老牛一样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心情。《伐檀》一诗,通过描述劳动者伐檀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批判和愤慨。【解析】【分析】《禾熟》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表现诗人自己希望像老牛一样悠然自得;《伐檀》节选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表现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批判和愤慨。故答案为:示例:《禾熟》一诗,描绘了禾熟飘香的丰收景象,老牛通过辛勤劳动换来丰收的果实,安适地闲卧坡头,表达了诗人希望像老牛一样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心情。《伐檀》一诗,通过描述劳动者伐檀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批判和愤慨。考查诗歌情感。理解情感除了看标题,抓诗眼,抓意象,抓结尾句外,还要横向比较,联系背景。注意答题格式:通过什么内容+寄寓(抒发)什么情感。【答案】29.作者在风烟迷蒙中,遥望友人即将远去的地方,隐含了作者对朋友的送别之意和关怀、牵挂之情。(意思相近即可)30.不同。本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的那首则以杨花和子规渲染了凄凉悲惋的气氛。【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要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角度去分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理解。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关注题目、语句的含义,抓抒情议论句,抓结尾句,并联系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29.首联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题目中友人去的是蜀州,这里的五津就是借指蜀州,蜀州离长安远,在风烟迷蒙之外,所以有对友人的关怀、牵挂之感。
故答案为:作者在风烟迷蒙中,遥望友人即将远去的地方,隐含了作者对朋友的送别之意和关怀、牵挂之情。(意思相近即可)30.这首诗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特别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特别是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故感情基调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不同。本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的那首则以杨花和子规渲染了凄凉悲惋的气氛。【答案】31.A32.A【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语言风格的赏析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将选项中涉及到的内容精读并加以理解,找到选项中的错误所在,得出正确的选项。3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千峰”“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十分形象。“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下片集中抒发了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情。故BCD说法正确。
A."过早"说法错误。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故答案为:A32.本题考查语言风格的赏析的能力。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故BCD错误。
A.解读正确。
故答案为:A【答案】33.A34.首联叙述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的感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审读,判断掌握。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3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辨析。A:表述有误。《别云间》首领“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意思是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过零丁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两首诗歌都是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过零丁洋》主要表现爱国情感。
故答案为:A。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的意思是: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三年”写时间之长,“羁旅客”点明自己的身份,多年漂泊,为了反清四处奔走;“又“说明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捕了,“南冠”,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这两句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从中可见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亦可见其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故答案为:首联叙述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的感受。35.【答案】望到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学方案10篇
- 玻璃纤维薄片项目年终总结报告
- 民兵应急分队组织实施应急演练
- 石河子大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建筑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最优控制》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室内设计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酿酒机器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 糖糖尿病足的护理
- 2024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限公司招聘23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380题(含答案)
- 22G101三维彩色立体图集
- 大学生安全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南大学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9参考答案
- MOOC 法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短视频拍摄与制作》课件-3短视频拍摄的三大技巧
- 【川教版】《生命 生态 安全》四上第11课《预防流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