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羁旅思乡教案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羁旅思乡教案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羁旅思乡教案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羁旅思乡教案_第4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羁旅思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羁旅思乡诗第一课时授课课时1+1课型 复习学习目标1、把握羁旅思乡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思乡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思乡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思乡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羁旅行役诗简介

羁旅思乡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思乡诗的主要标志(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2)、羁旅思乡诗常用的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猿啼: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高楼:西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莼羹鲈脍

chúngēnglúkuài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沙鸥: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寒山、烟、暝色、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声音: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天涯、他乡、孤灯等三、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或感时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登黄鹤楼》);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的《江城子》)。其思想感情大致有三类:(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幽怨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却运用反向落笔。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亦如此。(4)细节描写。如张籍的《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如苏轼的《江城子》,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想象、以景结情等技巧也应重视。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王勃《山中》。五、羁旅思乡诗的鉴赏方法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初悟情感2、抓住意象,分析关键,构建图景3、确定情感,体会意境,明确技巧4、精细审题,规范组织,形成答案注意:1、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生情,寄予何种感情?2、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3、诗人是怎样把心中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4、依题解文,依题解题,模式化三步答题,以译为主,针对性组织语言。教学反思:复备课题羁旅思乡诗第二课时授课课时1+1课型 复习学习目标1、把握羁旅思乡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思乡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第二课时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六、直击高考(202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