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 23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_第1页
中国历史文化 23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_第2页
中国历史文化 23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_第3页
中国历史文化 23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_第4页
中国历史文化 23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三章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诗词曲赋各类文体的主要特点,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认识诗词曲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学习目的诗、词、曲、赋的体裁特点诗、词、曲、赋的起源与兴衰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诗、词、曲、赋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四颗明珠。数千年来,它们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它们是培养民族情操、铸造民族性格的甘泉和乳汁。第一节中国古代的诗一、诗的体裁特点中国最古老的诗,最初并不是用来朗诵的,而是用来歌唱的。因此,诗又称为诗歌。出于歌唱的需要,诗在体裁上形成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句式基本整齐。古体诗以“言”来划分。所谓的“言”,就是指每一句诗的字数。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如《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每句都是四个字。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句是五个字。第二,有鲜明的节奏。四言诗的节奏基本上是二节拍形式,即每两个字形成一个节奏,每句两个节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诗在节奏上则是两个节奏与一个音步,七言诗则是三个节奏与一个音步。如五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如七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有规律的节奏,使诗句富有音乐感。第三,用韵。韵是诗的基本要素。从《诗经》到后来的律诗,除个别作品之外,几乎都是用韵的。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关雎》中的“鸠”“洲”“逑”,都是用“ou”韵;《静夜思》中的“光”“霜”“乡”,都是用“ɑnɡ”韵。在诗中,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称为押韵。用韵使诗拥有更富有感染力的乐感美。第四,适于歌唱。诗歌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句尾押韵,更加适于歌唱。《汉书·艺文志》说:“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诗与歌的分离是后来的事。即便是用于朗诵的诗,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句尾押韵,也会使朗诵更加铿锵有力。所以,后来的律诗在句式、节奏、用韵等方面更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二、诗的产生与发展(一)诗的产生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歌谣。先民的歌谣产生于劳动中,可一直上溯到原始人共同劳动时所呼喊的劳动号子,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杭育——杭育”的唱和之声。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乐之情都需要表达和发泄,而最自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诗歌。《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是言志抒情的语言,用唱的方法把它表达出来就是“歌”。在现实生活中,诗歌是抒发感情、慰藉心灵、调剂精神、激昂斗志的最佳形式。(二)诗的发展

诗产生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更加广阔,情感更加丰富,诗也在不断地发展。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共三百零五篇。诗三百原本皆为乐曲的歌词,按其所从属的不同音乐门类,分为风、雅、颂三部。风是反映各诸侯国风土民情的民歌曲调;雅是宫廷音乐及其配歌,相对于“风”诗的“俗”而称之为“雅”,被统治者视为正音;颂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祭祀列祖列宗时的诗歌。其中以“风”诗最能反映现实生活,最坦率诚挚、感情充沛。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即直陈其事;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先言其他之事,以引起所咏之辞。因为“兴”常用于诗的开头,所以又称为起兴。《诗经》无论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为后世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开了先河。二、诗的产生与发展2.楚辞

继《诗经》之后,在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诗歌体裁——楚辞。它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是楚国诗人屈原在《诗经》的基础上,把楚国的民歌加以改造、提炼而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后世称之为楚辞。因为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又称之为骚体诗。与《诗经》相比较,楚辞的新发展在于:第一,楚辞在诗的句式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二节的结构,采用三字一节的结构。

第二,在诗的语言上,楚辞讲求用辞华丽,对偶工巧。诗的语言美,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陶冶性情,饱尝美的享受。后世的诗人基于此,都非常重视对诗之语言的锤炼,追求诗情的内在美与语言的外在美的统一。第三,《诗经》侧重反映现实生活,风格朴素自然,结构较为单一;而楚辞则以丰富多彩的想象、神话传说的采撷、多层次的构思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道路,为后世诗人所效法。

3.古体诗

古代把汉魏以后无严格格律要求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在诗句的形式上,既有五言也有七言,还有杂言。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古诗”就是这种古体诗,它是一种新兴的诗体。乐府诗主要是五言,开创了五言体诗歌的新形式。五言体更加富有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力和音乐上的感染力。乐府诗中有较多的叙事诗,由此又促进了叙事体诗歌的新发展。在五言诗开始盛行的汉代,又出现了七言体的古诗。4.永明体诗

南朝齐、梁、陈三代,诗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讲求声律和对偶。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国的永明(齐武帝年号)年间,故称为永明体。三、诗的高峰——唐诗唐王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著称的王维、王之涣,以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诗魔的白居易等,众多诗人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耀千秋。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的诗人所承袭。唐以后的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1.律诗的句数与字数

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都是每首八句,排律则不受句数的限制。超过八句的诗,称为长律。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称为排律。2.律诗的用韵律诗必须押韵,每首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诗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押韵的位置,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不论是首句起韵还是非首句起韵,都是在双句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三、诗的高峰——唐诗3.律诗的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汉语中每个字都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包括今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仄就是不平。律诗中平仄有规律地交错,使得每一诗句中的声调高低错落,前后两个诗句中的声调高低对应,构成一种起伏跌宕的乐感美。4.律诗的对仗律诗的诗句中,前后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两两对偶,称为对仗。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同类词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在律诗中,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对仗一般是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与第五、六句。对仗是在文字运用上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不仅使诗句整齐,而且也有助于内容的表达,增加诗在艺术上的美感。5.绝句绝句从诗的体裁上分,有律绝和古绝;从字数上分,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绝与律诗一样,有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要求。古绝是不受格律束缚的绝句。绝者,截也。律绝就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皆四句,故又叫做截句。所谓截取一半,有四种形式。

一是截取首尾两联。这种绝句,无对仗句。二是截取前两联。这种绝句,下联要对仗。三是截取后两联。这种绝句,上联要对仗。四是截取中间两联。这种绝句,两联都要对仗。第二节中国古代的词一、词的体裁特点词也是诗,是在律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是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配合乐曲进行演唱的歌词。因此,词的最早名称又叫做曲子词、曲词,有人又称它为近体乐府,后来与音乐逐渐分离,而称之为词。词的体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由于词是在律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凡是律诗的格律要求,词都具备,即每首词有固定的句数,每句有固定的字数,字有固定的声调(平仄),词句之间有对仗,句尾押韵较为严格。第二,在句式上与律诗、绝句不同,大多长短不一,故词又称为长短句。第三,在表现手法上,诗常用比、兴、赋,而词更多是用比、兴,赋用得较少。第四,在结构上,诗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杂言,都不分段,一首就是一段。词除少数之外,多是分段的,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形式。单调就是一段。双调就是全词分为两段,称为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曲终叫做阕。一阕表示一首歌曲到此终了,再来一阕,表示按原曲再唱一首,所以上下两阕称为双调。词以双调居多。三叠、四叠就是三阕、四阕,这在词中很少见。第五,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律诗的格式只有五律、五绝、七律、七绝四种形式,而词则有一千多个格式。如《蝶恋花》《清平乐》《水调歌头》等。每一种词牌所要求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分段都是固定的。词与诗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它比诗更便于表达多层次的思想,更加流畅顺口、和谐动听,更具有语言的声韵音节旋律之美。二、词的起源词起源于唐,大盛于宋,中衰于元、明,复兴于清,千余年来,一直是士人抒发感情的形式与手段之一。词的母体是律诗,燕乐是它的产婆。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国家富庶,疆域广袤,华夷一家,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西域的歌舞音乐继北朝之后,再次大量传入中原,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伎馆最为流行的娱乐形式。这种音乐歌舞多是在各种官、私宴会上演出,因此称为燕乐,又作宴乐。燕乐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从西域传入的琵琶。燕乐艺人所唱的歌词最初都是当时名士所写的诗句。“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王灼《碧鸡漫志》)但这些或五言或七言句式的律诗,在演唱中往往显得不顺口,特别是与琵琶的节奏常常不协调。为了适于演唱、符合节奏,就需要把整齐划一的句式改造成长短错落的句式,即“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元稹《乐府古题序》)。这样就由原来的选诗以配乐,变成了由乐以定词,律诗也就逐渐演变成了长短句的词。词是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填写的,不同的曲调(曲牌、词牌)有不同的长短句式。

见于文献记载的,词的首创者是李白。他的词作《菩萨蛮》《忆秦娥》被称为“百代词典之祖”。而其后的刘禹锡则明确提出了“以曲拍为句”的创作原则,使词体得以正式确立。唐末五代时,“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已经成熟。南唐李煜的词,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绝唱。唐与五代之词,其丰硕成果成为宋词取法的典范。词,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其作家之众、数量之大、流派之多、内容之充实、艺术之精美空前绝后。莫论辽金元明,就是被誉为词坛中兴的有清一代,虽然其词篇的数量是宋代的两倍,但在质量上无论如何也难以同宋词相媲美,只能望其项背。诗言志,词抒情。词是以抒发情怀而著称的文体。依抒发情怀的风格不同,人们常将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婉约派词是与唐、五代的花间词一脉相承的。在词苑中,以婉约派词居多。婉约词的特点:音节和谐,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意境幽邈;在内容上多是写儿女风情,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喟春思秋愁。豪放派以苏轼、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为杰出代表。特别是苏轼,开豪放词风之先,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形成了豪放词派,谱写了一曲曲龙吟虎啸的壮歌。豪放派词的特点大体如下:第一,词的风格刚健豪迈、意境恢弘、情调昂扬,逞气壮八荒、囊括宇宙之势。故称之为豪放派。第二,词的题材广泛,突破了花前月下、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的狭隘范围,立足现实,面向社会,万事万物皆入词。特别是将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作为抒发情怀的重要内容,突出了词的思想性。第三,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词的形式、音律,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开辟了词的革新之路。

宋词中婉约派和豪放派虽然在风格上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两派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实际上是互补的。作为词人,有的婉约派也写豪情奔放的词。而豪放派词人也写情意绵绵、离情别绪的词。三、词的鼎盛——宋词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曲与赋一、曲曲作为一种文体,又称为散曲。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词体。它既可以像词那样写景抒情、单独诵咏,又可以作为杂剧中的唱词。作为剧中唱词的又称为剧曲。它是在民间长短歌词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酝酿,又吸收了各种民间曲调和部分外来民族的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词形式,故而有人又把它称为词余。(一)曲的体裁特点

曲是由词演变而来,似词而非词,所说的“特点”,是与词相比较而言的。

第一,词没有衬字,曲有衬字。所谓的衬字就是在按曲牌所规定的字数之外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子中间,或者加在句首,但不能加在句尾。所加字可以是虚字,也可以是实字。增字不改变曲格的腔调,但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第二,曲与词虽然都是长短句,但是曲的句子长短更参差,一句中少者只有一二个字,长的可达二三十个字。第三,在用韵上曲更加灵活。词不能句句押韵,而曲则可以,可以一韵到底;词的押韵不能平仄通押,即押平声韵都是平声,押仄声韵都是仄声,而曲韵则以平仄通押为常规;词忌重韵。曲的句式、音节、用韵都比词要自由,更接近自然的语调,而又多采用口语,是词的一次解放。一、曲(二)曲的产生与元曲

1.曲的产生曲是从词中深化出来的。早期的词也是曲,是用来演唱的长短句。但至宋代达到它的鼎盛时期以后,一些文人日渐脱离现实生活,过于追求句式的整齐、文辞的工丽、韵律的妍美,填词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非一般人能力所及,当然也不适合于民间的演唱。词由此渐渐走向衰落。民间的长短句,从中、晚唐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到金、宋对立时,又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因为主要是流传于北方地区,因此称之为北曲,至金末而趋于成熟。北曲的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诸宫调、转踏等传统艺术;二是融合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流行在民间的音乐。北曲的形式,有小令、套数。小令是单支的曲子,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但它的句式、字数、音韵都要比词灵活,几个小令联组在一起则为套数。在北曲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的同时,曲于南方也在流行,称为南曲。南曲最初是在浙江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曲除了来源于民歌外,还融合了唐宋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等,也有小令和套数。宋、金时期,杂剧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是官民上下所喜见的文艺演出形式。北曲、南曲都是可以用于杂剧中的唱词。杂剧的发展,也推动了散曲的创作与发展。一、曲2.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其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白就是在舞台上表演时的口语和对话,表演中以唱曲为主,对白为宾,所以白又称为宾白)和表演三要素组成。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民族戏曲形式,并产生了有故事情节的韵文、散文相结合的文学剧本。其表演是分幕演出,每幕称为折。折既是剧情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折限用由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杂剧中有各种角色的分工,借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为末行,分为正末、副末;女角称为旦行,分为正旦、末旦;扮演刚、猛恶人的称为净行,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为扮演其他各类人物者,为配角。因为元杂剧以唱曲抒情为主,曲是剧的核心,所以对曲辞的要求非常高。句式长短、声调平仄、谐声用韵要符合唱腔,曲辞的语言内容要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展开剧中情节。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需求,使元代涌现出了许多编剧、制曲的大家,最为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剧作家。他写了六十多种杂剧。其主要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等。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对被迫害者特别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妇女的深切同情。他歌颂历史上的英雄,鼓舞人们建功立业,奋发上进。王实甫写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影响最大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姻自由,是“天下夺魁”之作,数百年来盛传不衰。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一部反抗民族压迫、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

元曲中大多数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创作艺术上也达到了时代的高峰。元曲继唐诗、宋词之后,成为中国古代文坛上又一颗灿烂的新星。在明、清时期,杂剧、散曲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为各种地方戏曲、直至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开源扩流,余辉煌煌。二、赋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萌芽于战国末年,正式产生于汉初,极盛于西汉中叶,一直延续至东汉末年,成为汉代最为流传、最为兴盛的文体,史称汉赋。汉代之后,赋虽然不再主宰文坛,但继其余绪的六朝骈赋,唐宋律赋、文赋,仍是赋体文学的发展。(一)赋的体裁特点

赋是在《诗经》、楚辞和战国诸子之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之所以称为赋,其名源于《毛诗序》中的《诗》之“六义”。“六义”之二的赋,是一种铺陈其事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作为新文体的赋正是以“铺陈”为其主要特征的,故以“赋”为名。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描绘细腻。赋虽然不是诗也不是散文,但从总体而言,它是文。它是以对景、对物、对人、对事以铺陈的手法进行种种描述说明为特征的文。因为是文,所以是不能配乐歌唱的,只能以口诵读。故《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颂谓之赋。”第二,在铺陈的方式上,多以设辞问答的形式展开。如贾谊的《鵩鸟赋》设贾谊与鵩鸟的对话,枚乘的《七发》设楚太子与吴客的对话,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设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的对话等。第三,在句式上,韵散相间,排比对偶。《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七言;赋则字数不拘,多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多夹杂散文句式。赋之为文,散文、韵文相间。问答体的赋,一般首尾用散文,中间用韵文;非问答体的赋,则首用散文,中间与尾用韵文。赋的用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有的还不押韵,比较自由。由于赋的篇幅较长,往往要换韵,换韵往往是与内容段落相一致的。赋的句式常用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