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政治文明包括观念、行为、制度等文明,而制度文明是核心。1.从分封制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缺失、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2.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奴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⑴背景⑵分封对象:⑶权利与义务:⑷瓦解(5)评价: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大宗与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化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小宗大宗小宗2、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

相结合。先秦宗法社会基本原则

分尊卑男尊女卑,长尊幼卑别贵贱嫡贵庶贱,宗贵别贱宗法制在古代社会有凝聚宗族、防止纷争、维持安定的作用,宗法血缘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认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试题训练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B

(2010·广东文综)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点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将家庭血缘关系和政治等级结合一体。

A试题训练《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A试题训练(厦门模拟)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解析本题考查家谱的作用。

D试题训练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形成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神权与王权结合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什么西周形成比较发达、有特色的政治制度?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到全面繁荣实行土地国有制西周领土广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势力强大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的任免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二、封建社会下的政治制度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镇压人民的反抗:社会根源:长期分裂割据,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

(1)、产生原因经济基础:分散稳固的封建小农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地主阶级不断加强统治,统治方式完善文化上推行愚民政策君权神授、大一统等社会文化传统是其思想基础治理水患、抗拒灾害、抵抗外族掠夺(2)、长期存在发展原因(3)、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清末灭亡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资产阶级长期思想上反封建的斗争,如维新思想运动,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播,冲击封建主义。中国人民长期的反抗斗争,尤其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直接推翻了清朝,推翻了皇帝制度。封建专制制度反动性等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依据、构成、演变、趋势、评价(1)理论依据

法家理论⑵构成

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书并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是职能部门。它们互相配合和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E、演变萌芽在春秋战国,建立在秦朝,巩固在汉朝,完善在唐,加强在宋元,僵化在明清。萌芽——战国时期①

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创立——秦朝①内容:

皇帝制度

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

颁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特点:

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C.谥号D.行业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较早在中央机构就设有的重要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A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立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为什么说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割据。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直接听命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的自主权,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①内容:

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实行刺史制度;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②特点: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巩固——西汉①内容:唐朝继承并完备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科举制(选官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完善——隋唐: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加强——北宋元朝:

宋:中书门下,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元---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①明初调整中央官制,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设内阁。采取八股取士。明特点: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强化(或顶峰)——明清:强化(或顶峰)——明清:②前清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采取八股取士。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秦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简表总结秦朝皇帝制度郡县两级制

中央设三公九卿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郡、国并行

州、郡、县三级制隋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州、县两级制

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决策机构)(审议机构)(执行机构)

道、州、县三级制宋二府制:中书门下(决策机构)

枢密院

(军政机构)路、州、县三级制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副相,分割财权)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下设路府或州县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明朝省、府(直隶州)、县(属州)三级制

六部清朝内阁府、厅、州、县四级制

军机处内阁票拟是什么?批红是什么?[2011·福州模拟]《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变式题

D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A.隋朝中书省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B趋势和特征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2)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对内防止分裂,对外抵御侵略,消极影响:(1)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3)文化上:专制统治的强化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学习与思考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

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

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

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

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宰相制的演变

明太祖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明太祖实录》请评论明太祖说法。学习与思考2、古代中国监察制度(1)原因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强化皇权

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秦朝: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监御史(地方)

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最高长官。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汉朝:刺史制度

《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元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贞观)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举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唐代——“道”

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因专制制度,不能解决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3)评价:3、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官学教育。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2)察举制——汉朝东汉时期,为什么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种现象?学习思考(3)九品中正制——魏晋特点:是一种家世、才德并重的选官制度。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为什么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日趋僵化,晚清(1905年)废止。(4)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①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③清朝:

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①科举制的实行,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通过科举考试,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积极意义评价:

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消极:明清为什么八股取士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晚清为什么废除了科举制度?学习思考三、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原因、方式、主要史实、意义A、原因:经济类型的互补性,经济联系的纽带,各族间相互依存大一统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础汉民族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发达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经济和博大的文化,一直是各民族向往和凝聚的核心。汉民族特有的包容性接受,融合其他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B、融合方式:①民族迁徒②阶级斗争③友好交往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C、主要史实①秦始皇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融合方式北方

匈奴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重置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连接秦、赵、燕旧日长城并重加修筑。三十六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