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五:中学生心理发展一、中学生心理特点概述(一)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定1.闭锁性和开放性并存2.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3.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4.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5.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6.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第14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2.性意识萌发3.人际关机的特点(同伴、父母、教师)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认知发展概述认知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知发展也就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认知总体特征: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提高;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1.中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稳定性增强(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抓住事物本质(4)观察能力仍有待完善(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容量增加。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像记忆优于词语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记忆不断发展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形式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高中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4.中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把握本质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5.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与深化无意注意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较慢注意广度接近成人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6.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智力水平实现飞跃,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时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智力基本达到成熟;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且存在个体差异。总体而言,个体的智力因素中,言语发展较晚,到20岁以后达到高峰;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18岁之后达到高峰;而知觉发展较早,12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外不同个体各方面发展也存在巨大差异,有早慧型,有晚熟型。三、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特点(一)情绪与情绪理论1.情绪是人们对可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包括生理唤起、主观体验和外显行为三个部分组成。2.情绪的维度和极性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在程度上可变化的某些特征,一般包括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极性则是指维度的两极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情绪的维度有不同的看法:(1)三维度理论代表人物:冯特观点:认为情绪主要有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组成。代表人物:施洛伯格观点:根据面部表情的分类,认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代表人物:普拉切克观点:强度、相似性、两极性三个维度。(2)四维度理论代表人物:伊扎德观点:根据人们对情绪情境的自我评估进行分析,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3.情绪的种类(1)伊扎德的情绪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2)克雷奇的情绪分类原始情绪、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与他人有关的情绪(3)林传鼎总结了我国古代情绪分类的角度,将情绪分为10类:安静、喜悦、贪欲、忧愁、愤激、恐惧、恭敬、烦闷、惊骇、爱抚、怜悯、悲痛、恨怒、骄慢、嫉妒、惭愧、耻辱、憎恶。(4)黄希庭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5类:情调、激情、心境、应激4.情绪理论(1)詹姆斯-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詹姆斯:美国心理学家,1884年对情绪历程的解释理论认为情绪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朗格:丹麦生理学家,1885年提出机体知觉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2)坎农-巴德学说情绪产生于中枢神经的脑丘。(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情绪源自个体对情境的评估。(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的发生与变化涉及三个因素: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6)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情绪状态分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性和紧张度)(1)心境:一种微弱、瓶颈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弥漫性是指当个体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2)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为短暂。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中学生常见不良情绪的控制1.暴怒情绪的控制
暴怒是因对客观事物的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由外在的强烈刺激引起的,这种情绪反应会严重危害身体。控制暴怒情绪的基本程序有三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合理归因寻找制怒的方法
2.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
焦虑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反应。
适度焦虑对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可以激励个体更用心工作,已顺利完成任务。方法:积极进入放松状态、以新压旧、陈述心中的忧虑
3.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
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的反应。
方法: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环节和途径、改善环境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言语放松训练言语放松训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提出,基本内容是:我非常安静;我的右手或脚感到很沉重;我的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心跳很平稳有力;呼吸非常轻松;腹腔感到很暖和;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4.抑郁情绪的控制
抑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也是一种极端情绪的表现,它与许多其他不良情绪相关。抑郁是一种心理综合症,包括三个方面的心理障碍:心境障碍、思维障碍、躯体功能障碍。按照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抑郁不是单一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痛苦、愤怒、厌恶、轻蔑、恐惧、羞愧等多种情绪。抑郁情绪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环境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由此可以引申出内源抑郁症和外源抑郁症。前者表现为减慢的运动反应、一般兴趣丧失、午夜失眠,这比外源抑郁更加严重,它在人的内心深处形成固有的心理倾向。外源抑郁症侧重于运动反应,情绪反应外显化。塞利格曼提出一个关于解释抑郁理论的专门术语“习得性无助感”。他认为抑郁是由于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感引起的。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被动地接受某种刺激后感到无能力去应付,不能学会去应付的一种状态。5.自卑情绪的控制
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自卑表现为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是人们奋发上进的一种反作用力。四、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一)人格的内涵、特点和影响因素1.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2)独特性: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3)共同性:某个群体、某个阶级、某个民族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征。(4)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3、人格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1)气质气质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格中最稳定、最早年就表现出来。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a.多血质
表现为动作言语敏捷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又显得有些粗心浮躁、注意力和情感都易转移或发生变化。王熙凤b.粘液质
表现为情绪较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行动稳定迟缓,说话缓慢且言语不多;处事冷静而踏实;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薛宝钗c.胆汁质
表现为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d.抑郁质
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林黛玉(2)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不具天赋性,有好坏之分,是后天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体现一定阶级性与道德性。性格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a、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为人处世。b、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是设定目标,调节自我,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特征是人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c、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体验。每人都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这些构成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Q
人格因素低分者特征高分者特征A乐群性沉默孤独乐群外向B聪慧性愚钝、抽象思维能力差聪慧、抽象思维能力强C稳定性情绪不稳定、无耐心情绪稳定、有耐心E好强性温顺、随和支配、好斗、有己见F兴奋性严肃、谨慎、安静轻松、热情、活泼、幽默G有恒性权宜、敷衍、轻视规则有恒、负责、遵守规则H敢为性畏怯退缩冒险敢为I敏感性粗心、迟钝细心、敏感L怀疑性信任、接纳怀疑、警觉M幻想性实际、合乎常规幻想、不实际N世故性直率、天真精明能干、世故O忧虑性安祥沉着、有自信心不安、多疑、自责Q1求新性保守、传统、抗拒改变自由、批评、求新Q2独立性依赖群体自立Q3自律性冲动、无法自制克制、自律、严谨4紧张性放松、沉着、欲求低紧张、迫切、欲求高认知风格分类:A冲动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阅读困难,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好。B沉思型沉思型认知方式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沉思型学生阅读、记忆、推理、创造等能力表现较好。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C继时性型:左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系列型特点是一步步分析问题,一环环推导出结果。D同时性:右优势脑的个体则表现出同时型加工风格。同时型特点是采取宽视野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兼顾各种可能。
E场独立性场独立性的人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他们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处理信息,与人交往很少体察入微。F场依存性场依存性的人依赖于外界环境,他们依据外在参照处理信息,与人交往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在心理活动上的差异:(1)场独立性的人认知重构能力强,认知有优势;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人际交往中有优势。(2)场独立性的人善于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概括化程度高;场依存性的人能够解决熟悉的问题,喜欢学习具体知识。(3)理科生偏向场独立性,文科生偏向于场依存性。(4)职业选择上,场独立性者喜欢从事理论研究、建筑、航空及艺术工作,场依存者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职业。(5)自我调控系统人格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而异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2)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
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决定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结论:1、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2、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3、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4)学校教育因素在学校通过学习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形成独特的人格特征。(5)个人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只有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6)早期童年经历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结论:幸福童年形成健康人格,不幸童年引发不良人格的形成。早期经验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不能单独决定。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7)自然物理因素A、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B、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C、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5.人格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本我、自我、超我1、口腔期:0-18月通过口腔活动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2、肛门期:18个月-3岁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3、性器期:3-5岁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4、潜伏期:5-12岁儿童兴趣转向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5、生殖期:12-成年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主要的满足来自于两性关系的建立。(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死亡自我调节与绝望期的冲突模块六:中学生心理辅导第15章: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标准(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不断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衡量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关键在于看其能否正常发挥出效能。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果断性、玩强性和自制力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5、和谐的人际关系6、较强的适应能力二、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抑郁症
1.定义:抑郁症是一种是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精神疾病,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2.主要表现:情绪消极悲观,市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不愿意与人交往,缺少热情;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具有周期易发性,周期性喜怒无常,且发作无前兆;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3.治疗方法:给当事人一情感支持和鼓励;认知行为疗法;抗抑郁药物(二)恐惧症
1.定义: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或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物或情境的恐惧)
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
社交恐惧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惧症多见。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如在会场上讲演),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2.治疗方法:情景治疗、认知治疗(三)焦虑症
1.定义: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躯体症状上,心跳加速、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中学生常见的是考试焦虑。(1)含义:在应试情境下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2)表现:考试前心情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3)治疗: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认知矫正,自我暗示等。(四)强迫症1.定义: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两种症状往往共同存在人身上。
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物。
强迫动作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不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2.病因:(1)强迫症的病因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和性格相关。患有强迫症学生的性格大都好思虑,犹豫不决,拘谨,沉默寡言,过分赶紧,拘泥于细节等;(2)父母的不良性格、不当的教育方式。(3)严重疾病、头部外伤、突然的心理创伤、长期的过度紧张等等。
3.治疗:日本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的专注和预期,会维持和增加强迫症。因此对于强迫症,当事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暴露与阻止反应”(五)网络成瘾
1.定义: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2.原因:网络自身的诱惑;相关法规不健全;家庭环境的影响;自身因素。3.治疗方法:强化干预;自我提醒法;自我暗示法;厌恶疗法;想象满灌法;转移注意法;系统脱敏法等三、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一)定义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1.学习辅导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生涯辅导(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行为改变技术强化法、系统脱敏法2.认知疗法阿尔波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3.来访者中心疗法4.团体辅导的方法模块七:中学德育第16章: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1、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1)他律道德(2)自律道德二、道德发展理论2、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4)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1、三种道德水平:(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2、六个道德发展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前习俗水平)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责罚的行为是坏的阶段2:相对功利趋向阶段(前习俗水平)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遵循权威和规范去行动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只有动机是好的,行为才是正确的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阶段性道德信仰准备期:0-10岁道德信仰萌发期:10-15岁道德信仰确定期:15岁以后(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期。(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1)家庭(2)学校(3)社会风气(4)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第17章:中学德育原理一、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一)概念及其意义(二)德育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与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与法制教育6.辩证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三)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二、德育规律与原则(一)德育过程1.定义2.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3.三对矛盾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三)德育基本原则概念(四)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该原则可以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8.长善救失原则: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成其道德成长。要求: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三、德育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与集会活动5、班主任工作(二)中学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指导实践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行为调节,是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四、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一)三生教育1、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2、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体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3、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二、安全教育:是指教育学生确立自主维护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意识。·意义:①有利于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的公民;②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③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途径:(一)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二)对无法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利用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三)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四)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三、升学就业指导
升学和就业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与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升学和就业指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初中毕业生还是高中毕业生,都面临着多条升学途径。他们考入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就决定了他们将来的职业范围和生活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升学就是间接的职业选择。模块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18章: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与班集体建设(一)班级概述(二)班集体的形成于发展1.概念2.发展过程3.形成标志(二)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班集体目标建设2.班级组织建设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4.关注班集体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一般偏小2.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需要3.由较有微信与能力者领头4.活动由大家一起商定,容易调动成员之间的积极性,有活力学生群体: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照一定规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团等。此外,一个班级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班刊编辑小组、学科小组、文体小组、学习小组等。正式群体目标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活动开展经常。2.参照集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的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集体。二、有效的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概述1.课堂结构课堂是以教室为活动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职权、责任的制度化,而有计划的协调师生活动,已到达教育目的的一种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A班级规模的控制B课堂常规的建立C学生座位的分配(2)课堂教学结构A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B课程表的编制C教学过程的规划2.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3.课堂管理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要(2)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3)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1、课堂气氛的特征和类型:独特性、内隐性、相对稳定性、整体弥散性类型:(1)积极的课程气氛(2)消极的课堂气氛(3)对抗的课堂气氛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1)教师的因素(2)学生的因素(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社会和学生的定型期望:对教师固定的看法(2)班集体的特点(3)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4)教师自身的素质:课堂管理的主体。(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1、课堂纪律(1)概念、分类课堂纪律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2)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确立课堂规则:共同;精简。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节奏;过度。3、做好课堂监控:预防发现,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明确要求;积极体验;集体舆论。2.课堂问题行为及类型(1)概念和特征(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奎伊的分类:A、人格型B、行为型C、情绪型中国学者分类:A、行为不足B、行为过度C、行为不适(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A学生原因适应不良:也称个体人格的适应不良,个体不能很好的根据环境要求来改变自己,或者个体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对无关刺激的过度敏感、多动症性别差异B教师原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C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父母关系、教育方式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目标、内容、方法要适合学生,使其获得成就感,更快适应课堂环境。调整学生认知结构:教师要交代好知识的来龙去脉。精确而严格的指导: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协调同伴关系与家长合作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三、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概述定义:是指课堂教学之外,有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分类:(1)校内活动:学校领导,教师组织(2)校外活动: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二)课外活动的意义1、开阔视野:广度深度2、发展个性3、培养能力4、道德教育(三)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1、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访问、宣传、游览等。2、学科活动:学习和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3、科技活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级实践性作业的活动。“五小活动”4、文学艺术:文学作品、美术、书法、摄影灯。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7、课外阅读:8、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四)课外活动特点1、自愿性2、自主性: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3、灵活性:内容、形式4、实践性(五)课外活动的组织1、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集会、竞赛、参观访问游览调查、社会公益活动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别活动:(六)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1、目的明确,具有计划性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3、教师指导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四、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学校与家庭的协调家校协调的主要方式: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与家长委员会、班级网络(二)学校与社会的协调1.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第19章班主任与教师心理健康一、班主任(一)班主任角色定位(二)班主任素质要求(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先进生、后进生(1)先进生工作先进生: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他们一般有如下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教育:严要求,防自满;常激励、抚挫折;除妒忌、保公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工作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后进生教育:关爱尊重;培养激励学习动机;提供范例;注意个别差异。A教师心角色及其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角色心理1、教师角色: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2、教师角色的形成(1)角色认知阶段: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时最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2)角色认同阶段:是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3)角色信念阶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3.教师角色功能(1)教师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品德形成(2)教师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行为表现(3)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个性发展(4)教师教育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5)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学生集体风气4.教师的职业角色(1)传道者:传统道德,价值观念(2)授业解惑者:知识经验技能(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5.教师的角色适应(1)形象适应
是指首先在外部形象上要适应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其中包括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和学生对教师角色期待这两个方面。教师对角色形象的适应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外部行为上对职业形象的模仿和趋同,这是角色适应的表浅层面。(2)职责适应
教师一方面必须适应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以完成人类知识经验传递,社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在执行教育赋予自身的职责基础上,正确处理好自身担任的多种教育角色。(3)自我人格适应
是指教师从个性上进行个人自我修养,达成教师角色心理的内化与人格化,形成稳固的教育人格。6.教师角色冲突(1)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冲突(2)社会角色定式与个体角色行为冲突(3)角色活动性质与角色活动成果冲突(4)角色责任要求与个人事业成就冲突(5)角色职业与不同价值观的冲突(6)群体组织特性与教师个人自我形象维护的冲突(7)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冲突7.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1)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2)增加教师的职业劳动报酬,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3)加强对教师劳动过程的管理,及时进行角色活动的成就测评(4)学校人际组织工作要“外开内合”(5)教师对教师职业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向(二)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职业特有的心理品质,是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共有的、典型的特征。1.认知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观察力:客观性、敏锐性、精细性思维:逻辑性、创造性注意力:注意力分配能力2.人格特征: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包括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领导方式方面情感特征: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热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情绪稳定,充满自信;品德高尚,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意志特征:目标明确,执着追求;明辨是非,坚定果断;处事沉稳,自制力强;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领导方式: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3.行为特征: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的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B教师的成长心理(一)教师成长心理1、成长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做的不错?(2)关注情境阶段关心如何教好每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规模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基本途径: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1)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方法(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1.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凡客发展现状》课件
- 2024年江沙区域产品购销协议版B版
- 房屋装修工程承包合同(2篇)
- 2024年版铁路客运服务协议范本一
- 2024实木家俱定制与家具维护保养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泸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哪些项目
- 2025年凉山州驾驶员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河北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
- 《改善提案》课件
- 2024年建筑土建主体工程分包劳务协议样本版B版
- 工程建设监理收费标准(发改价格【2007】670号)
- 摩托车品牌文化营销与品牌故事的构建
- 2024江苏南京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FZT 73032-2017 针织牛仔服装
- 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货物包装承诺函
- 治疗用碘131I化钠胶囊-临床用药解读
- 2024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口算题训练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