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_第1页
当代世界政治_第2页
当代世界政治_第3页
当代世界政治_第4页
当代世界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二、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二、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由主权国家为主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相互间形成的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世界政治

二战结束前,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当代世界政治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21世纪世界政治行为体日益多元化(二)世界政治的三种基本状态1.国际竞争:指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为达到自己目标,实现自己利益与价值,在世界政治的各领域,通过各种竞赛来夺取优胜的一种状态(二)世界政治的三种基本状态2.国际合作:指为达到共同目的,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一致或部分一致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间所进行的全面或局部的相互配合行为。3.国际冲突:指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由于所谋求的利益、目标和价值的不同或相悖,或由于国际社会结构性差异等原因引发的矛盾,而处于一种自觉的抵制、摩擦、对立和对抗状态。国际冲突的普遍存在,并不表明世界政治是完全无序:首先,当代世界政治中仍然存在一定秩序与机制;其次,国际法不断完善,为世界各国及其他行为主体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世界政治的三种基本状态二、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世界政治格局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首先,世界政治的基础是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其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战略力量即充当主角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力量的消长与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转变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两极格局终结

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三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从二次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第一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是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所规定的原则和机制的总称。系列会议达成的谅解和协议,涉及3类问题:1.如何协调各方,结束战争;2.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及势力范围划分;3.确定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按照各自实力瓜分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确定了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首脑会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参加国及政府首脑会议内容纽芬兰阿根廷湾的军舰上1941.8.9-12美(罗斯福)英(丘吉尔)协调全球战略部署,发表《大西洋宪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1941.11.22-261943.11.28-12.61945.2.4-121945.7.17-8.2美(罗斯福)英(丘吉尔)中(蒋介石)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杜鲁门)英(丘吉尔、艾德礼)苏(斯大林)对日作战及远东问题,发表《开罗宣言》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未来的国际组织,战后处理德国、波兰疆界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发表《德黑兰宣言》战后德国处置,波兰政府与疆界,对日作战等问题,发表《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占领德国之原则,波兰问题,对日作战问题,以及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签署《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战后对德国的处置:分割成若干个国家战后重建波兰及疆界的划定(东部:寇松线,西部:奥得——尼斯河)英国渡海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斯大林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半年左右对日作战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6.)

雅尔塔会议(1945.2.4——12)《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对德国必须彻底击败之,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惩办战犯,拆除一切军事设施,战后实行民主体制,对德国实行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需赔偿200亿美元,其中100亿给苏联。波兰应恢复其独立主权,波兰政府应由苏联支持的由波兰共产党领导的临时政府在更广泛的基础上组建,以吸收一些美英支持的流亡伦敦的“流亡政府”人员,并商定解决波兰边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成立联合国组织,在表决实质性问题时苏美英法中五个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乌克兰、白俄罗斯为创始成员国。《雅尔塔协定》

苏、美、英三强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一)外蒙古(即后来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业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商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国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定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积极作用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消除法西斯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为战后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它的建立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是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处的。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消极作用美苏以各自的实力为基础划分势力范围,以践踏和损害一些中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大国的利益需求,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它人为划分边界、分裂国家,成为世界不稳定的祸根。造成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立,成为战后局势紧张、动荡的根源。二战结束时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苏两国的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两个世界强国被大大地削弱美国成为“全球性”强国苏联经受了战争的严峻考验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冷战对峙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新的霸主(1)、以美国为首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第一,“杜鲁门主义”的形成(1947年)第二,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和“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第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北约)(1949年4月)第一,成立工人党、共产党情报局(1947年9月)第二,实施“莫洛托夫计划”,成立经互会(1949年1月)第三,成立华沙组织条约(华约)(1955年5月)(2)、以苏联为首形成社会主义阵营(3)、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国的行动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导方面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北约,1946年3月下台后不甘寂寞的邱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参与起草演说稿。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构筑反苏阵线的信号。,“冷战之父”乔治.凯南1947年7月以X先生为名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动的根源》,认为美国应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遏制苏联的扩张。,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又称欧洲复兴计划(1948—1951)。美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该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宣布:今后无论何地,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篇咨文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1949年8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标志着美国构筑的全球战略计划基本完成。华约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苏联积极应对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次要方面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铁托与斯大林,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代之以情报局(1947—1956),目的是协调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但在苏联的操纵下,在制裁“南共”和株连东欧各国党方面造成恶劣影响。,1949年

“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成立,总部在莫斯科。经互会目的是为了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并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1991年解散。

。新型军事联盟华约组织。针对北约,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等8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时代周刊》《独裁者的死亡阴影》两大阵营形成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成为水火不容的两种意识形态,对彼此竭尽批判之能事。,宣传画左《苏联的强大是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右《貌似繁荣的资本主义是吞噬劳动人民的机器》

冷战是相对热战而言,特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除直接的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动。所谓冷战体制,就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包括政治上包围、军事上对抗、经济上封锁、意识形态上对立的体制。冷战

遏制政策——理论依据富尔敦演说——信号

冷战杜鲁门主义——全面开始柏林危机——高潮苏联解体——结束

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和内容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美国始终认为,“对美国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最主要威胁来自苏联”。而苏联则宣称,美国是“国际反动派的支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主要的敌人”。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对抗,都欲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处于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划马歇尔计约成立北冷战遏制和平演变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军事成立经互会成立华约针锋相对反和平演变第二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两极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3)第三世界崛起60年代法国提出的以“戴高乐主义核心的对外政策、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都表明欧洲独立自主的倾向在加强。日美在贸易、投资、安全和政治方面的摩擦和矛盾也时断时续,日本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1)帝国主义阵营分化1960年法国成功试制原子弹,对美态度更趋强硬。美企图通过“多边核力量”计划把法核武器纳入美国控制的北约体系,遭法拒绝,由此矛盾日益尖锐。戴高乐主张以法德为轴心实现西欧联合,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1963年《法德合作条约》签订。1963年,法国完全退出北约,法美关系出现巨大裂痕。新东方政策背景:50年代联邦德国执行以外交部国务秘书之名命名的哈尔斯坦主义,即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对美国的依赖。内容: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实质: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华沙之跪: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无可否认,华沙之跪极大的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政策)的重要里程碑。苏联大国主义倾向表现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干涉、指挥与控制,从而破坏了它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并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1948年苏南冲突1956年波匈事件60年代初苏阿关系破裂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

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中苏边界武装冲突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南冲突苏阿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阿富汗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引发中苏边界武装冲突(64-69年,苏联挑起的中苏边境冲突达4189起。69年3月,珍宝岛事件)1969年苏联两次入侵珍宝岛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苏关系破裂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标志。(图为珍宝岛战争中苏舰艇用高压水枪喷射我渔民)1955年亚非会议的举行1961年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的召开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3)第三世界崛起第三世界的崛起,开始打破两极垄断世界政治的局面。

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崛起铁托纳赛尔

第三世界的崛起:

1955年亚非会议的举行、1961年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的召开,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图为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美苏争霸态势美攻苏守(50年代后期——60年代末)苏攻美守(70年代中后期)互有攻守(80年代前半期)第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美苏全球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政治格局终结。美苏争夺的主要表现军备竞赛(争夺军事优势)插手地区冲突从常规武器到核武器从一般原子武器到远程核打击力量从地球表面到外层空间(争夺势力范围)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而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中东和波斯湾以及中美洲和东南亚等。三次质的升级美苏核力量对比(一)

1989年的资料显示,美国战略核弹头运载工具约2260件,核弹头1.4万个,战役战术核弹头1.5万个,总当量50亿吨;苏联拥有战略核弹头运载工具2494件,战略核弹头1.1万个,战役战术核弹头5400个,总当量100亿吨。美苏核力量对比945-1985(二)年份美国苏联

1945601946110194732019481100194923511950369519516402519521005501953143612019542063150195530572001956461842619576444660年份美国苏联

19589822869195915468106019602043416051961241732471196227609332219632980842381964313085221196532135612919663219370891967314118339196829452939919692746310538197026492116431971266021309219722747414478年份美国苏联

197328449159151974282981738519752723519443197626199212051977253422304419782442425393

197924141279351980239163006219812319132049198223091339521983233413580419842362137431198523510391972.多种力量的迅速发展

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西欧联合的趋势增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美苏缓和与两极格局终结1)美苏之间的新缓和(1)美苏关系中的三次缓和(2)导致美苏新一轮缓和的原因(3)美苏新缓和的实质内容A.美苏关系中的三次缓和第一次:始于50年代末,终于60年代初第二次:始于70年代前期,终于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第三次: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左图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谈。右图与赫鲁晓夫亲切拥抱者为卡斯特罗。,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主持美国国家博览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参观并在展厅内与尼克松就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故称“厨房辩论”以迟到出名的梦露,为了见赫鲁晓夫生平第一次来早了。拍照时,摄影师不断让女演员把裙子提高点在马里兰州,赫鲁晓夫说火鸡太小了。

右为勃列日涅夫同尼克松”言谈甚欢“。左为勃列日涅夫同联邦德国总统勃兰特夫妇。,戈尔巴乔夫与里根。1986年戈氏开启新思维改革,意图扭转美苏对峙中的不利局面。他没有想到自己由此成为”冷战终结者“。B、导致美苏新一轮缓和的原因美国:进入80年代,美国同苏联的对抗不仅没有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反而使美国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不断增加,债务接连上升,严重削弱了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成为“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主要力量用来振兴经济,以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里根在第二任期改变了最初与苏对抗的政策,谋求与苏联的缓和。苏联:70年代以后,长期积累的问题使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但勃列日涅夫仍然推行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认识到内外包袱沉重,决定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摆脱冷战,谋求同美国的缓和。归根到底是美苏实力的相对衰落C、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目的及措施全球缓和战略的目的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苏联国内改革和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打破70年代末以来苏美关系僵局,谋求与美国缓和关系核心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2)两极格局的终结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双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经济上两种类型的经济体系并行发展、东西方国家间交往受到人为阻碍两大集团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长期相对稳定战后形成的两极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两极格局崩溃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约组织和经互会解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

东欧剧变解散华约苏联解体1989年之后东欧剧变,随后,华沙条约组织宣布解散。1990年月10月,两个德国宣布统一。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之后苏共解散,苏联国家分裂,到12月26日,苏联不再存在。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苏联至此彻底解体,宣告了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东欧剧变解散华约德国统一苏联解体转换的时期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华约解散

3)两极格局解体的影响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国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加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美苏制定的核游戏规则面临新的挑战,核扩散危险加剧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增加了发展的困难导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局势的动荡和新的热点的出现第二节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第三,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第四,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第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的社会基础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第一,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第二,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三,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当今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国家有美国的基地,有四分之一的国家有美军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军事行动。

美军海外基地现有五大战区司令部示意图。图中虚线区域将成为非洲司令部的辖区。三、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相辅相成1.含义: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个从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的过程。2.内容: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一员;都有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3.前提条件: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欧美:北约东扩和“新战略概念”美日:96年4月《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俄罗斯与美欧日:92年6月《俄美伙伴关系和友好关系宪章》;97年5月,《俄罗斯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本文件》;98年俄罗斯加入8国集团;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法英等国各自发展了与俄罗斯的独特关系,德俄间“特殊伙伴关系”、德法俄间相互磋商机制;98年11月,俄日发表《构筑建设性伙伴关系》宣言。一方面,它们彼此成为协调与合作伙伴,另一方面,相互间仍存在信任问题。中美:97年致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一、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中日:98年11月确立了“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欧:95年7月,欧盟提出《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的文件,强调对话关系是欧盟对外关系基石之一。中俄:96年4月,“面向21世纪的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强化了两国和两国人民“时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理念,还规定了两国今后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际事务中合作的原则和方向;2112年6月,《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3年3月,《中俄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印:14年9月17-19日,习近平成功访问印度面向发展的伙伴关系大方向,达成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共识和具体合作项目。今后5-10年,中印关系将进入加快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新阶段。首先,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势当今世界,美国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此明显,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呢?其次,多极化正朝着牵制美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最后,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进程还会一帆风顺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欧盟印度1990年1990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7-1998年1998年1998年2000年4月2000年8月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含义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其对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政治力、外交力、文教力和民族凝聚力等。2014年,中国对科技研发的总投入将达到2040亿美元,而美国是6860亿美元。中国还将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缩小和美国的差距。据悉,2013年,中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费用总额约1790亿美元,而日本是1730亿美元。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一)冷战结束后,国际组织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2.国际组织成为全球利益的维护者。3.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国际组织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制度与技巧。(二)在所有国际组织中,联合国作用是最突出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成员国:到2012年为止,联合国共193个成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得到国际承认的主权国家。(梵蒂冈位于欧洲,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人口572人)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预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机构:联合国大会(10月24日)、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徽章:语言:1官方语言(阿拉伯、汉、英、法、俄、西班牙)2工作语言(英语、法语)驻地:六大机构中的五个都将总部设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国际法院的总部位于荷兰海牙,而其他专门机构的总部设在联合国驻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的办事处,剩余的联合国实体则分布在全球各地。(二)在所有国际组织中,联合国作用是最突出的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加强。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方面,联合国发挥了冷战时期所未曾发挥过的作用。在核军控和核裁军方面,联合国也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它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联合国也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在所有国际组织中,联合国作用是最突出的“多边协调”机制增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六国外长磋商伊朗核问题中东问题安纳波利斯会议奥尔默特和阿巴斯四、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威胁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