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粳稻机械化制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杂交粳稻机械化制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ORMTEXT     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FORMTEXT     DBFORMTEXT  DBFORMTEXTXX/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     FORMTEXT杂交粳稻机械化制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FORMTEXTTechnicalRegulationofMechanizedSeedProductionandHighYieldCultivationofJaponicaHybridRice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FORMDROPDOWNFORMTEXT(本稿完成日期:2020.2.20)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        发布DBXX/XXXXX—XXXX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王先俱、商文奇、马秀芳、张忠旭、吕桂兰、庞秀、李睿、李小婉、王铮、姜伟。杂交粳稻机械化制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杂交粳稻制种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制种基地基础设施、育秧准备、育秧技术、移栽技术、栽后管理、收割和储藏等要求。

本规程适宜于杂交粳稻机械化制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1534-2007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要求NY/T498-2013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DB21/T1670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技术规程DB21/T2163-2013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DB21/T2750-2017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有工厂化育苗指浸种催芽在厂房内进行,机械播种在厂房或室外进行,大棚用钢筋作棚架,棚型规模较大,在棚内可进行各种生产作业,用秧盘培育出适合水稻机械化插秧要求的秧苗。4制种基地设施建设4.1基地选择隔离空间与粳稻常规品种间隔不少于500m;与粳型杂交品种隔离不少于1000m;时间隔离花期错开不少于25d。4.2制种基地标准化制种田为南北方向条田,每隔宽度150-200m,设南北方向作业道,作业道宽度为2m,高度与田间水渠相当,水泥硬化路面,为机械赶粉行走稳定性提供路面支撑。插秧方向为东西行向,与夏季风向垂直,为机械赶粉提供便利,为机械化制种高产打下良好基础。5工厂化育苗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依据DB21/T2163-2013规程要求。5.1种子处理5.1.1种子质量要求种子达二级以上标准,纯度98%以上,发芽率95%以上,发芽势80%以上。5.1.2制种亲本追踪记载制种亲本需要错期播种插秧做好记录,包括品种名称、制种组合、亲本名称、生育期、播始历期、播种期、插秧期、分批播种插秧期等。5.1.3晒种选晴朗天气,在背风向阳处将种子摊开至3cm~4cm厚,每天翻动3~4次,晒种2d~3d。注意操作时不要擦伤谷壳。5.1.4除芒有芒或有小枝梗的稻种,宜使用除芒机或人工方法去除稻芒和小枝梗、杂质等。5.1.5浸种消毒用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或咪鲜·杀螟丹,按说明用水稀释进行种子消毒。浸种时间:水温18℃~20℃浸种60h,水温12℃~15℃浸种72h~96h,水温10℃~12℃浸种144h。每天早晚要各翻搅一次。水温最好保证在15℃以上,否则消毒效果不好。5.1.6催芽将种子捞出控干水后堆放在催芽室内,同时利用加温设备进行加温,提高种堆温度。当种堆温度上升到30℃~35℃时种子开始破胸,此时要翻动种堆,每隔2h~3h翻种一次,并进行温度控制,使种堆内温度稳定在20℃~25℃之间。种子催芽以种子破胸露白,芽长不超过0.2cm为宜。催芽24h~48h后,当95%的种子破胸时应停止催芽,将种芽摊开,降温晾芽。待种子表面风干,种温与气温相同时即可播种。5.1.7配制营养土育苗前要准备足够富含有机质且偏酸的营养土,pH值为4.5~5.5、有机质在4%以上。营养土成份及配比:①无盐碱无草籽的园田土或旱田土,占营养土的55%。②优质腐熟的过圈粪(猪粪或牛粪),占营养土的40%(若用鸡鸭鹅羊粪不超过10%)。③优质草炭5%。④壮苗剂(按说明书使用)。分别将四种成份过筛后,按比例混拌均匀即可,每盘需营养土4.0kg。5.2播种5.2.1播期一般在4月10~15日开始第一批制种亲本播种,当气温稳定在5~6℃时便可播种。制种母本不分期播种;父本分两期,间隔5~7d。父母本播种差期根据不同组合具体确定。5.2.2播量机械插秧,每盘播种粒数4000粒,千粒重25g左右,播干籽100g~110g。5.2.3摆盘置床之间以及置床与大棚两边都留有30cm左右的作业道。秧盘顺大棚方向横摆或竖摆都可以,横摆一排为5盘,竖摆一排为10盘,秧盘要摆齐,靠紧,置床不平的要用细土找平,保证盘底部与置床紧密接触。5.2.4播种方法机械自动化流水线播种,一次作业完成装土、浇水、播种、覆土过程。每盘装土大致3.0kg,厚度保持在2.5cm左右,浇水后盘内营养土全部润透,盘底部稍有渗水。覆土厚度0.5cm,种子盖严不外露。5.2.5封闭灭草每667m2秧田用60%丁草胺乳剂175g对成300倍液喷施,或用丁扑粉剂封闭灭草,按照说明书使用,防止产生药害。苗床除草也可采用茎叶处理法:在秧苗1.5叶期,在稗草、阔叶草2~3叶期,选晴天,每100m2苗床用10%氰氟草酯乳油7.5ml~9ml+48%苯达松乳油25ml,加水6~10kg茎叶喷雾。5.2.6覆盖地膜除草剂封闭后,要覆盖地膜或无纺布,以保证出苗所需的温度和湿度。5.2.7苗期管理a)种子根发育期。播种后到第一完全叶露尖,时间为7d~9d。棚内以保温为主,温度保持在32℃以下,最适温度25℃~28℃。80%的秧苗第一叶露尖时撤出地膜。b)第一完全叶伸展期。从第一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5d~7d。此期温度最高不超过30℃,适宜温度25℃~28℃。床土过干适量喷浇补水。c)离乳期。从2叶露尖到3叶展开,经两个叶龄期,历时约10d~14d。防止后期温度突然升高导致青枯病发生。最高不超过28℃,适宜温度20℃~25℃,水分不足适量喷浇补水。d)移栽前准备期。适龄秧苗从移栽前2d~3d开始,适当蹲苗壮根。并根据苗情,可适当追施硫酸铵20g/m2,硫酸锌5g/m2。5.2.8秧苗标准秧苗个体健壮,植株矮壮,叶龄3~4叶,苗高15~20cm,苗基茎扁宽,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色单株白根量10~12条,苗质均一,根系发达,根系盘结牢固,带土盘根厚度2.0~2.5cm,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不缺角,形如毛毡状无病虫草害。5.2.9苗期病害防治防止苗期青枯病和立枯病的发生,一是调整好温度防止秧苗徒长,二是用好药剂进行防治。在1.5~2.5叶期,及时用3%的恶甲水剂500g,对水200倍,喷洒200个秧盘,预防病害发生。6整地技术及作业标准不经过秋翻和春翻,在移栽前稻田原茬撒施底肥,灌水泡田,经过24h或稍长时间,田间水层深度3cm~4cm达到田间陷脚的程度,用旋耕机进行旋耕作业,把土块、稻茬打碎,然后用手扶拖拉机耙地,拉板找平,要求达到田面平坦、上糊下松。参照DB21/T1670执行。7移栽技术7.1大田准备7.1.1田块要求连片集中,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表土软硬度适中,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雍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7.1.2施基肥结合耕耙施好基肥,一般每667m2施碳酸氢铵25~30kg、过磷酸钙25kg,施肥后耙平。7.1.3整田要求移裁前15日翻耕大田,整好后灌深水洒40%丁草胺乳油175~200ml封闭除草。7.2移栽7.2.1秧苗运输插秧前运苗时把盛有秧苗的秧盘装上专用运输车分层摆放,运往本田,等待插秧。插秧时把秧苗及秧盘放到插秧机的支架上,然后用秧铲把秧苗铲起来放到插秧机上,做到随起、随运、随栽,防止烈日伤苗。7.2.2母本插秧7.2.2.1留行与行比一般要求父本行留130~135cm,田头田尾横行须留足130cm以上,根据不同组合亲本的特性确定不同的行比,一般为1:6~1:8。7.2.2.2插秧深度一般控制在1.0~1.5cm,插秧时田面保持薄皮水。7.2.2.3秧龄秧龄30~35d、叶龄3.5~4.5叶。7.2.2.4插秧规格根据不同制种组合、插秧机种类而定,一般插秧规格为30×10cm,每穴苗数控制在2~3苗。7.2.2.5插后灌水插秧后要及时灌水,深度以不淹没心叶为宜。7.2.2.6查苗补缺漏插率在5%以下,一般不补苗,当出现较长断垄或大空洞时需人工补缺。7.2.3父本插秧7.2.3.1插秧方法第Ⅰ期、第Ⅱ期父本1行相间人工插秧,田埂四周全部插秧第Ⅱ期父本。7.2.3.2秧龄第Ⅰ期父本秧龄35d、叶龄4.0叶;第Ⅱ期父本秧龄30d,叶龄3.0叶。7.2.3.3插秧规格根据不同制种组合而定,一般插秧规格为30×20cm,每穴苗数控制在3~5苗。8栽后管理8.1

水分管理8.1.1返青期栽后灌水采用干湿交替法,第一新叶长出灌浅水,栽后第二新叶长出及时排水露田。8.1.2分蘖期浅水促蘖,并做到经常露田,当全田苗数达到计划穗数时,排水搁田,搁田至田不陷脚,表土微裂,叶形转挺,叶色转浅时灌跑马水,干湿相间至初穗,结合搁田,挖好丰产沟。8.1.3幼穗分化期阴雨天排干水,高温干旱天灌满水。8.1.4抽穗扬花期赶花时期灌满水,提高田间小气候湿度;赶花结束后及时排水露田。8.1.5灌浆结实期保持田土湿润,断水时间以不影响机械收割为宜。8.2大田施肥8.2.1整体施肥一般每667m2施纯N15~20kg,P2O52.8~3.5kg,K2O7~10kg,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3:5:2,分蘖肥分二次施用,第一次于插秧后4~7d结合除草施用,第二次隔7~10d施用;穗肥视长势情况施用。钾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3:3:4,磷肥全部作基肥。复水后期忌用复合肥,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2010的规定。8.2.2父本单独施肥栽后4~5d及栽后12~16d分别每667m2施尿素2.5kg加氯化钾1.5kg。8.3病虫草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选用对口农药,及时做好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8.3.1化学除草母本插秧后3~5d,每667m2用39.8%五氟·丁草胶悬浮剂150ml剂拌尿素撒施。移栽后20~25d每667m2用6%五氟·氰氟草125~150ml除草。8.3.2病虫害防治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等,要按照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选用对口农药,掌握适宜的浓度和方法,及时用药,切忌盲目用药。8.4花期调节8.4.1剥查幼穗分化进程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在Ⅰ期父本和母本行中各定点30株,标记叶龄。当父本或母本主茎倒3叶露尖时,每隔3d剥查一次幼穗分化进程。花期相遇最佳标准:对大多组合父母本幼穗发育进程而言,Ⅰ期父本幼穗发育(Ⅰ~Ⅱ)期时母本幼穗发育滞后1期;幼穗发育V、Ⅵ期时,

Ⅰ期父本与母木相平:Ⅰ期父本幼穗发育Ⅶ、Ⅷ期时,母本幼穗发育略早:出穗期,母本宜比父本早1~2

d。8.4.2

花期调节对穗发育进程相对慢的亲本采取促进措施,可在幼穗分化前、中期,喷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磷酸二氢钾等;在穗分化Ⅶ机械喷施调花宝、谷粒饱等,穗分化Ⅷ期喷施赤霉素。对穗发育进程相对快的亲本采取抑制措施,可采用割茬再生、割叶、深中耕等物理措施;或在幼穗分化Ⅲ期重施尿素、喷施多效唑等。对于父快母慢的制种田,父本幼穗分化期采用早控水促方法。8.4.3赤霉素使用宜根据不同组合亲本对赤霉素敏感程度、花期相遇程度来确定“赤霉素”使用总量。一般每667m2用量控制在6g内,父本在始穗期单独喷赤霉素每667m2用量2g,对赤霉素不敏感的组合父本要连续喷2次,见穗5~10%喷施“赤霉素”总量的40%,隔一天喷50~60%。赶粉3~4d后可全田喷一次赤霉素,每667m2用量1~2g。8.5

机械辅助授粉8.5.1绳子选择根据田块大小和拉绳机械种类选择直径12~16mm的尼龙绳。8.5.2机械选择应用自重较重的行走式收割机牵引,每条作业道1台机器,赶粉时同一速度行走。8.5.3赶粉方法每日在母本和父本同时开花最多时开始第一次赶粉,一般间隔30min连续赶3~4次结束,连续辅助授粉12~15

d,直至父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