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1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2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3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4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第三节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第四节国际分工理论第二章国际分工学习目标:了解国际分工的成因、发展和形式,理解和掌握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国际分工的理论和学说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不同理论与观点能够进行比较分析。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1.劳动分工(DivisionofLabor):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2.分工的好处熟练劳动技能有利革新技术节省不必要时间3.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ur):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4、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1)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2)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3)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4)国内的商品交换受的限制比较少,比较自由;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得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得重要力量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五、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六、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七、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得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得,甚至是不可能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得作用在逐渐减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同步发展。2)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的地位3)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19世纪分工的形式和分工的类型以及相应的贸易地理方向;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分工形式、类型和贸易地理方向4)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带来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如下变化:1.

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2.

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3.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中间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4.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作用:促进生产力和世界经贸的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体现为:国际分工能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国际分工可以促进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或产品上获得规模经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等都意味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等促进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和世界规模上的流动总之,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现代化和人类进步都有积极作用。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最初的分工形式。(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深化发展阶段(二次大战后)形成了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分工的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即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劳动、技能密集型工业的分工。• 2、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同技术水平上的产业内部的分工。•产业内部的分工沿着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种类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 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按照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ur)。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ur)。即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过渡。•2、国际分工出现了“大脑-手脚”的分工。

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1.背景(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生产力进一步国际化,产品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产业分工出现细化。跨国公司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融合提供基础战后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等也有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2.当代国际分工的特征:1)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加强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发达国家高新尖的复杂的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简单加工工业的分工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分工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的分工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5)垂直型分工日益走向水平型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如德国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金融、信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国际分工。7)国际分工的基础变化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按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来分,出现了两种分工,一种是历史继承下来的以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为主形成的国际分工,处于主导地位;另一种以前苏联为首的实行计划经济的经互会国家之间的“社会主义国际分工”。随着东欧国家的巨变和冷战的结束,后者不复存在。余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世界性的国际分工。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出现了介于二者之间的国家。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形成国际分工总之,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已逐步让位于以现代化工艺、科技为基础的分工;以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让位于工业内部分工;以非经济集团国家间等省产品的分工转向以经济集团内部的分工;以工业国与农矿业间的分工逐步转向不同层次工业部门的分工;以纵向垂直型分工逐步过渡到水平型的分工。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初期以垂直型为主,二战后,以水平型分工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巨大发展,此外,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增多最初是货物贸易,其后是资本输出和国际信贷迅速发展,二战后,国际金融和FDI的大幅度深化了国际分工,由跨国公司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第三节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多寡、生产规模和市场大小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生产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经济贸易政策(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自然条件对各国产业结构有直接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不是绝对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三)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人口与生产规模因素(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二)

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包括: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四)市场条件: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并进。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高、生产力发展较快、社会分工比较细密的国家,总是世界商品市场的中心。资本国际化因素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跨国公司通过FDI,把子公司所在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产和营销体系。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国界发展的结果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在国际分配、国际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如果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兴生产部门发展,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扩大和参与国际分工,反之则会对国际分工不利。现代的国际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居主要地位,因此,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节约世界劳动和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劣根性使得国际分工的利益主要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享受,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分工的片面性和依附性。经济贸易政策的推进或延缓作用促进作用:(1)

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2)

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3)

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4)

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5)

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延缓作用: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另外,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经济集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第四节国际分工理论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并由萨缪尔森、斯托尔珀、雷布津斯基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三阶段,当代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反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里昂惕夫反论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新要素贸易学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偏好相似原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国家竞争优势论一、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绝对利益理论(绝对优势说,绝对成本说)(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严复原译名《原富》,今译名《国富论》)(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亚当·斯密阐述了自由放任的主张,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理论。1、合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阐述了劳动分工的好处,特别是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其原因是:• (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2)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他认为即使在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子:制针

2、地域分工的合理性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地域分工,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

以己所长,换己所需例子:英国

毛呢

葡萄牙葡萄酒3、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国由于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获取的,使其生产某种商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它国家,则该国应集中资源,专业化生产这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则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这种以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理论绝对优势条件下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

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投入(人/年)毛呢产量(单位)所需劳动投入(人/年)分工前英国葡萄牙总产量112120801127011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总产量2.3752.3751902.72.7190交换后英国葡萄牙11.3751.71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每个国家都有适宜生产某些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各国对这些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互相进行交换,则对各个国家都有利。4、评价积极方面:主张自由贸易,双赢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二、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比较成本学说比较利益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说)(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比较成本学说的产生•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二)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学说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

贸易模式为: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的比较优势可以根据比较机会成本的方法确定。• 机会成本是指由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当某种既定资源一旦生产A商品就不能生产B商品,A商品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就是所放弃的B商品的数量。• 例子: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假设英国在生产毛呢和葡萄酒时与葡萄牙相比都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在生产毛呢时,不利程度较小;葡萄牙在生产葡萄酒和毛呢时都比英国处于有利地位,但是在生产葡萄酒方面有利的程度更大;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然后进行交换,则对两国都有利。比较优势条件下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

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投入(人/年)毛呢产量(单位)所需劳动投入(人/年)分工前英国葡萄牙1112080111009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2.1251702.2220交换后英国葡萄牙11.1251.21结论:

各国应集中生产有利较大和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这样形成的分工对各国都有利。

比较:中国古语:两利取重两害取轻课后练习设:荷兰:1单位香水70(人/年)1单位奶酪60(人/年)法国:1单位香水40(人/年)1单位奶酪50(人/年)国际交换率:1单位香水=1单位奶酪要求:1.按照比较成本理论,法荷应如何分工?2.进行交易后,两国的可消费产品各增加多少?论证比较利益理论的前提条件假设只有两国、两种商品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生产成本不变无运输费用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国内流动而国际间不流动要素和商品市场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变化物物交换无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三)评价比较成本论的意义在于说明,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在经济上强弱,不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的双方都可以以同样的劳动消耗,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产品。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相差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最容易展开贸易。事实上,二战后,发达国家贸易额急剧增,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额下降。如何解释此现象?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Heckscher-OhlinFactorEndowmentTheory)伊·菲·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1879-1952)

《国际贸易对所得分配的作用》(1919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狭义的“赫克歇尔–俄林原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假设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要素都是同质的,但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了各国产品价格上的差异。若A国的某种要素禀赋比B国相对丰富,则A国可将它用相对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输往B国。假设A国劳动力充沛,它可致力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往B国换取B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对双方都有利。

广义的“赫克歇尔–俄林原理”:由四个定理组成。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原理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其他三个定理。该学说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间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尔波-萨谬尔森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H—O定理1、几个基本概念: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如资本、劳动和土地。生产要素价格: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如资本的利息、劳动的工资、土地的租金等。生产要素禀赋:是指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天然供给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例如,中国是劳动力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他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他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生产要素密集度: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几种要素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capitalintensiveindustries)劳动密集型产业(laborintensiveindustries)技术密集型产业(technologyintensiveindustries)知识密集型产业(knowledgeintensiveindustries)资源密集型产业(resourceintensiveindustries)土地密集型产业(landintensiveindustries)2、主要内容(1)国际贸易的原因(2)一国的进出口(3)H—O定理是建立在均衡价格基础之上的。(4)H—O定理的逻辑关系(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此定理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间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主要内容:•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不仅使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即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俄林看来,通过国际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认为,国际间各国产品移动等于生产要素的移动,所以,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不论是产品价格,还是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都有逐步拉平的倾向。H–O定理演化为H–O–S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保罗·萨缪尔森麻省理工学院荣誉退休教授,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主。

PaulA.Samuelson

假设有甲、乙两国,生产X(资本密集型产品、Y(劳动密集型产品)两种产品。甲国资本相对丰裕,X产品比乙国便宜;乙国劳动力相对丰裕,Y产品价格比甲国便宜。在这种情况下,甲国就致力于生产X产品并输往乙国,换取乙国的产品。乙国与甲国相反。如果甲国把X产品不断输往乙国,造成甲国国内对X产品需求的增大,价格上升,而乙国由于X产品增加,价格下降;乙国Y产品的情形也是如此。这一过程使两国X、Y两种产品的价格由原来存在的差异转而趋向于均等化。如从生产要素价格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甲国对X产品生产的增多,对资本的需求就增大,导致资本价格上升;同时甲国对Y产品需求减少,导致劳动力价格下跌。乙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一过程使两国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H-O-S定理试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改善各国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要素报酬均等化理论。实例:中国、美国等的情况。2010年世界富豪排行榜名次

姓名

资产(美元)

国籍

公司

1

斯利姆

535亿

墨西哥

墨西哥电话公司

2

盖茨

530亿

美国

微软

3

巴菲特

470亿

美国

伯克希尔·哈撒韦

4

穆克什·安巴尼

290亿

印度

信实工业集团

5

拉克希米·米塔尔

287亿

印度

米塔尔钢铁公司

6

劳伦斯·埃里森

280亿

美国

甲骨文

7

伯纳德·阿诺特

275亿

法国

路威酩轩集团(LVMH)

8

埃克·巴蒂斯塔

270亿

巴西

离岸服务公司(OSX)

9

阿曼西奥·奥特加

250亿

西班牙

ZARA

10

卡尔·阿尔布雷希特

235亿

德国

Aldi

2010年中国富豪排行榜名次

姓名

资产(美元)

居住地

公司

14

李嘉诚

210亿

中国香港

和黄集团

22

李兆基

185亿

中国香港

恒基兆业地产

103

宗庆后

70亿

中国大陆

娃哈哈集团

106

郑裕彤

68亿

中国香港

新世界

129

刘銮雄

58亿

中国香港

华人置业

136

郭台铭

55亿

中国台湾

鸿海集团

154

刘永行

50亿

中国大陆

希望集团

176

张近东

45亿

中国大陆

苏宁电器

189

王传福

44亿美元

中国大陆

比亚迪

197

蔡衍明

43亿美元

中国台湾

旺旺集团

龙湖董事长吴亚军以39亿美元排232名

比较:H-O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两个理论均从供给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传统理论强调比较成本的差异源于生产要素效率的差异(在李嘉图的例子中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歇学说则把比较成本的差异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重(密集性)不同。• H—O定理说明了两个本来不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产生了国际贸易并决定了两国的贸易模式• H—O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使用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三)斯托尔波——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

此定理揭示了分工和贸易对参与分工、贸易国家的收入分配的影响。要素密集度逆转:指商品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例如某种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此理论认为,在一国不存在完全专业化和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将使生产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将使生产其他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这是因为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则这种商品的产量增加,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在生产要素的供给量既定的条件下,这种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上升。而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商品产量减少,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减少。在生产要素的供给量既定的条件下,这种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下降。由于要素价格就是所有者的报酬,因此此定理也表明了商品价格的变动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根据此定理,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本国商品价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将影响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在一国内部产生了贸易的受益者和贸易的受害者。一般而言,若贸易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则将提高劳动力的实际报酬,降低资本的实际报酬;若贸易提高了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则将提高资本的实际报酬,降低劳动的实际报酬。因为世界市场商品价格与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将使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高于本国市场的价格;使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低于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所以,当一国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时,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提高,从而提高密集使用的丰裕要素的报酬。当一国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低廉而使本国同类商品面临的竞争加剧,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因此,贸易总是有利于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不利于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例如,某国出口服装,而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服装价格上升,劳动收入将提高,资本报酬减少。另外,由于自由贸易不利于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本国进口替代业总是希望通过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减少竞争,提高本国同类产品价格和稀缺要素报酬。(四)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

此定理关注的是一国资源禀赋条件的变化对该国产出及贸易的影响。• 雷布津斯基:TadeuszRybczynski(1923-1998)• (1)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随时间而发生变化。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商品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 (2)若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某种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

• (3)雷布津斯基定理形成的原因• 因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时,如果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变,要素的相对价格也将保持不变。假如增加劳动这种要素,为了使增加的劳动充分就业,并保持两种商品的要素比例不变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以转移足够的资本(及小部分劳动),用来吸收增加的劳动,最终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这一定理的意义在于说明,如果两种要素同比率增加,则要素增长的结果是“中性”的,因为要素增长后,一国的比较优势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若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此时的比较优势比原有的优势更大,这种要素变化是有利于贸易的;反之,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不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不利于贸易。

雷布津斯基定理阐述了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对该国产出的影响。H-O理论评价•1)H-O理论通过分析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并且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收入的影响,要素禀赋变化对产量和贸易的影响。2)按照H-O定理决定一国的贸易模式,能够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和纺织品、鞋帽、玩具和箱包等轻工业产品,对于中国出口创汇、解决就业,融入国际市场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东地区出口石油;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都发挥了其比较优势。 3)H-O理论仅是从一国要素禀赋出发分析一国的贸易模式,只强调了要素禀赋的静态结果,强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忽略了一国的政策对于静态要素的影响。当已有的要素通过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得到改善和调整之后,一国可以重新选择它的贸易模式。• 举例说明。例如资本积累和集中可以改善资本要素;引进外资政策可以改善资本要素;合理的教育制度可以改善劳动者素质等等。4)H-O理论对于需求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现实存在的条件缺乏充分的重视,影响了该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众多的假定条件使得该理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里昂惕夫.WasslyW.Leontief(1906-1999)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一)里昂惕夫反论

基于H—O定理的观点,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H—O原理进行验证。但是里昂惕夫的验证表明: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更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

(二)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学说的发展1、产品要素密集度逆转论点以成衣为例:中国、美国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要素密集度逆转后:中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原因:里昂惕夫在计算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采用的是美国本土的数字,而进口商品资本劳动的比率是用进口替代品资本劳动比率来代替的。所谓进口替代品资本劳动比率是指美国生产同类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是在原出口国生产该商品实际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2、劳动熟练说2、劳动熟练说(SkilledLaborTheory)里昂惕夫提出,基辛完善1)劳动不同质• 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各国劳动力不是同质的。• 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美国管理水平更高。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 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符合H-O定理的。• 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劳动分为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3、人力资本说3、人力资本说凯南(P.B.Kenen)等人的“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1)人力资本世界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 以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其结论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的理论。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是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4、新要素贸易学说4、新要素贸易学说• 新要素贸易学说认为,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考虑的要素(例如劳动、资本和土地)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要素对比较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要素是人力资本、研究开发、规模经济和管理等。• 依据要素禀赋学说,拥有丰裕的新要素,可以出口新要素密集型产品。5、技术差距论5、技术差距论(TheoryofTechnologicalGap)技术差距说(TheoryofTechnologicalGap)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提出,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等人进行了进一步论证。

该理论试图以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工业化国家拥有大量的知识、技能,率先发明新产品。先在国内销售,然后进入国际市场。由于各国之间存在技术差距,先进的工业国能在一段时间内垄断新产品、新技术,获得比较优势。由于各国研究开发能力不同,技术在国家之间存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原有的技术差距就会消失。• 波斯纳在分析时区分了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需求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需求该产品的时间差距。模仿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模仿生产,直至进口变为零的时间差距。缺陷:技术差距论虽然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但没有解释比较优势是如何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产生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弗农1966年提出主要揭示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转移和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流向。2)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3)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1)产品创新时期(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2)产品成熟时期(资本密集型产品,创新国、模仿国争夺第三国市场)(3)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产品创新期:满足国内市场,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国家产品成熟期:大量仿制者,创新企业开始海外投资生产产品标准化期:国内无优势,选择最低成本地区投资,国内需求从海外进口弗农(R.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说(TheoryofProductLifeCycl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生产和消费

消费出口进口生产t0t1t2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创新阶段成长和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技术特性创新国企业垄断新产品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技术已经定型并达到优势极限。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产品完全标准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掌握此技术。生产地特点创新国东道国(创新国子公司或东道国公司)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产品要素特性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特性成本不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成本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东道国厂商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价格弹特性价格较高价格降低扩大销路进一步下降进出口特性创新产品企业垄断世界市场创新国向东道国出口率下降,总出口增长率减慢。东道国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创新国竞争,并逐渐替代其市场地位。4)比较优势的动态化• 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的。• 因为某一国家的要素禀赋是既定的,而某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因而,一国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转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比较优势一般是从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向资本较丰富、劳动力较多的国家转移。5)缺陷(1)没有准确预测比较优势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时间,也无法预测会转移到哪些国家。(2)不能解释一些产品的生命周期。7、偏好相似原理7、偏好相似原理林德(S.B.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说”(“收入贸易说”)(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 林德将需求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可以解释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的贸易。

国家之间的需求偏好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消费的偏好和人均收入直接相关。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消费偏好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交往就越密切。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相差很大,即使一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他国家由于没有对其产品的需求,这种比较优势的产品也不能成为贸易产品。此理论主要说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举例:硅胶——人造鼻梁

2010年冬奥会女子单人滑冠军韩国的金妍儿8、产业内贸易8、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贸易双方交换同一行业的产品,即一个国家既出口又同时进口同一行业的产品。也就是,两个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交换两种要素密集度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产业内贸易说”(Intra-industryTradeTheory)将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指

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特点:产业内同类产品的交换产品流向的双向性产品的多样化商品可相互替代,生产要素投入相似产业内贸易学说的主要内容• 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并且这种产品是差异产品,那么即使两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等均无差异,各国可以依据规模经济的原理,集中资源生产差异产品,获得较低的成本和价格,从而进行国际贸易,获取国际贸易利益。产业内贸易学说的前提条件•1、存在产品差异性。•2、产品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产品出现差异和企业扩大规模,也有助于消费者提高收入,产生对差异产品的强烈需求。9、协议性国际分工9、协议性国际分工•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应该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即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 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注:此问题在第九章地区经济一体化10、国家竞争优势论10、国家竞争优势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竞争战略》(1980)(CompetitiveStrategy)《竞争优势》(1985)(CompetitiveAdvantage)《国家竞争优势》(1990)(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

国家竞争优势 为什么一个国家在某一个特定产业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国家及其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industry)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 竞争的基础越来越转向了知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