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_第1页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_第2页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_第3页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_第4页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当代文学的分期。关于当代文学的分期,最常见的是“三分法”,即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1966),为建国初的十七年;第二时期(1966—1976),为“文革”十年;第三时期(1976—),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此外,还有“二分法”,如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前二十七年”(1949—1976)和“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还有“四分法”,“四分法”与“三分法”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将“三分法”的第一时期以1957年为界一分为二罢了,余下划分皆同。当代文学的成就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在当代文学时期,除了有现代文学时期常见的以工农兵、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生活为题材内容的作品外,还出现了过去涉猎很少或根本没有触及过的题材内容的作品,如工业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知青题材、新武侠题材、科幻题材、体育题材、国际题材的作品等等。这些题材内容作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当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某些文学创作的空白。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当代文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也有重大收获和突破。在建国之初,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出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但类型、性格都较为单一,不外乎三大类人物: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中间人物或转变中人物;反面人物。新时期以来,人物形象塑造的固有模式被打破,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人物形象,除了工农兵外,还有知青、右派、大款、保姆、酒吧招待、小市民、医生、黑帮人物、改革者、腐败分子等等。不仅人物多样化,其性格刻划也更为立体、丰富。第三、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建国以来,当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形式的运用外,还出现了各有追求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技巧,比如运用象征、通感、意象等手法反映生活,使诗的意境显得朦胧而深远;使用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的心理意识,增大作品的容量,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变形、象征等手法,扩展戏剧的表现领域;运用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变形以及黑色幽默等手法反映社会生活,拓展艺术表现空间等等。第四、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大致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一是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周立波、丁玲、老舍、曹禺、艾青、郭沫若、贺敬之、汪曾祺等。二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梁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李准、王蒙、刘绍棠、高晓声、谌容、张洁、张贤亮等。三是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阿城、叶辛、铁凝、张抗抗、史铁生、舒婷、竹林、王小鹰等。四是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棉棉、卫惠等。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建国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文学也进入到一统化阶段。1949-1976年间的文学分为两个阶段:十七年文学(1949-1966)和“文革”文学(1966-1976)第一节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文艺队伍大会师: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1949年7月2日-19日,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的“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824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在党的旗子下胜利会师。周恩来、郭沫若、周扬、茅盾等分别做了报告。大会总结了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突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属各协会相继成立。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影响。新中国文艺以此为起点。同时也以此确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后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以延安文艺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确立了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也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威作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局限。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文艺为基准的。实质上是解放区文学统一国统区进步文学,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经验推广到全国,作为以后文艺发展的借鉴和遵循;忽视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的价值和文艺运动经验的总结和介绍;文艺队伍“和而不同”,具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为后来的文艺斗争留下了后患。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原则的确立。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把抓好的作品创作作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学的新任务;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和批判原则(最高准则;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出现了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在解放前夕,以作家的世界观即阶级立场和阶级意识,以及对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和左翼文学的态度,作家划为革命作家即左翼作家、进步作家(或广泛的中间作家)和反动作家三类(名下有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萧乾等)。这种描述划分具有政治权利话语性质,决定了解放后文学阵营的构成和作家的命运。五六十年代是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艺术化”和文学政治化时代,文艺运动成为“阶级斗争的晴雨表”。十七年的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体现为一系列的文艺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武训是清末民初一个热心教育的人,他忍辱负重,“苦操奇行”行乞兴学,孙瑜以此为题材,拍摄了历史传记影片《武训传》(之前在1948年中国制片厂因故未拍完,1949年上海昆仑公司在此基础上修改剧本后续拍)在全国公映,歌颂武训精神,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文化上翻身的要求,以鼓励人们学习武训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但武训的阶级成分和思想较复杂。武训最早是一个穷人阶级的代表,沿街行乞,为子孙筹建学校,把行乞的钱交到地主那里放高利贷。后皇帝感动于武训的兴学精神,对他予以封赏使其成为一个富豪,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兴学初衷为穷人能够读书受教育,但他后来办学收的多是有钱人家子弟,为地主阶级服务。武训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多义性,故对电影《武训传》的理解很容易背离编导的初衷,影片易受责难。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认为对武训精神的歌颂反映了我国文化界严重的思想混乱,是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发动了批判运动。舆论界以此为定论,纷纷批评《武训传》宣扬了唯心主义、改良主义、投降主义、个人主义、歌颂了阶级投降和奴才思想,掩盖了阶级矛盾,由学术争鸣演化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批判运动,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大规模群众政治文艺斗争的先河。批判《武训传》的影响一是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对两种具有全然不同发展规律的事物采取相同的方式处理,是违背科学原则的二是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为歌颂阶级斗争、歌颂无产阶级英雄及为政治现实主义的畅通扫清了道路,进一步强化了解放区文艺规范的正统地位。三是政治统帅直接干预文艺,使文艺政治化、思想阶级斗争化倾向进一步加剧。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采取胡适的形式主义考据研究方法,将《红楼梦》归结为“色”“空”观念,认为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遭到李希凡、蓝翎等人的批判,认为俞平伯的观点违背了现实主义的研究原则。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央政治局的信《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把俞平伯的观念作为清算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进行批判。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这场运动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问题扩大为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毛泽东发动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主要是反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目的是清除资产阶级思想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从思想上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扫清思想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埋下了伏笔。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40年代,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论争,50年代,胡风的文艺思想被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艺思想”遭到批判。胡风以30万言(28万字)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对批评进行驳斥,提出了改进文艺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文艺工作的建议。胡风报告公开后,1955年,社会上掀起了批判胡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群众性运动,胡风等人被确定为“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敌对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多人受株连,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1980年9月,“胡风反革命集团”被平反,1988年6月,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重新肯定性评价,对胡风全面平反。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对其进行政治上的批判,将意识形态文艺思想上的斗争等同于社会政治和阶级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肆意践踏,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为后来疾风暴雨式的用政治阶级斗争来解决学术和思想分歧开了先河。4.双百方针的提出由于简单粗暴的政治和阶级斗争式的解决文艺、思想问题,导致了文艺界缺乏民主,文艺缺乏创造性,文艺创作出现凋敝。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国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需要解放思想,发扬民主,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竞争。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双百方针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一是对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探索。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观念的新探索的指导下,文艺界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新气象,出现了一些干预社会现实、描写人情人性的作品。5.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6月,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进行了批判,以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冯雪峰、丁玲、艾青等一批老作家,王蒙、刘绍棠、流沙河等文坛新秀,一批文艺工作者被打成“右派分子”,遭到批斗。反右斗争践踏了双百方针,破坏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展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一批有影响,卓有成就的作家在批斗中含冤去世。6.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开始了文艺政策的调整。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文化部同时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因同时在新侨饭店召开,故称新侨会议,会议审议了《文艺十条》和《电影工作的意见》,分析了近几年文艺工作的得失)。不久,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对党的文艺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方面要合乎艺术自身规律的主张。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关系问题,5月23日,为纪念《延讲》发表20周年,《人民日报》社论发表了《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把文艺服务对象由工农兵,扩展到“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服务”。同时,重新肯定遭错误批判的《洞箫横吹》、《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等作品。这些文艺政策局部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主张大胆反映人民内部矛盾。7.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向全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李建彤的《刘志丹》被康生指责为“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第二年又宣称电影《红河激浪》是“《刘志丹》小说的变种”,使近万人遭到株连。此后,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分别对文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批示中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错误的估计了文艺界的形式,认为“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批示使左倾领导者获得了批判文艺的尚方宝剑。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国各大报刊相继转载,吴晗等一大批作家和学者遭到株连。左倾思潮越演越烈,严重摧残文艺,点燃了遗毒甚广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思潮文化大革命的开始。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委托江清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炮制了“文艺黑线专政论”,污蔑文艺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上没有执行党的方针,被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4月,经毛泽东修改审核后,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批发全党全国,推助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具体为:1、文艺理论“黑”即“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2、文艺作品“黑”:创作的是反动的反人们的资产阶级作品。3、文艺队伍“黑”。因此“要重新教育文艺干部,重新组织文艺队伍”,“坚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纪要》的影响《纪要》的推行,在文艺界混淆是非,把艺术问题、思想问题、学术问题一律归结为政治问题,上纲上线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视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斗争。造成了文艺理论上的极大混乱;造成了文艺创作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的局面;破坏了文艺组织,文艺刊物被迫停刊;摧残了文艺队伍,数百名著名文艺家被迫害致死。文艺界变成了专制主义一统天下。革命样板戏等文革文学革命样板戏。江清等在否定建国十七年文学的同时,树立了八个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本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并把其他地方剧团上演过的作品指定一个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样板小说。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