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儿童社会教育_第1页
第二章儿童社会教育_第2页
第二章儿童社会教育_第3页
第二章儿童社会教育_第4页
第二章儿童社会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理论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关于心理发展的一种强调内部事件或内心事件的全面描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史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一、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1.人格的构成本我:先天的本能与欲望,处于潜意识中(快乐原则)自我:能够意识到的、理性和适应的部分(介于现实世界与本我之间)超我:良心与自我理想(道德性和理想性)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本我,5~7岁超我开始发展人格结构本我先天的本能与欲望快乐原则寻求快感避开痛苦自我现实原则介于现实世界与本我之间以现实和无危险的方式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至善原则道德性和理想主义进行监督,促进满足良心和自我理想的行为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一)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

2.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内容弗洛伊德提出儿童情绪和动机的观点,他认为,成年期人格的特点根源于生命的头几年,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认为儿童情绪与动机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每个阶段,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生理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的冲突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满足过度就会引起力比多的固着作用,分别形成特定时期的人格障碍。口腔型人格特征:悲观、依赖、被动、退缩、仇恨等肛门型人格特征:邋遢、浪费、放肆、冷酷、顽固、吝啬等性器期:对异性父母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对同性别父母想取而代之(二)其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1.荣格的观点:认为人格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种系进化中集体经验的留存,压抑在人格的最底层。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阴影荣格把无意识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只知道个人无意识,对集体无意识一无所知。个人无意识是个人经历的沉积,集体无意识是整个家族、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的沉积。在心理中,意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无意识中,个人无意识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无意识对意识有很大的影响,集体无意识对个人无意识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无意识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由原型构成。比较著名的原型有:自我,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阿尼玛,阴影,自性,等等。自我(ego)是意识的中心,自性(Self)是整个人格的中心。阿尼玛(anima):男人的女性化一面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男人会对心中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象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男人还会把自己的阿尼玛形象投射到一个真正的女人身上。这个投影会把全部超自然的无意识特性赋予那个女人。正是因为阿尼玛的作用,才致使一位男子在初次见到一位女子就马上认定是“她”,由此坠入情网。此时的男子会感觉他与她关系一向很密切。为了她,他在外人看来简直是疯得不可救药。

阿尼姆斯:女人的男性化一面。

阿尼姆斯是每个女人心中都有的男人形象,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成份。阿尼姆斯身上有女性认为男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每个女人的阿尼姆斯都不尽相同。女人会对心中阿尼姆斯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象自己的阿尼姆斯的男性时,她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此外,女人可能把阿尼姆斯投射到一个或某几个男人身上,这将引发出与前面男人面对阿尼玛时类似的困境。阿尼姆斯会诱惑女人脱离一切人类的关系,特别是脱离一切同真正的男人的交往。他好比是一个虚幻思想织成的茧,里面尽是一些事情“应该是”怎么个样子的愿望和判断,将女人从生活的现实中割裂出去。如果摆脱这一陷阱,阿尼姆斯就可能转变成一个无价的内心伙伴,赋予她进取心,勇气、客观性和精神的智慧等男性品性,他会给女人以精神上的刚毅,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暗中援助,补偿了她外表的软弱。处在最高发展形式的阿尼姆斯有时能把女人的思维与她的时代精神进化联在一起,从而能使她在接受新异的、有创建性的思想的能力方面甚至超过男人。于是女性得以通过创造性活动与自性沟通。

2.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认为人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动物,然而确实生物本能最软弱的,无法通过动物的本能与自然界重新保持和谐,而处于种种矛盾的生存状态中。三个基本冲突:生与死的矛盾;人类自身潜能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自由与孤独。五大心理需要: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3.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不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注重社会在个人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影响。提出个人与环境相互的心理社会机制埃里克森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1)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2)埃里克森将孩子看作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是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里克森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1)主要观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它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2)发展危机的概念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一方面由于他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特別是在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另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要求他必须做些什么)与限制(禁止他不许任性而为),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艾里克森称此心理困难称为发展危机。(2)发展危机的概念这些危机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发展危机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意义,它对于个体而言,也具有正面的促动作用。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过程,而每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得好不好,将影响着个体以后的发展。

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同一性渐成说重点了解:学前期的三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基础

“高质量”的关心(P49)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第一反抗期特点: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重点了解:学前期的三个阶段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获得性别角色自我中心主义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重点了解:学前期的三个阶段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一、精神分析理论四个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社会性的五大需要埃里克森:心理发展8个阶段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20世纪60年代兴起)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以“强化---惩罚”的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以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与模仿而获得的。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班杜拉观察学习的一个经典实验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榜样人物)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充气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然后,让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果汁与糖果);让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和训斥;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结果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童相比,在他们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反之,看到“榜样人物”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相当严重。

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班杜拉观察学习的一个经典实验(一)强化与自我认知在儿童社会学习中的作用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2.自我认知与社会学习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强化指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根据手段的不同,被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直接强化就是学习者的行为本身收到强化(教师表扬孩子),作用明显,教师用强化手段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和控制与矫正儿童的错误行为。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替代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指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强化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2.自我认知与社会学习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儿童的自我效能决定着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决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一是个体在某领域取得的成就;二是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二)直接学习与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获得1、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2、直接学习的局限1、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模式:刺激—反应—强化2、直接学习的局限

对儿童行为的掌握而言,与模仿相比直接学习是一种更基本的途径,因为儿童主要通过体验和行动来学习的。儿童的很多行为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榜样行为的观察与模仿而获得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建立的。(三)观察学习与儿童社会行为的获得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实现其社会化的。这种模仿是建立在对榜样行为观察的基础上的。1、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2、观察学习的过程3、影响幼儿观察学习的因素1、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社会行为的过程,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学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这种方式又称“无尝试学习”。1、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2.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的过程份为4个主要部分: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储);动作再现过程(由记忆向行为的转换);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3、影响幼儿观察学习的因素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会影响幼儿的模仿行为,其中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对注意的影响更重要。观察者对榜样行为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他是否集中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如果他认为榜样行为非常重要,注意就会集中;相反,注意则容易分散。自我调节教育者可以根据榜样的活动特征、行为的效果和价值、榜样人物具有的魅力、示范行为的复杂性和生动性等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强化)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自我效能感)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榜样)三、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论述中(一)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儿童如何从我向主义转变为自我中心主义。我向主义是一种唯我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儿童把世界看做由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和经验组成的。自我中心主义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中,儿童把他人感知为存在的、有意志的和他们自己是分开。(一)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关于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的研究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关于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德概念和社会规则的理解。

道德是由各种规则体系构成的,由此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1、关于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的研究儿童实践规则的方式进展4阶段第一阶段:动作活动。摆弄物体,观察物体作用。第二阶段:自我中心。(2-5岁)对于规则有一个一般的看法。第三阶段:早期的合作。(开始于约七八岁)第四阶段:编程(开始于十一二岁)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2、道德发展的机制、条件与动力3、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要素中重要的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的前提。道德判断:结构+内容一方面儿童的道德判断、推理的结构,使儿童形成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对有关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要遵循的方向。另一方面随着儿童与他人交往的相互作用扩大,随着儿童新的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一结构会发生改组和重构,从而表现出发展和变化。2、道德发展的机制、条件与动力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表现为道德认知冲突。制约道德发展的2个重要条件: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或角色承担发展。动力既不是来自先天的自然成熟,也不是来自后天环境因素的外部影响,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3、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个体的道德成长要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垂直发展:有道德低级向高级阶段推移水平序列:从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三水平六阶段形成一种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不变的顺序和连续。这种顺序和连续代表着道德概念的一种普通内在逻辑顺序,它在逻辑上是必然发生的,外部的力量可以加速或阻止个体道德的发展,但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阶段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倒退。3、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欧洲,一个妇女身患绝症,濒临死亡。医生认为有一种药或许能够就她。但药的造价昂贵,一小剂药就要2000美元。患者丈夫海因兹向所有人借钱只筹集了1000美元,他希望药剂师能便宜点或者推迟付账,但药剂师坚决拒绝。所以海因兹很失望,为了救妻子的命,他偷走了药店的药。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小结: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洛伦茨、威尔逊、凯恩斯、布朗芬布伦纳现代生物学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习性学+发展心理学(一)习性学

习性学指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代表人物有洛伦茨和廷伯根,他们通过对自然情境中动物行为的观察发现:动物的固定模式是通过空间的接近与父母产生依恋而发展起来的。(一)习性学

美国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也指出:动物及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是生物遗传基因,一切社会进化和生物进化都以基因为单位,无论是自然选择的生存斗争,还是合作和利他也行为,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习性学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社会行为的形成提供理论解释。虽然人与动物不可相提并论,进化理论也未必能充分解释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但他们对社会行为生物基础的探究为学期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生物学的支持。(二)发展心理生物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习性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学科分支。主张从机体的生理机能和机构两个方面来研究行为的发展问题,强调既要研究个体的经验过程,同时也要研究生物过程,因为个体的行为是两者的相互作用。(二)发展心理生物学关于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第一:行为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中成熟和经验是融合在一起的。第二: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第三:对物种不同进化阶段之间的比较必须依据行为的组织原则。第四: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二)发展心理生物学当我们考虑儿童社会行为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