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精创】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_第1页
【教学资料精创】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_第2页
【教学资料精创】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_第3页
【教学资料精创】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_第4页
【教学资料精创】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公文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叙迁幸之由状①[唐]陆贽臣前日蒙恩召见,陛下叙说泾原叛卒惊犯宫阙②,及初行幸之事,因自克责,辞旨过深。臣奏云:“陛下引咎在躬,诚尧、舜至德之意,臣窃有所见,以为致今日之患者,群臣之罪也。”陛下又曰:“卿以君臣之礼,不忍归过于朕,故有此言,然自古国家兴衰,皆有天命,今遇此厄运,虽则是朕失德,亦应事不由人。”未及对诏之间,陛下遂言及宗祧,涕泗交集,主忧臣愤,人理之常,情激于衷,不觉呜咽。旋属游瑰④请对,臣言未获毕辞,今辄上烦,以尽愚恳。臣所谓致今日之患,是群臣之罪者,非敢徒饰浮说,苟宽圣怀,事皆有由,言庶可复。自安史之乱,遗患未除,朝廷因循,久务容养,事多僭越,礼阙朝会。……陛下急于靖难,累遣东征,边备空虚,亲军寡弱,寻又搜阅私牧以取马,簿责将家以出兵。凶卒鼓行,白昼犯阙。重门无结草之御,环卫无谁何之人。自古祸变之兴,未有若斯之易。陛下有股肱之臣,有耳目之任,有谏诤之列,有备卫之司,见危不能竭其诚,临难不能效其死,所谓致今日之患,是群臣之罪者,岂徒言欤?圣旨又以家国兴衰,皆有天命,今遇此厄运,应不由人者,臣志性介劣,学识庸浅,凡是占算秘术,都不涉其源流,至于兴衰大端,则尝闻诸典籍。……盖人事著于下,而天命降于上,是以事有得失,而命有吉凶,天人之间,影响相准。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理或生乱者恃理而不修也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今生乱失守之事,则既往不可复追矣;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当至危至难之机,得其道则兴,失其道则废,其间不容复有所悔也。泾原乱兵,仓卒犯禁,盖上玄保祐陛下,恐陛下神武果断,有轻天下之心,使知艰难,将永福祚耳。伏愿悔前祸以答天戒,新圣化以承天休,勿谓时钟厄运而自疑,勿谓事不由人而自解。勤励不息,足致升平,岂止荡涤妖氛,旋复宫阙而已。愚臣不胜区区忧国奉君之至,诚有所切,辞不觉烦。伏惟陛下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直,千虑一得,或有取焉。谨奏。(选自《陆贽集》,有删节)[注]①迁幸:帝王迁居他处。陆贽,唐政治家。②建中四年(783年),藩镇作乱,唐德宗发泾原兵救襄城。军士冒雨而来,五千兵至京城,希望能得重赏,未果,只有一些粗食作为慰劳。众军士大怒,于是发生哗变,立太尉朱沘为秦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出奔奉天。泾源,在今甘肃省。奉天,今陕西乾县。③宗祧:宗庙。④游瑰:韩游瑰,德宗朝大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卫无谁何之人

谁何:盘查诘问B.臣志性介劣

介:微末C.新圣化以承天休

休:福祉D.勿谓时钟厄运而自疑

钟:聚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卿以君臣之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是群臣之罪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C.见危不能竭其诚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被召见时陆贽劝德宗不必自责,将“今日之患”归罪于群臣,以安君心宽君怀。这样既守了君臣知止之道,又全了君臣进退之礼。B.自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祸患并没有消除。朝廷因循守旧,一直容忍藩镇的骄横跋扈。诸侯臣属行为超越本分,朝见天子也缺少礼仪。C.陆贽将泾原兵变的原因归之于人,认为“亦应事不由人”,激励德宗谨修人事,恢复大业,希望德宗能采纳自己建议,“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直”。D.本文叙议结合,感情诚挚,意实愤激,言则委婉。先叙动乱之颓势引君自警,继驳君之托辞去君之非,后献治理方略励君奋发以致升平。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理或生乱者恃理而不修也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旋属游瑰请对,臣言未获毕辞,今辄上烦,以尽愚恳。(2)愚臣不胜区区忧国奉君之至,诚有所切,辞不觉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与王定国①书苏轼某再拜。递中领手教,知已到官无恙,自处泰然,顿解忧悬。又知摄二千石②,风采震于殊俗,一段奇事也。某羁寓粗遣,但八月中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复闻堂兄中舍卒于成都。异乡罹此,触物凄感,奈何奈何!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更相阔数年,索我阆风之上③矣。兼画得寒林墨什,已入神品,行草尤工,只是诗笔殊退也,不知何故。子由在筠,甚苦局事烦碎,深羡老兄之安逸也。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坐其中,阖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之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④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近有人惠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怡神遣日。宾去桂不甚远,朱砂若易致,或为致数两,因寄及,稍难即罢,非急用也。穷荒之中,恐亦有一二奇士,当以冷眼阴求之。大抵道士非金丹不能解化,而丹材多出南荒,故葛稚川乞岣嵝令,竟化于广州,不可不留意也。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知有杀卖鹅鸭甚便,此间无有,但买斫脔鱼,亦足矣。廪入虽不继,痛自节俭,每日限用百五十,自月朔日取钱四千五百足,系作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明以画杈子挑取一块,即藏去杈子,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可谓至俭,然犹每日一肉,盖此间物贱故也。囊中所有,可支一年以上,日下未须虑也。儿子正如所料,不肯出官。信笔乱书,无复伦次,不觉累幅。书到此,恰二鼓,室前霜月满空,想识我此怀也。言不可尽,惟万万保啬而已。(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轼文》)【注】①王定国:名巩,出身名门,从苏轼游,在苏轼被贬后,遭牵连。②二千石:代指知州。汉太守俸禄为二千石,宋代知州相当于当汉太守。③阆风之上:阆风,山名泛指仙界。④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6.对下列向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坐其中

燕:通“宴”,安定,安闲。B.近有人惠丹砂少许

惠:赠送C.不觉累幅

累:拖累D.惟万万保啬而已

保啬:保重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段奇事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B.定国所寄临江军书

若属皆且为所虏C.作恶久之

苟以天下之大D.观其变化

吾其还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关心朋友到任后的情况,勉励朋友,寄送文章,并不时流露思念之情,可见作者与王定国友情甚笃。B.作者认为自己在养生上颇有心得,服食丹砂等养生法让他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诗书画都有很大进步。C.作者与朋友似是相对而谈,语言质朴而亲切;最后在谈及节省家用妙法的时候,细碎具体而又幽默风趣。D.文章从回应友人信件开始,穿插了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叙写和思考,以对友人的关切叮嘱收尾,结构紧凑。.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2)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王安石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①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②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③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諰諰(xǐ):担心害怕貌。③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之以事

属:委托,托付B.嚣天下之口

嚣:喧哗,使……议论纷纷C.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我D.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陶冶:培育,造就1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②死犹为厉鬼以击贼B.①而泽不加于百姓者

②假舟楫者C.①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

②知不可乎骤得D.①而亦未见其多焉

②子亦有不利焉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揭示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财穷俗衰的深重危机,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法令制度不够严密完备,并大胆提出变法改革的政治主张。B.作者认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形势与先王时不同,不应照搬先王治国的具体措施,而应效法其治国用意,体现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思想。C.朝廷下达的法令本意很好,但在职的官吏不能推行,不能使朝廷的恩惠施予百姓,一些官吏甚至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弊政改革难以实现。D.本文逐层剖析,得出“当下最紧迫的是人才问题”的结论,说理深刻透辟,议论方式多样;语言整散结合,张弛有度,多处运用反问句,增加了说理气势。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2)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尚德缓刑书(汉)路温舒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关梁,一远近

一:把……同等看待B.涤烦文,除民疾

文:法律条文C.治狱之吏是也

治狱:管理监狱D.山薮臧疾

臧:同“藏”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桓公以兴

思垂空文以自见B.援而立之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C.然太平未洽者

吾所以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今治狱吏则不然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是汉宣帝刚登上皇位时,路温舒所上的奏折。路温舒认为,时局动荡政局变化之后,朝廷应该有特殊恩典来昭示天命所归,而此特殊恩典就是“尚德缓刑”。B.选文首段叙说孝文帝继位后能以仁德治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以至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而昭帝却心神淫乱,结果自取灭亡,一正一反,论证了”尚德缓刑”之必要.C.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而当今天下,虽已没有战争、饥寒之患,但治狱严苛之弊依然。同时指出了官吏治狱严苛并非灭绝人性而是为求自保。D.选文最后表明藏污纳垢是天地间的正常现象,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有其格局和气度,能够不计较臣民之“谤言”,广开言路,宽缓刑罚,如此方有实现太平盛世的可能。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2)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高司谏书(节选)(宋)欧阳修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以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已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足下厕其间

厕:参与,置身B.其后更十一年

更:经历,经过C.而不责以必以能也

责:要求,求取D.故辄布区区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C.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又畏有识者之责己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年少之事写起,先回顾自己对高司谏由闻名到相识,多次怀疑他的为人,再联系他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B.第二段为范仲淹辩护,在揭露高司谏趋炎附势前先荡开两笔,一说人性的刚果懦弱不可勉强,二说身惜官位乃庸人之常情。C.文章实写高司谏的正直,虚写他的虚伪、不担当。作者褒贬分明,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D.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不如说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更表现出他对范仲淹刚正与博学的推重与赏识。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阅来谕,其论次仆文,似多假借,不敢当。至谓仆以京华清署,日与诸名公卿负海内文章重望者游,以故风气日上,似有所师承云云,仆捧读之余,不胜悚息。以仆文为佳,固末也;谓有师承,则无之矣。夫长安人物所萃,巨公名流多在焉,则就地正有道,是其地;又仆前官翰林,文学臣也,近虽改部郎,部务亦甚简,与读书论文事不妨,是其时矣;又仆嗜诗文,尝乐得从胜己者游,非专己自是者比,是其人。以是三者,宜乎来谕云云乃尔也。抑知有大不然者乎?仆负性素拙且介,足下所知,雅不乐游尊显者门。或当迁除,朝参后,故例必往谒,不获己、问道已经,得其状,赧甚,然不可免也。姑造焉,则必先贿阍者,为婉词求其通。阍者犹不遽达,直曰:“属方有公事,君且去。”约以他日。既不敢强,复不敢违约。如期往,或不值;值矣,则下马拱立门外,阍者将刺入,良久,始出报曰:“属方倦,少憩也。”或曰:“甫进餐。”或曰:“方与某客谈未竟,君姑俟。”乃引至别室中,几席略不备,苟然命坐。良久,口且燥,腹且饥,或疲欲就卧。当此之时,面目不可以告妻子,每愤起欲弃去不顾,度于理又不可,勉俟之。良久,阍者趋前曰:“请见矣。”急从之入。相见时,尊显者礼殊简贵;坐定,慰劳外,寥寥数语,都不及文章事。然公卿大臣,立功报主,是其职也。固不当仍话措大①生计;乃修己治人之方,经时济物之道,略不一进教之,岂我辈未可与言耶?抑尊卑相见之礼,自古而然耶?茶罢,三揖而别,如是而已。如是者一且甚,其可再乎?夫今之负海内文章望者,大半皆居尊显、据要路者也。一旦以闲署郎官骤通其门,而曰余以。文章求教者也,谁则信者?今既无以厌。阍者欲,初至必姑辞之;再则且箕踞以对:三往,鲜不笑且骂之矣。此虽主人之意必不然,然谒者之难,昔人已叹之,况我辈尚未得入其门,登其堂,奉其色笑,又安测主人意旨所在哉!仆性既拙且介,不工为佞,一旦作此举动,足未进,口未言,面已发赤;即使请益有获,所得几何,所丧已大,是以离群索居,不能坐进于此道,明矣。且夫文章信有师承,抑师又何常之有乎?韩得于《左》,柳得于《国》,庐陵得于西汉,眉山父子得于《战国策》,固未尝亲炙其人,受其提命者也。昔有问善画马者以何师,答曰:“厩马万匹,皆吾师也。”是真善得师者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已更进而求之古亦当有得。既万无所得,亦可无所失也,若如昌黎所云:“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而内以欺于心,则岂郑子所敢出哉!足下深于古者也,肯进而教之以匡所不逮,亟请得执鞭以从。(选自《国朝文录初编·郑静庵集》)【注】①措大:旧时对读书人的贱称。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悚息

悚息:恐惧叹息。B.属方有公事

属:适值。C.如期往,或不值

值:值得。D.今既无以厌阍者欲

厌:满足。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获己、问道已经,得其状

其皆出于此乎?B.方与某客谈未竟

彼与彼年相若也C.三揖而别

到则披草而坐D.余以文章求教者也

樊哙侧其盾以撞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中先提出来信者的论点,认为作者在京任职,“日与诸公卿负海内文章重望者游”,因此必有师承,所以提高写作很快,作者也认同这一点。B.作者指出诸名公卿骄人傲物。求见一次很困难,见到后又非常冷淡,表现了对上层统治集团的不满。C.在谈到向人聆听、写作的师承问题时,作者主张另辟蹊径,反对摩拟,不要迷信那些有名气的人。D.这封书信委婉曲折,说理透辟,作者善于用形象的叙述,代替概念化的论说,增加了书信的的文学性和说服力。2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是真善得师者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己更进而求之古亦当有得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岂我辈未可与言耶?抑尊卑相见之礼,自古而然耶?(2)况我辈尚未得入其门,登其堂,奉其色笑,又安测主人意旨所在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林泉随笔序[明]吴廷翰林泉随笔记一卷,凡百二十二首,翰外祖淮浦先生张公之所述也。先生天质秀异,气骨清莹,少孤贫,力学,勇猛绝人。长博邃群典,洞达天人之蕴。修身守道,益以困厄。盖累踬而不踣,既老而弥烈。大风寒雪,终日不食观其色冲冲然独处一室凝尘满几有叩之者若发清磬于明堂太庙之中其音琅琅然使人心厉而神肃。荷苙垂钓,得意放歌,响振江皋。枕蓑而卧,起舞颓然,群儿笑而相逐,弗顾也。其志盖凌驾千古,而泥淖一世;其气象则真挺乎若松柏之据大壑,而上干青云;矫乎若神鹤之遨九天,而下俯凡宇。其风韵襟怀,则击壤①以还未之多见;其所造诣,则山巅水湄之间,幽岑寂寞,有非鄙夫野人之所能窥者也。翰童时,先君子澨东先生使从先生游。先生授以《大学》《中庸》,为之解说,惜未喻其至论。古今上下亘数千百年,帝王升降之数,国家成败之迹,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中国夷狄之所以异,则犹历历在耳。使翰一念感动,三十余年有所恐而不为恶,有所恃而为善,犹若见先生于几席之上、床榻之前,为之供笔研而扶杖屦,其感人动物之功何如也!先生既没,其所著录皆散落不存。此篇为先君子所收,一日,以示翰曰:“此汝外祖手笔也。其中多格言,宜谨识之。”翰奉以读者三十余年,犹以为记事之书也。至读《论李氏中和集》,所谓“气则养性,性则乘气。气存则性存,性动则气动”。乃感而叹曰:“此先生之所独见也。”又读《论柳子钴鉧潭西小丘记》,所谓:“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又叹曰:“此先生之所养也。”至论诸儒为学,而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又曰:“何天之衢,亨。”“是故博以求之于散漫不一之途,约以会之于混融大同之域,然后足以为学。”则作而言曰:此足以见先生之所学矣!是此闲言剩语之中,而平生所学几不出此,此岂可泯乎!于是谋入梓以传,而述其大致于此。若夫嗣先生之学,以求无愧于先生之言,与先君子之所示,则翰虽至愚,犹幸而能读先生之书于今日也!(选自《吴廷翰集》,有删改)【注】①击壤:比喻太平盛世。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达天人之蕴

蕴:深奥之处B.惜未喻其至论

喻:表达,说明C.帝王升降之数

数:定数,命运D.君子必有游息之物

游息:游玩和休憩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既老而弥烈

②赂秦而力亏B.①矫乎若神鹤之遨九天

②近乎卜祝之间C.①则击壤以还未之多见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D.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学识渊博、气度超群、放荡不羁,虽有凌云之志却一生困厄的高洁之士,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张本。B.文中记叙了先生对作者父亲的谆谆教导,先生对帝王盛衰、国家兴亡、君子小人等的见解也对作者的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作者反复诵读淮浦先生的文章,体会到先生不仅通读各类文献典籍,而且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足见其学问之高、涵养之深。D.本文情感充沛,在描写、叙述中表达了对先生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语言整散结合,比喻、铺排等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本文的抒情色彩。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终日不食观其色冲冲然独处一室凝尘满几有叩之者若发清馨于明堂太庙之中其音琅琅然使人心厉而神肃。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枕蓑而卧,起舞颓然,群儿笑而相逐,弗顾也。(2)是此闲言剩语之中,而平生所学几不出此,此岂可泯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欧阳内翰①第一书苏洵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②。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副改)【注】①欧阳内翰:即欧阳络,当时他为翰林学士。唐宋时也称前林内翰。②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弼、余靖、蔡襄等人。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忽仰天叹息

忽忽:忧愁的样子。B.而其位差不甚贵

差:差别。C.执事之文,纡余委备

纡余:曲折。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是:正确。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

其可怪也欤B.而其锋不可犯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皆断然自为—家之文也

吾其还也D.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圣人不凝滞于物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层层剥笋之法,从诸贤的离合变故之中,层层转换分离,最终点出欧阳修,把十年求贤之心归于一人,又为后文张本。B.第二段,用孟子,韩愈的文章来衬托欧阳之文,以说明了解欧阳修文章之深。不仅评文精当,而且使文章气势起伏。波澜开阔。C.第三段,作者说年轻时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于是把自己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D.此文是苏洵写给时任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封自荐信。文章恣逞笔力,结构精致细密,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把苏洵的敬贤之心求荐之意、平生之志叙述得既曲折周详,又委婉得体。3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4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2)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道者多矣

移其栗于河内B.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云D.以道所怀

作《师说》以贻之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4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宋]欧阳修某闻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荀卿、孟轲之徒亦善为言,然其道有至有不至,故其书或传或不传,犹系于时之好恶而兴废之。其次楚有大夫者,善文其讴歌以传。汉之盛时,有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能文其文辞以传。由此以来去圣益远世益薄或衰下迄周隋其间亦时时有善文其言以传者然皆纷杂灭裂不纯信故百不传一。幸而一传,传亦不显,不能若前数家之暴见而大行也。甚矣,言之难行也!事信矣,须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见其什远不远也。《书》载尧、舜,《诗》载商、周,《易》载九圣,《春秋》载文、武之法,《荀》《孟》二家载《诗》《书》《易》《春秋》者,楚之辞载《风》《雅》,汉之徒各载其时主声名、文物之盛以为辞。后之学者荡然无所载,则其言之不纯信,其传之不久远,势使然也。至唐之兴,若太宗之政、开元之治、宪宗之功,其臣下又争载之以文,其词或播乐歌,或刻金石。故其间巨人硕士闳言高论流铄前后者,恃其所载之在文也。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某不佞,守先人之绪馀。先人在太宗时,以文辞为名进士,以对策为贤良方正,既而守道纯正,为贤待制,逢时太平,奋身扬名,宜其言之所载,文之所行,大而可恃以传也。然未能甚行于世者,岂其嗣续不肖,不能继守而泯没之,抑有由也。夫文之行虽系其所载,犹有待焉。《诗》《书》《易》《春秋》,待忡尼之删正。荀、孟、屈原无所待,犹待其弟子而传焉。汉之徒,亦得其史臣之书。其始出也,或待其时之有名者而后发:其既殁也,或待其后之纪次者而传。其为之纪次也,非其门人故吏,则其亲戚朋友,如梦得之序子厚。李汉之序退之也。伏惟阁下学老文钜,为时雄人,出入三朝,其能望光辉、接步武者,惟先君为旧,则亦先君之所待也,岂小子之敢有请焉。谨以家集若干卷数,写献门下,惟哀其诚而幸赐之。(选自《庐陵文钞》)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若前数家之焯然暴见而大行也

焯然:显明的样子B.则其传也章

章:通“彰”,明显,显著C.岂其嗣续不肖

嗣:子孙后代D.犹有待焉

待:等待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文其讴歌以传

以通其狂惑B.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

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C.待仲尼之删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或待其时之有名者而后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语言是用来记录事件的,文辞是用来修饰语言的。只有事实准确可信,语言富有文采,文章才能流传于后世。B.文章的第二段列举了荀卿、孟轲、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事例,用以说明言辞能否流传下来,由当时社会的好恶决定。C.唐代兴盛之时,伟人学者博大高远的言论能否流传下来,取决于他们文章中所承载的内容是否既有格局,又富于文采。D.本文是替人代笔请求王枢密为其先人文集作序而写的。历叙前代,由经到史,一气贯通,对文章的流传进行了具体充分的论述。4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由此以来去圣益远世益薄或衰下迄周隋其间亦时时有善文其言以传者然皆纷杂灭裂不纯信故百不传一。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事信矣,须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见其行远不远也。(2)其为之纪次也,非其门人故吏,则其亲戚朋友,如梦得之序子厚,李汉之序退之也。参考答案:1.B2.C3.C4.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理或生乱者/恃理而不修也/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5.(1)不久恰好韩游瑰请求奏对,我没能尽所欲言,于是就写了这个奏折,来表达我的愚衷。(2)我担忧国家、尊奉圣上的一片至诚之心,实在迫切,顾不得言辞絮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B.句意:我性情耿直、不好。介,耿直。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按照。句意:您按照君臣之礼。/连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B.助词,无实义。句意:这是群臣的罪。/助词,定后标志。句意: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C.都是代词,他(们)的。句意分别为:面临危难不能竭尽他的真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D.代词,那些事。句意:皇上要刻苦自励敬慎修习那些事。/代词,自己。句意: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种地步!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陆贽将泾原兵变的原因归之于人,认为‘亦应事不由人’”错误,“亦应事不由人”是唐德宗的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天下安定有时也会发生祸乱,祸乱有时也会帮助安定。有因为没有困难而防地沦陷,有因为多灾多难而使国家兴盛。安定也许会发生祸乱,仰赖天下安定而不修炼;祸乱也许会帮助安定,遭遇祸乱而有所畏惧。“生乱”为动宾结构,后一个“乱”是下句的主语,所以两个“乱”中间停顿;“乱或资理”为主谓结构,“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结构相同,应在“理”“守”“邦”后分别断句;“理或生乱者”对应后文“乱或资理者”,“恃理而不修也”对应后文“遭乱而能惧也”,所以应在“者”“也”“者”“也”后分别断句。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旋”,不久;“属”,恰好;“毕辞”,尽所欲言。(2)得分点:“区区”,真情挚意;“诚”,实在;“切”,迫切。参考译文:我前日蒙皇上召见,皇上叙说泾原叛兵惊犯皇宫,以及当初避乱出奔奉天之事,很是自责,文辞意旨很深沉。我启奏说:“陛下把过失归于自己,实在是尧舜一样至高无上的品德。我私下认为,导致今日这样的祸患的,是群臣的过错。”皇上又说:“你按照君臣之礼,不忍心将过错归于我,所以才这样说。然而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都是天命。现在遭遇这个厄运,虽然是我的失德,也应是事不由人。”我还没来得及对答皇上发问,皇上就说到了宗庙,大声痛哭,皇上的忧虑臣子的激愤,都是正常的道德规范。内心激动,不禁伤心哽咽。不久恰好韩游瑰请求奏对,我没能尽所欲言,于是就写了这个奏折,来表达我的愚衷。我说今天的祸患是群臣的罪,不是只在修饰虚浮不实的言谈,姑且使圣上宽心。我的话都有事实根据,差不多可以得到验证。自从安史之乱,留下的祸患没有消除,朝廷遵循旧习而无所改动,一直容忍藩镇,以致他们行为超越本分,朝见天子也骄横跋扈缺少礼仪。……皇上急于平定叛乱,连续派兵东征,边防空虚,亲兵势孤力小,接着搜寻考核私人牧场来获取战马,根据册籍一一责成那些封疆大吏来出兵。泾原叛兵公然行动,光天化日侵犯宫阙。宫门里没有结草报恩的侍卫防御,没有宫廷的守卫军队稽查诘问。自古以来祸变的发生,没有如此容易的。皇上有辅佐的大臣,有任命的监视人员,有直言规劝的列位谏官,有负责防卫的官员,面临危难不能竭尽他的真心,不能誓死效忠,我所说的现在这个祸患,是群臣的过错,难道只是说说吗?皇上圣旨里认为家国兴衰,都是天命。现在遭遇这个厄运,应不是由人来(决定)。我性情耿直、不好,学识平庸浅陋,凡是占卜方术,都未有所涉猎(唐朝好几个皇帝都信任方士,比如唐代宗、唐德宗时期著名的方士桑道茂),至于兴衰的事由,则曾经在典籍里听说过。……人所能做的事显现在世上,上天旨意从天而降。所以事情有得有失,命运有好坏。天人之间,影响互相抵消。人所能做的事得到治理而上天降下混乱,是没有这种事的;人所能做的事混乱而上天降下安宁,也是没有这种事的。我听说天下安定(理,治也。唐人避唐高宗讳,皆以“治”为“理”)有时也会发生祸乱,祸乱有时也会帮助安定。有因为没有困难而防地沦陷,有因为多灾多难而使国家兴盛。安定也许会发生祸乱,仰赖天下安定而不修炼;祸乱也许会帮助安定,遭遇祸乱而有所畏惧。现在发生祸乱防地沦陷的事,已经发生的不能再追回来了;那些帮助天下安定、使国家兴盛的功业,皇上要刻苦自励敬慎修习它。在这十分危难的时机,得到道义就能使国家兴盛,失去道义就会使国家衰败,这之间不容许再有所后悔的。泾源乱兵,仓促触犯禁令,这是上天在护佑皇上,担心皇上神明英武果敢决断而有轻慢天下之心;使皇上知道治理天下的艰难而将江山永祚。谨愿皇上能追悔前面的兵变之祸来酬答上天的警示,创新天子的教化来顺应上天的美善。不要说时下聚集(钟,聚也)厄运而怀疑自己,不要说事情不由人决定而自我松懈。勤劳奋勉而不停止,足可以使天下太平,哪里只是清除妖孽(乱兵),回还皇宫呢。我担忧国家、尊奉圣上的一片拳拳之心,实在迫切,顾不得言辞絮烦。谨愿皇上不要因为某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听取他正确的言论,不要因为某人的话就否定他的价值。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还是有值得取用的地方。我郑重地向皇上奏议。6.C7.A8.B9.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10.(1)两封信都反复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非常详细,既可以用来解除我的忧愁,也可以用来洗涤我的愚昧,(我)收获不少。(2)几天前,沈达经过(我)这里,也说与你相熟,(我们)在船中谈话到半夜,大半说的是你。【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不知不觉便连篇累牍。“累”应为连续、重叠、堆积。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语气词,表判断语气。前一句句意:传为一段奇事。后一句句意: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B.“所”,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句意:定国您寄给临江军的信。/助词,和“为”一起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C.“之”,音节助词。句意:悒郁不快很久了。/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D.“其”,代词,它的。句意:观看它的变化情形。/副词,还是,表商量语气。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服食丹砂等养生法让他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诗书画都有很大进步”错误,服食丹砂与精神面貌变化很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且原文说“只是诗笔殊退也”,可见诗并没有进步。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道术有很多方法,很难得其要旨。但以我看来,倘能内心平静,闭上双目,逐渐习惯,只要闭气数息百十次,益处很大。“道术”是主语,“方”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其要”是“得”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然”作为转折连词,一般放于句首;“某观之”的“之”是音节助词,后面是“观”的内容,“之”后断开;“静心闭目”是两个动宾词组构成的并列结构,“目”后断开;“渐习”的宾语是“之”,宾语后断开;“百十息”是“闭得”的宾语,后面断开。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书”,书信;“以”,用来;“昏蒙”,愚昧;“所得”,所字结构,收获的东西。(2)“过”,经过;“云”,说;“熟”,相熟,熟悉;“强半”,大半。参考译文:我苏轼再拜。在驿递中得到您的亲笔信,知道您已到官任,没有忧患,自持安然,我内心忧思挂念顿解。又得知您兼理知州,声威震慑着边远的地方,传为一段奇事。我寄居在这里大体上还过得去,只是八月中一位老乳母去世,悼念她的心情还未消退,又听说我的堂兄中舍(苏不欺)在成都去世了。我身处他乡遭遇此事,眼见的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事物,可怎么办呀!近来颇听闻养生之道,也自认为略有所得。看到我的人都说我的容貌与往日不同,更有和我相别数年之人,认为我有神仙之风。兼画有寒林墨什之作,已可列入神品之界,行书草书尤为工巧,只是诗歌创作有所退步,不知是何缘故。子由在筠州,很是苦于政事繁琐,非常羡慕我的安闲舒适。不久,冬至,我借得天庆观三间道堂,安闲坐于其间,关上门反思,想来应当有所收益。定国您所寄临江书信,早就收到。两封信都反复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非常详细,既可以用来解除我的忧愁,也可以用来洗涤我的愚昧,(我)收获不少。然而所谓“不只是明白这些,还要信奉并履行这些”,我希望能经常诵读这些话语。杜子美在困窘之时,一饮一食之间未曾忘记君王,有诗人以来,惟他一人而已。现在看到您,每封信都有感念皇恩反省过失的话,非常能够体现诗人的本意。我虽然没有才能,也希望能够效法于此。文章和诗歌,都不再写了。近来为了安葬老乳母,写了一篇墓志铭。您又来请求我写,就写下这些寄给您。今日马铺李孝基送来蔡襄的一卷石刻,后面有定国您的题字,又牵动我的思念之情,悒郁不快很久。几天前,沈达经过(我)这里,也说与你相熟,(我们)在船中谈话到半夜,大半说的是你。近来有人赠送少许丹砂,光泽色彩很是奇特,我本来不敢服用。但那人教我用火燃烧,观察它的变化情况,姑且来怡养心神,打发时间。宾州距离桂州不是很远,朱砂也容易得到,可以寄几两,就寄过来,如果困难的话就作罢,并非急用。穷荒之地,恐怕也有一二奇特之人,替我暗中访求他们。大概道士没有金丹不能修行成道,而丹砂大多出自南荒之地,所以葛洪到岣嵝令寻找丹砂,最终在广州坐化,不可不留心一下。道术有很多方法,很难得其要旨。但以我看来,倘能内心平静,闭上双目,逐渐习惯,只要闭气数息百十次,益处很大。我知道您那里杀卖鹅鸭很是方便,但这里没有,只能买鱼,也足够了。薪俸虽然不能接续,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可以说非常节俭了,但仍然每天有一肉菜,大概因为这里物品便宜的缘故吧。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眼下不必忧虑。儿子正如我所预料,不肯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信笔乱写,没有条理,不觉连篇累牍。信写到此,正好二更,室外明月当空,想来明白我的心志。言语不能写尽我内心所想,只希望您千万保重身体。11.C12.D13.A14.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15.(1)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2)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一一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处呢?【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没有才能、马虎草率、贪婪失德的人。“不才”是指没有才能,不是对自己的谦称。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句意:天下的经济状况一天天困窘。“以”,连词,表修饰。/②句意:死后还要变成厉鬼去打击敌人。“以”,连词,表目的,来。B.①句意:但是他们的恩泽没有施予百姓(的原因)。“者”,助词,与后一句中的“也”一起表判断,引出后面的原因、解释等。/②句意:借助舟船的人。“者”,助词,……的人。C.①句意:不至于让国家动荡、让臣民恐慌。“乎”,介词,相当于“于”。/②句意: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乎”,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起到调解音节的作用,不译。D.①句意:也没有看出人才多啊。“焉”,语气词,啊。/②句意:您也有不利的一面啊。“焉”,语气词,用于句末,加强语气,啊。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法令制度不够严密完备”错误,由第一段最后“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不懂得如何建立法令制度”。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如此,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当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虽然”是古今异义词,“虽然如此”,独立断开;“以方今之势揆之”中“以方今之势”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揆”,“之”为宾语,其后断开;“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中“陛下”作主语,“欲”为谓语,其后主谓短语作宾语,其中“天下之事”作小谓语“改易更革”的宾语,其后断开;“合于先王之意”中介词“于”引出谓语动词“合”的宾语——“先王之意”,“意”后断开;“其势必不能也”独立成句,“其势”作主语,“也”为句末语气词,之后断开;“何也”,疑问句,独立断开;“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是判断句,“以……故也”表判断。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施设”,施行设置;“方”,措施;“殊”,不同;“而”,表转折,然而;“为”,动词,治理;“本末”,主次。(2)“孰”,谁;“称”,符合;“指”,通“旨”,意旨;“以”,来;“蒙”,蒙受;“施”,恩泽,好处;“孰……乎”,谁……呢?参考译文:我私下观察,陛下您有恭谨俭朴的品德,有聪明智慧的才能,早起晚睡,没有一天懈怠;又能公正地选拔天下人一致拥护的人担任辅佐大臣,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而不被谗佞奸邪的小人所迷惑。即使是二帝、三王那样的用心,也不过如此而已。按理应该家家丰给,人人富足,天下太平。但实际并不是这样,从内部来看还不能不对国家的命运担忧,从外部来看还不能不害怕异族的侵扰,天下的财力一天天地困窘穷乏,而社会风气一天天地衰颓败坏,天下的有志之士深深忧虑,常常担心天下不能长治久安。这是什么原因呢?弊病就在于不懂得建立法令制度的缘故。如今朝廷的法令严密详备,无所不有,而我却认为没有法令制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到百姓头上,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来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当今的时代,距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难。然而我之所以认为当今政策上的错误,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时代距今约有千年,其间治乱更迭,盛世衰世都有。他们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也各不相同,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说: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变法改革,就不至于惊骇天下人的视听,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虽然如此,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当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我曾试着观察天下在职的官吏,觉得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上面缺乏人才,就会有人才沉沦废弃、隐伏埋没在下面,而不被当时执政的人所发现。我又到民间去访求,也没有发现有多少人才。难道不是由于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吗?我认为当今在职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据我出使外地所接触到的现象,就可以知道了。现在一路方圆几千里之间,能够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轻重缓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让百姓做好他们本职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没有才能、马虎草率、贪婪卑鄙的人,却不可胜数。那些能够讲求先王的用意,以适应当下形势变化的人,大概整个州郡当中,往往没有一人。朝廷每一项法令下达,虽然本意很好,在职的官吏还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所以我说:在职的人才不足,而民间百姓当中,人才也不见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下虽然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当中虽然有能够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担改革任务的,但是九州这样大,四海这样远,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一一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处呢?所以我说:目前的形势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说:“只有法令,它是不能自己施行的。”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吗?那么现在最紧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先王那时的天下。先王的时代,人才曾经很多,怎么会到今天人才就不足了呢?所以说:这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的缘故。16.C17.C18.B19.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20.(1)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微颓败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对百姓施加恩泽,功劳惠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百姓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2)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治狱”,审理案件,管理诉讼。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两个“者”,都是判断句中表停顿的助词。A.“以”,介词,表凭借,借(此);连词,表目的,来。B.“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则”,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而昭帝却心神淫乱”错误,原文为“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可知并非“昭帝”,而是“昌邑”。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秦之时”作时间状语,后面断开;“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四句以“羞”“好”“贱”“贵”四个动词领起四句话,都是动宾结构,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两句句式对称,中间断开。故断句为: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扶微兴坏”,扶植、振兴衰微颓败的国家;“虽”,虽然;“归”,归附(赞许)。(2)“狱”,判案;“者……也”,判断句;“绝”,砍断;“属”,连接。参考译文: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

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启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自己丢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事业。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非常服从先王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21.D22.C23.C24.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25.(1)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2)有能力而不敢做,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用小聪明掩饰自己的过错,这是君子的敌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拳拳,形容感情恳切”错误。应该译为微不足道的。句意:因此就写了这微不足道的信。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向;介词,比。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介词,因为。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文章实写高司谏的正直,虚写他的虚伪、不担当”有误。结合“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等分析,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虚写高司谏正直,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改为“文章虚写高司谏的正直,实写他的虚伪、不担当”。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责”的宾语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