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课件_第1页
水调歌头课件_第2页
水调歌头课件_第3页
水调歌头课件_第4页
水调歌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词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关于“词牌”: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谱”,词牌就是歌谱的意思,写作时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词一样,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特殊的文学格式,失去了题目的作用,所以,在填词时往往要另加题目。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至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交流感知作者简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uèqǐShèng(旧读shēng)chánmiánzhuǎn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到天亮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作用: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中秋咏月兼怀亲人(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经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哪里比的上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在只是希望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研读共品(一)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2、上阕开头四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天为什么说“归去”?此句反映了他怎样的矛盾心理?4、矛盾最终结果是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2、上阕开头四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

上阙: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这反映他当时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幻想超脱尘世。矛盾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喜爱人间生活)。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可以看出。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天为什么说“归去”?此句反映了他怎样的矛盾心理?4、矛盾最终结果是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研读共品(二)1.诗人是如何由写景转入抒情的?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2.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进行赏析。1.诗人是如何由写景转入抒情的?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月亮的行踪,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2.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进行赏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真诚的祝愿,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互助释疑读下片,回答词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由怨月

到感悟人生

最后又说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胸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豁达小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

,人有

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

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阕:饮酒问月{{{起笔突兀写在“出世”与“入世”徘徊困惑双重矛盾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想象奇特主旨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阕:对月怀人}}}}衔接上阕转入抒情胸襟博大(对偶)美好祝愿资料: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元丰二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一度被起用,哲宗亲政后又被贬。其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中进士,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这首曲选自《全元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题解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作者简介:千古文坛以身殉职第一吏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资料: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牌名题目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解释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共品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分析理解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一个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