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睁眼看世界_第1页
晚晴睁眼看世界_第2页
晚晴睁眼看世界_第3页
晚晴睁眼看世界_第4页
晚晴睁眼看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晚晴睁眼看世界1911年,清朝覆亡了。就像已经灭亡的其他朝代那样,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清朝的故事,有美丽的,有悲伤的,也有传奇的。其中既有从旖旎江南飘来的稻香,又有蒙古矮种马铁蹄溅起的塞外流沙。在这众多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至今:那是在女真民族被蒙古灭国四百年之后,后金即将再次崛起的时代。女真各部正在东北草原为重新建立统一的女真国家而相互拼杀。不断走向胜利的努尔哈赤部族正在为最后的统一而与一个同他们一样勇猛善战的部族鏖战。飞火流石,血火无情。几天几夜的流血和屠杀,据说连太阳也变成血红色了。努尔哈赤的对手最后失去了抵抗力。部族的武士和能拿起刀枪的男子也几乎全部战死。剩下的都是些妇孺老弱了。连只靠夜色的掩护才躲过一命的部族首领最终也没逃过被俘的命运。在北风呼啸的莽莽草原上,绝望的首领,眼含着怨毒,剑指着如弓的弯月,发下了一个毒誓:世上只要还有我部族最后一名女子,就能灭亡爱新觉罗氏。首领随后挥剑自刎。胜利一方的军队押解着俘获的妇女,连夜返回营地。是夜,月色无光。在这场战役两百多年后的1852年,从这群被俘妇女的后裔中走出了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年轻女子,步入了清王朝的大内深宫。她,就是叶赫那拉氏,在1861年辛酉政变之后,竟然执掌清朝大权四十八年(1861~1908),其统治中国的时间之长在清朝统治者中仅仅排在康熙(1662~1722)和乾隆(1736~1795)之后。但康熙和乾隆的统治给中国带来的是近一百多年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而慈禧在朝的这四十多年间,清朝却丧权辱国。除了1860年之前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之外,中国又再败于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几近被瓜分。爱新觉罗氏统治下的清朝在慈禧时代开始迅速走向败亡。那位战败的部族首领的咒语在过了几百年之后终于实现了。这无疑是个具有西方古典宿命悲剧和东方佛教轮回报应双重色彩的传说。它不仅预言了清朝的灭亡,还设计了灭亡清朝的女主角。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揣度之,其实这个包含咒语的故事并不比商朝灭亡后流传的妲己亡商的故事高明多少。纵观中国历史,在几乎所有流行的亡国故事中,差不多都有一个女人干政、女人祸国殃民的影子。但是,即使同治和光绪两任皇帝亲掌朝政,慈禧不出现于晚清的历史舞台上,清朝也未免能逃过最终覆亡的命运,因为清朝灭亡的种子在慈禧诞生前就已种下了。连在后人编撰的近代史著作中,慈禧也同样是“卖国”、“误国”的同义语。在这一意义上,历史学家,也和那位“部落酋长”一起变成了这个咒语的共谋者和执行者。不过,这种故事长盛不衰的背后,一方面说明中国历来男权主义的横行,男性同胞把“灭亡”这种“伟大”的事件归“功”于“卑贱”的女性头上,因为这可以无损于“伟大”的中国男性的颜面;另一方面,这类故事既神秘玄妙,但又通俗易懂,故事起到的功能不仅可以使人们逃避因追索深层答案而不得的心理痛楚,人们还可以比照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信仰,从中获得共鸣并最终满足人类天性中寻求终极和一元答案的需求。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曾论述过这种心理现象。至于历史事实是否真得如此,人们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一个完满的解释,哪怕是向壁虚构的。到底是谁最先扣动了射杀满清这条巨龙的扳机?如果把传统中国王朝的兴灭分为创业、守成和没落三个阶段的话,清朝在1840年,从内政而言,并没有陷入传统中国王朝周期循环的危机时期。虽有十八世纪末的白莲教起义,但在嘉庆和道光年间,基本属于王朝周期发展过程中的“守成”期而并没有进入末世阶段。即使在1840年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和西方列强发动的多次战争,清政府还是独撑了六十多年。显然导致晚清灭亡的第一推动力不是正统史家惯常认定的那样,是内部经济衰败所致。当然更不是由于那位神秘的“部族最后的女性”那拉氏的“报复”引起的。给予清朝致命一击的是西方人,是中国人近四百年蔑视和欺侮西方〔1〕的后果导致了清朝的“内外相攻”的灭亡“综合症”。从十六世纪下半期的明帝国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清帝国,在三百多年间,“两代”中华帝国都把正在崛起的西方视作蛮夷和“犬羊”,把一个拥有坚船利炮,正在迈向近代工业文明并虎视眈眈、一心想宰制中华的最危险的敌人竟然当作了连高丽和琉球这类的传统藩属都不如,中华帝国其实从明朝后期开始就已经在铺设通往未来的末日之路了。如果真有什么“复仇”和报应的话,也应该是“西方的复仇”导致了清朝的覆亡。在中西关系发展史上,中国和西方曾直接或间接、时断时续地交往过数千年〔2〕。近代西方主要是从十六世纪初期起重新进入中国的。如果我们把这一时期的中西关系略作整理,就可看到近代西方在三个多世纪中,已与中国在文化、商业、政治和军事几个方面作了全面的接触。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的成果,莫过于西方传教士入华给双方带来的影响了。西方传教士在十六世纪之后从海路不断来华。到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其中,沙勿略有首创之功,利马窦则奠定了一百多年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基调和方式,而汤若望、南怀仁达到了天主教徒在中国所能达到的最高政治地位。西方传教士曾一度充斥于中国的民间和宫廷。但传教士引起的“西学东渐”,真正使中国发生变化的却并不在宗教方面,而是在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上。西方的天文、历法、舆地测绘、数学、物理和机械学进入了中国的知识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传教士的中介作用,中国文化也同时“西渐”欧洲。从中西贸易交流来说,西方国家三百年来已通过各种方式把中国货物带到了欧美各国。葡萄牙在西方各国中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商业关系的国家。在1513年葡萄牙人乔治·奥洁莱斯首航广东沿海出售货物后,葡人垄断中欧贸易达半个多世纪。特别在1557年据有澳门这一立足点后,葡萄牙更是拥有了比西方其他国家远为优越的地位。为获得与中国贸易优厚的利润,葡萄牙不惜以武力阻止其他西方国家与中国通商。葡萄牙人同时还在中国的福建和浙江沿海,非法进行着大规模的走私贸易。直到十八世纪以后,葡萄牙与中国的贸易量在中西贸易总额中的比例才不断下降。西班牙是继葡之后的第二个与中国通商的西方国家。西班牙在1571年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它不仅继续以传统的“吕宋”名义与中国进行所谓的朝贡贸易,而且从1565年到1815年的二百五十年间,由西班牙操纵的、以中国货和华裔海员为主的跨越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TheManilaGalleon)洲际贸易盛极一时。荷兰曾于1604年和1607年两次到达广东欲与中国通商,但被葡萄牙所阻,不久便占据澎湖岛和台湾,与来往的商船贸易。后来经荷兰再三请求通商,清政府终于允许荷兰进行八年一贡,船只不得超过四艘的朝贡贸易。到十七世纪后,英、法也加入了对华贸易的行列。而刚独立不久的美国,其商船“中国皇后号”则于1784年首次使华。随着广州一些口岸通商贸易体系的建立,西方国家在十八世纪中期之后就主要通过广州与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了。北方的俄罗斯则利用早已存在的渠道,与中国进行皮毛和茶叶贸易。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更保障了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权利。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发展为西方各国中对华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西之间不仅在商业方面有了大量交流,而且在高级别的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了直接的接触。政治方面的交流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节企图正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活动中。1521年,马六甲的葡萄牙总督派皮来资以大使的身份来到北京。1522年,明朝新即位的世宗皇帝不仅拒绝接见,还将其押回广州囚禁,1523年皮来资死于中国的监狱。之后,葡萄牙仍然坚持不懈地向中国派遣使节,在整个清朝前期,由葡萄牙国王或其海外总督派出的使者相继五次出使北京〔3〕。荷兰也在清室入关后,曾于1655年、1664年和1795年数次派遣使者,请求通商。“每次使者,皆卑身屈己,侪于藩臣贡使之列,行三跪九叩之礼”〔4〕。英国在1792年和1816年两次分别派遣马嘎尔尼和阿美斯特入华谈判通商和驻节事宜。俄国派遣使臣于1689年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部分疆界。1721年,订立的《北京条约》允许俄国使臣进驻北京。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再次划定两国边界,并协定通商事宜。清朝使节也曾两次出使俄国。在中西之间的军事交流方面,双方不仅有武力对抗,而且还存在过短期的军事合作。中西近代以来的军事冲突从葡萄牙人进入亚洲开始。1517年,葡萄牙的八艘武装商船炮轰珠江口。1522年,中葡之间发生了西草湾之役〔5〕。1542年,为对付私占浙江宁波进行走私贸易的葡人,明朝海陆军两面夹攻,据西方史料记载〔6〕,中国军队尽杀外国商人和教徒一万二千人,其中葡人就有八百名。1549年,通过贿赂地方官员获得在泉州贸易的葡萄牙商人又一次被中国军队逐杀。全体五百名葡人中,幸免者仅有三十人而已。荷兰军队则在1622年攻占澎湖岛,1624年更东进台湾岛。1662年,郑成功的军队与荷兰军队经过激烈战斗,荷兰军队被驱逐出了台湾。英国商船在1637年为了到广州附近贸易,还曾攻破中国广东沿岸的炮台。北方的俄罗斯则早在康熙初年就已进入了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并在雅克萨与清军多次发生过军事冲突。除了上述冲突之外,中西间军事接触还有几次合作。1574年到1575年间,明朝海军曾与西班牙驻菲律宾的总督合作剿灭过中国的林风海盗武装;明、清朝代更替之际,双方都曾力争西方军事技术的援助;1681年,荷兰海军还帮助清军攻下郑氏占领的厦门。在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战役中,清政府曾与荷兰海军制定过合作攻台的军事计划,但没有实行。从总体而言,这三百多年的中西交流的规模、地理范围和内容都已超过了以往,只是交往中的另一方中国犹在梦中而浑然不觉而已。那时的中国对西方从未进行过分辨。西方各国与中国从十六世纪到1840年间的关系,在当时的中国看来,至多可被称为中西关系而已。至于以上我们所称的1840年前的中葡、中荷、中英或者中法关系,只是后人替祖宗从这笔“糊涂账”中重新整理出的结果而已。这也算得上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奇事了。西方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甚至是屈辱的方式进入东方的。面对中华帝国筑起的坚固外壳,近代西方采用各种灵活和变通的办法打入中国。西方传教士身着儒服,利用中国传统中“天”的概念传播天主教思想;西方商人把他们的贸易活动巧妙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中;这一时期中的西方使节除了英国外,大多数都在北京实施着西方人看来是奇耻大辱的“三跪九叩”礼仪;西方也间或采取海盗式的军事袭击和占领沿海岛屿来入寇中国。西方虽然在此时的中西关系中看似屈从于中国,但是,西方也正是通过这三百多年与中国的亲身接触,使一个曾经只在西方人梦想中才存在过的国度〔7〕逐渐褪去了浪漫的色彩,神秘中国的面纱终于被来自大西洋的海风撩起。到十九世纪时,中国的文化、地理、政治制度、经济、民族、历史诸因素对西方而言已经如数家珍了。欧洲从1702年至1776年共出版了三十四卷《耶稣会士书简》,收集了传教士记述的大量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民众生活等内容。这些后来成了欧洲汉学研究的基础。在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更被誉为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风行欧洲。经由传教士媒介进入欧洲的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无神思想还变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改造中世纪神学的锐利武器。孔夫子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的康熙(法国传教士白晋撰写的《康熙传》流传欧洲)成了欧洲人心目中模范君主和开明专制的典范。中国的戏剧《赵氏孤儿》被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舞台上演。糅合了中国园林风格的洛柯柯风格在欧洲也曾风靡一时〔8〕。当然,西方同样也了解到了中国的弱点: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卢梭和孟德斯鸠曾经非常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对于中国的军事实力,早在1586年,西班牙籍耶稣会士桑彻斯在呈给国王腓力浦二世的备忘录《论征服中国》中,就已指出中国军事力量的虚弱,认为只消有一万至一万二千名士兵就足够征服中国了。1676年俄国出使清政府的大使尼果赖也认为一支不大的欧洲军队就可把中国征服。1788年,一位法国军官在写给法国海军部的信中相信,“用四艘战舰和几只补给船在吕宋岛供给,就可把中国海军击垮”。而受雇于东印度公司并在中国沿海作过考察的郭士德更得出结论:“全中国一千只师船,不堪一只西方兵舰一击。”后来英军在鸦片战争中进攻和登陆的地点主要就是参照了他实地考察中国得来的情报〔9〕。但是,中国和西方从这种中西交流中获得的经验和效果是完全不对称的。中国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以一种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去探索和了解过对方,并且仍然以对待传统“蛮夷”的政策来对待崛起的西方。中国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这种独一无二的“世界”观源于根深蒂固的华夷秩序理论。在《尚书》之《禹贡》篇中阐述的“五服”理论和《周礼·夏官司马·职方》中的“九服”说,是华夷等级秩序论的雏形。“五服”中最外的“荒服”和“九服”中的“藩服”两个区域,属“夷”不属“夏”,这是一片“文明沙漠区”。从汉代开始,《尚书》和《周礼》被列为儒家经典,其中宣扬的观点转变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影响了之后历代中国王朝的边疆政策。而明清两代奉为儒家经典解释权威的南宋硕儒朱熹,更是把世间万物从高向低分类为“汉人”、“蛮夷”、“畜类”、“植物”、“矿物”五级,蛮夷仅仅是“牲畜”向“人”过渡的中间状态而已。“汉人似乎在远古时代就执着于把外族人与牲畜相类比。”〔10〕在反映这种华夷观念的传统朝贡体系中,中华、朝贡国和“化外”国分别代表着光明、微明和黑暗三个文明层次。在光明四射的中央之国看来,西方只是这一序列中属于第三等级和黑暗中的化外国,是“犬羊之势”和“虎狼之心”〔11〕,其地位充其量是蹲在天朝大门口的几只狗而已。它们眼睛盯着中央王国门内丰盈的物产垂涎欲滴。如果驯顺,天朝施恩几根啃剩的肉骨头(即抚夷政策);如果僭越本分,竟要挤入门内和主人争抢食物,主人就要挥鞭驱逐了(剿夷政策)。现代历史学家通常用什么“闭关”、“开放”来论述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其实明清统治者哪有什么现代国际体系下才拥有的这些概念。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剿夷”和“抚夷”两种概念。所谓的时“开”时“闭”,不过是时“剿”和时“抚”而已。因为“光明”对“黑暗”是无所谓“开”和“闭”的。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观,形成了中国各统一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模式和政策,也导致了清政府以看待传统夷狄的眼光来对待西方,以至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西方与中国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越之处。有事实表明,中国那时也的确看到了西方在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两方面的优越性。明清两代在许多军事活动中,由于充分认识到了西方铳炮的威力而开始利用欧洲人的军事技术(主要通过澳门的葡萄牙人)。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曾经编辑《神武图说》一书,以文、图两种方式详解西方铳炮原理,并把此书献给康熙。但中国顽固地认为这些只属于“奇技淫巧”的范围,以至长期以来对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大规模地引进。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军队大多还使用着弓矢刀矛之类的冷兵器。鸦片战争中,西方军队仅靠几艘兵船、几尊大炮和几千军士就可打败几十万中国军队,武器落后是清朝战败的重要原因。至于西方人在中国周边和外围显示出的优势力量,中国对之更是一头雾水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已在三四百年间先后突入了中国的外围地区,并把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四位一体的西方文明完整地展现在东南亚和南亚。东南亚的霸主历经葡、西、荷、英,其地区霸权已几经易手。而南亚的霸主也最终归于英国。对于发生在家门口的这些事变,明、清政府虽有所耳闻,甚至明朝政府对马六甲的政局变化还曾一度口头干预过,而在1751年,清朝的福建巡抚对东南亚的最新局势还向清政府作过报告,但明朝和满清统治者基本上采取“蛮触相争”,天朝从不过问的态度。至于这些“蛮夷”从何方来,意欲何为,天朝上国就几乎“不知秦汉,更无论魏晋”了。更为惊奇的是,就是这个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几方面同中国已作了三百多年交流的对手,中国的主要社会精英竟然连它们的国家名号都没有分辨清楚,更甭论这些国家的地理方位、政治制度和历史沿革了。这期间中国的“世界”地理知识最多局限于传统的“西域”(中亚)、“南海”(东南亚和印度)和东夷(日本、朝鲜和琉球)范围。“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藩,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徒知侈中华,未睹瀛环之大”〔12〕。清人张廷玉所编的《明史》中虽然录有“意大里亚”、“佛郎机”、“和兰”和“吕宋”等四个欧洲国家的名称〔13〕,但也只知在“大西洋”中。后来经过礼部官员“查证”,“《会典》止有‘西洋琐里国’无‘大西洋’”的记载,因而这个“大西洋”的信息最后变成“荒渺莫考”,或“其真伪不可考”了〔14〕。至于“佛郎机”一名,在中国的史籍和各类著作中,竟然包含三个国家和一种武器四种含意。由于中国长期分辨不清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因而一律把它们通称为“佛郎机”。后来又添了葡萄牙人所使用的“大炮”一意。在法国来华后,由于“法兰西”与“佛郎机”读音相近,法国一度也被称为“佛郎机”。以至于来华最早最久而且占领了中国领土几百年的葡萄牙人也只好按照中国的地名被称为“澳门夷”了。所有来华的欧洲人因而有时也被笼统地称为“西洋澳夷”。其实利马窦所著的《万国全图》,早已给中国人指出世界存在有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了。另一部由西方传教士艾儒略所著的、经杨廷筠润色的《职方外纪》,于1623年在中国出版。这是汇集了十七世纪最新材料的世界地理著作。书中更为详尽地记述了世界五大洲国家的风物和历史,还特意记下了由东、西两个方向经海路来华的路线。但中国知识界主流在明清两代一直继续漠视甚至嘲讽和抨击书中展现出的“新知识”。“直气人以其目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算。其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15〕在清代《四库提要》中则称其“所述多奇异,似不免多夸饰”。在乾隆年间修纂的《皇朝文献通考》对世界的描述仍然是:“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16〕中国对西方人的类别不仅不能,而且也不愿分别。其实,在海路已经大开,西方人已作环球航行之后,中国只须派遣一支舰队或几艘商船出访就可证实西方传教士们书里叙述的“新知识”,并完全破除中国长期以来拥有的这种腐旧的地理概念。虽然明清两代西方国家的使者、商人、教士来华甚多,但中国三百多年间竟然未有一次主动浮海前往欧洲和美洲“新世界”。连席卷亚洲和美洲并引起中国国内白银价格比值发生重大变化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一在世界航运史和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事件,当时中国官方竟然毫无察觉,以至在中国史书中无片言记录。中国与西方交往几百年而不愿也不必费心知道它们的准确的居所和名称。因为它们必定是中国之外的茫茫大海中寸草不生的僻远荒岛,其人民也根本不配“文明人”的称号,充其量是生番、红毛夷和大脚怪。“和兰,又名红毛番……其人深目长鼻,发眉皆赤,足长尺二寸。”〔17〕这是堂堂的中国正史中对荷兰人的描述。对于后期才来到广州的英国人,中国人也搞不清他们的来路,而一律称其为“红毛鬼”或“番鬼”。诗人就曾有“时时番鬼笑,色色海人眠”〔18〕之诗句。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常常听到洋鬼子们在咯咯坏笑,从海上来的乱七八糟的妖人在呼呼睡觉。”中国书籍中对西人的国名、人名记载本来就语焉不详,数量很少,有时笼统记作“夷人”、“夷酋”或“夷首”,即使有所记载,也极尽中国象形文字的优点来侮辱之:“英吉利”这一国名写作“咭唎”,英国人的姓名被记作“啵唧”、“哑哩兔”、“吗嗄呢”、“吗庚哆嘶”、“喀喇生”,“法国”为“咈国”,法国人的姓名有“味的哩”、“嗒唤”等,英国的船名则有“咘”……而在十六世纪中期一位主持剿灭葡萄牙走私商人的一份战报中,记下了如下西洋俘虏的名称:浪沙罗的哔咧、兀亮哵咧、喇哒、哈得哩、鹅必牛〔19〕。这些“老外”个个都像张着嚎啕大“口”、等待喂养的野兽〔20〕。真应该感谢仓颉给我们造出了这么有特色的文字。每每想到“华人与狗”时,我们心头难免恨意绵绵,但我们的老祖宗对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时的“我们”何时又把“他们”当人看过。直到1858年6月,在中国与英国签订的城下之盟“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款中,英国人仍然对中国这一“绝妙之招”耿耿于怀,终于以大英政府的名义郑重其事地告诫中国人民:“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21〕由于西方各国在中国都享有最惠国待遇,一人成仙,鸡犬升天,从此其他西方国家也像英国一样,起码在中国官方的文书中可以连带着被免除这种从文字上虐待他们的境遇了。如果以上所述还仅停留在观念范畴,而在实践中清政府更有一套对付外国人的措施。随着十八世纪中叶广州口岸通商贸易制度(thecantonsystem)的基本确立,清政府也不断完善了对外国人的“管理”。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制定过《防夷五事》(1759)、《防夷四查》(1777)、《防范夷人章程六条》(1831)、《防范夷人新规八条》(1835)等规范西方人行为的各种章程。这些规定从西方人的饮食起居,直到性生活,事无巨细,悉数包括:外商只许在贸易季节的夏秋两季居住在广州的“夷馆”,平常不得随意外出;只有每月“逢八”(初八、十八和廿八)才可由专人引领到河南“花地”出游一次;到冬季时必须回到澳门过冬;外国妇女不准进入广州城;禁止外国人雇人传递信息;外国人不得直接向官府申诉冤屈;外国人不得学习汉语……其中除一条“外国兵船不得进入内洋”是正常规定外,其余的规定不仅使西方人像候鸟一样的被驱逐,而且在广州居住期间几乎等于把西方人软禁了起来。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一书里,讲了一则“鞋子和毒药”的逸事〔22〕:十九世纪在广东居住的英国新教传教士马里逊,曾经聘请过一位中文语言教师来学习汉语。这位中国教师每次授课前的准备工作并不是编写讲义,而是要在身上携带一只鞋子,怀揣一瓶毒药。噫!这位老师一定是想用这瓶毒药去谋财害命,再多准备一只鞋子以备逃亡之用。你猜错了。其实,鞋子只是一种道具而已,仅表明他是去买鞋的,而不是去给“老外”教汉语的。怀揣毒药是以防万一的,官府如若查出,他好尽快吞药畏罪自尽。这种材料真可要比当代相声更令人捧腹了。西方人当然也曾经企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来保障通商利益和外国公民的权利,但这些尝试无一取得成功。中国以一种主奴关系与这些新兴的“蛮夷”打着交道。中国人可以把私自入华的西洋商人作为匪徒全部剿灭,可以把西方派往中国的使节关在中国监狱,甚至去北京申冤的外国商人都会遭到被拘禁的命运(如轰动一时的1759年洪仁辉案)。1787年曾在中国作过短暂停留的法国人拉佩鲁斯后来写到:“人们在欧洲喝的每一杯茶无不渗透着在广东购茶的商人蒙受的耻辱……”〔23〕康有为在评价这一阶段的中西关系时,也认为“当时之中国,何其倨也!”〔24〕西方花了三百多年,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全面了解了中国,西方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的扩张却从来没有受到来自几乎统治全球半壁河山的中华帝国的任何干扰。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葡萄牙(从十六世纪起)、荷兰(从十七世纪起)、英国(主要从十八世纪起)和法国(从十八世纪起)经印度洋从西而来,西班牙(从十六世纪起)、美国(从十八世纪末起)经太平洋从东而来,俄罗斯(从十七世纪下半期起)则经陆路从西北而来。这三股力量最终形成了西方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态势。西方人不断积累下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再加上自身力量的不断增长,此时已经完全可以构成对中国致命一击了,剩下的只是等待和选择对中国下手的时机而已。但机遇是平等的。西方也给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让中国了解他们,这等于西方人给了中国三百多年的预警时间。这一预警期不可谓不长,给予中国方面的征兆不可谓不多。但中国人除了对耶稣会士带来的科学和西方技术有选择的表示过一时的兴趣外,对这个崛起的新兴西方世界的认识还远没有超出对中国周边传统“蛮夷”的认知水平。这当然与强大的思想传统有关,但也与明清两朝先天的缺陷相关:明朝是以推翻“外族”元朝起家的,从发动反元战争到重新建立汉人统治,它一直都是以复兴汉家天下,驱逐蛮夷和强化中国传统作为其不二法门的原则和既定国策的。清朝则是相反的情况。由于本身出自于“蛮夷”,强烈的文化自卑心理,使清朝统治者更加宣扬和实施包括“华夷论”在内的中国传统,用来加强统治中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25〕。明清两代统治者由于各自特殊的国情,比过去各朝代显得更加确信儒家价值观,这也使得他们更加固守传统和极端排外,以至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其反应变得迟钝和麻木。此外,中华历代帝国都是大陆帝国,中国历来的国防重点都强调“陆权”,国防经验也全部来自陆疆,北部和西北边疆才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对于近代“海权”的认识,中国乏善可陈。元朝虽然也曾越海东征日本,但也只是一个失败的记录。明朝的“平倭”军事行动,也仅是作为剿灭海盗的战斗载入史册而已。因而,在中国看来,从东南舶海而来、无根无据、漂泊不定的西洋番鬼,中国只需实行封锁沿岸的海禁政策即可奏效,这也是中国对来自“海洋威胁”的惟一的对策了。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对从海面而来的西方盲目地排拒、轻视,并构成了从制度和观念上来对付西方挑战的主要障碍。正是这种观念、政策同现实的背离、脱节,使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准备,清帝国也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深渊。“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26〕正是中国的傲慢和自负使自己错过了主动适应“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机会,中国最终也失去了从容应对变局和渐变式革新的历史机遇。中国这种隔绝于外部世界的时间越长,“当这个最后的巨大的独立历史单位的文化藩篱被打碎时,它所感到的震动就越剧烈”〔27〕,而中国复兴所需的代价就愈大。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个世纪多的纷争不息和动荡不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历史学家有时倾向于把在亚欧大陆北部兴起的各种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多次冲击,当作是“上帝”派来惩罚古代文明世界的工具,古代文明因而经常受到“上帝之鞭”的清洗和荡涤〔28〕,但在十九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最终选择了工业世界的西方作为“报复”中国的工具。西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第一次成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上帝之鞭”(theGodsscourge)。当然,西方比北方蛮族更进一步者,它不仅使中国传统的王朝走向没落,更使中国的文化也首次面临危机。顾炎武曾作过区分〔29〕,认为朝代灭亡为“亡国”,文化衰亡为“亡天下”。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兴替,其中包含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它只涉及“亡国”层面,还远未达到“亡天下”的局面。可在清末却面临“国”与“天下”皆亡之局面,清代的衰亡即使还有部分内部王朝周期衰败的因素在作祟,但中国文明在清末从总体上迅速走向衰落,西方对传统中国发出严峻的挑战却是主要原因。到鸦片战争前夕,被范文澜先生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睁开眼睛”看到的,其实都是些陌生的“老面孔”了。在经过三百多年的被“视而不见”后,西方开始了它们的“复仇”行动: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841年5月23日,英国汽船“复仇神”号〔30〕(theNemesis)逆江进入广州城;1842年中国战败,与西方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三百多年前,中国对西方以朝贡体系中“天朝”对“蛮夷”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开始;三百多年后,西方对中国又以条约体系中强国对弱国的另一种不平等关系来代替。行文至此,我们不由得感叹,历史发展之“丝丝入扣”,还真的有些报应不爽的意味啊!差点忘记,三百多年的中西交流,对于中国而言,也并非一片空白,它促使在明清两代中各产生了一部极端排外的“中外交流史”名著:明末徐昌治的《圣朝破邪集》和清初杨光先的《不得已》,这已是题外话了,不说也罢。注释:〔1〕中国古代文献中所指的“西方”一般主要指现今的中亚或印度。本文中的“西方”都特指近代以来的欧美各国。〔2〕〔22〕蒋廷黻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在近代以前是“时有时无”和“可有可无”的,参见其著作《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3〕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4〕张星:《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5〕《明史》卷三二五,《佛郎机传》。〔6〕〔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译本)第1卷,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46页。〔7〕〔法〕戈岱司:《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中译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8〕〔德〕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接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9〕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1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