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何谓出土文献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qū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狭义的出土文献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出土文献的载体类别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刻等,还包括陶文、盟书、瓦当文字、砖文、玺印、纸质文献等。一、甲骨文文献(一)甲骨文的发现发现,时间,著作1899年,王懿荣.(王襄,范寿轩);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1910年,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1911年,罗振常《洹huán洛访古游记》;1925年,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1933年,王襄《题所录贞卜文册》;1935年,《题易穞lǚ园殷契拓册》;1933年,名义士《甲骨研究》(二)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1、乱掘时期。朝歌概况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所记:1904年朱坤率佃挖掘与贾文元、刘金声的诉讼。1909年张学献事件。1912年,罗振常《游记》所记:1924年,明义士《甲骨研究》:小屯人打墙,发现一坑甲骨,拓片成《殷墟卜辞后编》。土人售此,绝少大宗。缘村人数十家,各售所掘。甚至一家之兄弟妇稚,亦不相通假,人各持自有之骨。故来必数人,或数十人,筐箩相属,论价极喧扰。间有大宗,则数人合掘一坎,以所得藏于家,封志之,不得独发,既售,乃分其资……每有童子来售,虽甚少,且破碎,亦有佳者。盖掘者于土中检之未尽,儿童乃拾取之。”—————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2、科学发掘时期1928年8月,董作宾受傅斯年委托到河南安阳实地考察。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聘请李济参与6人小组进行抢救性发掘。1929年3和5月主持两次发掘。至1937年3月共15次,共得有字甲骨24918片。1929-1930年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领队发掘两次,共得有字甲骨3656片。1937年-1943年日本盗挖,数量不知。1937年-1949年当地村民盗挖,数量不知。1950年-1991年,有组织发掘数次,共得6243片。第一次:1928年10月13日至30日,共发掘出有字甲骨854片。发掘结束后,董作宾向史语所写出了《民国十七年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第二次:1929年1月,李济任考古组主任,主持3月7日至五5月10日的第二次殷墟发掘。这次共发掘出土有字甲骨740片。第三次:10月17日至20日、11月15日至12月12日:挖掘出土有字龟甲3012片。1928-1937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甲骨文24918片。河南省政府派出考古组:3656片。共计28574片。《殷墟文字甲编》:收录甲骨文3938片。《殷墟文字乙编》:9105片,总计13043片1937——1950科学发掘被迫停止,日本人屡次来安阳盗墓。1950年政府设立“殷墟遗址保管所”。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殷墟发掘被迫第二次中断。1971年12月8日,在小屯西地出土21块完整卜骨。这些卜骨在地下堆放有序,基本上是分为三组。其后,在后冈发现残骨一片,上刻两字:一为“又”字,另一字残缺不全;1972年,在小屯西地的发掘中又发现刻辞卜骨三片,卜甲一片。1973年,又先后两次在小屯南地发掘,在小屯南地共出土甲骨万余片,发掘后清理出有刻辞的4569片,经缀合、墨拓后,著录为《小屯南地甲骨》于1980年10月出版,其后又再清理,发现有刻辞的甲骨284片,大多是小片,文字较多的只有几片。1991年10月,考古所在花园庄东,“殷墟博物苑”南,发掘了一个埋藏甲骨的灰坑,此坑无其它遗物,出土1583片甲骨。(三)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1899年-1991年专书139种,甲骨学形成。刘鹗《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孙诒让《契文举例》,陈梦家认为“他是初步的较有系统的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殷墟卜辞综述)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考释》,其贡献为1、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2、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3、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4、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孙诒让(1848—1908),中国晚清经学大师。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加拿大明义士《殷墟卜辞》。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主要贡献:1.用甲骨文献印证历史文献.2.最先进行了甲骨文献的缀合。

日本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簠室殷契征文》明义士(JamesMellonMenzies),詹姆斯·梅隆·明义士(1885-1957)。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克林顿镇,1942年,获得了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成果有:《商代文化》、《甲骨研究》(初编)、《马可波罗时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英文)、《表校新旧版〈殷墟书契前编〉并记所得之新材料》、《中国商代之卜骨》、《论汇印聂克逊先生所收藏青铜十字押》、《柏根氏旧藏之甲骨文字》、《商代的美术》(英文)、《商代的文化与宗教思想》(英文)、《中国早期的上帝观》(英文).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què。汉族,浙江海宁人。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余秋雨先生也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个王国维死了,一个商代火了。”

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提出了,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王襄(1876-1965),字纶阁,生于天津,1906年考入京师高等学堂,学习矿业。五年后肄业,一直做文牍小官、小学校长、崇化学社教师等职。64岁时卸职。著有《簠室殷契类纂》、《簠室殷契文征》,是继罗振玉、王国维等人之后,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著作对中国早期史学研究有重要影响。建国后,他先后出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长、天津政协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甲骨文会集》编辑委员等职。郭沫若《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甲骨文合集》等商承祚《殷契佚存》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董作宾

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主要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南阳市。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陈子展教授曰“堂堂堂堂,郭董罗王”。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他们对于甲骨文的收集整理和识别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四)甲骨文的文献价值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二、金文文献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由于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一)金文的出土历代金文文献概况及特点(p328-331)(二)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p331-340)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4、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20卷。收录其家藏金文拓本4831种,1937年依原拓本影印。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多次修订,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定名。收西周青铜器250件,东周261件,创立了青铜器考释中的标准器比较法,在金文研究史上具有突破意义。(二)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p331-340)6、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收商周金文拓本、影印件、摹本8974件。7、严一平《金文总集》,收金文拓本、摹本8000余件,台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浙江古籍有翻印本。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1994年中华书局出齐,共18册,采录原拓本制版者8603件,为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三)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一是证史,指金文档案不仅能够印证史料,而且能澄清史实;二是补史,即金文档案能够补充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三是正史,指金文档案不仅能用来鉴辨传世文献的真伪,而且能修正文献记载的讹误。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