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模式_第1页
国家发展模式_第2页
国家发展模式_第3页
国家发展模式_第4页
国家发展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东亚模式Logo中国模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新型发展道路。主要特征1.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管外贸依存度较大,但不是外部依赖经济,更谈不上"依附型积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独立自主的发展实质始终没有变。2.改革创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懈怠,不折腾。1978年以来,没有思想观念、生产关系、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和领导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大变革,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中诸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部分民众权益受到侵害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甚至否定改革重走回头路,更不能改弦易辙,而应在不断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改革举措协调性的前提下,最终依靠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以解决。3、实践本位实践第一,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制定和推行各项战略部署。在"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个基本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客观看待共产党的时代任务、历史方位、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特点,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重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让实践说话,不搞无谓的争论。主要体现1、经济建设主要体现为“四主型制度”一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表现在资本结构、就业结构、GDP结构、税收结构、外贸结构等多方面。二是劳动主体型的多种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并重的制度。三是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作用。四是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即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利用本国资本的关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建设体现为“三者统一、四层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模式”在政治上的本质体现。党的领导在“三统一”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广阔空间。这体现为“四个确保”: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架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效运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序参与。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意味着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权力要服从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文化建设体现为“一个体系、两个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根本要求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具体举措上,坚持“六个一手”: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一基础上,文化建设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两主体格局。社会建设体现为“一个格局、一个网络、四个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首先,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健全。其次,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建立了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在社会建设上正在形成自己的模式。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是指战后日本首创,继而由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其他国家模仿并加以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式的总称。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表述为:东亚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下的外向型发展的经济模式。东亚模式的特征1.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无论是亚洲“四小龙”还是东盟国家,都实行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干劲十足是它的优点。缺点是大多实行拿来主义,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不足,本国和本地区的技术创新少。2.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战略。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对东亚经济的迅速增长起了推动作用。3.较强的政府干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是东亚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方面,政府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政府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企业则与政府协调一致,积极参与市场活动。4.内部积累和积极引进外资相结合。东亚地区的储蓄率长期以来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数国家一直保持在40%左右。吸引外资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199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290亿美元,其中,流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达到800亿美元以上。5.重视科技和教育。这是东亚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经济继续增长的基础。儒家文化圈内的地区在历史上就很重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经济起飞以后;富裕家庭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东亚地区若不改变基础研究薄弱的状况,要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很困难的。东亚模式的优点①政府主导干预经济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有限、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积极介入经济活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选择确定具有动态比较优势及示范效应的产业部门,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影响要素投入与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提高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政府干预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一支高效精干的经济官僚队伍,抑制了腐败和寻租现象,从而有效地贯彻落实了经济发展政策,并使民众对政府保持信心。②立足于国内资源,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两缺口”,即投资大于储蓄造成的储蓄缺口和进口大于出口造成的外汇缺口。要想增加储蓄以满足投资增长的需要,又不影响出口以满足进口所需外汇,解决方法就是引进外部资源,尤其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有助于缓解“两缺口”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从长期看,外国直接投资的有效利用,还有助于提高经济实力及出口竞争力,从而提高国内储蓄率,扩大出口。③掌握时机,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转换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也是东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关键所在。经过进口替代产业发展阶段奠定的基础,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及时地转变战略,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充分利用了当时国际贸易自由化倾向以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机,既解决了国内市场狭小造成的对进口替代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又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东亚模式的若干局限第一,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使经济增长具有脆弱性。出口导向是东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东亚绝大多数经济体内部市场规模都比较狭小。当世界经济出现衰退时,出口便会受阻,东亚经济体就会普遍受到冲击。并且,由于技术力量有限,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只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互相竞争,降低了出口的效益。另外,长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影响了这些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升级,拉大了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第二,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有损于经济自主性。例如,泰国在1987—1990年所谓的“新的腾飞”期间,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均递增率高达74.6%,贷款等其他外国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则高达122%。正是这些规模庞大的外国投资,维持着泰国每年40%以上的高投资率,支撑起高估的汇率和高价位的股市及房地产。这使得泰国经济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金融危机来临,外资纷纷撤出之后,泰国经济便变得满目疮痍,一片衰败。这种缺乏经济自主性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第三,严重依赖外国技术,缺乏创新意识。从东亚的发展来看,引进技术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科技力量薄弱,资金匮乏,无力自主开发新技术,不得不依靠技术引进。整个东亚在信息技术上都处于落后状态。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在技术上长期跟着日本亦步亦趋,缺乏创新意识,必然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过分追求高增长,忽视了可持续发展。落后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东亚维持这种高增长模式的代价也相当沉重,它牺牲了环境、生态的平衡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之比较分析一、概念界定:(一)东亚模式的涵义与特征东亚模式是指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开始起飞的一种发展道路。它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同于制度模式,而是为了与拉美模式、欧美模式相比较,而对一组邻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的抽象。它强调东亚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但不否认这些国家和地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东亚模式。(二)“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二、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的比较(一)混合经济中国模式和东亚模式都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差异性在于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认同程度、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在这一点上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也存在相同点。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要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强,政府主导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正是政府的强力干预和详细的权威性指导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针和夯实的成长基础与条件。强有力的政府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计划及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活动,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但东亚国家偏重支持和发展富有活力的竞争性的私人经济,从而诱导社会经济活动向国民经济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则更注重集体经济,并且同时鼓励私人经济。(三)集权型的现代国家结构从历史渊源来看,东亚地区长期处于统一而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统治之下,个人主义、自由观念受到压制和排斥,群体精神、社团主义则得以不断提倡和发展。即使在战后“民主改革”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东亚工业地区在强有力的健全的基层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实行温和集权主义,并由此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东亚市场经济模式---开明集权主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中国同样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但并非在基层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实行而是在中央行政机构实行并向下逐级推行。(四)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各经济体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先后改变了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型。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自主技术开发战略。中国过去20多年的发展经历,东亚工业化模式是一致的。(五)儒家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溶合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创造出了推动东亚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文化动力。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依照本国国情和时代特色,塑造与起飞时代相适应的“起飞精神”。有的认为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认为东亚国家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中国模式除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总结东亚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对西方技术的模仿、引进,但东亚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导致东亚模式只是一种“追赶”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超越”。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