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1页
一个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2页
一个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3页
一个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4页
一个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人的遭遇米·肖洛霍夫米·肖洛霍夫

1905年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本人自始至终参加了卫国战争,饱览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母亲就是在家门口被敌机炸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间,有一次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时坠毁,他幸免于难,但是受了重伤,导致脑震荡和内脏错位。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了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1957年1月1日的《真理报》上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不久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时,市民们驻足街头聆听,不顾寒风扑面,很多人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大街上泪雨如飞。一个人?索科洛夫标题解读:妻女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凡尼亚出车祸兴奋激动重燃希望穿心的悲痛埋葬欢乐心就轻松变软悲愁的心成功逃亡遭遇?思考: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历尽苦难仍然坚忍不拔受尽摧残依旧心地善良这是一个人的遭遇吗?这是一个人的遭遇吗?思考:关于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根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这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这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战士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遭法西斯空袭后的尼卡拉耶夫市区

城市和村庄毁于一旦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城内饿死近70万人。1100万人死于集中营青年被法西斯枪杀

写作特点探讨:1、本文的叙述方式在人称上有何特点?这种叙述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的叙述,听别人讲故事的方式,有“我”的抒情议论的介入。好处:真实感,现实感,还给读者亲切感。2、本文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好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细节更能再现场面,给人真实感,更能打动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生于德国科隆市。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三要素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环境: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夜晚,火光冲天,炮声不断人物:“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1.到底受了什么伤?2.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什么时候才明白自己就在自己的母校?为什么这么安排?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本文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遭遇的悲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人物形象“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回到母校的?(找出文中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文学的真实往往在于细节的真实,小说的细节描写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我们从小说中找出一些人物描写的细节来鉴赏。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下被抬进医院的。人物形象分析: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一、P47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二、P47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三、P44---P46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讨论:(1)看到“我的手迹”,“我”为什么“震撼”“惊恐万状”“心剧烈跳动”?仅仅三个月,生活学习八年的学校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自己伤势重得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可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更可见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何等触目惊心。(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

惨不忍睹的场面四肢仅存一肢、

残酷的现实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结,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3)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意义?

“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我”对眼前的战争有怎样的认识?(1)他在战争中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2)面对自己的遭遇,他的心情如何?(3)对战争性质的认识,知道为了什么而战斗吗?(1)“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遭受巨大伤害。

(2)面对遭遇的不幸,“我”比较麻木。

(3)“我”为法西斯卖命,并不知道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一形象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个典故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铭文的起句,伤兵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希腊人在此立碑纪念,铭文“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1)设置悬念,揭示反战主题(2)“我”牢记这句话,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3)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为什么小说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反复描述?(找出这样的描述)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环境描写学校战地医院学生伤兵反复描写环境突出这种反差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表现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作者为何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让受重伤的“我”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根源: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一、主题比较: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二、人物命运比较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三、表达形式比较都用了第一人称“自白”的形式,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而且构思巧妙,反战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