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张雯绪论哲学基础体质脏象病因病机附: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总目录气血精津液经络养生与防治
思考题绪论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传统医学科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科学:古称“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某一领域内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具体的科学规律(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哲学基础——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核心——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诊疗特点——辨证论治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致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整体性人文性承传性(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三)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中医学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自然科学:中国古代解剖学社会科学: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基础体系医学基础——原始积累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
《内经》
《难经》文化基础——传统文化形成标志形成基础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一)先秦、秦、汉黄帝内经365味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素问灵枢责难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魏、晋、隋、唐晋·皇甫谧晋·王叔和隋·巢元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最早的脉学专著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著建立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哲学流派学术争鸣经济科学蓬勃发展思想家革新精神(三)宋、金、元各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儒门事亲》《脾胃论》《河间六书》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编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医学类书、医学丛书、古典医籍注释等医学著作(四)明、清温病学说明·吴又可《温疫论》清·王孟英《温热经纬》清·薛生白《湿热条辨》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清·叶天士《温热论》奠定基础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创立三焦辨证(四)明、清肾命学说明·赵献可《医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药学巨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先后天之本、乙癸同源(五)近代与现代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中西汇通派证的研究文献整理中医现代化现代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唯物辩证观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阴阳
天、地、人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抟,形神乃成辩证法唯物论
升、降、出、入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恒动观念证候运动变化发展整体—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任何事物都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五脏六腑体表组织器官心小肠舌、脉肺大肠鼻、皮毛脾胃口、肌肉肝胆目、筋肾膀胱耳、骨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所谓“天人一体观”、“天人合一”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年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社会的治与乱:政治经济脱营:尝贵后贱失精:尝富后贫恒动观念恒动观—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①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由也……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②人体生理功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脏腑功能——脏腑气化③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证-病-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风寒束表脾胃虚寒。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症
证
病症: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
反映个别或部分的本质证:各阶段证候是疾病全过程
反映疾病阶段的本质病:每一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
反映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人体病理变化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辨证内容辨证论治·含义及应用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辨病性:寒热虚实辨病势:传变规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论治内容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处方遣药:柴胡、白芍、枳壳、甘草辨证
论治
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准确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病证结合:感冒分期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肝炎——肝胆湿热、肝肾阴虚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辨证论治·病治异同实质:证同治同辨证论治·应用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感冒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
冬季——风寒——辛温散寒胃下垂
子宫脱垂
脱肛
气短乏力,语言低微脘腹、肛门有重坠感
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中医学西医学基本概念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整体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及优势学术特色整体医学个体化诊疗自然疗法优势理论优势——独特理论体系治疗优势——疗效、辨证方药优势——天然药物养生保健优势——养疗复一体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注重宏观观察重视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
西医——微观中医——宏观
五脏一体天人合一(自然、社会)
道家儒家:中和平衡强调功能联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
司外揣内外:外在表现内:内脏病机有诸内,必形于外。2
取象比类(援物比类、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相同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的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五行学说3比较和分类比较:同异关系脾胃(中州)分类纳运升降润燥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4归纳与演绎归纳:个性与共性演绎:(推演络绎)肺—金—大肠—鼻—皮毛“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潜降5试探与反证假说试探:初步设想—相应措施反证:结果——原因骨折——补骨药(肾主骨)以方测证第一章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基础第一章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精气说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人身三宝:精、气、神沿革: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论”同化
“气一元论”第一节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常识概念——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哲学范畴——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抽象的物质概念。物质与功能的统一。泛义——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二)气的医学含义1.中医学的气系统:生理之气为核心
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
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
2.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运行不息,极其细微的精微物质
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天地合气,万物自物“通天下一气耳。”生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乎气(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1.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形化——气化
形气转化“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阴阳相错。气阴气
阳气
感应、可入
渗透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万物化生(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1.中介的含义: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2.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3.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可入性——气很细微,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贯通一切。渗透性——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吸收其他事物成分,而使自身变为阴气、阳气、风气、云气、天气、地气等,表现为气的多样性。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1.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统一于气。2.医学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人——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3.生命观:气是生命的本原。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4.健康观:气和则为正气
气化为形气化(升降出入)形气转化形化为气动态平衡(和)
5.疾病观:病因——气失其和为邪气邪(气失和)正(气和)交争
病机——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升降出入失常
诊断——察五脏神形,知真气虚实气失调——虚、滞、上、下、结、散、乱……6.防治观: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整体调节,三因制宜调气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二)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1.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天地万物本原于气气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2.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第一章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阴阳的概念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述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古人探索宇宙本质和解释宇宙的一种世界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历史沿革:(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一)阴阳的产生:指日光的向背(二)阴阳学说的形成:
由单纯的物质概念上升为(日光的向背)哲学概念(阴阳学说的形成)
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2.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火的特征——升腾、温暖、向上、热烈等——属阳水的特征——静止、寒凉、向下、清静等——属阴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实物可见,是用来标示事物特性的概念火、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2.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3.阴阳的相对性①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②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③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1)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2)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主静,阳主动”
“阴主内,阳主外”
春夏——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秋冬——寒凉——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3)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互根互用(1)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用——相互资生相互助长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2)互相互用的表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即“和”)。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
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消长平衡3.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1.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2.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发生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极
或
重
量变质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概念: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2.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之间阳阴上部下部体表体内腰背胸腹六腑五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1、说明疾病的发生,区分病因属性阴阳正气精(血、精、津液)气邪气寒、湿
风、热、暑、燥(1)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2)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盛则热,导致阴病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
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
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如心的辨证:心阳虚,心阴虚,心火亢盛表、热、实——阳里、寒、虚——阴(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
“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
寒者热之,用于阴盛,配以助阳药物热者寒之,用于阳盛,配以养阴生津药物“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
阳偏衰——阴盛——温阳祛寒阴偏衰——阳盛——滋阴降火(六)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四性寒凉温热五味酸苦咸辛甘淡升降浮沉降沉升浮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第一章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行的概念、特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起源五方《尚书大传·周传》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材五行《左传》(二)五行学说的概念: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附:五行系统表1.木曰曲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和舒畅等性质、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2.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3.土爰稼穑:指人类种植物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4.金曰从革:从革为变革之意,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5.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闭藏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革:本义:去毛的兽皮。《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引申为变革。
《说文解字注》:“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归类法(1)取象比类:“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件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类,以确其五行归属。(2)推演络绎: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自然界五行人体方位气候发展过程五色五味时令脏腑五官形体情志五液五华东风生青酸春木肝胆目筋怒泪爪南暑长赤苦夏火心小肠舌血脉喜汗面中湿化黄甘长夏土脾胃口肌肉思涎唇西燥收白辛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毛北寒藏黑咸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发2.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3.对五行归类的看法(1)五行归类,是古人对事物现象进行分类和论理的一种方法。(2)在中医学中,将人体生活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以说明人体自身和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3)其基础是必须“五数”,很难符合本物的本来现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般状态下(即生理状态下):相生、相克特殊状态下(即病理状态下):相乘、相侮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生(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2)次序
(3)关系:“母子关系”
木火土金水生生生生木生我生生我木火土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克(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2)次序
(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木土水火金克克克克木克我克克我所不胜所胜水金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火(1)含义:制约、生化(相生+相克)(2)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关系。(3)规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制化(生理)木(我)(子)火(我生)(母)水(生我)(克我)金(所不胜)(我克)土(所胜)(1)定义: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胜气:一行亢盛,对“已所胜”的过度克制。复气:引起“己所不胜”的报复性压制。五行胜复(子复母仇):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而使五行之气归于协调平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胜复(2)胜气和复气的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有胜则复”、“子复母仇”胜气复气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木火土金水金水木火土金是木之所不胜水是火之所不胜木是土之所不胜火是金之所不胜土是水之所不胜(3)胜气复气的调节规律木胜(胜气出现)克土引土衰,土衰制水不及出现水盛,水盛克火引起火衰,火衰制金不足引起金旺,金旺(产生复气)克木,使木气亢盛得以平复。木(胜气)金(复气)火水土木旺土衰土衰水盛金胜克木火衰金旺水盛火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乘(1)含义(2)次序(3)原因木土水火金乘乘乘乘木乘②不及:难以抵御其“所不胜”①太过:对“所胜”克制太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过,即“倍克”。
正常过弱正常过亢乘乘木木土土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侮(1)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克制(2)次序(3)原因木金火水土侮侮侮侮木侮②一行不及,则受所胜(我克)之行所侮①一行太过,去侮所不胜(克我)之行即“反克”、“反侮”。
金
木(旺)木(虚)土侮侮太过不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区别(1)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异常。
(2)联系:相乘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反侮;相侮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相乘。
水气不足
水气有余
“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大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乘侮规律金木(有余)土克我我克侮所不胜(木旺侮金)制其所胜(木旺乘土)所不胜所胜金木(不及)土所不胜所胜我克克我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1.
母病及子:母病虚弱引起子亦不足,终使两行皆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母子相及2.子病犯母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病犯母)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起步阶段规划
- 课件论文模板教学课件
- 3.2金属材料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糖尿病用药依从性
- 1.1 课时1 能层与能级、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糖尿病处方点评
- 春节食品安全知识讲座
- 初中物理电功教案
- 彩带飘飘教案反思
- 和悟空比本领说课稿
- 2024病案库房建设规范
- G -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正式版)
- (高清版)JTST 325-2024 水下深层水泥搅拌桩法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标准
- 2024年普法学法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MOOC 珠宝玉石的鉴别与评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校园招聘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MOOC 英文学术写作实战-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派驻海外工作员工薪酬福利实施专项方案
- 广东高职高考数学题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