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特征_第1页
中国古代特征_第2页
中国古代特征_第3页
中国古代特征_第4页
中国古代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要点探究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2、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1)经济: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冲击,要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3)历史根源: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4)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封建主治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重要因素。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

(3)、两汉:进一步加强(4)、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5)、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6)、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分权):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分权)

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4、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两对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6、特点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7、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亡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①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③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西周时期——奴隶制的强盛时期政治①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藩屏国)②宗法制③礼乐制。经济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奴隶集体耕种(青铜工具,石器等);②农业:夏、商、周时期,已经知道种植“五谷”;③青铜: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④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控制,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文化①文字:商(甲骨文);周(金文、铭文)。②学在官府;③诗歌发展;④礼乐文化三、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时期前770----前476----前221年总特征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经济上: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铁犁牛耕),水利兴修。文化上:《诗经》(现实主义),诸子散文总体上: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封建制度的确立政治上:诸侯兼并战争;各国变法。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逐渐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思想上: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化上:楚辞(浪漫主义);司南总体上:封建社会的确立。秦汉时期(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经济1、农业:牛耕推广(直辕犁,耦犁法,一牛一人法)2、手工业:东汉水排,瓷器成熟,白瓷;丝绸之路。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分开,设令、长严格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重农抑商)。

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察举制;刺史制度文化1、思想:秦始皇崇尚法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独尊儒学,文化统一。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出现草书、楷书、行书;汉赋。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儒学成为正统,政治理念确立;世界领先,气势恢弘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经济1、农业:均田制,轻徭薄赋;曲辕犁,筒车(步犁成熟)2、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私营手工业发展3、商业:“市”的发展(坊市分开、夜市);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一益二,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

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文德治国文化1、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书张旭、怀素。绘画展阎吴、莫高窟。2、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经济繁荣政治制度完善文化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开放隋唐时期(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2、商业:市坊界限被打破(不抑商);突破时空限制;四川出现交子;草市;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杭州、泉州);海外贸易发达(瓷国。

政治宋:重文轻武,两府三司制;元:行省制。

文化1、思想:程朱理学。2、文艺:宋词,宫廷画,文人画,风俗画,元曲。3、科技: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儒学新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四大发明外传——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时期中华文明的顶峰。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是瓷都,明:五彩瓷;清:珐琅彩瓷等;苏杭丝织业鼎盛。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会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政治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文化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文化专制政策。2、文艺:明清小说;明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士大夫文人画、写意画。

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产生新的经济因素(资\义萌芽)闭关锁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封建进步思想总结性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儒学极端化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14世纪中期-1840年)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六、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的史实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的大部份农作物。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发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③、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⑤、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2、兴修水利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修芍陂;秦修都江堰、郑国渠,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得发开发;③、魏晋南北朝: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④、隋唐: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发明筒车,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①政治条件:统治政策的调整且具有连续性,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②客观环境: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③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④国内外交流条件: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群众基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七、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八、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过程: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②、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