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总结_第1页
职业卫生总结_第2页
职业卫生总结_第3页
职业卫生总结_第4页
职业卫生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目

录第一章:职业卫生与职业危害概述第二章:工业毒物的危害与防治第三章: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第四章:高温、灼伤的危害与防护第五章:噪声的危害与防治第六章:辐射的危害与防护第七章:个体防护第八章:职业卫生管理第九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第一章:职业卫生与职业危害概述

一、职业卫生概述二、职业危害概述一、职业卫生概述职业卫生是研究生产劳动中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因素等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规律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条件、防止职业病危害侵袭,从而提高劳动者能力的学科。这个解释包括如下几个要点:(1)劳动条件: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2)生产过程:指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工序进行连续作业的过程(3)劳动过程: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从事有目的有价值的职业活动的过程(4)作业环境:指生产作业场所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状况和通风条件,以及采光照明等因素职业卫生工作的工作原则和预防原则

职业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分类管理,防治 结合,综合治理”的三级预防原则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进行预防改进工艺,改进生产过程寻找容许接触量或接触水平(2)二级预防“三早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已患病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二、职业危害概述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中接触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表现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热辐射、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超声波、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的体位3.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缺少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缺少防尘、防毒、防暑的措施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方面的配制有缺陷第二章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第一节工业毒物的危害

一、工业毒物概述毒物:

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累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这些物质称为毒物。中毒:由毒物侵入人的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

二、工业毒物的毒性

毒性的评价指标:绝对致死剂量(浓度)(LD50、LC50);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50、LC50);最小致死剂量(浓度)(MLD、MLC);最大耐受剂量(浓度)(LD0、LC0);半数有效剂量(ED50)。剂量单位常用每千克体重所承受毒物毫克数表示(mg/kg);浓度单位常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毒物的毫克数或克数表示(mg/m3,g/m3)毒物的毒性分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三﹑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与毒理作用⒈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⒉毒性物质的毒理作用:⑴对酶系统的破坏;⑵对DNA和RNA合成的干扰;⑶对组织或细胞的损害;⑷对氧的吸收、输运的阻断作用⒊职业中毒的类型:慢性中毒:是指长期少量毒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有蓄积性。亚急性中毒: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较大剂量毒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四﹑毒物在人体内的分布、生物转化及排出

1.毒物在人体内的分布铅、汞、砷等金属、类金属毒物,主要分布在骨骼、肝、肾、肠、肺等部位;苯、二硫化碳等溶剂类毒物多分布于骨髓、脑髓和脂肪的组织中;脂溶性毒物易与脂肪组织、乳糜粒亲合;碘对甲状腺、汞对肾脏等有特殊亲合力。2.毒物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毒物被吸收到体内后,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也就是毒物在体内的代谢。其代谢过程有:氧化、还原、水解、合成。代谢过程主要是在肝脏进行。在其他组织中只有部分的代谢作用。3.毒物的排出气体及易挥发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排出,如在体液中几乎不起变化的苯、汽油及水溶性小的三氯甲烷、乙醚等,均可很快地以原形态经呼吸道排出;水溶性毒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重金属及少数生物碱等经肠道排出。

五、职业中毒对人体系统器官的损害(1)对呼吸系统的危害(2)对神经系统的危害(3)对血液系统的危害(4)对泌尿系统的危害(5)对循环系统的危害(6)对消化系统的危害(7)对皮肤的危害(8)对眼睛的危害六、常见毒物及其危害

物质名称危害性氯气损害上呼吸道及支气管黏膜,引起支气管炎,严重的会引起肺水肿,高浓度吸入,可造成心脏停跳,死亡光气

毒性比氯气大10倍。经呼吸道进入,主要危害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导致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甚至死亡氮氧化物

损害呼吸系统,在肺泡中与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引起肺水肿;进入血液后,引起血压下降,并与血红蛋白作用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二氧化硫

被吸入呼吸道,在黏膜表面形成硫酸和亚硫酸,产生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造成窒息氨

氨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可引起化学灼伤,损伤呼吸道和肺泡,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一氧化碳被吸入后,通过肺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造成全身组织缺氧汞

汞中毒主要是其蒸气由呼吸道进入。汞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的活性酶会发生作用,而使酶失去活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如造成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损伤铅

铅是全身性毒物,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铅进入人体后主要是影响血红色素的合成,造成贫血。铅还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铅对脑、肝等器官也有损害苯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其危害主要是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

第二节工业毒物的防治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系统有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2.局部排气罩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按构造分为密闭罩、开口罩两种类型。3.排出气体的净化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有害气体的净化方法也有所不同,大致分为洗涤法、吸收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冷凝法、燃烧法等。4.个体防护凡是接触毒物的作业都应规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卫生制度,必要时应列入操作规程,如不准在作业场所吸烟、吃东西、班后洗澡、不准将工作服等带回家中等。

5.建立建全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安全卫生规程和操作标准以及严格的检查和消除生产装置上物料的跑、冒、滴、漏等管理制度。第三章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第一节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⒈生产性粉尘来源传统行业如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凿岩、爆破、装载、隧道开凿、运输以及煤矿采煤工作面的割煤、运输、支护等各工序,矿石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粉碎、选矿、筛分等工序。开山筑路、开凿隧道、修筑涵洞过程中的打眼、爆破、建筑等。金属冶炼加工、筛分、研磨,选矿、配料、水泥、石棉、玻璃、陶瓷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粉碎,皮毛的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学工业原料的加工处理、包装等过程。煤的燃烧;及烟草、骨粉的制造,以及粮食生产中的脱粒、磨粉等。⒉生产性粉的分类无机性粉尘: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铅、锰等;非金属性粉尘,如硅石、石棉、滑石、煤等;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动物性粉尘,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合成材料粉尘,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最常见于塑料加工过程中。塑料的基本成分除高分子聚合物外,还含有填料、增塑剂、稳定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混合性粉尘降尘飘尘根据粉尘在呼吸道沉积部位的不同分非吸入性粉尘、可吸入性粉尘和呼吸性粉尘三类:非吸入性粉尘、可吸入粉尘、呼吸性粉尘按粉尘的大小及光学特性分可见粉尘、显微镜粉尘、超微显微镜粉尘生产性粉尘的性质粉尘的化学成分:由于粉尘长期飘浮于空气中,其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使其毒性增加。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构成比表示。溶解度与密度:粉尘溶解度大小与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作用性质不同而异。形状与硬度:粉尘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质量相同的尘粒因形状不同,在沉降时所受阻力也不同,因此,粉尘的形状能影响其稳定程度。荷电性: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关。爆炸性: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铝、锌等粉尘具有爆炸性。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尘肺(矽肺、硅酸盐肺、混合性尘肺、炭尘肺、金属粉尘肺);肺粉尘沉着症;有机性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呼吸系统肿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局部作用

中毒作用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的防治

尘源控制及隔离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密闭自动(机械)称量、密闭设备加工,防止粉尘外逸;通过降低物料落差、适当降低溜槽倾斜度、隔绝气流、减少诱导空气量和设置空间(通道)等方法,抑制由于正压造成的扬尘;对亲水性、弱粘性的物料和粉尘应尽量采用增湿、喷雾、喷蒸汽等措施;消除二次尘源、防止二次扬尘;对污染大的粉状辅料宜用小包装运输,连同包装袋一并加料和加工,限制粉尘扩散通风除尘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及排尘的需要常用的除尘设备根据气体净化程度分类粗净化、中净化、细净化、超净化根据主要除尘机理分类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机械式除尘器

个体防护措施

防尘口罩自吸式过滤防尘口罩:无呼吸阀型、有呼吸阀电动式送风过滤式防尘口罩:密合型、开放型、头罩型防尘口罩的选择三原则:口罩的阻尘效率高、口罩与脸形的密合程度好、佩戴舒适防尘安全帽:是保护功能较为齐全的先进个体防护用具。隔绝式压风呼吸器压风呼吸器特点:压风呼吸器是隔离式新型个体防护装备,具有防尘、防毒的双重功能选用原则:根据粉尘浓度选择、根据氧含量和毒性选择使用要求:当感觉呼吸阻力显著增加时,如有严重的憋气感;使用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当电池电量不足,送风量低于规定的最低限值时;使用手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的人感觉送风阻力明显增加时。

防尘服

透气防尘服:防尘率﹥95%透气性无尘服:防静电性能优良;服装本身不发光,不粘尘,能有效的杀菌.抑菌;防尘性能好;能消除静电对人体的危害;在电子、仪表等行业能有效的防止由于静电所产生的电子元器件损坏、老化;在石化行业能防止由静电引起的燃烧.爆炸等危险;耐久性,耐洗性,耐磨性及稳定性优良护肤用品为了防止作业过程粉尘待等化学品对作业人员的皮肤造成危害,除了选用相应的防护用品外,还可以配套选用护肤用品。根据其性能分为五类:防水型、防油型、皮膜型、遮光型、其他用途型

第四章高温、灼伤的危害与防护第一节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作业及分类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在作业环境中存在高气温、强热辐射,而湿度较低,又称干热型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在作业环境中气温高、湿度高,相对湿度达80%以上,而辐射热不大,又称湿热作业。影响体温调节的外界因素人体的体温调节——对流散热、辐射散热、蒸发散热影响体温调节的外界因素——气温、相对湿度、气流、热辐射高温对人体的危害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中暑的临床表现

现场救治与职业禁忌症现场救治职业禁忌症第二节高温作业分级及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评价热环境的热应激指数直接热应激指数——直接热应激指数是最简单的热应激指数表示方式。实验热应激指数——实验热应激指数是根据实验结果把几个气象参数根据人和环境热交换的特点组成的单一指数。高温作业分级标准定向辐射热修正系数——定向辐射热修正系数凡工作地点定向辐射热强度平均值等于或大于2KW/㎡的高温作业,应在本标准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一个等级,但最高不超过Ⅳ级。高温作业分级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WBGT指数/℃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120121~240241~360≥361ⅠⅠⅡⅢⅠⅠⅡⅢⅠⅡⅢⅣⅠⅡⅢⅣⅡⅢⅣ—ⅡⅢⅣ—ⅡⅣ——ⅢⅣ——Ⅲ———Ⅲ———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降温措施。热加工厂房的平面布置应呈“L”形、“Ⅱ”形或“Ⅲ”形。开口部分应位于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而各翼的纵轴与主导风向呈0~45℃夹角。高温厂房的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对厂房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确定。厂房的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0~900夹角,最小也不应小于450。热源的布置应尽量布置在车间的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热源布置应便于采用各种有效的隔热措施和降温措施。热车间应设有避风的天窗,天窗和侧窗应便于开关和清扫。产生大量热或逸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在平面布置上应以其最大边作为外墙。如四周均为内墙时,应采取措施向室内送入清洁空气。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其下端距地面不应高于1.2m,以便空气直接吹向工作点。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其下端一般不低于4m。如低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自然通风应有足够的进风面积。产生大量热、湿气、有害气体的单层厂房的附属建筑物,占用该厂房外墙的长度不得超过外墙全长的30%,且不宜设在厂房的迎风面。当室外实际出现的气温等于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车间内作业地带的空气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散热量小于23W/(m3•h)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3℃;散热量23~116W/(m3•h)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5℃;散热量大于116W/(m3•h)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7℃。车间作业地点夏季空气温度,应按车间内外温差计算。其室内外温差的限度,应根据实际出现的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确定,不得超过表4-2的规定。当作业地点气温不小于37℃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接触时间。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内气温不应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5~27℃。特殊高温作业,如高温车间天车驾驶室、车间内的监控室、操作室、炼焦车间拦焦车驾驶室等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小于700W/m2,室内气温不超过28℃。工艺上以湿度为主要要求的空调调节车间(如纺织厂)内,空气温湿度应符合表4-3的规定。高温作业地点采用局部送风降温措施时,带有水雾的气流达到工作地点的风速应控制在3~5m/s,雾滴直径应小于100μm;不带水雾的气流到达工作地点的风速,轻作业应控制在2~3m/s,重作业应控制在4~6m/s。在炎热季节对高温作业工种的工人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5℃。第三节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管理措施

加强领导,企业领导要对高温危害高度重视,按照国家卫生标准落实企业高温防护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加强宣传教育,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高温下作业应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最高气温,可采用小换班,增加工作休息次数,轮换作业,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保健措施

高温作业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对患有高血压、心脏器质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的大面积皮肤患者,应予以调离。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应备有清凉饮料、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装空调或采取其它降温措施。

第四节灼伤及其防治

灼伤及其分类

化学灼伤热力致伤复合性灼伤引起化学性灼伤的常见物质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金属、类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灼伤的预防措施加强管理,强化安全卫生教育加强设备维修保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改革工艺和设备结构加强个人防护配备冲淋装置和中和剂第五章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一、噪声的性质和分类二、噪声的危害三、噪声控制原理及方法四、噪声控制技术五、噪声个体防护

一噪声的性质及分类噪声的性质心理学: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物理学:噪声指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杂乱组合噪声的分类(1)空气动力性噪声(2)机械性噪声(3)电磁性噪声

二 噪声的危害噪声对人的听力的损伤噪声对睡眠的干扰噪声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对交谈的干扰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噪声对视力的损害

三噪声控制原理及方法噪声控制原理

声学系统一般是由声源、传播途径和接收者三环节组成的。因此,控制噪声必须设法抑制噪声的产生、传播和对听者的干扰。控制噪声的根本途径是治理噪声源,但由于某种技术和经济上的原因,从声源上控制噪声有可能难以实现,这时就需从传播途径上抑制。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了声学技术措施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对人进行个体防护。噪声控制方法(1)声源控制(2传播途径控制(3个体防护(4)卫生保健措施

四噪声控制技术吸声技术隔声技术消声技术

五噪声个体防护防声耳塞防声棉耳塞防护声罩防声帽盔第六章:辐射的危害与防护第一节:辐射线的种类与特性第二节:非电离辐射的危害与防护第三节:电离辐射的危害与防护一、非电离辐射的种类与特性含义:不能引起原子或分子电离的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种类与特性紫外线:分为三个波段,长波紫外线辐射、中波紫外线辐射和短波紫外线辐射红外线:按波段分为近红外线段和远红外线段。电频辐射:有长波(低频)、中波(中频)、短波(高频)、超短波(甚高频)、二、电离辐射的种类与特性含义: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陈伟电离辐射。种类与特性α粒子:穿透力弱,但有很强的电离作用。β粒子:电离作用较弱,但穿透力强。中子:有很强的穿透力。X射线和γ射线

:两者都为穿透力极强的放射线第一节 辐射线的种类与特性一、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可直接造成对眼睛和皮肤的损伤。长期暴露于小剂量的紫外线,可发生慢性结膜炎防护措施:尽量采用衔接的焊接工艺代替手工焊接。在有紫外线的场所戴防护面罩及眼睛,在紫外线发生源附近设屏障。二:红外线红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可引发白内障,对眼睛和皮肤(火激红斑)有影响。红外辐射线的防护:重点防护眼睛,严禁裸眼直视强光源。三:射频辐射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其它

第二节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射频电磁场对机体的影响因素场强频率波长作用时间与辐射源的间距振荡性质作业现场环境温度与湿度作业人员的年龄与性别射频辐射的防护措施屏蔽远距离控制和自动化作业吸收个体防护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卫生预防工作一、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辐射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最初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生物阶段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分子水平的变化细胞代谢、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变化电离辐射的躯体效应辐射的早期效应:造血器官、消化系统及中枢神经损伤。辐射的远后期效应:一是躯体晚期效应:包括白血病、恶性肿瘤、白内障等。二是遗传效应。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危害与防护二、影响电离辐射损伤因素辐射敏感性剂量和剂量率传能线密度受照条件三、电离辐射的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主要表现为虚弱、倦怠、嗜睡、昏迷、震颤和痉挛胃肠: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虚脱、急性昏迷造血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很快好转,会出现脱发,经常性流鼻血。四、电离辐射的防护缩短接触时间加大操作距离或实行遥控屏蔽防护个体防护服与用具操作中的安全事项信号标志和报警设备第七章个体防护

第一节个体防护用品的类型呼吸器官防护用品头部及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足部防护用品眼部防护用品护肤用品防坠落用品

防尘口罩的选用要求项目要求条件阻尘率阻尘率高,尤其是在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场所,要求采用高效能的器具,阻尘率应在90%以上吸气阻力要求吸气阻力小品质质量小,从使用人的体力和劳动强度考虑,适宜作业中使用的质量应在150g以下作业环境作业强度大,呼吸量增加,通气阻力应当小视野应尽量不缩小周边视野,口罩下方视野应不小于650,即妨碍下方视野不大于100(正常为750)粉尘种类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及其它有害粉尘的场所,必须用高效率口罩各类口罩的使用范围口罩类别适用范围粉尘种游离二氧化含量/%作业场所粉尘浓度/(mg/cm3)1>10<10<200<10002>10<10<40<200310<1004<10<70手套材料种类及用途材料用途皮革PVC橡皮布或尼龙橡胶金属夹片摩擦、防热防摩擦、防水和有限的化学品防护能力防油、防漆手工操作电绝缘工作防切割第二节劳动防护用品的选择原则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劳动防护用品的选择原则:根据1989年我国颁布的《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原则》(GB11651—89)来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见下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产品及执行标准序号产品名称执行标准1安全帽GB2811-1989安全帽GB2812-1989安全帽实验方法2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GB2890-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GB/T2891-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性能实验方法3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盒)GB2890-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GB/T2892-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4安全带GB6095-1985安全带GB6096-1985安全带试验方法5电焊面罩GB3609.1-1994焊接护目镜和面罩GB/T3609.2-1983焊接护目镜和面罩非光学测试方法6安全网GB5725-1997安全网GB16909-1997密目式安全立网GB5726-1985安全网力学性能试验方法7防冲击眼护具GB5890-1986防冲击眼护具GB/5891-1986防冲击眼护具试验方法8胶面防砸安全靴GB7054-1986胶面防砸安全靴9焊接护目镜GB3609.1-1994焊接护目镜和面罩GB/T3609.3-1983焊接护目镜光学性能试验方法10防静电鞋和导电鞋GB4385-1995防静电鞋、导电鞋技术要求GB4386-1984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电阻值测量方法11阻燃防护服GB8965-1998阻燃防护服GB5455-1985纺织织物-阻燃性能测定-垂直法12防酸工作服GB12012-1989防酸工作服GB/12013-1989防酸工作服性能试验方法13防静电工作服GB12014-1989防静电工作服14耐酸碱皮鞋GB12018-1989耐酸碱皮鞋15耐酸碱胶鞋GB12019-1989耐酸碱胶靴16耐酸碱塑料模压靴GB12020-1989耐酸碱塑料模压靴17绝缘鞋GB12011-2000电绝缘鞋通用技术条件18防穿刺鞋GB12017-1989防刺穿鞋的抗刺穿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18防尘口罩LD-1992防尘口罩GB/T2626-1992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20保护足趾安全鞋(靴)LD50-1994保护足趾安全鞋(靴)第三节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用人单位要正确选购防护用品:“三证”→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产品合格证个人要正确选用合适的防护用品注意使用期限和定期报废——使用期限(见下表)

受损耗情况磨蚀作业程度耐用性能使用期限/月易受损耗重磨蚀中磨蚀轻磨蚀耐用中等耐用不耐用0.5~3中等受损耗重磨蚀中磨蚀轻磨蚀耐用耐用耐用18~2424~3636~48中等受损耗重磨蚀中磨蚀轻磨蚀中等耐用中等耐用中等耐用12~1818~2424~36重磨蚀中磨蚀轻磨蚀不耐用不耐用不耐用6~99~1212~24强制性报废重磨蚀中磨蚀轻磨蚀耐用耐用耐用24~3636~4848~60重磨蚀中磨蚀轻磨蚀中等耐用中等耐用中等耐用18~2024~3636~48重磨蚀中磨蚀轻磨蚀不耐用不耐用不耐用12~1818~2424~36第八章职业卫生管理

第一节概述一、职业卫生管理内容及性质

1、职业卫生行政管理2、职业卫生专业管理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

1、国务院行政部门的职责2、卫生部门的职责3、工会组织的职责4、企业的职责第二节职业卫生日常管理

一、职业卫生许可

对用人单位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国家实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未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不得从事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

用人单位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除应当符合职业病防治规定的职业卫生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2、有害作业与无毒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

二职业危害申报

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在于预防。凡产生职业危害的项目都必须接受监督,不能失控,不能任其伤害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明确提出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申报,接受监督。三、职业危害告知

1、用人单位的权利2、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告知义务(1)合同告知(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告知(3)职业危害与健康告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告知

告知栏内容:

1、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2、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3、职业危害日常检查结果

4、职业危害年度检测结果四、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1、建设项目的预防性管理

2、生产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

(1)职业病防治措施和制度

(2)生产材料

(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

(4)职业病防护设施和用品的提供和使用(5)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告知(6)劳动者的健康监护(7)职业卫生培训(8)急性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理(9)应急防护措施的实施(10)对未成年工和女工的特殊管理第三节职业卫生监测一、监测基本技术规范

1、监测点设立原则(合理选择监测点)

(1)化学(含粉尘)因素监测点

(2)物理因素监测点

(3)要求

2、监测周期

(1)毒物监测周期

(2)粉尘监测周期

(3)噪声监测周期

(4)高温气象条件监测周期二、职业接触限值1、分类

(1)最高容许浓度(MAC)

(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2、定量识别与评价:毒物、粉尘、噪声

毒物浓度变化与职业接触限值采样的关系

三、监测方法

1、粉尘监测

(1)总粉尘监测定法

(2)粉尘分散度测定法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测定法

(4)呼吸性粉尘测定法

(5)石棉纤维计数测定法2、化学因素监测(1)速测定法:检气管法、试纸法、溶液快速法、快速现场测定仪(2)化学分析法(3)仪器分析法3、物理因素监测(1)噪声监测法(2)空气温度测定法(3)WBGT指数测定法四、监测数据评价

1、接触水平的评估

(1)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

(2)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质量估计

(3)作业者接触水平的估测2、危险度的评定3、注意事项(1)数据数量应符合统计学最低样本要求。(2)个体采样结果可与国家规定的TWA值比较。(3)区域采样数据不宜以不同监测点合并表示。(4)环境监测不是接触评定的唯一内容,不能等同。

第九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第一节概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定义

建设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