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_第1页
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_第2页
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_第3页
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_第4页
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

历史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涪陵教科所谢章芳2014-7-29学车感悟有目标才会有方向看得远,你才有路走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对比12、13、14年高考题会发现有何变化?近3年重庆高考中国史、世界史分数分配近3年重庆高考政治史、经济史、文化社会生活史分数分配∝近3年重庆高考客观题考查能力分配∝近3年重庆高考主观题考查能力分配∝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1、在保持基础性,时代性、思想性、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试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加深。∝近3年来重庆高考历史试题所属性质考查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2、单纯考查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例正在减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

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3、设置新情境,得出新结论的题目比例在不断增加。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日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4、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必选结合的试题比例在不断增加。知识依托不局限于高中教材,有些知识涉及初中内容。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5、试题涉及社会生活等大量体现新史观的内容。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变化原因教育的本质目的决定: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历史学科学科性质和目标要求决定目前重庆一标多本的教学情况决定变化原因高中历史课程性质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变化原因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变化原因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决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民族意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同存异、服务世界的世界意识;崇尚科学、坚持求真的科学意识。命题依据是什么?二、考题背后的秘密——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解读总体考核目标

历史学科的命题坚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考查。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及版本的差异,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历史学科的素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民族意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同存异、服务世界的世界意识;崇尚科学、坚持求真的科学意识。具体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具体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即恰当的内容选择和准确的信息解读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即能将试题与所学知识有机联系,利用所学知识推断出正确结论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所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14(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13(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14(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果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的?(2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怎么应对?内力和招式同等重要知识+能力+技巧+情感三、高考没那么难——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能力+技巧+情感不论怎样强调能力,高考试题仍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载体2014高考涉及主要知识点:政治:张骞通西域,《烟台条约》,光绪帝,抗战,梭伦改革,日本谋求大国地位,一战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天工开物,新中国经济建设,一战期间英国经济侵略文化:离骚,唐朝婚俗变革,启蒙运动,古今中外教育改革2013高考涉及主要知识点:政治:明朝内阁,抗战,雅典民主制,50年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梦,新疆防务经济:北魏均田制,北宋便钱,英国经济侵略文化、社会生活:董仲舒,四大发明,海国图志,古今中外服饰改革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将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有机结合重视历史基本线索重视历史阶段特征重视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剖析

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弄清基本线索和主干知识政治:重要政治制度(中、西方古代、近代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改革,战争),政治人物经济:古代中国经济,近代中西方经济,现代中西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科学),近现代中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单元、农耕经济1.区域特点:黄河、长江2.生产力水平:铁器、牛耕(工具)3.生产命脉:水利事业4.生产方式:小农经济5、核心制度:土地私有

7、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从属地位:手工、商业

9、指导思想:重农抑商

6、社会问题:土地兼并10、新的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构建框架——原来也没有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二单元、世界市场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2.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2、经济地位: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3、生产方式:引进大机器生产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西方开拓途径中国卷入1、社会环境:半殖半封

三、四单元:两大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1、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五单元、经济全球化1.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两大部分、三大支柱2.区域集体化:欧盟/北美/亚太3、全球一体化:二单元、世界市场的形成

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掌握一些重要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先秦(春秋)、秦汉、唐、宋、明清中国近代:19世纪40-60年代近代化开端(鸦片战争,新思潮,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1919年代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增强(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史:四个阶段世界史14-16世纪:向近代过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17-19世纪:近代化开始,经济上世界市场形成,西方代议制建立,启蒙运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剖析“仁”、“礼”性善,性恶理学,心学学以致用“丝绸之路”2、将能力培养常态化,让学生动起来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培养起来,在动脑的同时必须参与动手的活动圈、点、勾、画、写是学习比不可少的动作2、将能力培养常态化,让学生动起来

高考考查的基本能力:阅读能力:教材、课外书、习题,让学生逐渐学会喜欢阅读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判断表述能力: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史论结合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如历史包含的几个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一般需从哪些方面考虑2014.13(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原因可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因素考虑(1)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原因可从从当时政治(国内、国际)、经济、思想等方面考虑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综合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013.14(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2014.(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评分说明: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第二层次,所回答问题,只写出主题,未进行论证和深化;(1分)第三层次,所给答案,能够说出“服饰与社会”的双向关系,但未进行论证和深化;能体现“服饰与社会”的单向关系,但有论证或者对主题有所深化;(2分)第四层次,所给答案能够说出“服饰与社会”的双向关系,但只是单向说明论证或者对主题有所深化;(3分)第五层次,所给答案能够说出“服饰与社会”双向关系,并时行了双向关系的论证;能够说出“服饰与社会”双向关系,进行了单向方面说明论证,但对主题有所深化。(4分)这一方法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

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抽象拓展结构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SOLO分类计分法:

全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计分法。归纳:①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②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分析归纳可以直接应用材料语言14(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生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特点: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概括时,要注意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把主要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再通过概括代表同类事物的全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

概括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提炼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3、教给方法技巧,让师生轻松起来阅读思维(略),以下主要谈解题技巧客观题答案分类:A.答案直接来源于书上B.答案来自对知识的理解运用C答案来自对材料的理解A.答案直接来源于书上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11.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答案来自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2014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