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第二讲_第1页
公选课-第二讲_第2页
公选课-第二讲_第3页
公选课-第二讲_第4页
公选课-第二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经典研究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海燕欢迎进入公选课课前感悟大塘小鱼小塘大鱼主要内容心理学研究中涉及的关键词语及简单的设计具体研究一:爱的发现具体研究二: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喝水的原因病情的原因工作的原因肾结石饮食的原因运动的原因三鹿奶粉导致肾结石事件”—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第二讲研究的起点一、研究的过程和心理实验中变量★

变量(variable)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主试(experimenter):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实验者效应)被试(subject):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一、研究的过程和心理实验中变量★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定义: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自变量的种类: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第一章引论一、研究的过程和心理实验中变量★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额外变量(extraneousrelevantvariable):简称为额外变量(extraneousvariable),在有关变量中,主试拟研究的变量叫做自变量,主试不拟研究的那些变量叫做额外变量。一、研究的过程和心理实验中变量1、研究的背景2、理论假设3、研究方法4、研究结果5、讨论6、批评和研究发展的意义7、近期的应用8、结论每项研究的具体过程TheNatureofLove你为何如此忧伤?小恒河猴,二、具体的研究之一:爱的发现二、具体的研究之一:爱的发现哈洛的实验——爱的发现爱的发现爱的发现爱---——(动词)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当被某事物所感动,或者被深深地感动时,这种心理取向体现的更为强烈。(动词)特指以共同生活(结婚)为目的,而对他人关切、亲近的心理取向。例如恋爱的爱。爱是强烈的喜欢,喜欢到想占有,在人们的感情中,爱是强烈到自私的喜欢,一种依赖和归宿和需要感爱是一生的需要!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弗洛伊德:成年时期的心理障碍大部分都是由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导致的。绝大多说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的未来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思考:你自己最早的爱的经历是什么呢?二、具体的研究之一:爱的发现二、具体的研究之一:爱的发现婴儿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会影响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婚姻质量和成就。不同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感受:

1.稳定、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

2.过于冷漠:挫折

3.过于热情和依赖:透不过气恋爱、婚姻质量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在以妈妈为中心进行独自探索,母亲是“安全基地”;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有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有温暖的回应(跑上前,要拥抱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待陌生人很随和大方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不是“安全基地”;对母亲的情感联系和依赖较少;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很少表现出抑郁;显得很冷漠;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没有温暖的回应,这类婴儿对待陌生人很随和大方,但是有时候又很冷漠。焦虑矛盾型依恋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的基地。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矛盾,想亲近母亲,又对母亲的离去生气,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的温暖性安慰。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成人依恋问卷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回避型)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安全型)

C.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焦虑矛盾型)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1、研究的背景婴儿与母亲(或者早期看护者)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或她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绝大多数认同

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里,亲密接触主要集中在乳房和本能的口部倾向(著名的口腔期)——弗洛伊德

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1、研究的背景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有关。由于母亲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常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因而,母亲就与愉快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行为主义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亦或比它们更强烈。——亨利.哈罗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2、理论假设假设的来源: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小心地喂养它们,挑选食物使它们吸收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哈罗发现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底部的布垫子。当研究者把这些垫子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他还发现一天大的幼猴便能表现出这种依恋,其程度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激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它拥有非常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布垫放进去后,幼猴就变得更健康,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所以哈罗的理论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以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3、研究方法(如何操控)(1)、制作两个代理母猴:第一只是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第二只是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外形与第一只基本相同,由铁丝网制成,并且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两只母猴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然后,研究者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把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的母猴喂养,另外一组有铁丝母猴喂养。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和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哈罗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3、研究方法(如何操控)(2)、在最初的研究后,哈罗为了探寻在恐惧的环境下,与铁丝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和与木制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反映有何不同。他在猴子的笼子里放入各种各样能引发恐惧的物品,如上紧发条的玩具大鼓熊(这种玩具与幼猴一样大,对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研究者对这些情况下幼猴的反映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录。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3、研究方法(如何操控)(3)、“旷场实验”哈罗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折纸等)。然后把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制母猴,两者都不出现。这样来考察母猴在场或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幼猴适应和探索陌生环境的倾向性。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3、研究方法(如何操控)(4)最后哈罗探索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6个月能吃固体食物时,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4、研究结果(1)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触的时间出现极端的差异图1婴儿每天与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待在一起的时间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4、研究结果(1)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

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经过几天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的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的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木制的母猴这里。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4、研究结果(2)恐惧物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的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映愈发强烈。另外,两种母猴喂养下的幼猴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4、研究结果(3)在陌生环境和旷场实验中,研究者把幼猴放入陌生的环境后,所有的幼猴立即冲向木制的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一会儿以后,这些幼猴“开始把木制的母猴看做安全之源。然而,如果把这些幼猴放在同一间房间里,但木制的母猴不出现时,他们充满了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吸吮手指。在铁丝母猴出现的情况下,幼猴的行为表现与它们在两种母猴都不出现的情况下的表现完全一样。所有的幼猴都一样,无论她们是由谁(铁丝母猴或木制母猴)喂养的。二、具体的研究之一:爱的发现4、研究结果(4)当幼猴(大概5-6个月大)与母猴分离(最长时间约为30天),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的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木制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二、具体的研究之一:爱的发现5、讨论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的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的乳汁的能力更重要。哈罗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应该被推广到人类。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对家庭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母亲亲自喂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情感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美国的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6、批评和研究发展的意义第一:人类与猴子的依恋或爱的过程是否是相同的。第二:用幼猴做实验违反伦理原则。

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6、批评和研究发展的意义批评第一:人类与猴子的依恋或爱的过程是否是相同的。第二:用幼猴做实验违反伦理原则。研究发展的意义哈罗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时还涉及收养儿童或虐待儿童等问题。1、影响了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照顾方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仅满足这些孩子的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2、哈罗的工作还鼓舞了希望成为好家长的男性看护者,使他们信息倍增。二、经典研究之一:爱的发现7、近期的应用英国母亲与西班牙母亲与其孩子之间的身体接触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之间关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在护理高危早产婴儿的医院里,医生、护士既要满足婴儿身体接触的需要,又要避免那些潜在的、威胁婴儿生命的传染病。触摸治疗※——争议较大对孤儿院孤儿的研究(Finkelstein&Ramey,1997)

孤儿院的孤儿,他们发出的信号很少得到任务繁重和注意分散的养护者的回应。与养护者无法形成安全性依恋。这样,他们认为寻求他人的关注是徒劳的,对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持怀疑态度。久之,儿童会产生习得无助感,不再努力获取他人的回应。这正是孤儿表现出被动、退缩和冷漠的原因。依恋与爱情的研究对52岁人群的研究(Klohnen&Davis,1994)表明:安全型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离婚率显著低于回避型成人。回避型的成人:不相信爱情,回避。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一项大学生恋爱调查(Feeney等人,1993)焦虑矛盾型成人:多次恋爱,容易怀疑。希望世界被100%的安全依恋感包围,这虽然是梦想,却是一个很温暖的梦想。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1、研究的背景你有兄弟姐妹吗?你在家中排行第几?最大?最小?还是处在中间呢?家中的排行能看出你的风格老大的成就大先出生的孩子智力要高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2、理论假设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提供较多智力刺激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能获得较高的智能。这种刺激有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及孩子之间相互的智力影响(这种影响可称之为集合)。其理论的关键在于,他们认为一个家庭的智力环境能通过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来计算。另外,这个平均值必然会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以及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变化。因此,你也许会认为,家庭成员越多,智力环境越好,从而,后出生的孩子应该拥有更多的智慧技能。然而,荷兰研究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为了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桑琼和马库斯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即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2、理论假设当一对夫妇有第一个孩子时,智力环境是由两个成人和一个婴儿所组成。为了衡量这个家庭的实际集合分数,可以给每位家庭成员分配分配一个“智力值”。如果给每个成人分配的智力值是100,那么新生儿所得的智力值就是0,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是67〔(100+100+0=200)÷3=67〕。假设,每个孩子每年能给家庭的智力环境贡献5分。如果这个家庭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两年后又有一个孩子,那么第一个孩子现在可贡献10分,但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却下降到52.5〔(100+100+10+0=210)÷4=52.5〕。如果再过两年,又有一个孩子出生,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就降到了46〔(100+100+20+10+0=230)÷5=46〕。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3、方法和结果有一个由一对夫妻和10个孩子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家庭每两年增加一个孩子,表4展示了其智力环境随孩子数增多而变化的情况。

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3、方法和结果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先是持续下降,自第五个孩子出生后,又开始缓慢地回升。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3、方法和结果有一种特殊的“独生子”现象。根据集合理论,从逻辑上来讲,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水平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他们在瑞文智力测验中所得分数的平均分应是最高的。然而,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

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4、讨论基本观点是家庭中每出生一个孩子,他所进入的智力环境水平就比前一个要低。两个孩子的出生间隔时间越短,这种效应就越明显。在表4中,孩子的出生间隔时间是2年。如果这个间隔将到1年,那么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就会显著降低。那么,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没有时间的间隔的双包胎或三包胎,他们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应比非双胞胎的孩子低。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双胞胎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是50〔(100+100+0+0)÷4〕。对于有两个非双胞胎的家庭来说,其第一个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值是67〔(100+100+0=200)÷3〕。假设间隔三年后,第二个孩子出生,那么他或她的得分便是54〔(100+100+15+0=215)÷4〕。

我们也注意到在表4中,自第五个孩子以后,平均得分开始上升,并且随孩子的增多而继续增长(虽然它不可能增加到第一个孩子所达到的水平)。桑琼和马库斯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先出生的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后,他们成为提高家庭智力环境水平的力量,而不像新生儿所导致的降低量。换句话说,在大家庭中,晚出生的孩子会从他们的哥哥﹑姐姐对智力的贡献中获益。

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此外,假设在一个大家庭里,孩子出生的间隔时间是4年。当然,这样的话,家庭的总体规模就相对小,因为父母会受到生育年龄的限制;但每个孩子出生时平均智力环境水平的下降量将大大减少,且从第三个孩子开始平均智力环境又重新上升。如果你把这种逻辑极端化,假设一对夫妇生完一个孩子之后再过15年才要了第二个孩子(虽然这是非常少有的情况,单并非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么,这第二个孩子所处的环境将会优于大多数排行老大的孩子所处的智力环境。这是由于此时第一个孩子所在的年龄段已有助于提高整体水平,而非降低整体水平。正像桑琼和马库斯所指出的那样:“大的年龄间隔有助于使年龄小的孩子的智力超过年龄大的孩子,并且这可能会引起在智力与出生顺序关系中的一个反常现象。”

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荷兰研究所得数据中有两项发现似乎对桑琼和马库斯的模型所基于的逻辑和模式提出了质疑。其一是把独生子女与4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中的老大相比,结果独生子女测验得分较差。独生子女也是第一个孩子,平均智力环境水平也较高(67),并且按照这个理论,独生子女的得分应该是所有孩子中最高的。然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另外一项意料之外的发现是,无论家庭规模如何,最后出生的孩子在得分上与前几个相比下将幅度很大,而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个孩子的得分会与前面的孩子持平,甚至有所上升。对于桑琼和马库斯来说,为了完善其理论在荷兰研究的数据资料上的应用,他们必须对这些反常的现象作出解释。

二、具体的研究之二:先出生的孩子会更聪明吗为了走出这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努力寻找独生子女和最后出生的孩子所拥有的相似智力环境因素。乍看上去,二者似乎没有实质性的相似之处;从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