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3)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1.gif)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3)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2.gif)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3)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3.gif)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3)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4.gif)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3)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a7f14cb2e010f4814e5375322342b99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教育史_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三章中国现代教育探索从“癸卯学制”颁行,经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到1922年“新学制”颁布,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基本形成,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取得相当成绩。1927年“四一二”政变,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的手段开展斗争,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呈现三条发展线索,即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实践、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PART1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学校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注意思想控制,强调教育的集权和统一,通过教育立法和制度建设,将教育纳入一党专政的轨道。止于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0年里,国民政府注意发展教育,并借助教育的力量维护统治,教育投入有所增加,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民国教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提出“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采取诸多紧急应变措施,尽力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加之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民族大义为重,自强不息,中国教育在逆境中仍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大规模内战爆发,教育遭受重创而日益衰落。教育管理制度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要求政治上一切措施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提出“党化教育”口号。1927年,南京国民政策提出实施“党化教育”,意在建立“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专制教育,并与共产党争夺青年,方针一出台即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1928年5月,中国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取消“党化教育”,代之以“三民主义教育”。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1931年6月,在南京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同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实施的目标和纲要。2“战时须作平时看”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要求采取战时应急措施,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1938年4月国民党通过《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对战时教育实施作了具体规定。1939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蒋介石做《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的讲话,认为教育、经济、军事构成国家的生命力,而教育是基本,是经济和军事的总枢纽;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更在战后。“战时须作平时看”是一项并不短视的教育决策,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得以保存,在西南西北还有所发展。二、教育管理制度1、教育行政体制国民政府中国教育行政机构经历了从大学院到教育部的发展演变。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设教育行政委员会为中央教育行政机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改教育行政委员会为大学院。1928年,国民政府改组,成立行政院,改大学院为教育部,隶属行政院。同年,国民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规定设置高等教育司、普通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总务司、编审处和大学委员会。此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发展完善。地方教育行政先实行大学区制,后改教育厅。县设教育局,包括总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课。地方教育行政体制逐渐完善。2、教育督导制度始于1926年。1931年8月公布《教育部督导章程》,明确规定督学视察和指导的内容。3、建立毕业会考制度1932年5月,教育部颁行《中小学学生会考暂行规定》,要求各科考试成绩合格者方予毕业。1933年12月,教育部公布《中学毕业生会考规程》,取消了小学毕业会考。1934年4月,教育部颁行《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三、学校教育的发展1、初等教育国民政府时期的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稳定发展时期(1927-1937年),在动荡中前进(1937-1945年),逐步衰落时期(1945-1949年)。1928年,国民党提出“普及国民教育”主张;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各地限于1934年底前普及四年义务教育。1930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将义务教育完成期定为1930-1950年的20年。抗战前,国民政府颁布了诸多有关小学教育的法令规定。2、中等教育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教育变化频繁,且逐步发展而达到高峰。国民政府的中学教育改革集中于课程,变化反复,如同钟摆。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升学与就业、发展个性与统一基础等问题,每反复一次,认识提高一步,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立足于本国传统和社会现实。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国民政府时期呈逐渐发展态势。1929年4月,国民政府颁行《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对大学教育目标作了明确规定。1929年夏,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大学教育的法令法规。其中,《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规定了全国大专院校的四种办学形式(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师范学校不得私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分为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类。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八学院,凡具备三个学院(其中须设有理学院或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者方可称之为大学。各类学院规定了相应的学制。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分科、分级、分班教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对学生进行启发;重视直观,强调演示、实验,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第五,在学校的类型上,类型多样。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PART2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927-1949年):1927-1937年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时期——苏维埃地区教育;1937-1945年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成熟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1945-1949年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教育理论贡献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如下:1、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文教领域的统一战线4、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中建立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教育理论贡献1、对教育本质问题的阐述(如李大钊、杨贤江的论述)2、对青年教育问题的关心(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等十分关注青年和青年教育问题)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1、干部教育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华北大学;2、社会教育3、普通教育
1)中学教育
2)小学教育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PART3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廖世承与中学教育改革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推动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另一重要动力是民主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教育更多地借助政权的力量,着眼于教育全局的发展的话,民主教育的实践特色是注重教育领域内某一专门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以求寻找到中国教育的出路,并希望借助教育的力量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他们都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和执着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丰富了中国民族教育的内涵,也积淀为后世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曾形成职业教育思潮,其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黄炎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1、职业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获得生活能力,使学校培养之人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受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社会国家得以立基。应建立完整而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并与其他各类教育相互渗透沟通。2、职业教育的实施:如何办职业教育?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二、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潮受新文化运动民主精神的影响,20年代初中国兴起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和运动,后来人们认识到最大数量的平民是在农村,农民更需要教育。平民教育运动于是转向农村,全国数百个教育团体纷纷下农村进行教育实验,晏阳初和梁漱溟的实验堪为代表。1、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晏阳初(1890-1990)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四个字,解决四大问题须借助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四者以公民教育最为、根本。推行四大教育要依靠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梁漱溟(1893-1988)对西洋、印鸦、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他的乡村教育实验另有特色。针对晏阳初的“愚、穷、弱、私”和胡适的“五鬼闹中华”之说,他分析说,所谓愚、穷、弱、私四大病症积是表面症状,,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须深究内部病因。中国社会是个“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社会,既不像西方人遇事外求,丧失本体精神,也不像印度人遇事寻求自我解脱,而是惯于安分知足,遇事自寻“调和折中”。人类社会,将由注重物质转向注重人与人的精神,正与中国文化特点相合。但近百年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经济破产,尤其是礼俗蜕变,精神破产,所以中国的问题是文化的严重失调。由于中国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子在农村,农村的破坏又最严重,中国的出路就惟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乡村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的合一。其乡村建设实验的可贵之处在于牢牢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农民深怀悲悯之心。2、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杜威的思想影响下,提出: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教育”3、“教学做合一”廖世承(1892-1970)所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 2025至2030年回潮率变送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买发票采购合同范本
- 企业信访管理制度
- 下水井维修合同范例
- 代发协议合同范本
- 修改托管合同范本
- 主播工作合同范本
- 临时租用土地合同范本
- j家政劳务合同范本
- 市场调查 第三版 课件全套 夏学文 单元1-8 市场调查认知 - 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与评估
- 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下册
- 内蒙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二中2025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初中英语1600词背诵版+检测默写版
- 养老护理员安全培训
- 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度-工程造价培训课件全新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版)
- 高中学校工会工作制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至2030年全球与中国市场头戴式耳机深度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