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的市场主体_第1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的市场主体_第2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的市场主体_第3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的市场主体_第4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的市场主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所包含的主要对象;正确理解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同学正确理解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教学重点:

市场经济主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国有企业改革3本章结构一、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四、国有企业改革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一、市场经济主体二、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的内涵56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重要的标志。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市场经济如何配置资源?是在各个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条件下,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对市场经济主体的争论:1、关于政府是不是市场经济主体?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二种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主体,又是宏观管理者。

2、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是不是经济人?即关于经济人能否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运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是经济人。二种认为是不能运用,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然人。9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一、市场经济主体

(一)市场经济主体的含义和构成

1.市场经济主体的含义

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或活动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个人、农户、企业和政府。10

2.市场经济主体的构成1.个人——居民个人及居民家庭。他们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又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2.企业——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一方面是在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另一方面是供给主体。3.政府——各级各类的政府权力机构。一方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此外,政府也进行市场采购,所以也是市场的交易主体之一。

11

市场经济是一个运行过程,如果我们把运行着的市场经济,比喻成一场球赛,市场经济主体就像是生龙活虎的运动员,商品就像是运动员追逐着的球。进入市场经济的主体,像运动员要赢球一样,追求自己利益。

(二)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经济人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者作为基本假设提出来的,因而又称“经济人假设”。对这个假设的科学性历来存在不同观点。随着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人假设”也被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来,由此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经济人”呢?

(二)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经济人

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人作为市场经济的假定前提。经济人是理性人经济行为规范化的总称,是人类理性在经济学中的引申和具体化。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经济人的概念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之后,西尼尔定量地确立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HomoOeconomicus)这个专有名词引入经济学。

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经济人的性质和作用。他以经济人的利己心为动力,进而合乎逻辑地演绎到利润最大化原则,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消费者主权原则。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斯密这里所说的私利,可以有三种理解:

第一,自私是一种假设,在某些条件的限制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第二,自私是基因遗传,人天生下来就是这样,改不了。第三,人的本质有同情心,但为了生存不能不自私。

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一般的基本范畴。经济人的特点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概念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确立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问题。

动力就是从事经济行为的内在的推动力。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的动力主要是物质利益,这就是经济人假设。

(三)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追求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原则的实质是把人们的工作与报酬联系起来。

通常劳动与报酬联系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劳动成果属于劳动者自己,叫做为自己的劳动,这种劳动的典型是小生产方式。

第二种,劳动成果属于别人的,即劳动与报酬分开的劳动,比如,奴隶的劳动、工人给资本家劳动等。

第三种,劳动成果部分归自己,部分归别人的劳动,如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的劳动;承包形式的劳动,也只是把一部分劳动成果归他自己所有。

在这三种劳动与报酬的联系方式中,劳动者的积极性是不同的:

第一种劳动,劳动者为他自己劳动,因而会积极地劳动,不需要监工和管理。第二种劳动,劳动者为别人劳动,他的劳动积极性最差,甚至会偷赖,这就需要监督和管理。第三种劳动,劳动成果部分归自己,部分归别人的劳动,劳动者有点积极性,但是积极性不会太高。劳动者的劳动仍然需要监督和管理。

(四)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特征1.平等性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等价交换,因此,在市场交换中,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地位是相对平等的,不存在超经济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自主性即微观经济主体要有自主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

企业的自主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个人的自主性:消费、储蓄、投资、就业等经济活动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市场信息进行合理配置,达到利益最大化目的。

3.逐利性

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一切经济行为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力所有者追求工资最高;财产所有者追求财产收益最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

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主体,也会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基本职责是维持市场经济。追逐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

逐利性特征是市场机制或“看不见的手”原理的直接基础。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

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是逐利性的前提逐利性必然导致自发性

4、自发性

是指各经济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要努力寻找一条最优的途径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整体上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各经济主体的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五)市场经济主体形成的条件:明确产权界定

1、产权的含义现实经济生活中,财产所有制关系受到正式规则(包括法律规则、社会契约和组织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包括人们的文化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分别表现为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其中前四个产权反映了所有制主体的权利和职能,合起来简称为“四权”。“四权”加上相应的收益权,就构成了全部的产权或财产权。

(三)市场经济主体形成的条件:明确产权界定

1、产权的含义

产权(PropertyRights)是由社会或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这些权利的所有者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自主地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利,并取得一定的收益,不受他人的干涉,从而使财产权利的所有者有动力运用这些权利积极地从事经济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产权和所有权都反映的是财产关系。31

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

●财产与财富

财产是对于主体所享用的财物的统称。论及财富时,人们可以不论谁享有财富,谁是权利主人之类的问题。论及财产时,人们不能不问财物归谁所有,谁是财物的主人,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利和收益如何分割等等问题。政治经济学所讲的财产,是指归具体主体所有的财物。

32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从原始森林的果子掉到地上开始分析物成为财产的原因。假若森林的果子掉到地上,没有人拾起,则果子不成为财产。但如果一个人弯腰拾起果子,则果子中注入了劳动,果子就会成为那个人的财产。因而,洛克认为财产是一种自然和技术的产物,是已经物化的劳动。33财产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也就是说财产必须是与财产主体分离开来的。第二,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的对象,即必须能够为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第三,必须对人有使用价值。第四,必须具有稀缺性。一种独立于人的意志存在的东西,虽然能被人们拥有,也对人们有用,但是如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具有稀缺性,就不可能成为财产,形成财产权利关系。

34

财产所有制的内容财产所有制是人们在财产上形成的包括狭义的所有和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等关系。1.狭义的所有指财产的归属、领有关系,涉及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2.占有指人们直接掌握、实际控制和具体管理财产的关系。3.支配指人们最终处置、安排、调度财产和决定其使用方向的关系。4.使用指人们改变、消费财产的关系。5.收益指人们通过占有、支配和使用财产获取相应收益的关系。35

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在财产所有制关系中,狭义的所有权就是财产所有权或归属权。它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它决定着财产所有制的性质,也决定着其他权能的行使和运用。(1)在某些条件下,掌握财产归属权的主体,可以自主行使其他几个产权,自己进行生产经营。这时“四权”就统一归这个主体而不分离(2)有时,所有者也可以不亲自经营,而以取得的一定利益为条件,将占有、支配、使用等权能(合称为经营权)的一部分或全部转让或委托给别人。这样,“四权”就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分离。36

狭义的所有权与产权的联系和区别联系表现在:(1)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所有权就不存在产权问题;(2)产权是所有权派生的经济权利,没有产权则所有权的权益无法实现;(3)狭义的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37

区别表现在:

从所有制层面把握:狭义所有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表明财产的归属权利,即财产归谁所有、由谁支配、谁来收益的生产关系。产权属于经济运行层次的范畴,是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在财产营运中的权利关系,是指界定各经济行为主体占有和运用财产的权利边界和运行规则,即各经济行为主体涉及权利关系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如何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责利关系。

产权和所有权不同:

所有权也是法律规定的财产归谁所有。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的总称。而产权有可能仅仅是四项权利中的一部分,但是完备是产权包括上述四项权利。

所有权是从财产归谁所有的方面来表述的财产关系。而产权主要是从财产在经济运行中对财产的占有和经营使用来看待的财产关系。

2、产权特征

第一,产权具有排他性。特定财产的特定权利只能有一个主体,是甲的,就不是乙的。一个主体要阻止别的主体进入特定财产的领域,以保护其特定的财产权力。这就是产权的排他性。如果没有这种排他性,不管是否是某一财产的主人,都可以一样地占有、支配和使用该财产,就无所谓产权,也没有界定产权的必要。第二,权利束。(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产权可能是其中的一项权利或部分权利

第三,产权应当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第四,产权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第五,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一种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3、产权界定产权界定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和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的过程和结果状态。产权界定的内容有二:产权主体的界定;产权范围的界定。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或前提。

产权主体的界定:是指谁拥有该项产权,因为某一产权的经济主体是唯一的。是基于产权的排他性特征提出的。产权范围的界定:是指产权的主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获得什么、不能获得什么等问题均作出明确的规定。44

小产权房“小产权房”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它只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目前通常所谓的“小产权房”,也称“乡产权房”,是指由乡镇政府而不是国家颁发产权证的房产。所以,“小产权”其实就是“乡产权”“集体产权”,它并不真正构成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产权。说的再直白一些,“小产权房”是一些村集体组织或者开发商打着新农村建设等名义出售的、建筑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或是由农民自行组织建造的“商品房”。45

法律属性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乡产权房只要依法办理了相关审批手续,其就是合法建筑,法律是允许乡村集体在集体土地上建造住宅的。因此,并非只要是乡产权房就是非法建筑,其只是因销售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才让人误认为是非法建筑。46

既然是合法的,那么乡产权房是否可以购买和转让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而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村民对宅基地也只有享有使用权,农民将房屋卖给城市居民的买卖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也就不能办理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契税证等合法手续。47

由此可见,乡产权房是不能向非本集体成员的第三人转让或出售的。但这并不是说乡产权房就不能转让,而是说其转让或销售的对象是有限制的,只能在集体成员内部是可以转让、置换。

小结

(1)市场经济的主体包括个人或家庭、企业和政府,其本质是经济人。

(2)经济人的实质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3)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动力源泉。(4)市场经济主体形成的条件是明确产权界定。50

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就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企业、个人和农户。企业是生产性组织,个人(家庭)是消费主体,农户兼具企业和个人的行为特征。51

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也被视作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经济主体为什么叫做微观基础?第一,它们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因为它是构成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微观单位,这些经济单元通过交换相互联系,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总体。第二,它们是市场机制得以发生作用的微观基础,是市场机制调节的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形成的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一、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居民的地位二、从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变5253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

一、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居民的地位

(一)居民与企业的关系

第一,居民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第二,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回报(居民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等);第三,企业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服务;第四,居民用可支配收入向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如果居民将一部分收入作为储蓄,这部分储蓄将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制转化为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54

(二)居民、企业、政府的关系

第一,企业向政府交纳税金;第二,政府向企业采购商品和提供政府服务;第三,居民向政府交纳税金;第四,政府向居民提供“转移支付”(TransferPayments)和政府服务。除此之外,政府还是投资主体之一,尤其是主要的公共投资主体,兴建公共工程和开办国有企业。55

(三)居民在形成市场经济主体间利益循环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56

二、从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变

(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真正的微观经济主体

第一,居民不是投资主体。第二,居民不属于真正的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第三,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不是真正的收益主体。第四,居民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具有消费者主权的消费主体。57(二)要通过改革让居民成为真正的在市场经经济主体

首先,使居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之一。其次,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真正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主体。第三,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元收益主体之一。第四,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有充分消费者主权的消费者。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二、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5859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一)计划体制下对国有企业认识的误区和改革开放后认识的深化

在计划体制下,一方面,将国有企业等同于国有经济,将国有制等同于公有制,将国有制视为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另一方面,把扩大国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60

改革开放后,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必须起主导作用,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可以减少一些。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61

(二)对非国有企业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2

二、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1)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赖以存在的微观基础,是面向政府计划并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个体”或“个体单位”;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将维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转变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微观基础;63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企业,应该是面向市场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真正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其中心环节就是必须将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微观基础——国有企业,转变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独立法人。64

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

(一)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

1.企业的含义: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

2.企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经营;第二,自负盈亏;第三,自我发展;第四,自我约束。

企业独立性存在的前提:明确的产权65

(二)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形成的条件(前提)

其一,产权主体的界定是交换的前提,从而间接的决定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形成。其二,产权范围的界定是微观主体逐利性的前提。其三,产权界定是微观主体平等性和自主性的前提。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沿革及弊端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

三、企业制度创新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6667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沿革及弊端(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沿革

新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在继承解放区的军工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各个时期国家财政投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由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统一、直接计划管理的企业管理体制。68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的规模较小,国民经济管理相对简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毫无独立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有利于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使用,对推动中国经济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迅速增长并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52——1978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经济结构变化比较快,也证明了这一点。

69

优点:对于在短期内迅速地集中资源投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地方,有重要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集中计划体制及其在这一体制下所形成的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

第一,产权不清;第二,政企不分;第三,责、权、利不明;第四,管理不科学。

7071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72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3年);第二阶段: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

(1983——1985年);第三阶段: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

任制推行阶段(1985——1992年);

以上三个阶段是不对传统企业组织形式形成根本性冲击的表层化分权式改革。第四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年——)。这是一种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为基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式改革。73放权让利: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之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是真正的利益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和一个纯粹的生产单位

国有企业处于无权、无责、无利的地位放权让利

扩大企业生产自主权

对企业实行利润提成制度改革74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主要内容企业有部分生产计划决策权

有权按国家规定范围自销部分产品有权按规定提取使用利润留成资金

有权申请出口自己的产品

有权按国家劳动计划指标择优录用职工

有权在定员定额内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机构设置,任免中层以下的干部有权拒绝国家明文规定以外的负担

75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的两种形式

实行企业基金制度

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制度

1978年,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试行企业基金的规定》

1980年,国务院下发《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

76放权让利的效果积极作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具有活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企业真正能够得到的自主权很少;改革的规范性很差,在实施的过程中又经常发生变动,使国家与企业在放权让利的问题上经常处于讨价还价的状况。“利改税”的改革措施问题解决第一步利改税第二步利改税

77第一步利改税年代:1983年内容:对国营大中型企业都按照实现利润缴纳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部分上缴国家。对国营小型企业,按照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作用:打破了利润统收统支的格局,突破了国营企业不能征收所得税的禁区,使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基本上纳入了法制的轨道;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财权,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023/2/4淮南师院经管系白林78“两权分离”: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之二

思路的形成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为国有企业最终摆脱计划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两权分离”的理论,为国有企业摆脱行政机关附属物的地位、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品经营者奠定了理论基础内容实现形式“两权分离”,即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可以分离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经营权是属于企业的

承包经营责任制

使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使国有企业对生产资料的经营权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

要求79承包经营责任制把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交给企业,企业对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承担承包经营的责任。承包上缴国家利润、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和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确立了“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

内容形式形成1981年首钢试点-1986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1987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

基本内容上缴利润递增包干

上缴利润基数包干

上缴利润定额包干

亏损企业减亏包干

80带来的变革

本身的优势

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企业与国家之间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并以合同的形式来确立二者的关系使国家与企业间确立起了相对规范的利益分配关系

较好地实现了责、权、利的结合承包制的制度特征是和当时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融合的理论观点一致的承包制的制度特征能使企业具有较强利益激励动力

对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具有直接的作用

81承包经营责任制制度缺陷

客观评价

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容易造成企业行为的短期化

不能解决企业只负盈不负亏的问题

讨价还价、“一户一率”

实行的初期具有较强激励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不能成为一种提高企业经济活动效率的理想的企业制度从财产激励和财产约束机制来看,承包制基本上没有这一功能,因而不具有对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财产动力和财产约束力淮南师院经管系白林82第二步利改税年代:1984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报告》和《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决定从1984年10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内容: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分别按11个税种向国家交税,即由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税后利润留给企业安排使用积极作用:有利于确立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增强了税收对生产、流通、分配的调节作用问题:在推行利改税时,混淆了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也混淆了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力;企业税负不公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投资的“大锅饭”,不利于理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投资关系,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淮南师院经管系白林83改进:税利分流承包经营责任制目的具体内容积极意义理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把国企实现利润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分解为税收分配层次和利润分配层次上缴国家所得税的税率,从原来的55%下降为30%左右。国家再通过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

将原来实行的税前还贷改为税后还贷

比较规范地确立起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能够强化企业投资的自我约束机制为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税制创造基础条件84制度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之四思路的形成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方向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具体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5国有企业的纵深推进改革的目标是让国企更加市场化。具体来説,首先是所有国有企业都必须进行公司制改革;在此基础上,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保留国有独资形式之外,其他应发展为股权多元化公司;然后,探索完善国有产权、股权流转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86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现代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法人财产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87讨论:

1、国企改革为什么要实行国民共进?2、民企与国企能否实现融合发展?

88课后思考:

1、如何规范国企改革?2、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3、如何让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得

益彰?

89

现阶段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效益不高资产负债率高历史包袱重政企不分等90

三、企业制度创新(一)企业制度的含义企业制度是一种制度安排,把企业的财产关系、组织关系、管理制度等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企业制度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企业的产权制度;二是企业的组织制度;三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二)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一个由个人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现代公司制的演进过程。

企业制度发展的过程:

①业主制

是最早出现也是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业主一个人出资,一个人所有,自已直接经营,享有全部经营收益,对债务完全负责。

个人业主制企业的产权主体是自然人,自然人(个人和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的合一性质本身限定了企业和资产的规模,它无法适应生产经营迅速扩大的需要。含义:由单个资本出资,完全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称自然人企业。条件:与大工业初期的生产技术、市场发育、交易规模相联系。优点:创造了一种超血缘关系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弊端:企业的信用与资金来源有限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企业的寿命与自然人的寿命相联系②合伙制由两个以上的业主共同出资、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共同分享收益和对债务负责。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发展规模扩大而出现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合伙制企业的弱点:一方面,合伙制企业本身是若干自然人的协作,他们通过协议合同来规范各自的权责利,经营的决策、运作的管理、收益的分享比例取决于合伙人共同达成的协议。任一合伙人的不忠诚、偷懒和失误都会影响整个企业。这一组织漏洞潜在威胁企业和每一合伙人。另一方面,由于对债务承担无限性责任,使得任一合伙人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都可能导致全体破产。

合伙制企业:含义:由多个自然人的资本所有者共同投资,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共同中承担风险各分享利润的企业。条件:是社会分工深化,生产规模扩大,资本规模扩大的要求。优点:可吸收更多的资本与管理的资源特点: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中个人的所有权无法转让,企业的寿命与所有者的寿命相联系。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③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

是一种“法人企业”,是由众多出资者投资形成的法律上的经济组织,公司财产的终极所有权仍分属于股东,股东有权分享公司利润,也有权转让持有的股份,但不能退股。工业公司制最突出的优点是股东们一般只以投入的资本额对公司负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债务负有限责任。

这三种形式在历史上是继起的,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但不是取代,而是共存。公司制企业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西方国家数目只占总数的20—30%,而销售额则占到销售总额的70-80%。

102(三)现代企业制度1.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法人财产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是以企业法人作为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以企业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的资产为特征的。(2)有限责任制度

有限责任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就投资者而言,出资人仅以投入企业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二是就企业而言,企业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债务承担责任。(3)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最明显的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并由法律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保证。103

法人产权制度;——基础法人治理制度;——核心有限责任制度;——保障管理层级制度。——工具2.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制度要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对现代企业制度的阐释:

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科斯,他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从产权和交易方面对企业制度进行阐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3.产权清晰(1)

产权的含义::是由社会或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所有者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自主地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利,并取得一定收益,不受他人干涉。

产权清晰(1)指产权关系清晰。即出资者对财产拥有所有权,而公司则拥有法人财产权。

如:国家出资,即国家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以国家股权形式存在;个人出资—个人股权。所有权以股权的形式得以明晰。

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依法享有对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企业法人财产是由股东投入的股本形成的。

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的特点:是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产权清晰是基础和关键产权清晰利益关系才清晰有动力有追求发展

产权模糊企业无利益无动力无追求无效率无发展。产权模糊:产权模糊造成的后果:(我国传统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效率低下二是亏损严重三是资产流失严重案例:资产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年以500亿元左右的速度流失,流失的费用每年相当于建一座三峡大坝。流失的表现: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费出国、公车私用、公款私存等。

国有资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是产权不清晰造成的。国有资产人人所有,但无人负责,所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产权不清问题。

案例:苦命的淮河:1994年,我国政府公开向全世界承诺:2000年实现淮河水变清。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开始大规模治理行动。

大规模治理淮河仅两个五年计划,就投入了600亿元。然而,10年过去了,600亿元换来的却是淮河水质基本没有变化。自2000年起淮河污染持续反弹,淮河流域污染状况回复到10年前未治污的原点。到2004年淮河干流13个断面,污染物全部超标。

为什么花了600亿元却没有效果?为什么河流总是被污染?

案例分析:为什么花了600亿元却没有效果?为什么河流总是被污染?产权理论认为,造成河流这样的公共资源被污染的原因是河流的产权不明晰,没有人真正为河流的水质负责。淮河属于非私人产权,带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污染河流的行为使大家受损,个人受益,保护河流的行为使大家受益,个人受损,因此,所有的人都倾向污染河流。例如:企业排污污染了河流,使流域内的所有人受损,而对企业来说,节省了大量的污水处理费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为依据来进行决策的,没有把排污的环境成本计入企业成本,因为排污的成本是由社会来承担的,因而低估了排污的总成本。思考问题:

结合产权理论的学习,谈谈你对治理淮河污染的建议或对策。权责明确(2)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出资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分别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企业的权利: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十四项权利。

企业的三方面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

缴纳税收、保护环境;

企业自身责任:实现企业创新和发展;企业对出资人的责任:维护出资人的权益,实现资产保值增殖。根据投资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出资人的权利和责任:出资人的权利出资者的责任:只以向企业的投资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权责不明会导致:有权无责,就会导致乱用权利;有责无权,责任就不能落实。

案例:江苏铁本事件:

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于2002年初,筹划在常州市和扬州市建设新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该项目设计能力为840万吨,概算总投资105.9亿元人民币,2003年6月开始施工,2004年3月全面停工。

为什么停工?据调查,这是一起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件,也是一起超越权限事件,同时也是政府对企业违法行为监管不力事件。

据调查,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越权分22次将该项目分拆审批,违规审批,征用土地6500多亩,违规组织实施征地拆迁。

国家明确要求严格用地管理、信贷投放和项目审批,制止钢铁等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是一些人仍然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铁本案件暴露出许多问题,它即是违法案件也是权责不清导致的后果。是一种低水平的钢铁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牺牲了环境,牺牲了资源,牺牲了老百姓的利益。政企分开(3)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分开,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政府和企业具有不同的职能:企业的职能: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政府的职能: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人(经济调节)市场秩序和市场运行的监管人(市场监管)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管理人(社会管理)经济主体活动的服务员(公共服务)

政企不分:必然造成“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管理科学(4)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一是有科学的领导体制。尤其是要一个好的企业家。二是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三是有健全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保证管理科学是保证146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整体,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一个现代化企业,如果产权不清晰,出资者、经营者等各方面的权责就不可能明确;这些方面的权责不明确,政企就无法分开;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也就谈不上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有什么不同?

我国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区别:

企业企业领导不同产生方法不同行政级别不同责任制不同权利制约不同传统企业厂长负责制(个人中心)上级任命有行政级别对上级负责企业内部无制约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集体和个人)选举制、聘任制无行政级别对资产所有者负责权利分工和制约

第一,厂长负责制是一种个人负责制,实际上就是“一长制”。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机构,股东会是全体股东或股东的代表,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是委员制,将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第二,企业领导人产生方法不同。一是厂长负责制的厂长是上级任命的,因此,他要对上级负责;二是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里当不好厂长,可以换个企业去当。

公司制企业的领导人,实行的是选举制和聘任制,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包括董事长、监事会召集人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对选举他的股东负责;总经理是由董事会聘任的,他必须对董事会负责,他们都没有行政级别。

第三,我国原有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集决策权、指挥权、管理权于厂长一身,无制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使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以协调好出资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保证企业有效的经营。小结:我国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区别企业产权关系权力和责任关系政府和企业关系组织管理制度传统企业产权模糊无自主权责任不清政企不分管理不科学现代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54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产权关系及其治理结构所体现的是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

(1)

公司治理的含义(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它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权力制衡,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含义:指对企业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的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个体或群体。一是内部相关者: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意义:管理决策时,除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投资回报外,应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或权利,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要求:(1)公司决策要考虑相关者的行为;(2)公司董事会要有一部分外部相关者进入;(3)各种代表相关者利益的机构要起作用;(4)企业要建立新的商业道德。155法人治理结构:

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第一、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决定公司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第二、董事会是公司的权力执行机构,由股东选出若干董事组成。它拥有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经营决策权,负责制定生产经营决策、任免公司总经理等,董事长是法人代表。

156第三、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对董事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第四、经理班子是日常经营管理的指挥组织,由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级职员组成,依据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负责指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157(3)公司治理原则

(1)公司治理的框架应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得到尊重;

(2)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的框架应使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绩效;

(4)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时,应当得到有关的信息。

159160解决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是要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2)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3)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4)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另外,要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国有资产的含义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国有资产的含义

包括:资源性、行政事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又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企业国有资产法》适用范围是经营性国有资产。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第二条本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以下称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第三条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第五条本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第六条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企分开、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不干预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原则,依法履行出资。16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全民所有制企业、90年代初称国有企业、《物权法》称国家出资企业、《企业国有资产法》也叫国家出资企业。改革中国有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后又出现了多头管理的情况。

2、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和机制。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4月6日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挂牌成立,其职责和任务是: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164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

3、200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审议通过,2009年5月1日实施。总起来看,《国有资产法》突破不大,不像新修改的《公司法》获得广泛好评。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要求政企尚未分开的机构要加快改革,政企分开以后的企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国有资产法》没有这一条。但《企业国有资产法》在具体规定上也有很多新的内容。例如重大事项的决定。淮南师院经管系白林166(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普遍,收入分配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政企职责不分出资人职责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脱节,“无人负责”与“行政干预”的问题并存改革目标解决的问题

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责问题解决部门多头管理国有资产的问题

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问题:

1、解决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责问题:(1)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权利主体不能分割。国家统一所有权,集中体现在统一制定法律法规,拥有最终处置权。

(2)具体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是从体制上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权责的重要举措。167

2、解决部门多头管理国有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