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全国一等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全国一等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全国一等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全国一等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教案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朱光潜;学习本文的论证特征和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引例的分析,了解作者用例的考究。3.情感与价值观:学习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务实的“咬文嚼字”精神。【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的论证特征和论证方法。2.通过对文章引例的分析,了解作者用例的考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句歇后语: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谁能解释什么才算作“咬文嚼字”呢?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B.形容卖弄才学。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我们来对比以下诗文,说一说改动之后的感受。①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②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③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那么,这词是褒义还是贬义呢?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文学常识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课文1.文章有几段?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①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一下就是: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作品时,要咬文嚼字!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2.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快速阅读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这叫举例论证法。概括一下,总共有几个实例?明确:①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②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③“推敲”的推敲;④《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⑤“套板反应”。

3.作者在第8段说到:“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明确:不是。(接下来分析怎么看出来“不随便”的)那么,大家给这五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明确:①②③是文字修改方面的;④⑤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4.三个文字修改的例子中,各自有什么特点?所反应的是不是一种情况?明确:不是。①是句式不同;②是字数不同;③是文字不同。①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②是改坏了的;③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明确: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也是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5.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6.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明确: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

7.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明确:有,第七段的最后一句。

8.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