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111_第1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111_第2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111_第3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111_第4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1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之三商山早行温庭筠羁旅诗作者简介:1、有才。才思敏捷,外号“温八叉”,且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

2、不幸。奇丑,屡试不中,卷入政治斗争。3、有个性。不修边幅,与歌妓、纨绔子弟厮混;目中无人,得罪权贵;帮人作弊,强索报酬,大闹考场。

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写作背景:

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整体感知读懂诗意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芒。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朗读全诗,思考: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梦醒7练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8

比较题: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听觉,有视觉;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拓展题: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

采用了“意象叠加法”,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意象叠加的实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11练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练3、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拓展思考:

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品味尾联,思考:1、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昨夜的梦,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流露了什么情感?2、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练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描写了一幅故乡杜陵春天的画面:春天来了,回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总结羁旅诗的常见特点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思乡缘由:战乱频仍,背井离乡;山长水阔,有家难回;久戍边关,遥无归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

延伸拓展: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作者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诵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内容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2、思考:“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声色,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5、“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移情入景,拟物作人。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7、颔联:写仰观。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