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341021课程中文名称:新闻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Journalism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48学时(理论48学时、实训0学时)总学分:3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与主持方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程是面向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必须课程。作为新闻实践的理论基础部分,本课程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专业学习、新闻实践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该课程从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等方面,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旨在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和媒介管理经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打下基础。该课程在帮助学生了解新闻学与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从社会学、信息学、语言学等学科出发,拓展新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更广泛层面、更深维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新闻研究能力和新闻应用能力。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新闻理论部分,探析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2、熟悉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主要熟悉《外国新闻事业史》和《中国新闻事业史》,既作历史教材,又作为实践借鉴。3、掌握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等。4、熟悉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入门课程,开诸课程之先。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等。3、从本专业而言,后续课程有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常用文体写作、新闻采编、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主持人节目策划等。本课程是新闻类专业或相关交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专业性,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难点及学时安排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和媒介管理与经营四部分,共分十七章。由于是基础入门课程,面面俱到,只能重介绍,不作深入探究。1、绪论4学时介绍新闻学、新闻工作、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重点分析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2、新闻活动2学时介绍新闻活动的历史,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3、新闻4学时(重点)本章是重点章节之一,着重介绍新闻的基本特点、定义、要素、性质、新闻价值、新闻敏感等概念。4、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的关系4学时(重点)分清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文学等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5、新闻事业的产生4学时本章是新闻史部分,简介国内外新闻事业的发展史,介绍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的诞生。6、互联网与新媒体2学时这是本书根据媒介发展需要新增章节,虽简单却十分重要。对学生了解掌握互联网等新媒介起到引导作用。7、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4学时(重点、难点)着重介绍新闻事业的内部、外部影响因素,阐述新闻传播的控制。8、新闻媒介的性质2学时着重讲解新闻媒介的四重销售。9、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2学时本章重心为新闻传播的效果论。以传播学为基础,阐述新闻传播的正效应与负效应。10、大众传媒与社会2学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对大众传媒进行分析。11、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2学时解释新闻自由的内涵,介绍国外相关新闻法规及国内新闻相关管理条例。12、新闻媒介的运行制与管理模式2学时(重点)介绍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13、传媒业经营2学时介绍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路径。14、新闻媒介的受众2学时(重点)从传播模式中,分析受众的作用,重点分析受众的特点、受众的细分、受众的权利等。突出当前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新变化。15、新闻事业的原则4学时着得讲解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和党性原则。16、新闻选择2学时(重点)介绍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标准17、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理念和修养2学时强调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18、中国的新闻改革2学时了解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分析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五、实践性教学环节音乐学(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是应用型专业,新闻学本身也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十分重要。1、组织学生到当地报社、广播台、电视台参观学习,请资深媒体人介绍相关新闻业务知识。2、组织学生假期到媒体实习,参加媒体组织的新闻实践活动。3、组织学生积极向媒体投稿。4、利用校内广播台、报纸、校园网等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编辑和新闻播音活动。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是专业入门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得要。因此,运用好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讲授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作为一门基础课,必要的理论讲授是不可缺少的,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在理论讲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闻史、新闻实践中正面、反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具体走入抽象,最后进入理论的自由王国。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相结合。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和PPT文字语言向学生传达授知识外,还要调动非言语传播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一是利用音像视材料,为学生营造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二是教师要调动全部的非言语传播手段,展示个性风采和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本课程与现实结合很紧,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相关问题,并撰写出思考文章,作为期末考核重要内容。对写得好的文章推荐媒体发表。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2、考核形式: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笔试,以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120分钟。也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提交一篇研究性文章。3、主要考核内容: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媒介经营及管理4、考核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写作5、成绩评定:学期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70%-60%。平时考查:考核方式为上课考勤、作业检查、课堂提问及新闻实践。教材与参考书[1]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2][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3]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5[5]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执笔人:王定兴审核人:孙茜管振彬《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341042课程中文名称:现代汉语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ChineseLanguag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64学时(理论64学时)总学分:4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音乐学(双语播音与主持方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法规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要求如下:绪论部分讲述现代汉语概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现代汉语方言,明确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部分讲述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语音基础知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拼音方案,掌握分析语音结构规律,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文字部分讲述汉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构造和形体演变,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正确使用汉字,使学生正确地使用汉字,使学生认识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性,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词汇部分讲述词汇和词汇单位以及构词法,词义的性质,语境,词汇的组成,词汇的发展和规范化等,使学生掌握词汇学、语义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能力。语法部分讲述现代汉语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句子的结构和类型,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具有辨认词性、分析句子、分辨句子正确与错误的能力。修辞部分讲述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用的修辞格,使他们对语言的运用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的要求。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因本课程是大一新生最基础的专业课,之前没有先修课程。(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教师口语,朗读学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难点及学时安排A教学内容一、绪论1、现代汉语及其地位:现代汉语的含义、现代汉语的地位2、现代汉语共同语: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特点。3、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官话方言的分布和内部差异。4、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5、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法规。现代汉语规范化。二、语音1、语音的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2、语音的基本概念:音节和音素,辅音和元音,声母、韵母、声调。3、声母。依发音方法分类及发音部位分类。4、声调。调值和调类。普通话的声调。古今调类比较。声调辨证。5、音节的结构。声母、韵母的配合。拼音。音节的拼写。6、音变。变调、轻声、儿化、语音词“啊”的音变。7、语音规范化问题。三、文字1、文字。汉字的产生、特点和作用。2、汉字的形体演变。3、汉字的构造单位:笔画、部件。汉字的构造方式。4、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四、词汇1、词汇。词汇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以及缩略词语。2、语素。确定语素的方法;语素的分类。3、词和词的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4、词义的性质。词义的词的内容。词义的构成。5、词义的分解。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的意义单位。义素分析的步骤。6、词义的聚合——语义场。语义场的种类。7、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词语,隐语。基本词汇的特点。8、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五、语法1、语法和语法体系。语法的性质及语法单位。2、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分类的根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3、实词。各类实词的分类及性质。各类实词的运用。4、虚词。各类虚词的分类及性质。各类虚词的运用。5、短语。短语的含义。短语的结构类型。6、句法成分(1)主语、谓语的构成。主语、谓语的意义类型。宾语的构成。宾语的意义类型。(2)定语的构成。定语和助词“的”。状语的构成。状语和助词“地”。补语的构成。补语的类型。(3)独立语: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7、句类和句型。句类及句型;几种动词谓语句;非主谓句。8、变式句。省略句。句式变换。9、句子结构常见错误: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残缺或多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歧义。10、复句。(1)单句和复句的区分。复句中各分句间关系的表示法。(2)复句两大类型。联合复句及偏正复句。多重复句。紧缩复句。六、修辞1、修辞的性质。修辞和语境。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2、词语的锤炼。意义的锤炼及声音的锤炼。3、句式的选择。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4、辞格的运用。各类辞格的定义及特点。B教学要求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语言实践。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C重点难点主要以语音和语法作为重点和难点教学章节。D学时安排本课程各部分教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语音30%,文字、词汇20%,语法35%,修辞15%。绪论现代汉语概述;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4学时语音语音概述;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语音规范化14学时文字汉字概说;汉字的形体;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4学时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词义的性质和构成;词义的分解;词义的聚合;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汇的组成;熟语10学时语法语法概说;词类(上);词类(下);短语;句法成分;句子的分类;常见的语法错误;复句;句群20学时修辞修辞概说;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12学时五、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为理论教学,无实践教学环节。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主要教学手段是讲授法,以课堂讲授以及讨论等方法来落实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理论讲解之余让学生参与讨论,并u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语言现象的习惯。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本课题贯彻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借以提高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文的教学能力。本课程的考试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按照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命题。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述。理解:在识记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解释。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说明现代汉语的一般问题,初步掌握分析语言的能力。2.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为平时考查:平时成绩包括书面作业、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情况等)、出勤率等;其二为学期末的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3.考核内容主要考查与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语言知识点,以及与教材相关的汉语言知识运用能力。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相关内容为辅,强调对教材中所授学习方法的运用,和重点内容的消化与吸收。4.考试题型本课程试卷采用的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分析题、简答题等。5、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的方式来评定学期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讨论、课后练习两部分组成。根据学生水平和接受的程度等具体情况也可采用学年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卷面成绩60%组成。学年成绩合格,准予结业。另:考试题型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及相关情况进行适当的变化。八、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晌午印书馆,2004年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执笔人:章国建审核人:孙茜管振彬《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341054课程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总学分:3分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方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学科基础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和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潮流、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及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二、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全面培养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为学习文学理论和新闻创作打下必要的人文基础。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概论等。(2)本课程后续课程有传播学概论等。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历史范畴、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当代文学的主要阶段及内容、代表作。重点和难点: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各自的重要特色。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和熟悉新文学初期的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的成就;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各种体裁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冰心、郁达夫、徐志摩的创作特色。重点和难点:认识五四文学革命的思潮,鲁迅等对中国现代文学建设和发展的贡献;重点作家鲁迅、徐志摩、郭沫若、冰心。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和了解柔石、张天翼、艾芜、萧红等人的创作特色,丰子恺等散文家的艺术特色;掌握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人的创作情况;曹禺、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风格特色,《雷雨》的解读;现代派诗歌和街头诗的创作特征和历史价值,戴望舒与法国象征主义。重点和难点:《子夜》、《家》《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雷雨》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重点作家巴金、茅盾、老舍、曹禺、戴望舒。重点和难点:重点作家鲁迅、徐志摩、郭沫若、冰心。
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钱钟书、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陈白尘、穆旦的讽刺喜剧和诗歌的创作情况;抗战文艺运动和解放区文学运动的主要特点和意义;赵树理、孙犁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丁玲与周立波的创作成就重点和难点: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围城”的哲学意蕴、穆旦对现代诗歌的推进,重点作家钱钟书、穆旦、赵树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十七年时期诗歌的创作风貌,十七年散文创作情况,老舍、郭沫若、田汉十七年间的戏剧创作;“文革时期”的文学现象;新中国小说创作的情况,农民形象,《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的人物形象、茹志娟小说重点和难点:政治抒情诗、《草木篇》的思想意蕴;《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重点作家余光中、刘白羽等。新时期文学(1978-2000)学习目的和要求:熟悉张贤亮、冯骥才、莫言等人的文学创作状况、汪增祺、张承志、阿城等人的创作;新时期诗歌的创作状况;巴金、孙犁的散文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张洁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文化意义重点和难点:新时期戏剧的创作特征;莫言、韩少功的艺术特点和追求;当代先锋小说的探索意义,小说的思想意蕴和审美追求,重点作家王蒙、张贤亮、贾平凹、余秋雨等课程总学时:48学时。序号内容课时总课时前言绪论22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214第二章30年代文学1428第三章40年代文学432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638第五章新时期文学1048总计4848五、实践性教学环节无。六、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授课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可适当引导学生对某专题进行讨论。(二)辅助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加深学习印象和拓展视野。七、考核和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了解程度。2、考核形式:考试。课程考核的主要原则是,不提倡死记硬背,结合一些基本的概念、事实、观念,以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思维能力为主。可以采取论文写作、卷面测试、平时作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卷面考试可以开卷。修毕总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评成绩、试卷。其中平时成绩占40%;试卷成绩占60%。采用百分制记分。(1)平时考查方法:上课考勤、课堂提问及讨论、平时作业等形式。(2)期末考试方法:闭卷考试。其内容在讲授范围之内。满分100分。3、考核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内容、形式、种类以及发展过程,现当代文学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等4、考核题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分析,论述等。分值分配(试卷总分:100分):客观题60%简答20%论述20%5、成绩评定学期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考查:考核方式为上课考勤、作业检查、课堂提问。八、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者丁凡朱晓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参考书:①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②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三、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制定人:程良友审核:孙茜管振彬《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341104课程中文名称: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英文名称:SurveyofEnglish-speakingCountrie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一门集英语国家背景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为一体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教学对象是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六个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社会与文化,涵盖地理、历史、经济、教育、和文学等各个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课程的主要任务为:1)介绍英语国家的基本概况;及其语言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学会以赏析的目光学习、借鉴异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2)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扩大与文化相关的阅读量,学会以文化比较的视角与接触、用批判性学习方法接受英语文化与知识;3)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加强正确的人文教育,丰富文化修养。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政体、宗教、文化与艺术等方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社会文化内容。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英语语音、大学英语I、大学英语II、大学英语III等;后续课程:中国文化通览(英语)、英语播音与实践、公共关系学(双语)等。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重难点及学时安排1.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大部分。其中,英国、美国为主讲部分,包括地理、历史、政治制度、经济、教育、文学等。另外四个部分内容主要从地理历史、社会文化方面进行介绍。2.基本要求要求教师授课时应注意:根据大纲规定的任务和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教学;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各章节内的知识系统性,又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以符合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一章后课堂讨论题用于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多角度对比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进行网上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结合相关的影片资源。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英国概况、美国概括;教学难点是如何使该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真正产生兴趣并进行较深入学习。4.学时安排开课学期为第四学期,计划课时36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每周2学时。五、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堂实践环节中,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制定,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按照老师限定的主题或课外任务,利用网上及图书馆资源查找、整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文档,在课堂上做主题性的presentation,或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六、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重点章节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抽出部分章节让学生课后阅读、参与准备资料,上台模拟教学或是自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辅以PPT课件展示重点教学内容;在部分章节中结合相关的影片欣赏。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本课程的考核是为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达到毕业规定,获得毕业证书而进行的学业考核之一,它的指导思想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检验学生对英语国家概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2、考核形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1)平时考查:考核方式为作业检查、上课考勤及课堂提问、讨论等。2)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考试形式,总分100分,时长90-120分钟。3、考核内容六个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社会与文化,涵盖地理、历史、经济、教育、和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考核题型可使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判断正误题或论述题等。5、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从三方面(学生学期考勤情况、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学生课堂实践及活动表现)进行评价。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60%,可使用开卷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范围以本学期所授内容为主。八、教材与参考书1、推荐教材:谢福之主编.英语国家概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参考书:[1]朱永涛王立礼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册)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来安方主编.新编英美概况(修订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3]王恩铭编.英语国家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制订人:邵秀荣审核人:孙茜管振彬《中国文化通览(英语)》教学大纲课程代码:B10341075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览(英语)英文名称:ChineseCulture:AnIntroduction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36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与主持方向)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览是双语播音主持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这门概论性质的课程,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勾勒中国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根本精神,从而揭示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以及它在人类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对于已学习和将学习其他外国文化具体课程的学生,本课程有助于其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针对双语播音主持高年级学生一门综合性文化素质课,高级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开拓学生的东西方文化视野,扩展学生的祖国文化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增强他们参与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如下的态度。1.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2.能够将中西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比较,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3.能够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显示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化通览》(英文)要求听课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尤其对听力、阅读和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知识的积淀;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文笔记能力。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先修课程为:英语阅读,综合英语和跨文化交际。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共36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主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古代中国概况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及其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凝重性的关系,宗法制度与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讲授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基本要求: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融合性,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宗法制度的形成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难点:宗法制度与社会政治结构的关系。二)中国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与民间传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元素。讲授内容:1.历史故事。2.神话。3.寓言。4.民间传说。基本要求:了解历史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相关的社会背景知识。以及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具有中国问题特色的元素,并结合地域特征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难点:历史故事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三)中国文化名人了解中国文化名人的基本背景,包括不同朝代的历史名人的简介,其作品和对后世的影响,按照朝代的顺序将文化名人进行分别介绍,所涉及的包括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等。讲授内容:1.中国古代文化名人。2.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基本要求:从原始儒家,道家思想与哲学,以及各个领域中杰出人才的介绍和对后世的贡献。难点:名人名家在不同领域中的社会现实意义。四)中国名著名篇了解中国从古至今的名家所留下的不朽著作,涉及文学,科技,地理,艺术等。讲授内容:1.中国文化名著2.中国文化名篇。基本要求:对这些名著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需要有所了解,同时能够对这些著作的主线和主要内容有所熟知。难点:名篇名著背后的历史。五)中国古代艺术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各种艺术的风采与成就,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及其美学风格。讲授内容:1.京剧以及地方戏曲。2.中国书画。3.民间工艺。4.民间游艺。5.民间竞技。基本要求:原始彩陶、青铜纹饰、岩画等为代表的远古艺术,中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精神与境界。难点:中国古代艺术中所蕴含的的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六)中国风土人情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各式风情,包括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姓氏文化等学习,进一步深化认识中国文化中核心内容。讲授内容:1.饮食文化。2.酒文化。3.茶文化。4.姓氏文化。5.节日文化基本要求:中国风土人情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了解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难点:对中国酒文化和茶文化的认知。七)中国地理文化和园林建筑了解中国地理文化和园林建筑的基本特点,对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名山名川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学习园林建筑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朴素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点。讲授内容:1.古城古迹。 2.著名景点。3.名山名川。4.传统建筑风格。5.著名传统建筑。6.园林及其特色。基本要求:对著名的景点应该能够有个大致的认识,并且对这些景点中的位置和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也应该有所熟悉,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气候,文化之间的关系亦应该去深入的了解。难点:名山名川和著名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五、实践教学环节(6学时)
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环节主要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深入农村或者地区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传统习俗和民风,在实践的6个课时中,将所了解的习俗民风,用英语进行课堂展示。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中国文化通览课程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应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讲解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应辅以大量的课外文化知识的积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本考试的目的旨在要求学生从纵向上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同时,又使学生从横向掌握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传统道德等各个层次的成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宏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2.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由平时考查和结业考试组成。平时考查:考核方式为作业检查、上课考勤、课堂提问、讨论、项目报告等。结业考试:考核方式可采取闭卷或文化考察报告(或PPT汇报展示或录制视频展示的方式)。另:考试形式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及相关情况进行适当的变化。3.主要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其中,识记占5%,理解占60%,应用占20%,综合占15%。具体能力要求为:1)、识记:要求考生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等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记忆和表述。2)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正确把握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4)综合:要求考生在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问题。4.考核题型: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之一:闭卷考试1)考试命题覆盖到本课程的全部章节。2)命题的难易程度应该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应为:容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3)命题题型及各题型参考分值为:选择题(2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60分)。试卷类型之二: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本学期末,提交由小组合作完成的集编导播一体的文化考察报告一份。(或以PPT或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另:考试题型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及相关情况进行适当的变化。5.成绩评定:每学期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学期学业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占30%-40%)和期末成绩(占60%-70%)两部分综合组成。七、教材与参考书1.建议教材[1]杨敏,王克奇.中国文化通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教学参考书[1]Paul,S.Ropp(ed).HeritageofChina.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0[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3]罗经国.古文观止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6]视频材料:舌尖上的中国
执笔人:邓艳梅审核人:陈铭管振彬《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341096课程中文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MassCommunication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36学时总学分:2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传播学概论》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常用文体写作》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理论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是了解以及从事和新闻传播相关行业的必修课程,浓缩了新闻传播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2、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3、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力求做到:
①多媒体课件教学。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用ppt结合视音频一起教学。
②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
③研讨、互动式教学。对传播现象、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学生研讨为主。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英语报刊阅读、公共关系学(双语)等。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难点及学时安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时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内容及学时安排如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2学时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学时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学时
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一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2学时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2学时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2学时群体传播是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组织传播又是群体传播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二者构成了传播类型中的中观结构。它们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本章讲对二者的特点、机制和功能作系统地研究,它们也是从传播过程研究向传播系统研究过渡的桥梁。第七章大众传播4学时(重难点章节)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一般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掌握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2学时(重点章节)重点掌握麦克卢汉的相关媒介理论。了解、分析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冲击。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2学时了解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的关系。了解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媒介的控制手段。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2学时(重点章节)重点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认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理解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以及“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正确认识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了解“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以及“使用与满足”的不同类型。传播效果研究2学时(重难点章节)重点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一般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几种重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4学时(重点章节)重点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一般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2学时重点掌握国际传播的概念,全球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一般掌握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实质。了解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2学时学习传播学,不仅要把握它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而且应该了解这门学问的发生、发展历史,这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问的系统理解;此外,传播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学派,了解这些学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兼容并收才能推陈出新。在本章里,我们将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2学时重点掌握几种主要随机抽样方法和问卷设计原则,内容分析的目的、特点、原则及量化表示方法,控制实验的特点、条件及方法。认识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传播学调查研究一般分哪些阶段。了解文化指标与大众传播内容的关系。总结2学时五、实践性教学环节无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在讲授理论课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伴随经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理论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并配合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讲授知识的实践应用性。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对传播学有一个把握。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要求学生能重点掌握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考核形式:笔试(一)笔试考核:期末笔试,以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课程考核的主要原则是,不提倡死记硬背,结合一些基本的概念、事实、观念,以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思维能力为主。3、主要考核内容:笔试考试内容:考核内容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其中,识记占15%,理解占50%,应用占20%,综合占15%。具体能力要求为:识记:要求考生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等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记忆和表述。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正确把握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4、综合:要求考生在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问题。4、考核题型笔试考核题型: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分值分配(试卷总分:100分):选择题15%名词解释15%简答题30%论述题40%5、成绩评定:学期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计分办法:课程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为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四十,期末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六十。平时考查:考核方式为上课考勤、作业检查、课堂提问。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参考书目:1.《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2.《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大众传播论(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7.《大众传播与现代文明》王传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8.《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蔡骐、蔡雯著新华出版社19989.《大众媒介概论》[美]雪丽·贝尔吉著,赵劲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0.《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拿大]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1.《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年执笔人:胡杨娜审核人:孙茜管振彬《中外新闻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441014课程中文名称:中外新闻史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ofJournalismintheWorld课程类别: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程是面向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本课程通过对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的梳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运用传播学和信息学知识分析世界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从而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势,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学习既是对新闻理论的补充,又是对新闻实践的指导,因此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外新闻传播史相关知识,掌握新闻传播的起源、新闻传播的出现、新闻事业的形成、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调整等内容,弄清新闻专门史与通史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更广泛层面、更深维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新闻研究能力和新闻应用能力。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通史及世界通史2、掌握新闻史及历史分期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主要熟悉《外国新闻事业史》和《中国新闻事业史》。3、了解新闻传播的起源,掌握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与外国社会的信息传播。4、学习新闻传播业的形成,重点掌握西方报刊新闻的成熟及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5、掌握西方国家新闻传播发展的特点及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特征。6、掌握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调整,重点掌握信息社会背景下媒介的发展变化。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是新闻学三大支柱课程之一,为新闻理论提供史据,为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2、本课程是建立在前期课程新闻学概论的基础上的,对新闻实践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传播学等起指导作用。3、本课程对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常用文体写作、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主持人节目策划等提供史料依据。本课程是新闻类专业或相关交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通史学习与专门史学习相结合,把历史故事与新闻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新闻传播的起源、新闻传播的出现和新闻事业的形成、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调整四大部分,有16章节,分重点和非重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熟悉中外新闻史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变化四大部分,了解外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史之间的差别及联系,对新闻的发展形成宏观的认识。1、绪论2学时关于新闻史及期历史分期2、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2学时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3、中国新闻信息传播的起源6学时(教学重难点)本章是重点章节之一,着重介绍先秦、秦汉、三国、唐宋与元、明、清的新闻媒介。4、西方国家新闻信息传播的起源4学时(教学重难点)介绍希腊、罗马时期及中世纪时期的信息传播。5、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发展4学时(教学重难点)介绍新闻产生的土壤和近代报刊的出现,西方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6、西方新闻报刊的成熟2学时介绍工业革命带来的新闻的变革,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7、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4学时(教学重难点)着重介绍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8、其他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产生2学时着重讲解西方国家中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报刊的出现及初步发展。9、媒介变革与传播的时空压缩2学时着重介绍广播的发展和广播电台的设立及电视时代的到来。10、主要西方国家新闻的发展2学时(教学重点)介绍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11、宣传型新闻传播体制与国际传播2学时介绍苏联与东欧宣传型新闻体制,分析国际新闻流动及国际新闻传播。12、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2学时介绍新中国建立前的新闻传播及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新闻传播。13、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2学时介绍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发展中国家新闻传播的发展状况。14、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2学时介绍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媒介,国际电视、网络媒体及媒介融合;从传播国际化到传播全球化。15、主要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变化4学时(教学重点)着重讲解西方国家媒介政策的调整及媒介结构的变化、媒介商业化与产业化。16、主要非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调整2学时介绍苏联-俄罗斯新闻传播的调整与转型,东欧国家的新闻传播变革与独联体的“颜色革命”。17、中国新闻传播的改革与发展2学时了解中国新闻改革的背景、历程。分析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18、总结2学时五、实践性教学环节1、组织学生到当地报社、广播台、电视台参观学习,请资深媒体人介绍相关新闻业务知识。2、组织学生假期到媒体实习,参加媒体组织的新闻实践活动。3、组织学生积极向媒体投稿。4、利用校内广播台、报纸、校园网等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编辑和新闻播音活动。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新闻史理论、事件、人物三者相结合。作为一门基础课,必要的理论讲授是不可缺少的,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在理论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让学生通过具体走入抽象,最后进入理论的自由王国。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相结合。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和PPT文字语言向学生传达授知识外,还要调动非言语传播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一是利用音像视材料,为学生营造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二是教师要调动全部的非言语传播手段,展示个性风采和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本课程与现实结合很紧,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相关问题,并撰写出思考文章,作为期末考核重要内容。对写得好的文章推荐媒体发表。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检查学生对新闻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分析新闻发展趋势的能力。2、考核形式: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笔试,以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120分钟。也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提交一篇研究性文章。3、主要考核内容: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当代新闻传播4、考核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写作5、成绩评定:学期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60%,期末考试成绩60%-40%。平时考查:考核方式为上课考勤、作业检查、课堂提问及新闻实践。八、教材与参考书[1]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刘洁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6][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7]张殿元.《中国报业传媒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126[8]钟瑛刘瑛.《中国互联网管理与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9]舒咏平吴希艳.《品牌传播策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罗云峰.《博弈论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13]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4]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陈力丹.《舆论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6]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制定人:邹琼审核人:孙茜管振彬《演讲与口才》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441025课程中文名称:演讲与口才课程英文名称:SpeechandEloque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总学时: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演讲与口才》是高等院校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也是培养高等院校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学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美学、语言学、听众学、鉴赏学、社会学表达学中的一般原理和口语表达实践的需要,研究演讲与口才的特点及其规律。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大学生了解演讲与口才一般原理的内涵,了解演讲与口才和个人素质发展的关系,了解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了解演讲与口才表达的有声语言技巧和无声语言技巧、了解演讲与口才的准备和实施、了解演讲与口才审美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掌握演讲与口才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能运用演讲与口才的原则、过程、方法、媒介、评价和手段,组织演讲活动;能够根据演讲学中命题演讲、即席演讲、论辩演讲的规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根据演讲与口才中职业演讲的特殊要求,搞好社会交际活动,力求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提高口语交际质量。学习过程中,对有关演讲理论的学习,特别要注意结合平时口语交际的实践,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只有密切结合教学实践,指导口语教学及口语交际实践,才能学好这门课,学习也才有价值。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现代汉语、播音创作基础。(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现场采访与报道。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第1章演讲与口才绪论、口语基础(1学时)1、教学内容(1)演讲综合素质。(2)演讲的历史沿革。(3)心理素质训练。(4)态势语训练。(5)演讲学的教学要求、学习态度和方法.2、教学要求(1)了解演讲与口才的本质与特征。(2)了解演讲的历史沿革。(3)了解大学生与演讲的关系。(4)掌握演讲学的教学要求、学习态度和方法。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心理素质训练和态势语训练。演讲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本章难点:心理素质训练和态势语训练第2章朗诵(1学时)1、教学内容(1)朗诵技巧。(2)不同文体的朗诵。2、教学要求(1)了解朗诵技巧。(2)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诵。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不同文体的朗诵。第3章演讲口才(4学时)1、教学内容(1)演讲前的准备。(2)演讲稿的写作技巧。(3)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2、教学要求(1)学会演讲前的准备。(2)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3)掌握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掌握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本章难点: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第4章辩论口才(3学时)1、教学内容(1)辩论概述。(2)辩论准备。(3)辩论技巧。2、教学要求(1)了解辩论。(2)学会辩论准备。(3)掌握辩论技巧。3、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掌握辩论技巧。第5章主持口才(2学时)1、教学内容(1)主持人概述。(2)主持人语言技巧。2、教学要求(1)了解主持人的基本要求。(2)掌握主持人语言技巧。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难点:掌握主持人语言技巧。
第6章社交口才(2学时)1、教学内容(1)社交口才概述。(2)社交语言的基本要求。(3)社交语言的实用技巧。2、教学要求(1)了解社交口才。(2)了解社交语言的基本要求。(3)掌握社交语言的实用技巧。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难点:掌握社交语言的实用技巧。第7章求职口才(1学时)1、教学内容(1)求职面试概述。(2)求职面试语言要求。(3)求职面试语言表达的技巧。2、教学要求(1)了解求职面试。(2)熟悉求职面试语言要求。(3)掌握求职面试语言表达的技巧。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求职面试语言表达的技巧。本章难点:求职面试语言表达的技巧。第8章谈判口才(1学时)1、教学内容(1)谈判策略与口才。(2)谈判语言技巧2、教学要求(1)熟悉谈判策略与口才。(2)掌握谈判语言技巧。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掌握谈判语言技巧。本章难点:掌握谈判语言技巧。
第9章营销口才(1学时)1、教学内容(1)推销概述。(2)推销语言技巧。2、教学要求(1)了解推销。(2)掌握推销语言技巧。3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掌握推销语言技巧。本章难点:掌握推销语言技巧。五、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与要求: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演讲与口才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的课堂训练。其形式为教师示范,学生个人展示以及撰写演讲稿。第1章口语基础训练(1学时)第2章朗诵训练(1学时)第3章演讲口才训练(4学时)第4章辩论口才训练(3学时)第5章主持口才训练(2学时)
第6章社交口才(2学时)第7章求职口才训练(1学时)第8章谈判口才训练(1学时)
第9章营销口才训练(1学时)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讲授、观摩评价、分析讨论、示范及个人展示相结合。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通过考核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演讲与口才的基本能力。也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考核方法:本课程考核以考查为主,考查采用书面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也可在期末制作演讲视频或音频,教师打分。3、主要考核内容:一、演讲与口才的本质与特征。二、演讲的历史沿革。三、朗诵技巧。四、心理素质训练和态势语五、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六、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七、辩论技巧。八、主持人语言技巧。九、社交语言的实用技巧。十、求职面试语言要求与技巧。十一、谈判语言技巧。十二、推销语言技巧。4、考核题型:口头考查期末制作演讲视频或音频,教师打分;书面考查由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思考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题型组成。5、成绩评定:本课程考核期末成绩占百分之六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八、教材及参考书1、《演讲与口才》(邹秋珍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2、《现代演讲学》(张岩松主编)青岛出版社2005年出版。3、《演讲学》(李元授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执笔人:黄健审核人:孙茜管振彬(盖章)《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441033课程中文名称:古代汉语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ChineseLanguag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总学时:48学时(理论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古代汉语是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学习、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学生通过学习文字、词汇、音韵、语法知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内容。同时,学生应进行一定数量的古文阅读,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阅读一般古文的能力。2、教材上编为基础理论,下编为文选,在具体教学中,穿插进行。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选文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常用词的累积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3、训练在古代汉语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多种形式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必修课程普通话语音学、现代汉语;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必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选修课程书法艺术。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按教学计划要求,本课程共48学时,3学分。本课程包括绪论、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和文选六部分,其中词汇、语法和文选是重点和难点。具体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如下:绪论2学时明确古代汉语的概念、研究对象;明确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明确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以及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文字6学时初步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能够初步运用六书原则分析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异体字、通假字与繁简字的概念;了解文字方面常用工具书。音韵2学时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油茶种植产业协会会员间的合作协议
- 2024年度重庆驾驶员服务期与薪酬福利合同3篇
- 2024年度新能源项目三方入股合作协议书3篇
- 2024年二零二四年度汽车贷款电子签章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信息技术行业职业健康安全防护设施采购协议3篇
- 2024全新智能化机房搬迁与数据中心迁移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版:政府机关临时工雇佣协议3篇
- 2024年度作品授权代签合同委托书3篇
- 2024年度版权购买合同明确社保责任及版权使用规定3篇
- 2024年夫妻共同信用贷款还款协议3篇
- 咯血病人做介入手术后的护理
- 境外投资环境分析报告
- 《压力平衡式旋塞阀》课件
-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年度报告
- 妇产科医生医患沟通技巧
- 内科学糖尿病教案
- 《高尿酸血症》课件
- 微量泵的操作及报警处置课件查房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 1《平行与垂直》练习
- 市政设施养护面年度计划表
-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