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学校教职工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主编:冷余生解飞厚主讲人:陶美重18971258673027—87281415taomzh@基本结构——三个部分+第一章:大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教育理论以及如何学习,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和方法。(不独立讲授)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七章):包括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历史发展,教育目的与目标,高等教育结构,大学的职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第一讲——第三讲)第二部分(第十章至第十五章):大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工作;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大学教学特点与教学改革——大学教学基本理论。(第四讲——第六讲)第三部分(第八、十六、十七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第七讲——第八讲)学习参考资料[1]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胡建华,周川等编.高等教育学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伯顿.克拉克等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论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学习参考资料[7]期刊:《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部)《教育与经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发展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1998年以来各期。[8]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9]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等第一讲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
我国高等教育概况主要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高等教育的本质三、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事业,源远流长。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教育,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教育实践的深入,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以及构成教育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我国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就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是对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观念,认为教育是“人的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英国斯宾塞则认为教育应该“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同时期待他们产生某些积极(有效)变化的活动。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法国19世纪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范围之外,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广泛存在于动物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论述:“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扎根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心理起源论——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孟禄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学校和教材,人们进行经验传递的惟一方式就是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因而教育起源于儿童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过程。
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社会性;
永恒性;(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永恒的社会现象)
历史性;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都属于教育现象的范围。教育的发展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原始社会:没有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活动表现为: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直接同一,融为一体;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言传身教和模仿(上行下效、口耳相授)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奴隶社会:
教育发展到奴隶社会就相对地独立出来,出现了最早时期的学校。
最早时期的学校:如我国在夏朝出现的庠、序、校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这是学校最早的模式。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朱熹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矣。”欧洲在奴隶社会也出现了两种对比鲜明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是一种军体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骑马、游泳和击剑。雅典教育内容丰富强调多方面发展,如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要和谐发展。封建社会:
教育已经相当发达,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层次上有了很大的进展。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分官学和私学,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唐——中央学校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内容——“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合称“宗教七艺”骑士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欧洲封建末期出现了手工业者和商人主办的基特尔学校、行会学校——主要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以及各行会的技能。近代社会:(指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初期和中期)
1.形成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逐步结合;
3.提出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
4.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
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教育的特点:
1.教育结构的体系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2.受教育权利的民主化;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获得各自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各式各样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赫尔巴特、斯宾塞、杜威、怀特海、雅斯贝尔斯、罗素、皮亚杰等人都对教育本质提出了个人的观点。据统计,从培根时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关于“教育”涵义的表述,主要的观点就有65种之多,几乎是人言人殊。
教育的一般定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教育一词又常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二、高等教育的本质
我国古代的高等学校萌芽于殷商时代,到汉朝便有了比较定型的古代高等学府了。
殷商──“西学”(以“西”“右”为尊)。
西周时代的“辟雍”,作为皇帝承师问道之所,应该算作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比较确切的起点。西周之国学(与乡学)有小学与大学之分。《礼记·王制》所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春秋创私学,出孔丘──《学记》(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
──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私学之兴──百家争鸣
战国办“稷下学宫”
“稷”是指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各国在稷门下所设的学校称“稷”
稷下学宫应该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官助的书院)的起点。具有官私联营、亦官亦私的性质,教师不由官方任命,而由众人公推,教学内容不受官方限制;
学者讲学,各授其长;师生行动上来去自由,学风上不受政治立场和学术派别限制,提倡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稷下学宫的创设,促进了诸子学派的形成、分化和交融,并以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汉代首建太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文字,严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魏晋南北朝——政治动荡,官学时兴时废,学制时断时续,而私家办学则再度繁荣,而且儒、道、佛自由发展,但哪些算得上真正的高等教育,却很难确定。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将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联构在一起,大大刺激了广大士子的求学积极性,也促进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教育的发展。唐代确立实科教育
高等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学二馆
实科教育——专业教育——算学、天文、医学
科举制度(生于隋、兴于唐)——选士制,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于清末1905年废止,存1300年之久。宋、元、明、清大兴书院
书院是学者讲学,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的场所。
南宋是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几乎取代官学而成为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
元代书院已为官方严格控制,书院办学水平下降;
明代书院由衰而兴,其代表为明末著名的东林书院。明代,书院虽遭三次毁禁,但“终不能止”,可见生命力之强盛;
清代,对书院是先抑制后严控,并迅速得到发展,但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已达到极点,失去了独立性与自主权,也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清末改书院为学堂时各种书院二千余所。中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具有以下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官办的学校亦官亦学,大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管理机构;高等学校中的教师也是亦官亦师,官职是教职的前提,师资的任用由政府包办。其三,政教合一。这是指政治与高等学校组成封闭系统,大学成为政治工具,读书与做官密切相关,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不可分离。官本位与中国古代学制的渊源关系深远。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1895年盛宣怀所奏办的天津西学学堂的头等学堂。该学堂聘请外国人任总教习,模仿外国大学堂,内设工程、电学、矿务、机器、律例五科——天津大学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也设有大学性质的上院或头等学堂——交通大学沪校前身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到1912年间所使用的名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带来了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中世纪大学: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近一千年,史称中世纪。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十二、三世纪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其前身一般有两种:一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
从13世纪起,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等国纷纷兴办大学,一时间大学遍布欧洲各地。到16世纪时,欧洲各国有大学80余所。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意大利波隆亚大学(1158)、萨拉诺大学(建于1231年),
法国的巴黎大学(建于1180年),
英国的牛津大学(建于1168年)、剑桥大学(建于1209年)等。
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大学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大学逐渐走向衰落。
18世纪后半期法国率先完成了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新型的高等学府。
19世纪初实现近代化的德国大学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学子,德国高质量的教学与科研成为各个国家学习的榜样。
蔡元培先生曾留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大学由鼎盛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它的学生——美国。
美国高等教育最初是从英国移植而来的,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以德国为师。
目前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法、神、医四科。
文科是基础科,法、神、医是高级(专业)学科。
中世纪大学办学理念: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离不开这些基本精神现实:“教授治学”???1.为什么不提“教授治校”?2.“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有什么差异?3.治学不治校的效果(结果、后果)是什么?4.“学校”“学校”——“学”与“校”可分吗?19世纪后半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等教育的概念有了更新、更广的含义。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了专科学校、社区学院,在大学本科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在美国,中等后的教育就称为高等教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召开的44国高教会上对高等教育的解释
《苏联百科词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
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有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参考: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潘懋元等《新编高等教育学》
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
高等教育又称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传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实施机构主要有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等。招生对象主要为高级中学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一般可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3个层次、分制授予相当于付学士、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过程与学术研究过程紧密相关。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新论》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学术型专业教育、职业型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性质
1.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高等教育的主体性1.高等教育的高级性高等教育的高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其二,高等教育的对象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年,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处在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另外,高等教育的高级性还表现为教师和学生更加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2.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的界定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医生、法官、律师、教师、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师、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思想自由大学基本原则。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
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高等学校——非赢利性机构高等学校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机构中,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知识、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有力、最持久的保护者和促进者之一,是体现社会先进性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二,高等学校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方式广泛介入、影响社会公共生活,尤其是关注那些容易为各种利益集团所忽视的社会公共领域,维护、促进社会秩序、和平、公正和道义,引导、扶持社会公共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曾作过一个统计,发现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之中有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团体。就是说大学和其他的宗教团体这样的非赢利性机构的寿命是非常长的。5.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有相对独立性要求必须具有主体性引领社会进步——超越性独立品格、自由精神三、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教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是社会的子系统。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总的来说: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权是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分布法令、任免领导、控制经费、宣传舆论、社会文化环境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如我国教育方针就规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在高等教育的多种功能中,政治功能最早被人们所认识、所利用。
如中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教育目的。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也被看做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最终要求。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学习日本;五四之后学习美国;50年代之后学习苏联。
解放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和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可以视为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
但这些学校其由旧入新,成为现代大学的转换,大致发生在“五四”之后。比较显著的标志,是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手中完成了现代化改造。
在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各类大学42所、独立学院36所,专科学校30所,在校生共4.2万人。1945年,高等学校为141所,在校生8.3万人。
1949年,全国有高等学校205所,其中国立、省立和市立院校124所,占60.5%,私立院校61所,占29.8%;教会学校21所,占9.7%。在校生共11.6万人。参见: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4.361949~197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概况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接管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将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并按照苏联模式重建高等教育制度。
1952年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调整的基本方针: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苏联体制的院系调整——改造文理工医农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它科类的单科和多科学院,且以单科学院为主。
1949—1966年的十七年间,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伴随着不断的政治运动、强烈的政治冲击,在发展规模、速度上的大起大落。1966—1976年10的“文化大革命”,造成教育中断和教育荒废的历史悲剧。1977—1978年,随着“文革”结束,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高等学校总数为598所,当年招生40.1万人,在校生86.7万人。高等教育在八十年代经历了高速发展,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为7.5%。
1979年——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总体特点是:80年代稳步前进,90年代蓬勃发展,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法规:1985.5.27,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2.13,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8.8.29,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调整到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8%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02.9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0.72万人——专任教师占比39.55%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5.44万人,专任教师144.03万人——专任教师占比63.88%。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2:1。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2012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85万《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
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
2002年到2003年间,经费投入甚至还出现了0.06%的倒退。
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教育的发展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教育供给的重要指标。
年份总计亿元财政性比重%
20014637.663057.013.14
20025480.033491.403.32
20036208.273850.623.28
20047242.604465.862.79
20058418.845161.082.82
20069815.316348.363.01
20073.32
20083.48
20093.59
20103.66
20113.93
20124.00?4%目标从何而来:
厉以宁——国家“六五”社科重点项目“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和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课题组使用38个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数据,利用计量回归方法,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4.24%。课题组在政策建议中提出到2000年我国比较适宜的财政性教育投资比例为4%。
熊丙奇:以色列科学家频获诺奖的启示
以色列科学家的突出表现,与其整体教育环境和科技环境密切相关。自1948年建国后,以色列的教育投入就长期保持在GDP的7.5%左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调查报告,2002年,以色列对民用研发资金的投入占GDP的4.3%,该比例超过OECD国平均2.2%的水平,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59%,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占GDP的1.76%。根据《教育概览2012:OECD指标》提供的数据:
“2000—2009年,在几乎所有数据可得的国家中,各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其GDP增长”,其中“2009年,OECD国家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占其GDP总和的6.2%。”而有6个国家这一指标甚至超过了7%,分别是
丹麦(7.9%)
冰岛(8.1%)
以色列(7.2%)
韩国(8.0%)
新西兰(7.4%)
美国(7.3%)
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教育领域,近半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超过其GDP的1.5%,而韩国和美国更是高达2.6%。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15%。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朗、韩国、泰国等国家均超过25%。
中国:2001年14.31%
2002年14.76%
2003年14.68%
2004年14.68%
2005年14.58%
2006年15.18%
2007年16.26%
2008年16.32%
2009年15.69%
2010年15.76%
2011年16.31%
国家统计公布我国高等教育规模
1998年643.1万人
1999年718.9万人
2000年909.73万人
2001年1214万人
2002年1462.52万人
2003年1900万人
2004年2000万人
2005年2300万人
2006年2500万人
2007年2700万人
2008年2907万人
2009年2979万人
2010年3105万人
2011年3167万人2012年3325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9.810.511.613.31520032004200520062007200817.01921222323.3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2%2010年,26.5%2011年,26.9%2012年,30.0%到2020年,我国的18-22岁人口数为8924万左右。
表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年2015年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462445004700毛入学率(%)79.287.090.0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217922502350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12801390148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297933503550在校生(万人)282630803300其中:研究生(万人)140170200毛入学率(%)24.236.040.0《规划纲要》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到2020年,我国的18-22岁人口数为8924万左右。
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生自身的教育预期也不断被拔高,在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中,家长与学生本人的教育预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9“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
自身期望--大专以上91.3%、博士57.4%父母期望--大专以上91.7%、博士54.9%参考:杨东平主编.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59-370.生源市场缩小意味着大学竞争加剧
2010年后,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生源高峰期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继续上升。17年小学减少43万多所
未来中高校生源将减少
1992年71.3万所;2009年28.02万所。17年间,减少了43.28万所,跌幅达60.7%,全国平均每年减少2.55万所小学。全国小学生在校人数连续递减13年,1996年曾达到最高峰约1.36亿人,之后逐年减少,到去年已下降为约1亿人,平均每年减少272.6万人。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除2002年、2006年和2007年略有增长外,招生人数从1994年最高时的2537.03万人,降到了2009年的1637.8万人。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6万人,比上年减少74万人,比2008年减少104万人。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本专科计划为657万。其中普通本科33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318万人。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安排为685万人。部分地区高考报名人数变化一览表地区2011年增减比2010年增减比2009年2008年2007年北京7.65万-5.6%8.1万
-20%10.1万10.37万10.99万上海6.12万-9.5%6.7万
-19.2%8.3万10.8万11.05万河南95.24万-0.7%95.9万98.8万87.88万广东65.5万+6.1%61.5万
-4.5%64.4万61.4万55.38万湖南37.2万-9.9%41.3万-18.5%50.7万54万51.88万湖北48.5万-1.4%49.2万-5.3%51.95万52.5万56.18万安徽54万-3.9%56.2万-8.7%57.2万61万海南5.4万-6.6%5.78万4.23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报名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往届生报名较去年减少28万名,减幅15%。有12个省区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
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由于计划增加、考生人数减少,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后……观点一:以后上大学更容易?——报名人数的减少,高校的扩招,以后上大学越来越容易。观点二:大学招生越来越难?——随着生源的减少,各个大学的招生将会更加激烈,甚至出现部分院校倒闭的情况。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原因分析1.教育部:适龄人口减少是直接原因2.实行新课改等新规,复读生大量减少3.转寻其他受教育方式。不“唯高考、大学是从”4.高中生弃考多元化早就业!5.学费贵,穷人家的孩子越来越上不起学
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抢占国内生源。出现了留学低龄化趋势
近1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2003年的11.73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39.96万人,年均递增15%左右,最近五年年均递增在20%以上,说明出国留学成为潮流。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改善人们的经济收入
在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物质资本——先决条件之一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成效的——是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疑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舒尔茨认为,当代经济的增长、国家财富的构成,主要是人力资本带来的结果。他说:“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改善人们的经济收入
美国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人均年收入比仅有高中毕业文凭者高出77%。
表:世界各地区国家高等教育收益率(20世纪90年代末期)
社会收益率个人收益率
撒哈拉以南非洲11.227.8亚洲11.719.9欧洲、中东和北非10.621.7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12.319.7发达国家(OECD)8.712.3中国4.58.6(城镇)7.1(农村)(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是两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子系统。
教育受到科技的影响,同时,教育对科技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一旦有了发展,教育就会发生相应的变革。
阿什比(英国著名教育家)认为:人类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进行;第二次革命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革命是光、电和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等。
科技对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是对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科技对各级内容的影响
从古代的一种纯人文教育如礼仪、宗教、习俗、哲学等到自然科学的进入,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教育对科技的追求使现代人文精神的丧失。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科研拨款
我国90年代初统计,在从事R&D活动的机构、高校占基础研究课题的总数的73.1%,占研究经费总额的40.3%。人员占总数的64.2%。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高校所获得的研究与发展(R&D)经费近年来一直占总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的12%左右。
美国高校R&D总经费,大部分由工业企业直接提供,联邦政府提供1/3强。
20世纪90年代我国R&D只占GNP的0.7%左右,1996年下降到0.48%、1998年0.65%、…2004年1.23%…2010年1.75%
而美国是2.45%、日本是2.9%。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2%,到2020年达到2.5%以上。”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可以说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人类文化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正是藉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对应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务)
大学职能,指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依据和价值。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的产生
◆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
(中世纪)当大学刚出现时,它不过是知识职业的行会(如“山南组合”和“山北组合”)
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吏、通晓教义的牧师、懂得法理的法官和律师以及精通医术的医生是其根本目的。
因此大学带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洪堡大学的著名原则──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
十九世纪初,新人文主义的代表,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出任普鲁士教育部长,他认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在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指出“教学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810年,他建立了柏林大学(又称洪堡大学)。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主张,
从那时起,德国的大学就成了同时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场所。
德国大学在以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模式:
1.强调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大学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2.建立起与新的、正在出现的学科领域相一致的以研究所和讲座为中心的大学体制,并赋予讲座主任以空前的权力和荣誉以适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3.国家投资大学,大学教师成为国家文职人员。
4.大学强调学术自由。
《莫里尔法案》:
1862年林肯签署。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
到1922年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是其中的代表。
TexasA&MUniversityWestTexasA&MUniversityFloridaA&MUniversityPRAIRIEVIEWA&MUNIVERSITYAlabamaA&MUniversityA&M——AgriculturalandMechanical威斯康辛思想:主张州立大学直接为农业、工业和政府,为实际的政治改革、人类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经济进步服务。明确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
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第一,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第二,专家服务。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美国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几项重大改革:
◆通过立法、设立了农工学院,建立了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体制;
◆向德国学习,发展研究生教育;
◆创办两年制学院,理顺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从英才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据统计,1900年美国高等院校为977所,1940年上升至1800所,学校数扩大了近一倍。随着学校数的增长,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数也从1900年的23.8万上升至1940年的150万,增长了5倍多。
其中两年制学院学生和研究生人数增长持别快,两年制学院学生从100人增至15万人,研究生数从5800人增到11万人。从在校大学生占大学学龄(18-22岁)青年人口的比例来看,1890年大学生仅15.6万。为18-22岁青年人口的3%,到194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5%左右。
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迈入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
从大众教育迈向普及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在退伍军人就学浪潮、苏联卫星上天,五、六十年代科技发展与经济繁荣等因素的刺激下,再度得以飞速发展。
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美国国会为了报答服役军人在二战期间的贡献,另外也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培养中等教育后的专业人才和准专业人才(semi-professional),颁布了《军人权利法案》(TheG.I.BillofRights)。
该法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服役90天以上的军事人员在退役或战争结束之后,均拥有1-4年的教育与训练的权利。政府将支付其一定的学杂费和生活津贴。该法付诸实施后,上百万退伍军人涌入了高校,美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1940年至1950年期间,几乎扩大了一倍。
1957年10月,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打破了美国科学技术一直领先的优越感。美国朝野一片惊慌,纷纷检讨空间技术落后的原因。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B·科南特等明确指出:苏联在技术上的突破,正是因为苏联建立了能够培养苏联技术优势所需的教育制度,并呼吁彻底改造美国的教育制度。
一直热衷于教育的美国“核潜艇之父”——李可弗将军在《Education:American’sFirstLineofDefence》一文中,批评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仅教给青年工程师以事实,缺乏完整的工程学基础和工程学基本原理的教育。以致美国科技领域缺乏大量的合格人才。他还指出,我们要在某些重要的发展领域夺回输给苏联人的地盘,那么,首要的事是下大力气进行科学教育,培养科技精英。在各界呼吁加强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声浪中,美国联邦政府开始行动了,在1957年至1958年间,美国国会议员提交了多达1500份有关教育问题的议案,并通过了几十项涉及教育的法令。
其中最重要的是1958年9月2日通过的《NationalDefenseEducationAct》该法授权联邦政府拨款2亿8千万美元给州立高等院校,创设了学习贷款计划以鼓励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还首创了研究生奖学金计划,每年为上千名研究生提供专项奖学金。该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将教育置于事关美国安危的重要地位,是美国高等教育立法的一个里程碑。
大学生数从1960年的358万上升到1970年的792万,又翻了一翻。其中研究生人数扩大了近3倍。同时,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人才充实了科技队伍,促进了科技队伍的壮大,进而促使了美国科技的发展。
1969年,美国宇宙飞船登月标志了美国的太空技术超过了苏联。
教育民主化、大众化运动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CivilRightAct》,重申所有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肤色和民族,均有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并规定采取措施援助那些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家境贫困的学生。
1970年至1994年间,美国高校学生总数增长了81%。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和女大学生人数增长特别快。少数民族大学生数从1972年的74万增至1994年的295万,增长了300%。少数民族大学生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从1972年的12%上升至1978年的16%。1994年的21.2%。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1994年,美国大学在校生数已经达到14458953人。英国
英国战后15年(1945一1960)的高等教育
英国展开了一场战后大学作用问题的讨论。1943-1945年期间人们对大学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争论很激烈。他们大多主张大学要统一领导,但各方出发点并不相同,症结在于大学的独立地位如何保证。最后成立了“未来科技政策委员会”(CommitteeonFutureScientificPolicy)来协调各方意见。
1945年12月巴罗委员会成立,主席为艾伦·巴罗爵士。委员会的宗旨是研究科技人才及资源在今后10年中的使用与开发政策,为制订有关政策而提供先期分析资料。
1946年巴罗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委员会的报告》,这份报告对60年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报告》提出了3项重要建议:1.在实施本委员会建议的时候要始终维护大学的独立自主权;2.政府扩展高等教育的计划应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去执行;3.政府今后应更积极地研究对大学的政策。在《巴罗报告》优先发展理工科的思想指导下,大学拨款委员会优先照顾了文科中与科技发展有关的社会科学。当时各科学生分布如下:
学科1938-19391953-19541961-1962
文科、社会科学44.7%43.0%43.0%
纯理科15.3%21.1%25.4%
实用科学10.6%12.4%15.2%
医(牙)科27.3%19.6%13.5%
战后15年英国高等教育得到优先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教育是举国朝野一致的决心,各政党、各界都予以热烈支持。
1944年教育法规定少年在校受教育年龄不得低于15岁,即必须普及中学教育。
2.高等教育结构有了突破。
诺丁汉、南安普敦、艾克塞待、赫尔、莱斯特等大学学院在1948—1957年间先后成为独立的大学。
《1956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3.高等教育管理集中化程度加强。
首先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职权扩展,它有责任协助大学制订及贯彻发展计划。没有它的支持、保护就不可能有大学的顺利发展。
其次,大学成为高技术发展中心,在它们周围吸引了一批技术学院。
第三,大学校长委员会下设的大学中央招生委员会使招生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形成了一个全国性机制。1953一1954年度地方大学学生人数超过了牛津、剑桥、伦敦3所大学的一倍半。
4.科技教育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导向,新增大学生人数的2/3要读理工科,尤其是实用科学。50年代初大学拨款委员会对社会科学作出了规划,但出于师资缺乏,到50年代后期,大学才先后建立了与人文科学平行的单独的社会科学专业,发展了社会学研究。
5.英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从19世纪中叶起国家工业化要求人们普遍提高文化水平。1902年英国实行了小学义务教育制。当时中学以私立学校和文法学校为主体,收费昂贵,只能有20%的同龄儿童入学.1944年教育法规定了全国5岁至15岁儿童为义务教育年龄,普及了中学,为大学大幅度发展提供了生源。
6.1919年以前,牛津、剑桥,苏格兰的4所大学,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方大学的经济来源有:历史上形成的基金会、个人捐助、慈善募捐、遗传赠予、房地产收入、地方当局拨款、学费和中央少量的经费,渠道分散而且不稳定。
1919年财政部决定成立大学拨款委员会确立了国家拨款的财政机制。大学拨款委员会运用国家经费对大学进行导向、保护,大学以国家经费为主,财政上得到了稳定。
战后的科技教育
1945年英国发表;《波西报告》(BercyReport)对英格兰、威尔士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起了关健作用。
1956年发表了技术教育《白皮书》。
英国科技教育的地位,在战后50年中跨了三大步:1.60年代初高级技术学院划归中央;
2.60年代末多科性技术学院成批出现,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形成;
3.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使科技教育与其他传统大学教育平起平坐。
《罗宾斯报告》与60年代的英国高等教育
《罗宾斯报告》
1961年2月英首相麦克米仑以兼财政大臣身份,根据财政纪要,任命罗宾斯勋爵为主席,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审核大不列颠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模式,并根据需耍和资源条件向女王政府就下列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长期性发展应以什么原则作基础?
对现有模式是否应作改革?
是否必要建立新型的机构?
对目前关于各类学校的发展计划与协调安排应否作出调整?
委员会考察了法国、西德、荷兰、瑞典、瑞士、美国和苏联,对各国的高等教育作了比较,提出了在英国可行的建议;同时对英国大学及各高等教育机构作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写出了一份长达335页的报告和6本总数近2000页的附件。
《罗宾斯报告》对英国高等教育在60年代以后的发展起了纲领性作用。报告本文共分19章。
值得一提
在解决经费来源时,《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要把教育拨款看作为一种像生产中基本建设一样的投资。如果以将来的生产率作为检验标准的话,忽视教育就等于忽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古典经济学家创造了“人力资本”一词,正是指的这一概念。教育投资就是生产投资的一部分。既不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先发展生产然后才有钱搞教育”的主次论。
科技也是生产力,这与《罗宾斯报告》中关于人力投资的观点相一致的。根据这一观点,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应是国家财政拨款。
法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办公墙纸装饰协议
- 商场摊位租赁合同:鲜花绿植租赁
- 市场营销总监聘用协议律师
- 假山医院景观施工合同
- 酒店清水池防水施工合同
- 海南省博物馆聘用合同指南
- 皮革行业合同管理样本
- 智能医疗弱电综合布线施工合同
- 眼镜专柜租赁合同模板
- 商务中心会议厅翻新合同
- 中考模拟作文:以专注循花前行
- 2025年天津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 小学六年级家长会课件
- 2024 年学校教务副校长述职:以教育改革创新铸学校卓越发展
- 【MOO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 【MOOC】财务管理-四川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律师事务所工作计划(7篇)
-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考融合之《李凭箜篌引》(含解析)
- 临床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实率PDCA品管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